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了日本小眾漫畫「趣味主義」的新格局——安西水丸

安西水丸的畫毫無修飾,在下筆前腦中對於畫面的結構便需要更具體,但會導致形體有不準確的落差,最後則顯露了一種兒童感。而這種由大人刻意經營的兒童趣味,正好成了「拙巧」的核心――也就是看似技術失誤,卻又透出熟練的技巧。安西水丸曾說道:「雖然有很多人比我還會畫畫,但沒有人比我還要喜歡畫畫了......」
文字:吳平稑
說到安西水丸,或許不少讀者都會聯想到他與小說家村上春樹的插畫合作;然而,在認識村上之前,以「安西水丸」的筆名出道,卻是從漫畫開始的。1971年從美國紐約ADAC設計公司辭職,進入平凡社擔任藝術總監一職,因此認識了同社編輯嵐山光三郎,在其勸說下,開始了在傳奇漫畫誌《GARO》(ガロ)的漫畫繪製生涯。
生於1942年的安西水丸,本名渡邊昇,事實上是比同世代的漫畫作者還要晚出道。1974年,與嵐山光三郎攜手改編的〈怪人二十面相之墓・前篇〉(收錄於《青之時代》),刊登在九月號的《GARO》誌上,是安西首次露面的作品。在雜誌創刊屆滿十年之後才出手,在同世代中可說是有些「另類」。
而在此之前,撇除長一個世代的作者如白土三平、柘植義春,幾乎屬於同世代的作者如楠勝平、釣田邦子,早在雜誌創立初期就已有多篇作品,就連村上春樹長篇小說插畫作者・佐佐木牧,也在1966年11月號就以〈在不認識的星球上〉(見知らぬ星で)出道了。
因此,當眾多同世代漫畫創作者在面對時局的更迭時,安西水丸似乎以一派輕鬆的姿態,用自己的步調避開了二十代青年在左翼運動上的喧囂,最終以念舊的情懷,標記著摩登世代的到來,也成為《GARO》七〇年代後半「趣味主義」(面白主義)某種意義上的支撐者。他的特別,或許可以直接從作品中嗅出端倪。
「趣味」的新格局

相較多數六〇年代刊載在《GARO》上的作品,安西水丸的畫風有種清麗稚拙的氣氛,甚至被日漫史研究者米澤嘉博視為「拙巧派」(ヘタウマ)的元祖。事實上,在此之前,以白土三平的〈神威傳〉(カムイ伝)為首的《GARO》,刊載了不少以古裝歷史為題材的作品,也有社會寫實的劇畫傾向漫畫,整體來說是帶有貸本漫畫時期接近普羅大眾的形象。像是前面提及的楠勝平,就常有時代劇的描繪;而初期的池上遼一,作品較為陰暗晦澀,頗受劇畫影響。
《GARO》創刊十年來,雖然容納了難解漫畫派別的佐佐木牧、林靜一之流,也開闢了私小說性質的安部慎一、鈴木翁二等作者,但其主要銷售靠的卻是〈神威傳〉的魅力。該作呼應了全共鬪時代年輕人的左派立場,人人手持《GARO》為的就是標誌著打倒舊有勢力的精神。然而,〈神威傳〉第一部在1971年4月號終結,往後雜誌的銷售部數便逐步下滑。
為了挽回頹勢,1972年因長井勝一而進入《GARO》擔任總編輯的南伸坊,與同為編輯的渡邊和博開創了新的局面。他們以「趣味主義」為號召,只要作品有趣都能刊登,將雜誌推向了更為新鮮的路線。安西與嵐山合作的作品正好在這樣的氛圍下有了舞台,也更能發展所謂由心出發的「不錯的畫」。
漫畫做為職業繪畫的起點

不過,「不錯的畫」究竟是什麼?安西水丸雖然自幼喜愛畫圖,十歲時便自由地畫著漫畫,但真正將畫圖當作職業的時期,卻是在三十二歲以後才開始的。他對於什麼是好的圖畫總有一番特殊的見解,很看重一筆入畫的直覺,若同一個畫面重畫個幾遍,他常常還是會覺得第一筆畫的最對味。因此,漫畫也是用同樣的方法進行,邊畫邊想而沒有草稿。
也正因為他的畫毫無修飾,在下筆前腦中對於畫面的結構便需要更具體。這與戰前漫畫家杉浦茂的作風有些類似,但會導致形體有不準確的落差,最後則顯露了一種兒童感。而這種由大人刻意經營的兒童趣味,正好成了「拙巧」的核心――也就是看似技術失誤,卻又透出熟練的技巧。
繪畫也因為稚拙而成了焦點,不停地遭受質疑。安西水丸曾說道:「雖然有很多人比我還會畫畫,但沒有人比我還要喜歡畫畫了。」或許他對繪畫的愛使得他的圖畫充滿吸引力,沒有修改的線條也更像他兒時練習的書法,必須全神貫注,將意念以最好的姿態具象出來。
生命富有節奏的過往回顧

當《GARO》給了他表現的自由,安西水丸第一想說的,盡是兒時的回憶、青少年的際遇。《青之時代》雖非嚴格意義的第一本單行本,但卻是出道作的集成,講述的多是有敏感心靈的兒童・小西昇的記憶;而本書《東京輓歌》聚焦在同一主角的青少年期,各篇幾乎都帶有某種性的暗示,以「輓歌」來命名,或許是對逝去的年輕做哀悼。兩部都是帶有自傳色彩的作品,只是真實性究竟到哪裡,只有安西自己才知道了。
至於孩童小西的形象,在本書的〈天誅蜘蛛〉、〈清志〉中也有出現(雖然在《青之時代》會更常見到)。據1994年的訪談,安西水丸曾提到這個形象的繪製,在過去的漫畫是很常見的。我們可以看見他的創作與往昔的關係,兒時的記憶是他靈感的源泉,連風格的來源都從過往的視覺經驗去提取。
而他也曾在1977年的兒童漫畫本《安西水丸驚奇漫畫館》(安西水丸ビックリ漫画館)中,提到兒時大量閱讀漫畫雜誌的經驗,對福井英一的《伊賀栗君》(イガグリくん)是非常愛不釋手,也對榎本書店的漫畫書系列印象深刻。這些回憶構成他對漫畫的既定印象,比如圓筆尖作畫、十六頁鋪陳等形式,都成為他漫畫創作的基礎。
尤其,在十六頁的形式上,安西是不能妥協的。他甚至將之視為一種詩意的節奏,如果不是十六頁,就無法表現好的敘事。因此,收錄其《GARO》中後期作品的《東京輓歌》,也以十六頁為循環,往復誦唱著作者幾近透明的青春,還有種種周遭人事的淒涼。
如今,這位逝去的創作者,又重新以漫畫在台灣讀者眼前亮相,用畫裡的愛與溫柔,包裹著往昔的回憶,使自身的初衷從筆畫中流瀉,如水一般,浸潤了我們。
參考資料:
- ガロ史編纂委員会(1991)。ガロ曼陀羅。東京:青林堂。
- 権藤晋(1993)。ガロを築いた人々―マンガ30年私史。東京:ほるぶ出版。
- 安西水丸(2017)。我與村上春樹、書,還有畫筆。台北:創意市集。
- 安西水丸(2021)。青の時代。東京:クレヴィス。
- 南伸坊(2022)。我的插畫史。台北:臉譜。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 回憶的清冷與哀愁:在《青之時代》和《東京輓歌》裡,那個你沒看過的安西水丸
- 搜羅日本地下文化中的奇異美學:Mangasick出版另類漫畫合輯《漫漶》
- 松本零士逝世:終生無法擺脫戰爭夢魘的少年,踏上了前往星辰大海的征途
本文摘錄自《東京輓歌》,鯨嶼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書籍介紹

本名渡邊昇,日本知名插畫家、漫畫家、小說家、設計師,以及繪本作家。1942年出生於日本東京都,日本大學藝術學部美術學科畢業,曾任職於日本電通,後赴美任職於紐約ADAC設計公司,後返日擔任過平凡社藝術總監。因為小說家嵐山光三郎的推薦,安西水丸開始在《月刊漫畫GARO》發表一系列漫畫作品,1981年後更開始成為獨立插畫作家。
安西水丸最為人熟知的,是與知名小說家村上春樹有超過三十年的合作情誼,除了曾與村上春樹合作多本圖文繪本,並為村上春樹的小說繪製封面。而安西水丸也是村上春樹小說《挪威的森林》中小說主角渡邊徹的現實原型。
安西水丸著作無數,但較少人注意到,安西水丸也是極其重要的漫畫家,他曾在《月刊漫畫GARO》發表過無數膾炙人口的漫畫作品。結集成冊的漫畫集除了本書《東京輓歌》(東京エレジー)外,另有名作《青之時代》(青の時代)中文版分別由鯨嶼文化以及大塊文化首度翻譯引進臺灣。
安西水丸2014年3月19日辭世,享年71歲。他一生獲獎無數,曾榮獲「朝日新聞廣告獎」、「每日新聞廣告獎」等。
責任編輯:林君玶
核稿編輯:古家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