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kariba

漫步風月沙卡里巴,從台南街屋體會舊時貸座敷的風花雪月

16 May, 2023
漫步風月沙卡里巴,從台南街屋體會舊時貸座敷的風花雪月 Photo Credit:蔚藍文化 提供

來碗米糕,再配上香腸熟肉,不分你我的在同一桌,開始舌尖上味蕾的享受,這是沙卡里巴日常生活的場景。沙卡里巴為在地人以漢字轉譯,日文為盛り場,意思是飲食店、商店及娛樂設施的集中之地。經過大智街來到保安路,在離開之時不忘帶上咖哩脆骨涮嘴,在品嘗美食的滿足之中,遙想物換星移的盛り場與新町遊廓:

文字:王茗禾、家永實

來碗米糕,再配上香腸熟肉,不分你我的在同一桌,開始舌尖上味蕾的享受,這是沙卡里巴日常生活的場景。沙卡里巴為在地人以漢字轉譯,日文為盛り場(さかりば,Sakariba),意思是飲食店、商店及娛樂設施的集中之地。

2_西外城與城西外緣-風月沙卡里巴
Photo Credit:蔚藍文化 提供

位置在中正路以南,海安路一段以東,友愛街以北,西門路二段以西的街衢範圍內;新町為遊廓場所,日治時期為便於管理,將許多經營特種行業的貸座敷(妓院)集中於此,位置在康樂街、大仁街、大智街、大勇街一帶,現今已沒有特種行業在此經營。

盛り場與新町相鄰的地理環境,在日本時代分別作為飲食及特種行業之處,呼應飲食男女的城際風貌。

風月沙卡里巴的街屋見學由正興街的小廣場出發,在小廣場西面的小巷內,首先見到由大片板岩面磚的圍牆,不對稱門柱及門楣為藝術裝飾風格,是戰後現代街屋一種崇尚自然粗曠的表現手法。

001_風月沙卡里巴_圖一
Photo Credit:蔚藍文化 提供

再往巷內深處走,發現這棟圓角方框窗戶的透天厝,除了圓角方框窗戶,小陽台也以圓角處理,呈現一番柔性視覺。

002_風月沙卡里巴_圖二
Photo Credit:蔚藍文化 提供

小巷一個轉折,可見有著紅色木門、米白色的門柱、門楣的小庭院透天厝,門柱採不對稱作法,大門整體為為藝術裝飾風格。

003_風月沙卡里巴_圖三
Photo Credit:蔚藍文化 提供

過中正路進入「雞朝」的矩陣小巷,雞朝具當地耆老表示,這裡也是沙卡里巴擴張的一部分,至於雞朝之意,說是早期由竹子建造的房子小小一格一格的,人住在裡面有如養雞的雞寮(朝)一般。沙卡里巴的雞朝區域,由方形量體形構的臺南市第四信用合作社運河分社,大氣單一的方框窗,框內再交織為小窗,整體呈現方形的視覺對話。本建築西側的兩層樓木屋,戰後初期曾經營茶店,是當時人們來此休閒的記憶場所。

004_風月沙卡里巴_圖四
Photo Credit:蔚藍文化 提供
005_風月沙卡里巴_圖五
Photo Credit:蔚藍文化 提供

斑駁的白鐵招牌還可見茶室店名為「菲律濱」,提供服務有「音樂」與「喫茶」。從台南古根文旅後方的穿廊走至友愛街,原為遠東旅社的這棟台南古根文旅,立面樓高四層,一樓為騎樓二至三樓以水平帶窗表現,右側獨立一垂直窗,左側屋角設置陽台,方形組合及空間使用相當有變化。

006_風月沙卡里巴_圖六
Photo Credit:蔚藍文化 提供
007_風月沙卡里巴_圖七
Photo Credit:蔚藍文化 提供
台南古根文旅

通往新町途中小巷有長距的水平遮陽條店舖住宅。新町區域有被漆成白色藍柱的現代風別墅,方形大陽台為建築焦點。大智街及大仁街街口東南側的停車場,原為台南新町著名料理店「新松金樓」。

008_風月沙卡里巴_圖八
Photo Credit:蔚藍文化 提供
009_風月沙卡里巴_圖九
Photo Credit:蔚藍文化 提供
新松金樓
010_風月沙卡里巴_圖十
Photo Credit:蔚藍文化 提供

新松金樓為一別緻的藝術裝飾式樣(art deco)建築,也是日本時代台灣民主運動的重要歷史場域,臺灣工友總聯盟第二次代表大會,舉行的場地就是在此處,可惜的是本建築已於2005年整棟拆除,另外日本時代新町最後的貸座敷真花園也於2009年拆除,這些實為台南文化地景的一大損失。

011_風月沙卡里巴_圖十一
Photo Credit:蔚藍文化 提供

經過大智街來到保安路,欣賞大面鐵花窗裝飾的側邊階梯式三層透天的同時,風月沙卡里巴的見學走讀也來到尾聲,在離開之時不忘帶上咖哩脆骨涮嘴,在品嘗美食的滿足之中與建築新舊的欣賞之間,遙想物換星移的盛り場與新町遊廓。

012_風月沙卡里巴_圖十二
Photo Credit:蔚藍文化 提供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本文摘錄自《大隱於市的街屋們:台南現代建築及人文歷史見學》,蔚藍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書籍介紹

大隱於市的街屋們_978-986-5504-98-4_(1)

稱為古都的台南舊城區,不管是居住在此的人亦是造訪的遊客,對這個城市風貌相信在感覺上並不是那麼「古」或「舊」,舊城區除幾處的文化聚落景點,街路小巷幾乎是現代樣貌的店鋪住宅及大樓,也就是現今所見古都台南的樣子,實際上戰後的現代風貌。

多年來文化愛好者對戰後建築,大多以觀感不佳美感不足的論點陳述,甚至冠以「華國美學」較不客觀的蔑稱。其實講求幾何造形的現代建築,在日本的昭和時代已開始出現,尤其以1935年(昭和十年)舉辦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多處展覽館及設施,可見幾何構成的現代建築已出現在台灣。

可惜現代建築美學教育之於社會大眾普遍不足,由於工法材料便利形成現代建物的浮濫,這些建築不只出現台南,當然也在台灣各鄉鎮及都市。另一方面,建築師與出資者及市場對設計的妥協等諸多因素,導致大眾對現代建築無感甚至感覺不佳。

即使如此,在鄉鎮及都市裡亦存在著值得大家品味學習的現代建築。

責任編輯:林君玶
核稿編輯:古家萱

精選書摘

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更多此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