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年代,西門町的夜,應該是屬於午夜場電影與泡沫紅茶店的。看著報紙決定今晚要去看哪一場電影,提早排隊買票與國賓戲院外一條90的水煮玉米,是屬於西門町的電影時代。而樂聲戲院外的泡沫紅茶店,也同步於士林夜市,讓年輕人們有打撲克牌、閒磕牙,與無事搭訕的地方。自己開業以後,某次不經意認識了一位奇人——「伍號」。放蕩不羈的他美感奇佳,對於氛圍的感知也如開天眼一般,包容著所有光怪陸離的台港午夜,他們總是早早來到萬華喝酒,因為才剛下班,需要安慰。香港酒吧「獅鬥」是西門町獨一無二的存在,就像一秒下飛機,週末坐滿了靚仔、靚女,客滿也沒關係,隨便蹭個位子能喝酒就好:
身為台北的囡仔,應該沒有人是不混西門町的吧?
細數西門的過往太過久遠的姑且不論,可以從小說家吳明益所寫的《天橋上的魔術師》中1961年開業的中華商場時代、1973年開業的萬年商業大樓,和1976年台灣第一座立體停車場「峨眉立體停車場」開始回想,西門町是四、五、六、七年級台北人的青春跑馬燈,也是那年我們的愛情青紅燈。

Photo Credit:李政道
1995年的青春青紅燈
我們把時間設定到1995年,站在寶慶路口面向此時的六號出口,閉上眼睛——左邊是開啟我西洋音樂之門、人稱「西淘」的西門淘兒Tower Records;正前方現在的H&M是麥當勞,傳說裡面有許多帶著「鈔能力」的老伯伯,不去紅包場的時間就是在這等著與高中女生援交,然而傳說只是傳說,自己身邊也沒人真的經歷過。
右手邊,成都楊桃湯和隔壁濃烈的金華火腿臭味則是揮之不去的記憶;再往右走過去是佳佳唱片行,我的內田有紀航空版單曲和那些經典寫真集,直到現在還收藏著;佳佳再過去就是我們做制服褲子的地方了,誰想穿學校毫無美感的制服褲呢?當然西門町不能遺忘的,是許多男男女女在MTV裡的初長成。
直到17歲的晚上,我才有機會體會台北的夜生活。當大家都去中泰賓館的「Kiss」跳舞時,我卻誤打誤撞來到西門町的「大倉庫」,印象裡只有滿滿的煙味和震耳欲聾的音樂。

Photo Credit:李政道
夜晚是屬於午夜場電影的
在那個年代,西門町的夜,應該是屬於午夜場電影與泡沫紅茶店的。看著報紙決定今晚要去看哪一場電影,提早排隊買票與國賓戲院外一條90的水煮玉米,是屬於西門町的電影時代。而樂聲戲院外的泡沫紅茶店,也同步於士林夜市,讓年輕人們有打撲克牌、閒磕牙,與無事搭訕的地方。
西門町這個地方的幾回興衰,如國賓戲院看板上布魯斯威利的電影《Die hard》一樣,有時被打得半死,有時又死而復生。從1987年台北第一間SOGO百貨開始,至1999 年忠孝復興跟著板南線一同開通,也開啟了東區逛街的熱潮,年輕人默默改變習慣,許多原本看電影與泡沫紅茶店的習慣被百貨公司、與華語大流行時的錢櫃夜唱取代。
西門的夜,避開人群才舒服
而25到30歲之後,隨著東昇西降的台北,我有好多年不在西門遊蕩了。再回到西門町麥當勞誠品116也轉手變成了好大好大的H&M。
其實前兩年就住在西門町的峨眉街底,住在西門的夜總是想避開人群,於是疫情時才是最舒服的。雅香石頭火鍋、武昌街酸菜麵、賽門甜不辣、開開看的雪菜肉絲年糕,還有最讓食辣者喜愛的黔園在疫情時推出的便當,無論是麻婆豆腐、或辣子雞丁,台式川菜見證了「川菜一條街」的興衰。
若是說現在要我推薦一間晚餐的話,沒上過館子的,不作他想先推薦「開開看」,冷菜與熱菜伴隨著食堂內大聲喲喝的江南風情,不是別桌的伯伯太吵,是你自己太冷靜。

Photo Credit:古家萱
香港酒吧「獅鬥」
自己開業以後,某次不經意認識了一位奇人——「伍號」。放蕩不羈的他美感奇佳,對於氛圍的感知也如開天眼一般,包容著所有光怪陸離的台港午夜,他們總是早早來到萬華喝酒,因為才剛下班,需要安慰。
香港酒吧「獅鬥」是西門町獨一無二的存在,就像一秒下飛機,週末坐滿了靚仔、靚女,客滿也沒關係,隨便蹭個位子能喝酒就好。
若要詳細描述獅鬥的氣氛,這可能要從台灣七〇、八〇、到九〇年的黃金年代開始說起。流行文化對於社會與當代的流行設計影響甚深,而當時「英國香港」從金融、飲食、媒體、時尚等潮流,也跟上全球化的腳步影響著台灣。
七〇的邵氏影業影響台灣很深,家裡巴洛克、洛可可的花式壁紙、阿嬤的小洋裝與微捲髮型與香港同步流行。而全球最紅的武打明星,就是每個人的爸爸都很喜歡的李小龍。

Photo Credit:李政道
八〇是醉拳的武俠電影,小蝦米對上大金魚的成龍、洪金寶開始起步,方方正正的自用車在電影裡撞成了一團;倪匡、古龍、和金庸陪我們長大,而放學後的閱讀在「衛斯理」與「張無忌」的未來和過去之間;〈台北的天空〉有西門町的笑容,而《最佳拍檔》的許冠傑是第一代香港歌神。
九〇年則是「大時代」,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的「四大天王」都是因為台灣而走紅的。當時黃飛鴻從師父變成了搖錢樹,同時期鄭中基、鄭秀文、許志安、陳慧琳,還有那首每個人在KTV都能唱一句的Beyond《海闊天空》。而港漫從黑豹列傳、風雲、中華英雄、到古惑仔,最後也都變成了電影。
2000年,是屬於黃耀民的〈春光乍洩〉,人山人海唱片有著最後的獨立精神at17,那時盧凱彤還沒離開,而my little airport在動物園散步才是正經事,然後,最後的記憶結束在觸執毛Chochukmo的〈Good Night〉。
周星馳經典電影從大話西游、喜劇之王、少林足球、功夫....一直到97後的文化衰退,最終2010嘎然而止。專制的雨下了,香港人開完雨傘花陸續投奔自由,於是有了現在的獅鬥。
糅雜了上面的一切,於是讓獅鬥酒單有如八卦雜誌,點完了酒還想再看。這花俏的酒單讓我想起了黎智英的壹週刊、蘋果日報,他還在的時候,說他是八卦雜誌的「始作俑者」,後來才知道他是為民主發聲的自由鬥士。

Photo Credit:李政道
店裡永遠放著香港的音樂,我曾問過老闆店裡放歌的設定是什麼,他說:「當然是香港歌啊!」,曾經有員工想要放其他自己喜歡覺得好聽的外文歌,伍號那時毫不客氣的說:「自己喜歡的話回去聽就好。」
不過,總是看著酒單是生客,不看酒單的才是老客人。沙爹公仔麵不要辣、燒賣、魚蛋、碗仔翅,明明到了酒吧卻點滿桌的食物。最後不知道點什麼的話,就先從港島冰茶來認識香港Style,而夜夜笙歌的獅鬥與弊店一樣是人情酒吧,那些熟悉的面孔,讓你不知道去哪的時候,就想來見見老朋友。
雖說深夜兩點,在酒吧的夜巡中已酒足飯飽,然而拐個巷子走到峨眉街上,仍無法阻擋大腦想吃碗羊肉羹、魷魚羹的慾望,也許此時此刻才是天堂,熱得燙口的米粉、微辣的口感,好黯然、好銷魂。
即使分不出是清醒或醉了,仍想走進7-11拿瓶今晚還沒喝到的生啤,散步走向兩年前被彩繪得不三不四的峨眉停車場路上,耳機裡的重複的懷舊「廣嗨」節奏有些像萬安演習。抬頭看著西門町的天空,發現在這裏的客人年紀一直沒變,是來來去去的我們變老了而已,銷魂之後,怎麼有些黯然了呢?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林君玶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