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個方面來講,維梅爾應該也算得上是一名「攝影師」,只不過普通攝影師按下快門只需要「咔嚓」一下,而維大攝影師按一次快門需要半年時間,就是所謂的「人肉照相機」。
文字:顧爺
在藝術圈裡,荷蘭絕對是個不可忽視的國度。在我看來,光就名氣和影響力而言,基本可以把畫家分為四檔:
- 第四檔:畫匠
這一檔的畫家其實就是手藝人,畫畫只是他們養活自己的工具,是一種生存手段。主要以肖像畫家為主,所以只要畫得像,畫得客戶滿意就行了。
- 第三檔:藝術家
這一檔就相對厲害一點了,他們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有自己的風格。繪畫對他們而言不僅是工作,更是興趣,是抒發個人情感的途徑。
- 第二檔:大師
能進入這一檔的畫家,基本就可以用「偉大」來形容了。他們不僅在藝術史上有卓越的貢獻,作品甚至會影響到許多第三、四檔的藝術家。
- 第一檔:傳奇
這裡全是才華橫溢的天才,在藝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且要被分入這一檔,還需要一些「運氣」。可以是「幸運」也可以是「霉運」,他一定要是個有故事的人。就像電視裡的許多選秀節目一樣,東西好的同時,能再加點料的話,就會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Photo Credit:Johannes Vermeer,來源:Wikipedia,CC BY SA 2.0
以上雖然都是些我自己的看法,但倒也並非信口開河。我們甚至可以用一個看似簡單粗暴的標準來衡量畫家應該被劃入哪一檔——畫作的價錢。
完全就當下行情而言(藝術品價格這種東西每天都在變,但基本是只會漲不會跌的):第四檔就不提了,完全是甲方乙方協商的價格,討論出一個雙方都滿意的價格後就簽字畫押,你出錢,我給畫。而從第三檔畫家開始,他們的作品就可以從幾萬(美元)到幾百萬不等,價格的高低,取決於買家有多喜歡這幅畫。
當然,就像前面說的,這個價格也是會變的。比如你手上存著幾件三檔畫家的作品,忽然有一天,某個學術界的權威人士寫了一篇論文,證明你手上這幾幅畫的作者在藝術史上一直被忽視了,他其實是個很厲害的人,完全可以被劃入第二檔甚至第一檔,那你就發了,「暴富」也就是在一夜之間。
這種事出現的機率並不大,50年一次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比如義大利的卡拉瓦喬(Caravaggio)和法國的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就是被埋沒了幾百年後才又被人「挖」出來的。
第二檔和第一檔畫家的作品就比較少出現在市面上,它們通常處於以下兩種狀態:藏於某某博物館,或是被人從某某博物館盜走了,至今下落不明。當然也有些私人藏家會把它們放到市場上賣。如果在拍賣會出現,基本都是從六位數起跳,以七位數成交,運氣好的話甚至會上億。還是那句話,能賣多少就得看買家有多想要了……
扯了那麼多,再回到「荷蘭為什麼那麼厲害」這個話題。
對於多數歐洲國家來說,它們儲備的二檔畫家都屈指可數,而在荷蘭畫壇,光是二檔畫家就差不多能組成好幾支足球隊,而一檔畫家也至少也能湊一桌打麻將,我把這桌麻將稱為「荷蘭四大天王」,而這一篇,我想聊聊其中的「第三人」——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

Photo Credit:Johannes Vermeer,Public Domain@Wikipedia
這幅自畫像可能是我寫過最奇葩的一幅了。之前聊過的卡拉瓦喬的自畫像當然也很奇葩,只有腦袋沒有身體,但不管怎麼說至少有一張臉吧?這傢伙連臉都沒露出來,還算是自畫像嗎?
「應該……是吧……」這個回答聽上去有點不負責任,但這確實是他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幅自己上鏡的作品了。通常當我們研究一個幾百年前的畫家時,會先從他的日記、手稿和信件著手,來窺探他的隱私(說得好聽點叫「走入他的內心世界」)。
但維梅爾則一概沒有,別說信件、日記或自畫像了,他甚至連一張草圖或者素描都沒留下。事實上,就連他的名字到底是約翰內斯(Johannes)、揚(Jan)還是約翰(Johan),到今天都還沒有一個定論,而那時又不流行寫自傳、拍紀錄片什麼的。所以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維梅爾,差不多都是透過一些與他相關的人或事情,旁敲側擊「推測」出來的。
那他究竟留下了甚麼?
除了畫,幾乎什麼都沒有。因此「謎男子」這個稱號可以說是名副其實。在聊他的作品之前,我想先拿「麻將桌」上的另兩位和他做一個比較:
林布蘭: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畫,2000多幅素描和300多幅版畫,這老兄光自畫像就有100多幅。
梵谷:他就更不用說了,一共才活了37年,從第一次舉起畫筆到最後一次舉槍自殺,前後加起來還不到十年時間。而就是在這麼短的時間裡,他居然畫了近2000幅畫。當然正常人是不能和「梵瘋狂」相提並論的……看看我們今天這位「神祕人」有多少幅作品?可能是36,也可能是34……

Photo Credit:原點提供
維梅爾究竟留下了幾幅畫?這個問題到今天還沒有一個定論,或者也可以說是「35+1幅」,一幅待定。「待定」的意思就是還不確定它到底是不是維梅爾的真跡,當然大部分人還是相信這幅畫就是出自維梅爾之手,其中就有個名叫史蒂夫溫(Steve Wynn)的人尤為確信,因為這是他在2004年花了3000萬美金買下了的。
在其餘35幅作品中,有一幅於1990年被盜了,而且事隔20多年至今下落不明。如果哪天能破了案,那絕對是轟動藝術界的大新聞,《蒙娜麗莎》就是因為失而復得才名聲大噪的。
看到這裡,可能你會問:「才三十幾幅畫也敢上這桌麻將?」我剛開始也覺得納悶,通常一個畫家想要在繪畫史上留名,首先得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活得長,二是作品多。當然,對於普通人來說,活得長才能作品多,再看看我們這位,也就活了43歲,作品又少得可憐……他到底為什麼那麼有名?
因為他的這30幾幅畫,可以說是……幅幅精品。首先,無論你是否聽說過維梅爾這個名字,你應該都見到過這幅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作品被譽為「北方的《蒙娜麗莎》」。畫中少女神祕的眼神,微微張開的嘴脣,以及那似笑非笑的表情,會使觀賞者產生無限遐想。這幅看似簡單的肖像畫,抓住了每個觀賞者的視覺神經,讓人過目不忘。
而畫中少女的身分也是一個謎,她究竟是維梅爾的女兒、情人,或者甚至是維梅爾虛構的形象,現在都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正因為是個謎,才留給了我們更大的想像空間。但光就「神祕」這點而言,這幅畫和維梅爾其他的作品比起來,就有點「小巫見大巫」了。
我們先來看看他的這幅「自畫像」(或者說疑似自畫像)——《繪畫的藝術》。這幅看似普通的風俗畫,其實暗藏玄機。要看懂它,就先得從畫上的一個小洞聊起。這個小洞就在畫中女子身前,如果你有幸見到原作的話,倒是可以用放大鏡找一下。

Photo Credit:原點提供
這個小洞不是畫出來的,它真的就是一個洞,而這個小洞,正是解開謎題的鑰匙。以這個小洞為起點拉幾條線,會發現這些線條能夠準確地穿過地磚的頂點,而且與桌緣完全平行。這說明了,這個小洞應該是個針眼,維梅爾在這個位置扎了一根針,在針上繞一根線,再根據線拉出的輔助線,完成了整幅構圖。
那為什麼小洞的位置會在這裡?因為維梅爾想把你的注意力引到這個點上……在你自己都不知情的情況下……其實「控制」觀賞者的視覺注意力,是荷蘭畫家的慣用手法。但其他畫家通常都會用畫中人物的手指,或者其他身體部位指向他們想讓你看的那個點。而只有維梅爾,是在不知不覺中控制你的視覺。
除此之外,這幅畫中還有許多有意思的細節。或者說,每個細節都有它的用意。像是畫面最近處的椅子,似乎在邀請你進入畫面坐下觀看,而簾子又把你隔在畫面之外,讓人有種偷窺的感覺。地圖上的折痕,寓示著當時由於內亂而分裂的荷蘭;吊燈上的「雙頭鷹」是哈布斯堡王朝的象徵,也是引導觀者對地圖上折痕展開聯想的一條線索。
地圖在牆上留下了很深的陰影,而畫面中的女子卻沒有影子。這可能是為了更加突顯女子。那她究竟是誰?據她的扮相判斷,她應該象徵著司掌歷史的繆思女神克利歐(Clio)—頭戴花環,手持喇叭和歷史書。但不能確定她究竟是不是歷史女神,因為她手上的那本書封面朝內拿著。這也是維梅爾的慣用伎倆,隱藏明顯的線索,使畫面變得更加耐人尋味……
再看這個「衣衫襤褸」的畫家,其實他並不是窮得連件好衣服都買不起,這種「破爛鏤空燈籠衫」其實是當時的潮衣。這位潮男穿著的紅褲子,當然也不是碰巧那天正好穿著的,這兩條「紅腸」將觀者的注意力引向畫架下的那個區域,這裡有一個至今無法解答的謎題——這個畫架只有一條腿!
是維梅爾漏畫了嗎?我覺得應該不是,一個如此注重細節的人怎麼可能犯這種錯誤。而且如果你仔細看的話,會發現這個畫家的身材其實也很奇怪,他和女子的比例差不多就是姚明和哈比人的關係。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關於這個細節只有許多猜測,但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沒幾個可靠的。這幅畫據說是維梅爾本人最喜歡的一幅作品,「據說」的根據是他一直到死都沒有把這幅畫賣掉,窮得連麵包都買不起時也沒有賣掉……但是在我看來,他一直保留著這幅畫倒也並不一定是因為喜歡,其實還有個原因——這幅畫是他的「招牌」。

Photo Credit:原點提供
維梅爾當時是靠接訂單賣畫為生的。一般的畫家都會在工作室裡掛一些自己平時的作品,客戶來了也能夠看到這個畫家水準如何,是不是自己喜歡的風格什麼的……但維梅爾有一個「弱點」,他畫畫非常非常慢……他畫一幅畫平均要半年的時間,而且一次還只能畫一幅畫,畫完還得休息半年……當時又沒有照片、硬碟之類的東西可以把作品保存下來給客戶看,所以維梅爾的工作室裡經常是空的。
在損失了幾個不明真相的客戶以後,維梅爾決定著手創作一幅以他自己工作時的場景為主題的作品,將它永久掛在畫室裡做商用。當然,又用了大半年。要知道,花整整半年時間畫一幅不打算賣的畫,得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和具備非常超前的市場行銷意識。但絕對是值得的,因為他把自己的精華全都注入了這幅畫中。除了前面聊到的這些之外,這幅畫中還有一個很有意思,也是很具爭議的細節。
注意這些細節,它們和畫面的其他地方相比顯得有些模糊,而且還帶著一粒粒細小的圓點。其實這種效果在今天的照相術中很常見,就是聚焦處清晰,背景和近處相對模糊,發光的地方會自然形成一個個圓形的光斑……
這在今天看來一點兒都不稀奇,但是300多年前的維梅爾又是怎麼做到的呢?他不會穿越,也沒有哆啦A夢。他只是用了這麼一個裝置……這東西名叫「暗箱」,工作原理說起來其實也很簡單,說白了就是我們每個人在小學自然課都學過的「針孔成像」技術。其實這種技術也不是維梅爾那時發明的,幾百年前就已經有了,只不過之前的針孔成出來的「像」都是倒過來的。
人類花了幾百年時間才琢磨出:「嗯?我們為什麼不用鏡子把圖像倒過來呢?」於是,在內部安裝了一面鏡子的暗箱就出現了……這在我們今天看來可能有點兒蠢,但在當時這就是高科技了。好比幾百年後的人們如果看到我們今天戴著3D眼鏡看IMAX電影就已經很滿足了,估計也會覺得我們很蠢。
運用「針孔成像」技術,畫家就能夠畫得更加精準,說白了其實就是「描」。看到這裡您可能會覺得,這傢伙畫畫一會兒用繩子拉,一會兒直接描,有什麼了不起的?
這樣想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對,但有可能已經走進了一個誤區……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並不是能夠徒手畫得準、畫得像,就能成為大師。要畫得準有許多方法,既然現成有一種「高科技」可以幫助我畫得準,而且還可以省去大量打草稿的時間和精力,用來琢磨更有意思的東西,何樂而不為呢?如果莫內能活到今天,說不定也會抱個iPad出去寫生吧。

Photo Credit:原點提供
所以運用新技術來達到相同的效果並不可恥,況且我相信維梅爾也不是因為「畫不準」才去描的,他只是想在最短的時間內抓住最真實的光影效果。
從某個方面來講,維梅爾應該也算得上是一名「攝影師」,只不過普通攝影師按下快門只需要「咔嚓」一下,而維大攝影師按一次快門需要半年時間,就是所謂的「人肉照相機」。
維梅爾光憑30幾幅畫就登上了「超級大師」的寶座,因為他的每一幅蘊藏著許許多多精心設計的細節,這些細節就像偵探小說中的線索一樣勾著觀賞者,使人不由自主地去推測畫作背後蘊藏的含義。
我曾在影片網站看過一位英國老教授關於維梅爾的講座,他半開玩笑地說,許多大學教授都很喜歡用維梅爾做課題,因為他每一幅畫都足夠開一堂三小時的公開課來講,30幾幅畫全都講一遍,一個學期就過去了……我在這裡能做的,其實也就是挑一些我認為比較有意思的細節出來聊。
這就好像在一個大西瓜上挖出一個角,先給您嚐嚐味道,後面的倉庫裡還存著一卡車的大西瓜,吃起來甜的話,您可以全都帶回去。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本文摘錄自《這些謎樣藝術家,太有事》,原點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書籍介紹

卡拉瓦喬是天才,也是流氓、賭徒、殺人犯,還越獄?
林布蘭為何畫出傑作之後,就衰神附身破產?
維梅爾連自畫像都堅持不露臉,庫爾貝則是個自拍狂?
德國最偉大的畫家杜勒差點一輩子只能挖礦,克林姆則是個富二代?
誰是畫史上,最誇張的叛逆神人?不露臉的自畫像,到底要怎麼畫?
荷蘭為何是牛氣沖天的國度?哪位畫家,是老師口中百年難得一遇的奇才?
那位畫家,畫到死後,竟有14個女人帶孩子來爭遺產?
藝術細胞是天生的,後天長出來的都是癌細胞,但審美細胞絕對可以培養。顧爺說:「所謂藝術,只是一個人或者一群人的浪漫,它也有愛情的八卦、人生的苦難,它能讓你心酸,也能讓你笑翻。」看懂人,就看懂畫。顧爺用數十個穿越時空的E時代笑點,簡報形式的視覺分析,脫口秀般充滿誘惑力的旁白解說,6萬個平凡文字的奇妙排列,讓你忍不住一口氣讀完9位經典畫家故事。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