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以「Travel to Tomorrow 天光日个客家」為策展主題,透過象徵歲月遞嬗的日光,講述客家多元共榮的文化脈絡與未來性,從8月11日到10月15日,於桃園展開為期66天的文化饗宴。
提到客家文化,心中會浮現哪些意象畫面呢?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是臺灣第一個以「族群」為主題的博覽會,以「Travel to Tomorrow 天光日个客家」為策展主題,透過象徵歲月遞嬗的日光,講述客家多元共榮的文化脈絡與未來性。從8月11日到10月15日,於桃園展開為期66天的文化饗宴,以臺灣為全球客家網絡的中心,結合桃園智慧城市特色,於青埔打造兩大主展館-世界館及臺灣館,透過多媒體科技觀展體驗,讓觀眾深入瞭解客家文化。
從在地轉向多元,從扎根走到共榮
客家人口自1850年代後移居世界各地,從客裔歷經數代扎根成為當地人,使各地的客家文化,受到不同地域、政治、族群文化等條件產生動態變化。世界館從客語「天光⽇(明天)」出發,以「光的⼤劇場」為策展核心,將客家人離鄉與融合的力量,透過不同國家的展區內容來呈現;臺灣館則透過各主題展區深入全臺14個縣市的客家特色,梳理客家族群扎根臺灣的演變脈絡。
世界館|以光為媒介,傳遞客家文化的無遠弗屆
世界館以「光」為策展核心,規劃「序曲」、「世界客家」、「點亮世界」及「攜⼿前⾏」等四⼤展區,講述客家⼈離鄉遷徙、融合在地發展出的獨特⽂化,及對世界的貢獻與未來,體現世界客家的生命歷程。
- 序曲/以球型多媒體敘事,開啟世界客家之旅
以360度球型多媒體投影,講述客家族群如何離開家鄉,走向世界各地,並與當地族群文化融合,轉變為獨特客家文化樣貌的歷程,並運用大量劇場燈光動態設計,營造身歷其境的觀展體驗,為客家族群邁向世界的故事揭開序幕。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 世界客家/情境式互動設計,深入瞭解客家文物
世界各地的客家文化歷經族群融合,產出帶有當地色彩的獨家風貌;「世界客家」以國家為界,透過影像紀錄及實際文物,讓全球客家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的發展故事能在此一覽無遺。參觀者不僅能透過LINE Beacon參與互動遊戲,還能在客家獅、大伯公及豬仔錢等三個文化情境體驗展區,沿著客家先民墾拓的軌跡,感受客家的歷史。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 點亮世界/透過文獻與名人視角,看見客家對世界的貢獻
此展區分為「尋根與記憶」以及「客家名人堂」兩個主題。「尋根與記憶」以海外客家後裔所出版的書籍、影像,看見客家的自我描述,同時展示客家學術社團對全球客家研究的重要論述與著作。「客家名人堂」則透過 22 位客家名人,展示每位客家先驅在不同的年代背景,分別講述從建國、政治、經濟及藝文領域的具體貢獻,呈現海外客家及其後裔生命力。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 攜⼿前⾏/在感官震撼中,沉浸感受客家的未來
客家傳統歌謠在與其他文化碰撞的過程中,發展出豐富的形式,在「攜⼿前⾏」除了能夠隨心戴上耳機,聆聽不同風格的客家樂曲,還能藉由視覺饗宴感受客家文化的精彩。結合AI科技,透過互動機制及Audio-Visual藝術生成技術,將客家音樂元素以程式撰寫方式生成圖像,投放於18公尺大型環狀浮空投影,打造沉浸式劇場。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臺灣館|遊走臺灣客家聚落間,發掘日常的文化之美
「從臺灣客家扎根、與多元族群共存共榮,提升族群認同,並持續建構當地客家新貌。」是臺灣館的策展核心與願景,據此規劃「主題展區」、「都會客」、「臺三線」、「六堆」、「臺九線」、「獨立展區」等精彩內容,讓臺灣人更認識土地蘊含的豐富文化,也向世界分享臺灣客家的經驗。
- 主題展區/異鄉成為故鄉,看見並傳承臺灣客家精神
主題展區分為展區A及B。主題展區A以過去、近代、當代等三階段為時間序,藉由「適應臺灣」講述客家族群扎根臺灣的生活與文化;「豐富臺灣」展現客家族群對臺灣的貢獻與影響;「共享臺灣」集結當代客家族群於各領域的自信和創意,呈現臺灣客家的演變與未來。主題展區B則從客語的保存出發,語言是展現族群文化生命力的媒介,展區運用AI技術讓參觀者學說客語,為客語的傳承盡心。

Photo Credit: 桃園市政府
- 都會客展區/大廈叢林間的客家精神
雙北地區於18世紀即有客家族群屯墾的紀錄,隨著1960年代後期展開的都市化腳步,移居雙北的客家族群日益增加,形成都會客。臺北市以「發生.發聲」展是母語絡的、性別平權到SDGs等議題,新北市「客之繹術」透過尋根、深耕,重新定義都會客,展區藉由文獻及具體事蹟的展示、互動遊戲、沉浸式投影,呈現客家的貢獻及融匯多元價值的文化底蘊。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 臺三線展區/客家人文薈萃之地
臺三線為桃園大溪至臺中東勢路段,沿淺山蜿蜒,承載客家族群在桃園、新竹、苗栗、臺中等地拓墾的生活記憶。桃園「客家無限之詩」將先民智慧與詩詞,融合埤塘地景,透過QRcode互動,參與文化書寫;新竹縣以「信念匯聚之地」為題,打造木藝高塔,展現技藝傳承和物產保存;新竹市「客家煉金術」則講述客家聚落及產業的蛻變;苗栗「山項.尋」結合丘陵地形與登窯,引領觀者隨著地形起伏洞見苗栗陶藝的精彩;臺中「沐山之客」以入山感官及以水為圓心向外輻射的展間,演繹客家聚落依山傍水的生活樣貌。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 六堆展區/紙傘與稻浪之間,體現文化傳承與共享
六堆是目前所稱「客庄369」中,最早開墾的區域,分佈於大武山下沖積扇帶,得天獨厚的灌溉水利,雙冬早稻的肥沃平原,長久以來以地域、宗族凝聚眾人。高雄「觸動未來客」搭配現代感強烈的風格空間設計,並以「序曲1736」、「轉身1992」、「觸動2023」為軸,呼應扎根與共榮;屏東「聚域六堆之客」,以整區暖黃燈光以及擺動的稻浪裝置,串起六堆客庄的歷史人文和產業轉型,謳歌屬於六堆的豐收。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 臺九線展區/與大自然共生,多元共融的後山客家人
東部主要河川的河畔新生地,經客家人的拓墾,成為今日富有美名的關山及池上等良田,為臺灣東部發展帶來深遠貢獻。遷徙至東臺灣的客家族群,與其他族群共同生活,展現出客家與其他族群共生共榮的獨特風景。花蓮「洄瀾縱谷好客」以多媒體裝置呈現山川河流,象徵後山客家人的生生不息;臺東「客家.原鄉.新故鄉」則打造原鄉景色,呈現客家人在不同原民文化的激盪下,於各鄉鎮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原客」生活樣貌。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 獨立展區/一城一故事,已成習慣的客家文化
南投「客中有客,南投好客氣」,以山稜線意象展開,以互動機制邀請觀眾體驗客庄大節之一「南投.國姓搶成功」,感受客庄熱情與震後再團結的生命力。雲林「覓覓詔安」,從雲林的土地、農業、作物出發,連結佔全國客家人口僅1.7%的獨特詔安客家文化。臺南「臺南400.客與同行」以象徵府城的紅色,講述遠自17世紀的故事,藉著隨鄭成功來到臺南的客家將士、因拓墾所留下的地名與街道,引領參觀者看見臺南的另一面。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Photo Credit: 桃園市政府
臺灣館光雕秀|不能錯過的視覺饗宴
花了一整天走逛主展館,回家前別忘了欣賞臺灣館外牆的光雕秀,全長157.2公尺,是全臺最大裸視3D投影,主秀邀請劇場影像設計家王奕盛重新定義「明日(tomorrow)」,打造《回庄》旅程;循環秀則以染色燈、光束燈及雷射層層堆疊,打造炫彩展演,為世客博期間的每個夜晚,帶來世界級的藝術饗宴。

Photo Credit: 桃園市政府
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結合桃園智慧城市特色,透過新科技與未來對話,從地方到世界、傳統到創新,打造桃園成為客家新都,也讓臺灣成為客家文化交流新平台。即日起至10月15日止,歡迎國內外的朋友一起來桃園認識客家多元文化與特色。想掌握更多第一手消息,請上官方網站,或追蹤Facebook粉專!
世界館|桃園市中壢區領航北路一段100號
臺灣館|桃園市中壢區領航北路一段99號
平日|週一至週四 10:00至19:00
假日|週五至週日 10:00至21:00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