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大英博物館解雇了一名在此工作30年,同時還具有地中海歷史權威身份的館員,原因是——他偷竊了博物館中的館藏。發生這種監守自盜的事件,大英博物館的威信被狠狠地被打擊,不過話又說回來,這可不是大英博物館第一次被偷:
2023年8月,傳出大英博物館解雇了一名館員,不過就是個解雇到底有什麼好上新聞的呢?《每日電訊報》加碼指出,這個被炒的策展人,就是在博物館工作了30年、地中海歷史的權威Peter Higgs,至於解僱導火線,則是因為他偷了大英博物館的館藏。
先介紹一下Peter Higgs,他不僅是大英博物館希臘和羅馬部門的負責人,2021年大英博物館的特展《古希臘人:運動員、戰士和英雄》即是由他主操。他還是大英博物館內協助英國政府追蹤被掠奪文物的團隊成員,2013年英國海關在希斯洛機場扣押一尊來源可疑的大理石雕像時,Peter Higgs便曾被請去鑑定,他說他馬上就知道這是一尊有2000年歷史的女神像。
遙想當年,如今也太尷尬了吧。
竊盜案是怎麼爆發的?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據傳竊案的爆發是來自於一位匿名的古物專家,他在ebay上發現有些文物神似19世紀初由富紳Charles Townley捐贈給大英博物館的希臘與羅馬古物。進一步調查,他更發現賣家使用的ID,正巧和Peter Higgs的推特帳號極為相似,當他主動聯繫賣家時,賣家矢口否認和Peter Higgs有任何關係。古物專家左思右想後,在2020年通報大英博物館。
根據大英博物館的回報,多數失蹤的都是小小的物件,從公元前15世紀到19世紀的金製首飾、半寶石等,還有一件為1至2世紀的縞瑪瑙(Onyx)浮雕(ebay售價40英鎊),而這些物件主要用在學術和研究目的,近來並未公開展示。如今博物館專家們都很擔心,這些被竊的物件可能已經被重新融化、切割,改為別的物件販售。
Peter Higgs的長子則出來喊冤,他說他父親非常非常愛大英博物館,不僅將一生奉獻給博物館和學術志業,他和同事們也有很好的交情,每年都會參加聖誕派對。對於博物館如此舉措,Peter Higgs十分受傷,覺得自己被妖魔化。
長子亦提到,儘管Peter Higgs有著極高的學術成就,但是終生都在為金錢掙扎,因為大英博物館給的薪水實在太少,這使得長子決定不要上大學,直接開始就業存錢。
目前大英博物館已經委託律師Nigel Boardman和警察Lucy D’Orsi率領小隊展開獨立調查,確定這些文物到底是如何被盜走,以及如何尋找回來,並著手加強內部安全。調查期間,博物館不願意發表更多聲明。
推特上也有網友開始嘲笑,英國人過去聲稱帕特農神廟(Parthenon)的大理石雕塑被放在英國最安全,畢竟比起希臘,英國有更好的保存條件和技術,但是現在看來說不定不是這樣。大英博物館的威信被狠狠地被打擊,不過話又說回來,這可不是大英博物館第一次被偷了。
大英博物館可不是第一次被偷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聽起來蠻瞎的,但是2002年的時候,大英博物館的館員在巡邏時,突然發現希臘展間內某個底座上面空空蕩蕩——上面明明該是有個西元前六世紀的希臘大理石頭像,現在卻整尊不見。
詭異的是,這個頭像是用金屬支架固定在底座,需要非常大的力量才能把底座和雕像敲開,此外,頭像本身雖然只有12公分,是可以輕易被放進包包和口袋的大小,但重量還是有2.5公斤左右。而儘管這個頭像的鼻子和臉部都嚴重受損,館方估計還是有數千英鎊的價值。
據信,這座雕像被放置的展間當時既沒有監視器,也沒有常駐警衛,只有館方人員不定時晃過去檢查看看。竊賊肯定是利用這機會下手的,但為什麼要偷呢?至今沒有人知道,畢竟從來就沒有抓回犯人啊。
此外,2017年時,《衛報》指出大英博物館在2011年時弄丟了一個價值75萬英鎊的卡地亞鑽戒。這個鑽戒是由匿名捐贈者捐贈入藏館內,多數時候保存在庫房不向大眾開放。外部專家公開對博物館喊話,如果這個物品是還在館內,但被放錯地方所以找不到,那就是你們管理不當很丟臉;如果是被盜,那就應該訴諸公眾,並加強內部的員工警戒啊!
不過大英博物館對於這些警告,則是一貫地發發聲明,說他們很徹底地搜查了,並且日後會審查安全和藏品管理程序,保障博物館的安全。
保存得還真好。
嘿,我們家的安全系統根本沒在運作欸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這次鬧出的資深策展人疑似監守自盜案,可真重重地打擊大英博物館了。追根究底,這些問題發生的原因,可能有幾個面向供討論。
首先,大多數的博物館的安全措施,都是著重在管理外部的人員,特別是針對民眾頻繁出入的展間,避免民眾順手牽羊或是太嗨不小心毀掉作品。內部的話,由於工作需要,館員們是擁有部分權限能夠進出庫房檢查文物,並且透過監視器和刷卡來監視館員們的一舉一動。
但老實說,不會有人隨時觀看這些監視錄像和刷卡紀錄,都是等到發生什麼大事才會去翻找,以致於內部竊盜事件往往都等到數個月、甚至數年才會被抓包。而且,更不可能在每次上下班時都去搜查內部員工的包包吧,這真的太失禮,因此就開始有些縫隙。
此外,因為館員的權限還包括編寫博物館收藏目錄,因此有很多空間可以動手腳,例如修改記錄說這件文物被借出,或是根本就把文物重新在庫房裡面排列一番,讓大家衷心認為找不到只是被放到其他地方啦。而由於向大英博物館這種巨型館舍的藏品實在太多,他們光是造冊並數位化就是件大工程,更遑論每年仔細盤點。
City University London 的Taylor教授告訴《BBC》,內部偷竊的原因大多有三種,一是當館員工作很久後,他們突然意識到「嘿,我們家安全系統其實根本沒在運作欸!」因此忍不住誘惑開始偷竊;二是藝術品犯罪集團威脅利誘館員協助盜竊;三則是很單純因為喜歡上自己管理的館藏,並認為除了自己外沒有人能夠更了解了,因此忍不住把它帶回家當紀念品。
大英博物館的尷尬,看來還是要持續一陣子。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