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n Prince Into A Frog

網路字典|被日本高中生票選為流行語第一名,「蛙化現象」到底是什麼?

21 May, 2023
網路字典|被日本高中生票選為流行語第一名,「蛙化現象」到底是什麼?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近期在SNS社群上討論度極高的「#蛙化現象 」不僅被選為 日本高中生流行語第一名,還引來大型電視台TBS製作了長達10分鐘的專題街訪影片,究竟「蛙化現象」代表的是什麼意思?出現蛙化現象又要怎麼辦?

文字整理:古家萱

你曾聽說過「蛙化現象」(カエル化現象)嗎?雖然這個名詞出現已有一段時間,但在最近,它不僅被選為「日本高中生流行語第一名」,坊間也出現了不少以此為題的歌曲和漫畫作品,更引來大型電視台TBS製作了長達10分鐘的專題街訪影片,究竟「蛙化現象」代表的是什麼意思?又為何會有大量年輕男女為其感到困擾呢?

什麼是「蛙化現象」?

雖然是在近期才於Twitter上引起關注,但「蛙化現象」一詞最早是由學者藤澤伸介提出,意指在發現喜歡的對象也同樣對自己抱有好感後,喜歡的情緒莫名其妙地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則是難以形容的厭惡與噁心感。而「蛙化現象」的名稱則取自經典童話故事《青蛙王子》,以此童話比喻王子突然變成青蛙的感受。

根據研究,「蛙化現象」的典型特色之一是「突然覺得對方很噁心」。這樣的厭惡感不僅僅反應在對對方興趣缺缺的態度上,有時還會引起生理上的噁心感,像是「想到他也在這裡就覺得討厭」、「不想跟他呼吸一樣的空氣」。

然而,更嚴重的是,除了對對方感到厭惡、做出無禮且傷人的舉動之外,許多曾感受到類似情緒的人也表示,他們同時也會對「出現了這種反應的自己」感到厭惡與內疚,覺得自己沒有愛人的能力,甚至對戀愛失去信心。

shutterstock_576319201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為什麼會出現「蛙化現象」?

雖然目前還沒有正式的研究能明確指出「蛙化現象」的成因,但根據網路上熱烈的討論與經驗分享,我們還是能稍微爬梳其背後形成的機制。目前,有許多人認為這樣的現象起因自「目標的喪失」,簡單來說就是「因為喜歡對方,所以想讓對方也注意到自己」的心情消失了,導致感情生活突然失去重心與目標,不知道「在一起」後的下一步該做什麼。

另一派的說法是,產生「蛙化現象」的人通常在曖昧過程中加入了太多美好的想像,導致在正式開始約會後,突然因為對方展現出真實的自己而「冷掉」,進而發現自己喜歡的其實是「腦海中想像出來的對方」,而不是眼前的這個人。

還有部分人認為,他們產生「蛙化現象」的原因是因為潛意識中的「害怕」。這類人相信「不開始就不會結束」、「擁有就是失去的開始」,導致在感情中不敢為對方付出太多、忍不住擔心在未來被拋棄或者是受到傷害,以至於他們無法真正投入與享受眼前的關係。

怎樣的人容易出現蛙化現象?

根據日本媒體報導,撇開心裡狀態較為不穩定,或者曾在過去受到感情創傷的人,有幾種類型的人確實特別容易出現「蛙化現象」,其中之一就是「戀愛經驗太少的人」。

人們普遍認為,如果沒有太多的戀愛經驗,即使對方真的愛上了自己,也會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在童話中,「王子與公主一起過著幸福的日子」往往是故事的結局,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只是開始,缺乏戀愛經驗的人可能比較無法想像「在一起」之後,彼此的關係又該何去何從。

另一種類型則是「容易感到自卑的人」。討論認為,對自己缺乏自信的人常常不相信對方會真的喜歡自己、不相信自己值得擁有他人無條件的欣賞與喜愛,因此常常在關係中選擇主動疏遠對方,拒絕來自對方的關心與好意。

還有一種是「對感情期待過高的人」。如果你從小吃少女漫畫長大,對戀愛的甜蜜故事與心中的白馬王子有著一定的想像,那麼可能會因為「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的落差,對眼前的關係幻滅,進而出現對愛情突然冷掉的感受。

shutterstock_363965909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出現了「蛙化現象」怎麼辦?

整體來說,「蛙化現象」並不是一種精神疾病,但確實有可能為當事人帶來困擾,雖然這類型的故事通常聽起來有些無理,讓人覺得動輒得咎、摸不著頭緒,但或許我們不該用片面的看法標籤化、或是直接否定當事人的感受。而針對受到「蛙化現象」困擾的人,日本婚姻顧問森本由紀也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

森本由紀表示,當務之急應該是把注意力從「他人」身上先轉回「自己」身上,不要抱著「尋找另一半」的心情靠近他人,多試著和自己覺得有趣的人做朋友、增加與不同的人交流的機會,並認清他人眼中的自己、了解人們喜歡自己什麼,再慢慢將朋友間的「好感」昇華成愛情。

如果你是對自己沒有信心的類型,那比起追尋愛情,更重要的或許是先提升自己的自信,透過探索興趣、自我提升、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等不同方式,都能增加對自己的價值認同感,同時也能對自己更有的安全感。

當找到自己心中喜歡的人時,不妨將腦海中對於兩人未來的童話想像,置換成更為實際的「如果和這個人在一起了,我能為對方做什麼」,跳脫「在一起」、「追到手」、「幸福快樂的日子」這類建立在美好畫面的平面想像,將關係的目標放在「讓彼此都能更開心」,將大大有助於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避免斷崖式跳水的「蛙化現象」。

參考資料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核稿編輯:林君玶

eld editor

每個物件都因為各種細節的差異而有著截然不同的樣貌呈現,我們是一個在意細節的編輯團隊,想好好地說出屬於生活風格的醇厚故事。Every little detail matters.

更多此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