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d logo eld logo

也許會被評論為普通,但這是我日常味覺的標準:鹿港市場口的祖傳三代「肉圓林」

Food Memories

也許會被評論為普通,但這是我日常味覺的標準:鹿港市場口的祖傳三代「肉圓林」

Photo Credit: 施清元

肉圓林與人分租一址店面,白天是麵線糊,宵夜是扁食麵,肉圓則覆蓋這之間的時段。招牌上價格改了好幾次,而我格外熟悉的,是那個圓圈裡的「林」,字的結構,重心,跟母親簽聯絡簿時一模一樣,據她所說,是看著招牌臨摹練字而來的——沒錯,肉圓林就是母親的家:

「這家拉麵店,基本上每位鎮上的居民都一定吃過,不能說大家都喜歡,但它就像是味噌湯一樣,是我們的日常,味覺的標準。」

我很喜歡先前去岩手宮古旅遊時,當地觀光協會介紹拉麵店「たらふく」的方式。我們的生命中,都有這樣的店,而對我來說,鹿港市場口的「肉圓林」,便是這種存在。

10年是奇蹟,而20年是傳說

肉圓林-12.jpg

Photo Credit: 施清元

從鹿港的舊火車站(已廢除,現在只剩公車站牌功能)下車,沿中山路往市場走,黑點肉粽阿振肉包鄭興珍餅舖玉珍齋生炒五味、米苔目、大頭春捲,再到肉圓林,從小到大,都太過習慣這些店的存在,將之視為理所當然。

但仔細想想,以我的年紀來說,這些都是至少30年以上的老店了,日本人有句形容餐飲店的話:「10年是奇蹟,而20年,是傳說」。這麼一想,似乎需要更珍惜出身地的飲食資產,像是玉珍齋門口的粉圓伯,很惋惜他過世之後,後人無法承接起他的味道。

肉圓林與人分租一址店面,白天是麵線糊,宵夜是扁食麵,肉圓則覆蓋這之間的時段。招牌上價格改了好幾次,而我格外熟悉的,是那個圓圈裡的「林」,字的結構,重心,跟母親簽聯絡簿時一模一樣,據她所說,是看著招牌臨摹練字而來的——沒錯,肉圓林就是母親的家。

「怎麼可以幫自己家打廣告呢?」如果要避開親戚關係,那我恐怕永遠都不能寫鹿港了,家族裡的近親,有賣肉包的,賣牛舌餅的,龍山肉羹,蚯蚓龍山麵線糊,沙茶羊肉,全都是我可以用臉部辨識,支付餐費的店。

比起看到影音部落客,將夾娃娃店或是日本選物店當做來鹿港的必去景點,那我寧願承受質疑,用充滿偏愛的角度,書寫鹿港。

兄弟沒有各立門戶的原因

肉圓林-16.jpg

Photo Credit: 施清元

肉圓林的一天,從早上6點開始,他們的鄰居是百年老店王罔麵線糊,而巷口,則是另一家老字號源利興蝦丸行的工房。一條小巷,空氣中又是油蔥酥、又是香菇、又是魚漿的氣味,感覺拿碗稀飯站在門口,就能吃飽了。

雖然招牌寫三代祖傳,不過第一代賣肉圓,有一搭沒一搭,有時賣粿,有時賣鼎邊銼,反正主原料都是在來米粉與地瓜粉,看心情準備。到了第二代,才以肉圓作為主力,在1964年,開始於第一市場口的現址擺攤。

不過我對於外公的印象非常淺,只知道他曾經在酒家做料理,手藝好,脾氣不好,愛喝酒,市場的另外一家老店「趩仔麵」老闆黑松,是他的酒友,也相繼因為喝酒把身體搞壞。見到外公的最後一面,是端午節前夕,要去看他綁肉粽時,打開門,發現他倒在舅舅們懷裡。

肉圓林-6.jpg

Photo Credit: 施清元

肉圓的製作是相對單純的,調好漿,把粉漿平塗於淺碟,放上香菇,鋪一層絞肉,放滿切丁的台爨筍,再抹上粉漿,送入白鐵蒸籠,蒸至表面微透明。沒有特別困難的步驟,但一天要重複500次以上,是種耐心的考驗。

這或許也是林家第三代的五位兄弟,至今沒有各立門戶的原因:一起分工做,做起來才不會膩。

下午一點左右,把家門口的攤子推到市場,熱鍋起鼎,兩點賣到六、七點,我在攤頭也打工、洗碗過一陣子。特別喜歡的畫面,是還穿著學校制服的弟弟妹妹,放學後,拿著少少的零用錢,買一顆肉圓,吃完後,端碗過來,說要喝湯,心裡想,你的品味還真好。

外婆的肉丸子湯

肉圓林-17.jpg

Photo Credit: 施清元

跟其他名店比起來,彰化阿三的皮極酥,北門口的餡豐富,阿璋的醬好吃,八卦山牌樓旁的燒肉圓有肉角肉絲兩種選擇。而肉圓林呢,走一個均衡的中庸之道,真正明顯勝過別人的,我認為就是肉丸子湯。

近年外婆身體不好,進了安養機構,但其實直到送急診的前一天,她都還站在廚房,負責燉湯,因為沒辦法放心交給別人。以豬大骨為基底,並加入大量的蝦頭,再仔細地濾掉浮渣,看似清澄,湯匙一撈,滿滿都是油脂與動物精華。

這樣的好湯,如果沒加肉丸子,不收錢,直接舀入肉圓沾剩的醬汁裡頭(通常還有一些小筍丁、肉塊)唏哩呼嚕一口氣喝下,是最棒的鹿港流。現在舅舅們熬的湯,老實說,就是比外婆清淡了些,唉,我好想念她。

IMG_2133.JPG

Photo Credit: 施清元

打工的薪水,除了有來自於外婆的零用錢,還有市場每一攤隨便我吃的權利。我最喜歡的,是當時還開在市場裡的香菇肉粥,點一份炸豆腐跟炸紅燒肉,配一碗自家的丸子湯。

原來勞動還是不錯的啊,兒時的自己朦朧地有這樣的想法。

市場各攤之間沒有很強烈的競爭意識,員工餐就是彼此吃來吃去,互相捧場,放假的禮拜一,一起租遊覽車去踏青、唱歌,好像溫情八點檔的世界喔,但,我真實地體驗過了。

不想被破壞的風景

肉圓林-41.jpg

Photo Credit: 施清元

我不在台灣的這幾年,好像是地方政府的推動,想要在市場做一個步行者天國,立意可以肯定,但卻同時放行了外部的夜市商家進駐擺攤,烤魷魚、章魚燒、小龍蝦。過分的音量與一陣陣的烤煙,掩蓋了我熟悉且懷念的人情風景,招來這些攤位,除了短絡的人潮外,看不見任何與鹿港的關聯。

幸好,居民的美食素養是夠的,最近再去看,店家已經自然淘汰到不剩三成。

同樣出身的作家李昂老師在鎮上的演講曾提到,鹿港的小吃要延續其生命力,需要有人願意做突破,追求原料品質,拉高單價,才能面向外國人觀光市場。

我同意,也期待看到這樣的店家,不過我更喜歡的,就是像肉圓林這樣,也許會被外地遊客評論為「偏普通」,但幾十年來,一次次的偏普通,構成了我的味覺標準,也構成了我。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

施清元 avatar

施清元

鹿港人,曾為醫師,因對日本流行文化之憧憬,前往當地進修、旅居並從事設計相關產業。近年因疫情回台成為自由接案工作者,攝影作品與文字專欄散見於台灣各大雜誌與網路媒體。著有《日本老舖居酒屋,乾杯!》一書。

更多此作者文章

此篇文章含有成人內容,請確認您是否已滿 18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