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d logo eld logo

薩克斯風手東京巡演記|Brötzmann過世那天,一場時空交錯的共演

Jazz Spot Candy

薩克斯風手東京巡演記|Brötzmann過世那天,一場時空交錯的共演

Photo Credit:謝明諺

Jazz Spot Candy是Peter Brötzmann最愛、也最常去演奏的場地。我雖然沒有見過他,但是在他過世那天,我感覺到我們現在的演奏,也跟他在同樣的空間裡。我們演奏的是所有爵士薩克斯風手都會的曲子,同樣專注在音樂裡,對旋律、對自己的感知,用聲音來做出回應。我想起老師跟我說:「全世界的爵士樂手有點像是一個幫派,都曾學習相同的樂句。而音樂帶給我們的感動,都讓我們奮不顧身......」

前陣子,睽違近4年的日本巡演告一段落。

對我來說,東京的爵士樂環境是世界獨一無二的豐富,這點除了在音樂家人數、水準,以及各種相關出版品上足以證明之外,另一個最令人稱道的,就是巨量且歷史悠久的爵士Club與演出空間了。

在東京,許多爵士Club平常沒有演出時,是以喫茶店的形式營業,通常店裏都收藏著大量的黑膠專輯以及相當豪華的音響系統,所以就算沒演出的時候,在現場聽老闆播放音樂也是相當享受的一件事。

而其中有一家店非常特別,也是今天想跟大家介紹的——距離東京約30分鐘電車,位在千葉縣稻毛市的Jazz Spot Candy

Candy 正門.jpg

Photo Credit:謝明諺

世界即興音樂家們喜愛的爵士空間

它位於JR稻毛站西南方,走路約5分鐘,在一間兩層樓民房的一樓。老闆娘林美葉子據說就住在二樓閣樓,所以整個挑高一樓的空間就是用來營業用,平台鋼琴、音箱鼓組,樂器樣樣不缺,而且還都維持在很好的狀態。

數千張黑膠牆就落在吧台後方,另一邊則是兩顆巨大的JBL喇叭,演出時音樂家們通常就是站在這一邊然後面向吧台,所有座位坐滿大概20人上下吧。 

這家店安排的演出風格光譜相當寬廣,可以是傳統的Straight ahead爵士風格,也可以原創當代融合,還有更多是Avant-Garde的前衛實驗自由即興。

2014年,我第一次在東京巡演,那時是以sax- bass-drums的三重奏編制在Candy演出,後來的兩次則是跟自由爵士傳奇豐住芳三郎(Sabu Toyozumi)的二重奏演出。2023年這趟,則是第四度在Candy演出,和幾位認識多年,年紀也相仿的樂手朋友們演出原創和爵士標準曲。

2023 Reunion 4tet.jpg

Photo Credit:謝明諺

當代自由即興的巨大里程碑

也許是老闆娘自己特別偏好,加上絕佳的空間,吸引了日本各地甚至是世界著名的自由即興音樂家來這裡安排演出,例如豐住芳三郎、坂田明Evan ParkerHan BenninkFred Van Hove、John Russell、 Paal-Nilssen Love等等,也包括了前陣子剛過世的歐洲自由爵士先鋒:德國的薩克斯風、木管演奏家Peter Brötzmann(1941-2023)。

Brötzmann年輕時是以繪畫為志向,從來沒有受過正式音樂教育的他,從小在家裡聽到的爵士樂和Blues音樂,便很自然的滲入他的生活,也所以他也開始演奏豎笛,並且跟朋友一起玩團。當時激浪派在國際藝文界相當興盛,而生長於那個戰後不想再重蹈覆轍、深刻反省的世代,這些浪潮都影響到後來他轉往爵士樂時,想要重新定義音樂、即興方式的風格與精神。

他最有名的一張專輯《Machine Gun》於1968年出版,這個名字是美國前衛小號手Don Cherry依照Brötzmann的演奏風格給他取的綽號。專輯囊括了英國的薩克斯風手Evan Parker,鋼琴手Fred Van Hove,鼓手Han Bennik、Sven-Åke Johansson等等,可說是當時歐洲自由爵士先鋒的大集合。音樂也如同標題,相當的驚世駭俗,對聽者是相當大的挑戰。

相對於當時美式自由爵士多半強調的是黑人民權的爭取和反動,這張專輯開啟了一條從爵士樂精神出發,連結到完全自由即興的道路,可以說是歐洲對於啟發當代自由即興的巨大里程碑。他也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自由即興薩克斯風手,五十幾年的職業演出生涯,無數張的錄音,以及許多的訪談講座,啟發了一代又一代的後輩,也挑戰了許多聽眾對音樂、對美的認知。

Brötzmann不斷地旅行巡演,也跟非常多各國的即興音樂家合作,說也可惜,我並沒有看過他的現場,但是遇到過好多和他一起合作過的音樂家。他最常去的亞洲國家就是日本,而Candy就是他最愛、也最常去演奏的場地。

走進Candy,從玄關開始,一直到廁所,你會發現所有的牆面上幾乎都貼滿了的宣傳Flyer和演出照片,都是Candy這近50年來發生過的活動紀錄,而每一個牆面區塊,都可以找到Brötzmann的身影!

IMG_3128.jpg

Photo Credit:謝明諺

Peter Brötzmann過世那天

這次在Candy演出日是6月23日,當天早上一醒來,便在社群軟體看到Brötzmann的死訊,覺得有點驚訝,雖然在2021年11月時Brötzmann曾公告他因為身體的狀況,所以取消了那年剩下的行程,而隔年也恢復了演出。

我在6月中左右,才和鼓手豐住芳三郎聊到Brötzmann,因為他跟Brötzmann也是相當親近的好友,而且他們今年度還有新作預計要發行。從Brötzmann的音樂以及各種訪談中,其實都讓人感覺到他是個硬漢,即便在當初談到身體狀況的文字中,口氣也是相當硬朗,但沒想到還是不敵歲月和病魔。

當天我的演出安排是跟幾位好友演奏原創作品,所以整個設定並沒有那麼Free。不過傍晚到了Candy試音時,跟老闆娘打招呼時也提到了他的死訊時,我也才注意到原來整個空間裡,有多少Brötzmann的照片和傳單。

試音完後在演出開始之前,老闆娘也選擇播放Brötzmann的專輯當作背景音樂,就這樣在在被Brötzmann環繞著的空間裡,我們開始了那晚的演出。

而從第一首曲目Wayne Shorter的 〈Foot Prints〉開始,我的演奏方向就不自覺的往Brötzmann的風格方向走去,雖然中間有其他的原創作品是需要比較規矩的演奏詮釋(甚至還有像John Coltrane的〈Giant Steps〉這樣的超難曲XD),但我也察覺到這些平常演奏風格不那麼「自由」的樂手好友們,也似乎都往著自己的邊界,有更多的push和挑戰。

2023 Reunion 4tet b.jpg

Photo Credit:謝明諺

結束後的安可曲,我選了爵士經典慢歌〈Body & Soul〉,當時心裡想的是,既然Brötzmann的演奏一直一來都是相當激進且能量十足,那我能不能用一個非常反差、精煉的方式來將這首曲目獻給他?

在緩慢進行的樂曲中,細若游絲的薩克斯風音符,樂句和樂句之間的空白,現場滿席觀眾的專注,這些疊加起來,在空氣裡形成一種肅穆,卻又飽滿的情緒,彷彿我們和過去時間空間凝結在一塊。

爵士樂手有點像是一個幫派

我雖然沒有見過Brötzmann,但是在那個當下,我感覺到我們現在的演奏,也跟他在同樣的空間裡。我們演奏的是所有爵士薩克斯風手都會的曲子,同樣專注在音樂裡,對旋律、對自己的感知,用聲音來做出回應。(Candy的部落格刊登了當晚演出的筆記

這是我此行兩週的日本巡演獲得最多的心得,重新跟許多爵士樂的人與場所接上線的感覺,也讓我想起多年前,我在比利時的老師John Ruocco曾跟我說過的:「爵士樂手有點像是一個幫派,都曾學習一樣的樂句、聽一樣的大師、演奏一樣的經典作品,不管我們文化出身如何的不同,在養成裡我們都有著同樣的經歷。因為這個音樂帶給我們的感動,都讓我們奮不顧身,把時間和精力都奉獻給爵士樂。」

我們在不同的時間,但同樣的空間裡,留下了空氣振動的痕跡。

IMG_3134.jpg

Photo Credit:謝明諺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林君玶
核稿編輯:楊士範

謝明諺 avatar

謝明諺

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爵士薩克斯風演奏碩士、碩士後文憑。2012台中國際薩克斯風大賽冠軍。旅居歐洲六年,使得他的演奏和想法有著與眾不同的聲線和魅力。對於各種音樂的好奇和喜愛使得他在爵士樂的演出之外,搖滾、流行、獨立創作、嘻哈和電子前衛也都有所發揮。旅歐期間曾周遊至比利時,荷蘭,德國,盧森堡和布吉納法索演出。2011藝成歸國,除了與本土優秀爵士樂手合作,也和國際音樂家有密切合作經驗。台灣之外他也在日本、港澳、中國、韓國、馬來西亞、印度等等鄰近國家演出,逐漸打開知名度。2014年以處女作「Firry Path」在台灣爵士史譜寫新的一頁。謝明諺曾說:「演奏音樂對我來說,從來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與樂手同伴們的互動合作,和演出時所散發出的能量,讓我在這個時空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座標,連結這個世界。」

更多此作者文章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

此篇文章含有成人內容,請確認您是否已滿 18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