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望春風:臺灣流行音樂90年特展」展出〈望春風〉的前世今生,以及它如何與台灣人的生活相互交織。從純純的原版到各種不同版本的望春風,用音樂詮釋不同時代的臺灣故事。
獨夜無伴守燈下春風對面吹,十七八歲未出嫁看著少年家。果然漂緻面肉白誰家人子弟,想要問伊驚呆勢心內彈琵琶。——望春風
〈望春風〉(Bāng Tshun-hong)是一首由鄧雨賢作曲、李臨秋作詞的台灣民謠,首度傳唱於日治時期的1933年,原唱者為當時紅極一時的名歌星純純。在〈望春風〉問世之後,它悠揚的旋律、感受性強的歌詞,讓它廣受台灣人喜愛。歷經九十年的歲月,有無數的歌手演唱過這首歌曲,新編版本不計其數,隨後更有歌中劇唱片、電影等改編、延伸作品,還有雜誌、小說、出版社、電視節目等等,讓〈望春風〉以各種面貌存在。
隨著時代的推進,〈望春風〉不僅被認為是台灣的代表民謠,更成為許多遠行的遊子和故鄉之間,連接情感的橋樑。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今(2023)年7月13日至11月12日,展出「當我們望春風:臺灣流行音樂90年特展」。從歷史的角度切入,帶大家認識〈望春風〉的前世今生,以及它是如何具體而微的,和我們的生活相互交織。
1933年開始吹起的春風
要談〈望春風〉,不能不從它的第一首錄音開始談起。在1930年代,台灣當時最紅的台語女歌星,非純純莫屬。據說純純出生於大正三年(1914年),因為小時候家境清寒,便輟學進入歌仔戲班學戲。在1930到1940年之間,她轉型為歌手,唱了許多紅極一時的台語歌曲,〈望春風〉就是其中之一。「當我們望春風:臺灣流行音樂90年特展」策展人黃裕元說:「我們這次展出的純純版〈望春風〉,是她沒有唱好的NG版。當年她在東京錄唱片,這個NG版的母盤被保留在日本唱片公司的倉庫裡面,事過境遷,沒人知道有這件事。近年有臺灣研究者投入聆聽,無意間發現這筆錄音,NG版的〈望春風〉才重見天日。」雖然說是NG版,但純純並沒有唱錯或者笑場,策展人解釋道:「仔細聽,純純在唱的時候,有好幾句聽起來尾音有種虛虛的、不太確定的感覺。有人說她是為了表現女孩子的嬌羞感,也有人說是key太高唱不上去,還有人說是因為她剛從歌仔戲演員轉型為流行歌手,唱腔還沒調整好。」

純純版本的〈望春風〉以西洋管弦樂伴奏,夏威夷吉他特別突出,編曲簡單而浪漫抒情,很快的成為台灣當時最紅的台語歌曲,是後來無數版本的望春風的起點和原型。在展覽中,策展團隊安排了各種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望春風,從純純開始,到具有舞廳、阿哥哥風格的胡美紅版;被改編為〈大地は招く〉(〈大地在召喚〉),號召臺灣人前往滿州國開墾的日本軍歌版;從個人獨唱到樂團合唱,從清新小品到氣勢澎湃的鳳飛飛版;以及最多新世代的年輕人,開始接觸〈望春風〉的R&B陶喆版等等,每一個版本都能讓你聽見屬於一個時代的個性。
這些不同版本的〈望春風〉,在展場中各自流動。乍聽之下有點嘈雜,但其實只要站在正確的聆賞點,就能讓自己浸淫在單純的歌聲中。「我們這次的展覽,盡可能不讓大家戴耳機。因為〈望春風〉是一首時間跨度長達90年,擁有讓世世代代重新詮釋,卻又一直保留著原本簡潔、具感染力的特質的歌曲,所以我希望來看/聽這個展覽的大家,可以更直覺的跟每一個版本接觸、產生對話。」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策展團隊特別安排了指向性強的喇叭,大家在聆賞歌曲的同時,不被耳機所侷限,可以更自在的在空間中遊走。


跨越時空、遊走多重領域的望春風
說到不同版本的〈望春風〉,其實不只是不同的編曲、歌手的演繹方式,在歌詞上也有許多細微的不同之處。「比方,純純唱的是『清風』對面吹,到了鄧麗君,她就唱『春風』,還有『月娘笑阮憨大獃』這句,版本更多,有月亮、月老、月光⋯⋯,到底懷春的少女,覺得是誰在取笑她?這也是看歌手,或當時的企劃團隊怎麼去推銷這首歌了。」策展人說,而且因為版本真的太多了,從你怎麼唱〈望春風〉,就可以看出你是哪一個年代的人,這也可以算得上意外開啟了〈望春風〉的其他功能吧。
當然,除了歌曲本身不斷地推陳出新,也有以〈望春風〉為背景或靈感,改編而成的電影和電視劇。歌仔戲國寶級大師楊麗花,就曾經參與過電影〈望春風〉的演出。她飾演一個愛國的歌仔戲演員,幫助國軍對抗日本侵略。「當我們望春風:臺灣流行音樂90年特展」展出了這部電影的海報,除了可以看到楊麗花以及其他當時的一線主演在海報上並列之外,還可以看到許多後來的大牌明星,在當時都還是新進演員,很有時光倒流、重回50年前的感覺。另外,舞台劇《四月望雨》,則以〈望春風〉作曲家鄧雨賢的一生為藍圖,打造出台灣首部以台語為主要語言的音樂劇。到了2020年,《四月望雨》搬上電視,其中一個篇章就選擇以〈望春風〉作為靈感,詮釋1940年代的台灣樣貌。

〈望春風〉不只是藝文界的寵兒,它與台灣民主運動也息息相關。「台灣早年很多禁歌、禁書,〈望春風〉也是其中之一。雖然它沒有被列在禁歌目錄上,但最明顯的證據,就是電台裡能找到的〈望春風〉的唱片,都被貼上膠帶。」這是因為當〈望春風〉成為禁歌之後,電台將曲名從曲目單上劃掉,旁邊寫上「禁」。這樣還不夠,為了避免誤放〈望春風〉,工作人員還會在唱盤貼上貼紙,確保不會發生任何意外。展覽中就展示了一張被電台處理過的唱片,在〈望春風〉的位置上還貼著一張泛黃的貼紙,當年寫下的「禁」字早已褪色,只留下淡淡的痕跡,為那個時代的氛圍留下證據。「〈望春風〉成為禁歌的理由,有很多傳聞,比方有人認為它的歌詞被認為太煽情露骨、妨害善良風俗,也有人說是因為它是當年台獨大本營之一——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每次聚會的時候必唱的歌曲,所以被禁。」策展人補充說明道:「而且連他們發行的雜誌,也叫做《望春風》。」
〈望春風〉的多重宇宙,到電影、電視和舞台劇改編,再到一種希望的象徵和力量的凝聚,我們可以說〈望春風〉已經超越了音樂本身的範疇,成為了一種文化記憶的載體。

你的偶像也唱過的這首歌
展覽中最驚喜的地方,應該是可以發現高達65位名人、團體,都曾經和〈望春風〉有過關聯。許多你想得到、想不到的人,都唱過這首歌。例如廣播名人李季準,在他錄製的唱片中,收錄了他所演唱的〈望春風〉,搭配介紹的口白,讓整首歌聽起來與眾不同,更有身為「廣播人」的特色。還有迪士尼動畫角色唐老鴨,在那個智慧財產權不彰的年代,被拿來作為行銷台灣旅行的角色,也唱了一首〈望春風〉。還有紀政、李登輝、江蕙、吳青峰、周杰倫、寶塚歌劇團、謝銘祐、一青窈、秀蘭瑪雅……。透過展場中的互動裝置,大家可以親耳感受一下這些名人與〈望春風〉有什麼樣的連結,又是如何詮釋他們心中的〈望春風〉。
提到互動裝置,大家絕對不要錯過在展場中間,由策展團隊精心規劃,利用現在的AI技術,重現純純、文夏、紀露霞演唱〈望春風〉的身影。「因為這三位演唱者的年代,錄影影像幾乎不存在,我們只能盡可能去搜尋所有能找到的照片,希望能夠再次讓這三位歌星,在大家面前演唱。」每12分鐘,就能在展場中看到三位歌星輪流現身,讓遙遠的〈望春風〉,吹拂至2023年的今天。策展人笑著說:「這三位當中,最難做到的是純純,她的照片不只稀少,還都只有一個角度,可能是一個偶像包袱很重的人。」

唱出永遠的鄉愁
或許你沒有特別注意,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望春風〉常常以不同的形式出現。無論是在學校的音樂課上,還是在一些文化活動中,它都成為了一個共鳴的旋律,將大家的心靈緊密地綁在一起。很多人在聽到這首歌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來,因為它所蘊含的情感,早已深深植根在每一個台灣人的心中。
〈望春風〉不僅是一首歌,它更是一個時代的記錄,一份深厚的情感,一道文化的橋樑。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它都與我們的生活緊密交織,成為了我們共同的記憶和情感支點。想要暸解更多〈望春風〉背後的故事,請上官網,或者直接前往臺灣歷史博物館,親身感受這首跨時代的傳奇歌曲。
《當我們望春風:臺灣流行音樂90年特展》
展期:2023年07月13日~2023年11月12日
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更多展覽資訊請參考
官方網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