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的焦慮對策:透過一次次描繪花園景致,莫內遺忘了近在眼前的槍響與戰爭

莫內的池塘和繪畫創作大大地治癒了他自己。不論晴雨,他都畫出花園的美,儘管當時有一條戰時鐵路穿過了他的花園:
文字:蘇西霍奇|譯者:官妍廷
美國神經科學家及作家約瑟夫勒杜克斯(Joseph E. LeDoux)將焦慮稱為「我們為擁有想像未來的能力而付出的代價」。這些感覺隨著活躍的想像力而不斷擴大,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有這麼多藝術家都飽受焦慮所苦,有時是因為私人生活事故或是生活狀況,有時則是源於與生俱來的思維模式。
焦慮往往意味著擔心未來也許永遠不會發生的處境,或想像失敗、遭受拒絕、損失及失望等可能發生的負面情況。然而,正如某些藝術家所發現的那樣,藝術既能解放自我又同時具有治癒的效果,有助於緩解或制服這樣的內心煎熬。我們能透過沉浸在創作過程或探索藝術創作,專注於當下。
藝術家透過藝術創作來解決自身的焦慮問題,或反映伴隨焦慮而生的感受,甚至也為觀眾重現了這些感受。雖然這些方式並不屬於這些藝術家的專利,但他們展現了一系列有效的方法,讓每個人受益。

克勞德.莫內:「每天我都會發現更多美麗的事物。」
莫內的印象
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時常被稱為「印象派之父」,他的畫作色彩斑斕,用破碎不連續的筆觸捕捉轉瞬即逝的瞬間、天氣和光線變化。莫內出生於巴黎,在有「巴黎外港」之稱的利哈佛長大,青少年時期,風景畫家歐仁布丹(Eugène Boudin)鼓勵他到戶外寫生。
1859年,莫內開始在巴黎修習藝術,結識了後來成為印象派畫家的藝術家友人。在1870至71年普法戰爭期間,他則待在倫敦,後於1874年回到巴黎,參加了許多印象派畫展。1883年,他在巴黎西北部的吉維尼買下一座屋舍,在那兒打造了一座花園和蓮花池,這些景象成為他餘生最主要的描繪題材。

改造花園
當法國的政治問題日益嚴重,影響社會運作,莫內漸漸離群索居,描繪著那些讓他感到舒心安慰的事物,也就是他一手打造的花園中所見的和平、美麗和平靜,花園就是個讓他逃離世界的避難所。
1870年代,他畫了他在塞納河右岸租下的房子,到了1883年,吉維尼的花園成為他最鍾愛的所在。1893年,他在吉維尼的屋舍旁又另外買了塊地,改造成一個池塘花園,池水、植栽和柔美的色彩譜出安靜冥思的氛圍,莫內以植物和人造設施布置出和諧的景致。他在不同季節和不同的時間作畫,受到日本浮世繪版畫的啟發,他甚至在池塘上蓋了座「日本橋」。

暫停及重置
莫內的池塘和繪畫創作大大地治癒了他自己。不論晴雨,他都畫出花園的美。從1899年開始,池塘成為莫內的繪畫主題,這也幫助他度過了困擾多年的焦慮心境——20世紀初,他罹患白內障;1911年,他的妻子愛麗絲逝世,長子也在1914年離開人世。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儘管家人們紛紛逃難,他仍拒絕離開他一手打造的家園。
一條戰時鐵路穿過他的花園,他可以聽到運輸部隊前往戰場的火車聲響,甚至聽得到不遠處的前線槍聲。但在作畫時,他還能在周圍創造出平和的氛圍,一遍又一遍地繪寫同一主題的重複動作,確實有助於提供這種安寧的感覺。這也讓他能夠重新調整自己,並克服他的焦慮。
而透過觀察其作品〈日本橋〉(The Japanese Footbridge)的細節,觀者可能也會產生這種平靜的體驗。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本文摘錄自《憤怒的大日子:莫內、芙烈達、歐姬芙、巴斯奇亞……從壞情緒轉生出的藝術創作》,典藏藝術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書籍介紹

72件撫慰人心的藝術作品,72個藝術家療癒自我的故事。藝術創作是藝術家自我療癒的解方,你可以看見藝術如何改變他們的人生,而這些作品也會在某個刻改變你!
「我日日在和痛苦、焦慮和恐懼奮鬥,我發現唯一能緩解病痛的方法就是創作。」草間彌生
「總有些失去或我沒有得到的東西在折磨我。」卡蜜兒克勞黛爾
「我終其一生都非常害怕,但我從未讓恐懼阻止我做任何我想做的事。」喬治亞歐姬芙
「藝術來自於歡愉和痛苦……但大多是來自痛苦。」愛德華孟克
本書談及的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們在不盡如人意的日子裡,向內在探索,與恐懼共存,和焦慮為伴,甚至在身心受辱、遭遇病痛、貧乏困頓的生命歷程之中,仍未放棄創作。每一件創作,對他們而言,都像賣火柴少女的最後一盞燭光,但這些藝術家的能量並未隨燭光乍滅而逝去,而是繼續為人們點亮前路。
作者蘇西霍奇以通透的筆觸描繪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從嶄新的觀點剖析藝術品,她讓我們在欣賞這些作品時,得以用更誠實的心態去面對自身情緒,接納新的觀點,從而嘗試與這個並不完美的世界握手言和。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