eld logo eld logo

蛋黃酥如何搶走綠豆椪近百年的「台式月餅」寶座?

Egg Yolk Pastry

蛋黃酥如何搶走綠豆椪近百年的「台式月餅」寶座?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1975年,陳家在台中豐原成立了台灣寶泉本店,其第三代傳人陳增雄,發現,壯元餅餡內包鹹蛋黃很受歡迎,但消費者很難一個人一次吃完,因此決定縮小尺寸,順應蛋黃弧度做成立體半圓型,我們現在所知的蛋黃酥就這麼誕生了。但是,究竟為什麼,誕生還不到50年的蛋黃酥,能取代有著百年歷史的綠豆椪,成為台式月餅的代表呢﹖

在中秋節這個中國傳統節日,各式月餅紛紛出籠。以往市面上最受歡迎的,是19世紀末的廣州城西糕酥館,光緒15年改名「蓮香樓」,用蓮子熬成蓮蓉作酥餅的餡料所創製出的「廣式月餅」。還有流行於江浙一帶,餅皮香酥,口感酥鬆,分甜、鹹或烤、烙兩類的「蘇式月餅」。

由於蘇式月餅有著雪花般的外皮,聽說前世就是蘇軾酥皮月餅,因此還有個「姑蘇細點」的美麗名稱,而又因為製作出來的外皮如滿月皎潔似白玉,一層層,每一層宛如翻開的羽毛一樣,慈禧太后還欽點了「翻毛月餅」這個名稱予之。

此外,還有以白糖、冰糖渣、果仁為餡,外皮上打一個紅色圓圈,桂花與麻油香味濃郁,口感鬆脆的「自來紅月餅」;製作原料主要有豬油、白糖、山楂、棗泥的「自來白月餅」為代表的京式月餅;皮酥餡細,表層有螺旋狀年輪,內餡有綠豆、烏豆、紫芋等種類,最裡面包入蛋黃或海鮮的「潮式月餅」(又稱朥餅);餡料採用了滇式火腿,餅皮酥鬆,又名雲腿月餅的「滇式月餅」。

相對於種種酥皮月餅,還有被稱為「山東月餅」的「提漿月餅」。所謂的提漿就是月餅的皮面是用冷卻後的糖漿,而不用油調製麵團製成的漿皮,在熬製餅皮糖漿時,需要用蛋白液提取糖漿中的雜質,是皮硬而厚的硬核月餅。

中部民眾的中秋首選「綠豆椪」

截圖 2023-09-18 上午11.43.31.png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而在台灣,歷史比較悠久的月餅,是中部民眾過中秋首選的「綠豆椪」。其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為糕餅店「犂記」所創,另一說則為「雪花齋」所發明。但無論是哪一間店,兩家的綠豆椪同樣有著易掉屑與多層次的外皮,以及用綠豆、滷肉製成的內餡。

清朝時期來到台灣中部豐原、神岡、潭子一帶的名門望族,或開墾經商,或賢達仕紳。大戶人家招待朋友美食聚餐,家中都雇有私廚打理,從前台中神岡社口犁記創始人張林犁,和雪花齋/老雪花齋創始人呂水,就是這些名門的總鋪師。

犂記創始人張林犂,原先在當時神岡社口的望族林宅裡做總鋪師,林宅因常需招待官府名流,糕餅需求量大,於是林家秀才與張林犂共同研發製餅技術。1894年張林犂創立「犂記」,取名字中的犂字作為名稱,認真研製與改良漢餅。某次,在地方仕紳林振芳偶然提議下,選用了綠豆仁做餡細心烘烤,使用雙面煎烤法讓餅酥脆,製作出了綠豆內餡的餅。

而雪花齋的創辦人呂水,為當時為地方仕紳陳德全家中廚師,由於某次烤餅忘了翻面,底部焦黃、表面雪白,客人問月餅名字,因為內包綠豆沙,而表面像乒乓球,因此他隨口說「綠豆椪啦!」從此就有了「綠豆椪」這名稱。1925年,呂水更是因為以綠豆椪拿下台灣區糕餅大賽銅牌獎,聲名大噪,甚至有了「綠豆椪之父」的稱號。

日治時期,因為豐原設有糖廠和麵粉廠,使得豐原成為了當時台灣的「糕餅之鄉」。我們這篇要談的「蛋黃酥」,也和綠豆一樣出自豐原。

穩坐台式月餅寶座的蛋黃酥

shutterstock_1480111334.jpg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台中的「寶泉餅店」家族在日治時代由陳允創業,陳允的兒子陳金泉去日本學習製作和菓子的技術,並開了「寶泉製菓本舖」。到了1975年,陳家在台中豐原成立了台灣寶泉本店,其第三代傳人陳增雄,發現壯元餅餡內包鹹蛋黃很受歡迎,但消費者很難一個人一次吃完,因此決定縮小尺寸,順應蛋黃弧度做成立體半圓型。

餅皮以水油麵團與油酥製成,包著紅豆沙與蛋黃內餡,再將外皮上頭刷一層蛋黃液、灑上芝麻後烤熟。一口咬下後,是薄如紙般的層層酥皮、綿密的紅豆沙與鹹蛋黃,我們現在所知的蛋黃酥就這麼誕生了,距今還不到50年。

寶泉餅舖第四代傳人陳宇鴻的妻子翁羿琦說,寶泉蛋黃酥中的鹹蛋黃一定要醃漬三週以上,紅豆餡則用萬丹紅豆加海藻糖和獨家配方及比例,然後自家熬煮四小時以上。讓餅可以保有紅豆皮及沙沙的口感,甜而不膩。外皮則使用頂級進口奶油及麵粉,烤出來如虎皮般香酥口感、潤澤不乾澀。

究竟為什麼,誕生還不到50年的蛋黃酥,會取代有著百年歷史的綠豆椪,而成為台式月餅的代表呢﹖在陳穎的〈蛋黃酥何以穩坐台式月餅寶座?傳統台味融合現代面貌的華麗變身〉一文中提到:「原本就是『傳統美食』的蛋黃酥,又為何能在近幾年華麗轉身,變成人人瘋搶的商品呢?這或許與新一代麵包師傅與甜點師們,開始將眼光轉向自己生長的土地、運用所學的西式技法及現代觀念,重新詮釋傳統經典有關。」

作者也舉例:「如陳耀訓師傅在鹿港生長,從小就熟習傳統糕點,學藝時又自台式麵包訓練出身,當擁有自己的品牌後,便也希望在自家店中打造傳統節慶氛圍,但加入自己的思考與風格。」

而在名廚之外,還有兩點讓蛋黃酥更為進化:「一是『食材精品化』,將主廚理念與食材選擇結合,仔細解說麵粉、奶油、紅豆、鹹蛋黃等各食材的特色、品質,及其如何達到主廚想要呈現的效果。無論是選用理由還是處理手法,皆為行銷溝通重點。第二點則是『以法式手法為傳統注入新意』,如以法式千層酥皮取代傳統中式酥皮,使口感更為酥鬆。」

完美蛋黃酥的三個要點

shutterstock_2278682489.jpg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根據《天下雜誌》的報導,在新冠疫情邊境管境,國人無法出國的那幾年,由於無法帶進像是香港半島酒店的月餅之類的伴手禮,蛋黃酥異軍突起,成了中秋月餅的當紅炸子雞。正因為如此,這些年以來,西點師傅也加入了以前傳統餅鋪才會做的蛋黃酥製作,更將之加入了創新與當代的元素。

比如使用Lurpak牌奶油取代傳統豬油、改用做西式麵包能吸收更多水的麵粉、表皮至少刷上蛋液兩次以上使其外觀光滑閃亮、在烤製前在鹹蛋黃上噴上高粱酒以去其異味等,使這種傳統糕餅進入高端市場。

要判定一顆蛋黃酥是否完美,可以分成「外觀」、「斷面」、「香氣」三個部份來看。

首先,在外觀上,刷了蛋黃的外層皮就算碰撞也沒有脫落的話,顯示出外皮製作上的用心。容易脫落的蛋黃酥外皮,表示在刷蛋黃時只刷了一層或一次。理想的蛋黃酥外皮,要先刷過,然後靜置一段時間後再刷一次,如此重覆數次,這樣烤出來的蛋黃酥的外皮才會凝於其上而色澤金亮。

在斷面的部份,蛋黃酥的組成,由內而外分別是蛋黃、內餡和酥皮。從蛋黃的選擇以及豆沙的狀態,可以看出師傅的用心,但要看一個蛋黃酥的品質高低,就必須看酥皮了。

酥皮,是用油和麵粉製成的酥脆餅皮。它是由油混合油的「油酥」,以及油混合了麵粉與水的「油皮」組成。做酥皮時,油皮在外,包裹住油酥後擀、折疊起來、再擀、再折疊、再擀。如此做出的餅皮,在100℃以上的高溫烘烤的過程中,水蒸氣會將分層中的空隙逐漸地撐開,造成分層的效果。

而蛋黃酥的香氣,首先體現在所使用的油。蛋黃酥蛋黃酥會用到兩種油,內餡(豆沙或棗泥)使用豬油,酥皮則混合奶油。因此,蛋黃酥一口咬下去,首先感受到的,是酥皮中奶油的香氣、接之而來的是鹹蛋黃的鹹香,以及內餡透過豬油帶出的豆沙甜香。

鹹蛋黃的製作也有細節

shutterstock_1853318263.jpg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而怎麼看蛋黃酥中的鹹蛋黃的品質呢?那就是蛋黃中間不能有白點,而且必須要有出油的才完美。因為沒有白點,有出油的鹹蛋黃,才是製作時間最合宜的。

鹹鴨蛋的製作方式,是將生鴨蛋置於鹽水或紅土中,處於高鹽度的環境一段時間後,鹽分會因為滲透壓進入蛋殼內和蛋黃產生鹽析作用,蛋黃內的水份、脂肪會與蛋白質分離,讓蛋黃出油變固體狀,並呈現特殊的流沙口感。

以鹽水醃製的鹹鴨蛋,做法是調配濃度25%的鹽水,將鴨蛋浸泡醃製20-25天就完成了。與紅土醃製比起來,鹽水醃製要方便許多,但做出來的鹹蛋味道較死鹹,也因為蛋黃出油較少,較難凸顯出鹹蛋黃獨特的流沙口感。

而紅土醃製的做法,是將紅土、鹽、草灰與黃酒調和成泥狀,均勻塗敷在鴨蛋表面,並醃製一個月左右,在此期間,鹽份及紅土中的微量元素會滲進蛋中,以此法製成的鹹蛋用出油的狀況更明顯。雖然整體來說步驟較多、製作時間較長,在使用前還必須將紅土洗乾淨,但沙質的鹹蛋黃不但口感較佳,而且鹹度更均勻不死鹹。

參考資料

  • “Exquisite Mooncakes of Master Baker Cause Craze in Taipei”
  • 《鹹蛋製法種類?傳統紅土鹹鴨蛋與鹽水醃製優缺點?》
  • 《台式糕餅綠豆椪_仕紳一起想出的產品點子》
  • 《蛋黃酥何以穩坐台式月餅寶座?傳統台味融合現代面貌的華麗變身》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

鞭神老師 avatar

鞭神老師

不是料理教學,更不是美食部落格,而是一個以文化研究的方式,以嚴謹不譁眾取寵的態度探討料理如何做、如何吃,以及食材與料理背後的歷史與文化的精神的全面性料理研究。著有《百年飯桌》、《百年和食》與《尋食記》三本研究飲食文化的專書。

更多此作者文章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

此篇文章含有成人內容,請確認您是否已滿 18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