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線和陰影展現黎明前的深邃黑暗:卡拉瓦喬的〈聖母之死〉為何被委託人退件?

卡拉瓦喬的〈聖母之死〉體現了悲傷的情緒,戲劇性的明暗對比,影響了往後幾世紀畫家的創作表現,也幫助了感到憂傷痛苦的人們:
文字:蘇西霍奇|譯者:官妍廷
1513年,義大利建築師喬瓦尼喬康多(Giovanni Giocondo)在一封信中寫道:「世界的幽闇只不過是片陰影,在陰影背後,快樂就在我們觸手可及的地方。我們能夠看到黑暗中閃耀的光芒和璀璨絢麗,只要睜開雙眼,就能看到。」
基督教藝術往往是為了達到和觀者溝通的目的,並在人們有需要時協助他們度過生命中某些艱難的時刻。天主教藝術則尤其著力於探索悲傷的主題,以表現《玫瑰經》中的「痛苦五端」,並幫助觀眾在有節奏的祈禱中專注於自身以外的困境。
即便到了現在,我們生活在更為世俗的年代,這些想法還是相當有幫助。在《藝術的慰藉》一書中,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和約翰阿姆斯壯(John Armstrong)兩位共同作者表示,藝術能「讓我們在承受痛苦時更上手」。

視覺藝術能夠帶給我們的幫助不勝枚舉,尤其是幫助人們在安全的環境中探索悲傷的感受,無論是對藝術作品中的某些元素具有共鳴或同理,從中發現新事物,或在藝術中「失去」自己,並在藝術中得到精神上的啟發或近乎出神的體驗。
戲劇性的效果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將《聖經》中的事件以當時所能見到最新穎的手法詮釋,樹立出獨特的繪畫風格。卡拉瓦喬在父母雙亡之後,決定去跟西蒙內.佩特札諾(Simone Peterzano)學畫。後來他從米蘭搬到羅馬,在自立門戶後,便以戲劇性的光影效果創作自然主義風格的繪畫。
大約在1600年到1606年間,卡拉瓦喬就成為羅馬最具知名度的畫家,儘管他使用農民形象來描繪神聖之人的做法而觸怒許多人。此外,他也因為時常涉入鬥毆事件而聲名狼藉,1606年,他殺了人並被放逐羅馬。他因此搬到拿玻里,受到當地科隆納家族的保護,但在1608年,他又因鬥毆事件被捕,流放到西西里。卡拉瓦喬受到教皇的特赦返回羅馬時身亡,最終死因成謎。

捨棄聖像畫
卡拉瓦喬的〈聖母之死〉(Death of the Virgin)這件作品,最初其實是由教皇律師拉耶吉奧.切魯比尼(Laerzio Cherubini)委託,為羅馬階梯聖母堂(Santa Maria della Scala)的小教堂創作,但後來切魯比尼認為這件作品難登大雅之堂而拒絕接受。
有些學者認為,畫中聖母的腳踝外露、體態豐腴,由此可推測擔任畫中聖母的模特兒是位妓女,因此冒犯了那些修士。
卡拉瓦喬完全摒棄了傳統上用來表現瑪利亞聖潔形象的象徵手法,畫面呈現在紅色的天幕之下,《福音書》著者聖約翰(St John the Evangelist)就在一旁,抹大拉的馬利亞(Mary Magdalene)則雙手抱頭在啜泣。使徒們圍繞在聖母身旁,光線透過高處的窗戶照射進來,凸顯了使徒的頭部和聖母馬利亞的上半身,也讓人更注意到她身穿一襲時興的紅色長禮服。

黑暗變成光明
這件畫作體現了悲傷的情緒。悲痛欲絕的人物圍繞著聖母的身體,但臉龐卻被隱蔽,炫目的光線和深邃的陰影則更表現了富有張力的情緒。卡拉瓦喬獨創、戲劇性地使用明暗對比法,影響了往後幾世紀畫家的創作表現。因為這件委託創作預計要掛在幽暗的教堂供人觀賞,室內僅有燭光照明,這樣的表現手法更能讓畫中的光亮處更為閃耀。
長期以來,藝術創作使用黑暗和光明作為隱喻,以幫助憂傷、悲慟、有自戕傾向或其他負面情緒的人。正如英國傳教士托馬斯.富勒(Thomas Fuller)在1650年寫道:「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時刻。」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 連羅浮宮都買不起他的畫!驚世駭俗、充滿暴力美學的卡拉瓦喬
- 比起天堂與上帝,底層社會的生活才是最真實的:酗酒賭博的藝術天才——卡拉瓦喬
- 把教宗的臉接到聖經角色身上,讓他被蛇狠狠地咬:米開朗基羅內斂的革命風格
本文摘錄自《憤怒的大日子:莫內、芙烈達、歐姬芙、巴斯奇亞……從壞情緒轉生出的藝術創作》,典藏藝術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書籍介紹

72件撫慰人心的藝術作品,72個藝術家療癒自我的故事。藝術創作是藝術家自我療癒的解方,你可以看見藝術如何改變他們的人生,而這些作品也會在某個刻改變你!
「我日日在和痛苦、焦慮和恐懼奮鬥,我發現唯一能緩解病痛的方法就是創作。」草間彌生
「總有些失去或我沒有得到的東西在折磨我。」卡蜜兒克勞黛爾
「我終其一生都非常害怕,但我從未讓恐懼阻止我做任何我想做的事。」喬治亞歐姬芙
「藝術來自於歡愉和痛苦……但大多是來自痛苦。」愛德華孟克
本書談及的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們在不盡如人意的日子裡,向內在探索,與恐懼共存,和焦慮為伴,甚至在身心受辱、遭遇病痛、貧乏困頓的生命歷程之中,仍未放棄創作。每一件創作,對他們而言,都像賣火柴少女的最後一盞燭光,但這些藝術家的能量並未隨燭光乍滅而逝去,而是繼續為人們點亮前路。
作者蘇西霍奇以通透的筆觸描繪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從嶄新的觀點剖析藝術品,她讓我們在欣賞這些作品時,得以用更誠實的心態去面對自身情緒,接納新的觀點,從而嘗試與這個並不完美的世界握手言和。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