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ult Video

猥褻的定義是什麼?日本人有更簡單粗暴的解法,它的名字叫做「錄倫」

12 Mar, 2023
猥褻的定義是什麼?日本人有更簡單粗暴的解法,它的名字叫做「錄倫」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1970年代成立的錄倫負責代替日本官方以「民間自律」名義對錄影帶做內容審查,這個民間組織形同掌握了日本國境內「何為猥褻」的最終定義權,甚至也主宰了消費日本AV的鄰近國家消費者接下來四十年的色情消費風向。

文字:葉郎

如果Netflix影集《AV帝王》(又譯《全裸監督》)故事中的英雄是色情影片導演村西透,那麼反派應該就是日本五大色情片廠所掌控的「日本錄像倫理協會」(日本ビデオ倫理協會),也就是傳說中的「錄倫」。

1970年代成立的錄倫負責代替日本官方以「民間自律」名義對錄影帶做內容審查。由於日本警方對於通過錄倫審查的色情錄影帶絕少提出質疑,也因此這個民間組織形同掌握了日本國境內「何為猥褻」的最終定義權,甚至也主宰了消費日本AV的鄰近國家消費者(比如台灣人)接下來40年的色情消費風向。

他們的權力從何來?正是1975年從天外飛來的新科技——錄影帶。

電影發明未滿週歲就被盯上

古騰堡印刷術發明之後到第一本色情小說《芬妮希爾》(Fanny Hill: Memoirs of a Woman of Pleasure)印刷出來花了將近300年;1839年被發明的蓋爾銀版攝影法,距離我們能追溯到的最古老性愛照片,則只相隔了17年;1843年改良的輪轉印刷術開始使用蒸氣引擎來推動之後,同樣沒多久就開創了低俗露骨的大眾雜誌市場大爆發。

回到我們更親切的媒介——電影——身上,猜猜看電影這個新科技誕生之後,要隔多久才被用來拍攝色情影片?3年?5年?10年?

shutterstock_1613386960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這個問題雖然相對錯綜複雜一點,但答案還是短得超乎你想像。

電影的發明過程,原本就是一場愛迪生和他專利範圍外的歐洲地區對手之間難分難解的追逐戰。如果姑且以盧米埃兄弟(Lumière Brothers)在巴黎咖啡館放映《工人離開里昂的盧米埃工廠》(La Sortie de l'Usine Lumière à Lyon)等一連串短片的1895年12月28日當成電影的誕生日,第一部色情電影的誕生則根本花不到一年的時間。

愛迪生的得力助手威廉.迪克森(William Dickson)脫離愛迪生公司單飛之後,另外又開發了一套非常接近愛迪生的電影原型機「活動電影放映機」(Kinetograph)的單人觀看系統,取名為「妙透鏡」(Mutoscope)。迪克森同時還拍攝了多部脫衣偷窺秀的短片,搭著機器一起出售。

這些短片問世的時間點可能比盧米埃兄弟第一次公開放映電影的時間,還早了幾個月。不過因為它的技術形式上還很接近手翻書的原始形態,而距離日後的電影規格還非常遙遠,我們姑且將這些影片排除在「色情電影祖師爺」的候選人資格之外。

嚴格定義下的第一部色情電影,出自法國製片歐仁.皮魯(Eugène Pirou)和導演艾伯特.基爾什內(Albert Kirchner,使用化名Léar)之手。這部名為《洞房夜新娘》(Le coucher de la mariée)的7分鐘影片改編自當時巴黎最紅的同名舞台劇演出。目前保存於法國電影館的前兩分鐘片段之中,女主角基本上只做了脫衣服這麼一件事。由於影片保存狀況不佳,我們永遠無法得知剩下的5分多鐘影片中新郎新娘是否真有進一步發展,抑或者這位巴黎時尚仕女的穿戴配件真的多到花5分鐘都還脫不完。

Le_Coucher_de_la_Mariée
Photo credit:Wikipedia@Public Domain
《洞房夜新娘》

脫完也好,沒脫完也罷,1896年底首映的短片《洞房夜新娘》終在法國引發熱烈迴響,並正式拉起了色情電影工業的大幕。

觀眾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不過色情電影在美國的起跑點則有稍微不一樣的社會反應。就在法國公映電影史上第一部色情電影《洞房夜新娘》的同一年,愛迪生也在他剛蓋好的美國電影史上第一個攝影棚愛迪生工作室(Edison Studios)中拍攝了一部名為《親吻》(The Kiss)的18秒短片。在當時基督宗教信仰氣氛濃厚的美國社會中,大庭廣眾接吻可能都會受到拘捕了,更別提愛迪生這18秒長的男女親吻鏡頭會引發多大的噓聲。

果然該片放映之後立刻招來保守人士爭相向羅馬天主教教會請求介入這敗壞風俗的新娛樂形式,並產生影史第一波電影審查的倡議行動。因此1896年不僅是色情電影元年,同時也是色情電影開始被以「猥褻」名義圍堵的元年。

當年被冠上「新媒體」(New Media)稱謂的這個新科技,這時候甚至還未滿週歲。

猥褻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如果不知道什麼樣的性資訊和性言論,足以引起一般人羞恥感或厭惡感而會侵害性道德感情並有礙社會風化,則不可能知道什麼樣的性資訊和性言論是猥褻資訊。」

2006年台灣的大法官許玉秀為了晶晶書店販售情色刊物的猥褻出版品訴訟,在大法官釋字六一七號的不同意見書中力戰多數意見替猥褻框下的邊界:「猥褻的概念,顯然欠缺法明確性,因為從釋字第四○七號解釋至今,何謂侵害性的道德感情和有礙社會風化,從來沒有清晰過。」

Screen_Shot_2023-03-10_at_16_01_30
Photo Credit:《烈火情人》,來源:IMDb
《烈火情人》

眼尖的影迷可能會在這份關於猥褻定義的台灣司法文件之中找到《烈火情人》(Damage)的導演路易.馬盧(Louis Malle)隱身在其中的蛛絲馬跡:

1959年底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高地的一家電影院正在放映路易.馬盧剛剛獲得威尼斯影展評審團特別獎的電影《虐戀》(Les amants)。散場之後原本坐在觀眾席的當地警長和檢察官突然站起來,以猥褻罪名逮捕了電影院的老闆,並當場扣押了這部電影的膠卷。該案歷經5年的纏訟,一路激辯至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雙方律師都急切地逼迫法院替何為猥褻畫下一刀兩斷的邊界線。

最後大法官波特.斯圖爾特(Potter Stewart)在這個判決Jacobellis v. Ohio的協同意見書之中,四兩撥千金地回答「何為猥褻」這個大哉問(判決中的用語是「露骨色情」,hard-core pornography),留下這句有說等於沒說卻影響深遠的「影評」:

「我看到的時候就會知道(是不是猥褻),而本案所涉電影並不是。」(I know it when I see it, and the motion picture involved in this case is not that.)

從歷史的角度往回看,「I know it when I see it」這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廢話雖然乍看之下什麼問題都不能解決,卻實質上透過猥褻定義的歸零和重設,大幅放寬了早先美國法院沿用自英國法院的「猥褻」判斷標準「希克林測試」(Hicklin test)。

原本的希克林測試,是以內容的任何部分有腐蝕或侵害那些思想上易受其影響,並可傳播至其手中的人即可定義為猥褻。而《虐戀》案創造的新判斷標準則不再只憑局部內容來判斷,使許多過去在希克林測試檢驗下會構成猥褻罪名的色情內容,從此得以改歸入言論自由的保障範圍內。

許玉秀大法官在釋字六一七號的不同意見書中,就引述美國大法官斯圖爾特用來評論路易.馬盧得獎電影《虐戀》的這句影評金句,並評論道:「(這句話的爭議)道盡所謂使一般人感到羞恥或厭惡這個判斷標準多麼危險。」

美國或者台灣的法庭混戰是一回事,日本人有更簡單粗暴的解法——它的名字叫做錄倫。

shutterstock_1010837686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錄倫:捍衛色情邊界的民間武力

色情電影在台灣從來沒有合法存在空間,唯獨只有1980年代末有線電視合法化以後、1990年代末要求採用定址解碼器鎖碼之前,彩虹、星穎、新東寶頻道之類的成人電視頻道曾短暫合法存在了10年左右。

在《刑法》妨害風化罪章、《戒嚴法》、《出版法》和《電影檢查法》(後三部法令現已廢止)的天羅地網之下,解嚴之前的台灣人能接觸色情電影的管道,更只有為數不多的非法成人電影院和冰果室。前者是夾雜在合法電影之間偷偷抽換拷貝放映色情電影,後者則是私設小房間或是直接用電視機在冰果室裡穿插播放。尤其看似純情社交場所的冰果室,成為好幾個世代台灣年輕人的性啟蒙,並在稍後成為行政院新聞局掃黃行動「順風專案」的重點查緝對象。

即便是台灣人當年從地下管道看到的日本電影或是日本錄影帶,其實仍然都已經在日本經過映倫和錄倫兩大審查機構的把關,並被加上一塊又一塊馬賽克。

世界最著名的馬賽克工藝大師——映倫(映畫倫理委員會)成立於戰後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軍事佔領時期,理所當然地挪用了美國國內的電影審查機制。

1922年好萊塢做了影響他們整個產業存亡的關鍵決策:他們決定延攬當時美國聯邦政府內閣成員、政治影響力深遠的美國郵政總局局長威廉.海斯來擔任MPAA美國電影協會的主席,用以對抗不斷要求政府介入敗德電影業的教會和婦女團體的壓力。海斯在任內創造(並悉心呵護)了鼎鼎大名的海斯法典製作守則和美國電影業的整套自律分級制度(也就是我們經常在好萊塢電影預告片看到由MPAA給予的分級標示)。日本片廠組成的映倫照抄了這一整套自律機制,而後來錄影帶問世之後錄倫又抄走了映倫的整套機制。

問題在於日本社會(和日本島之外的整個世界)對於性的態度不斷動態變化,錄倫和映倫卻數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凡是性器官必上馬賽克、即便一根(陰)毛也不能放過的世界最嚴格標準。

對於這種審查標準的僵化,體會最深的正是《AV帝王》的故事主人翁村西透本人。

Screen_Shot_2023-03-10_at_16_15_39
Photo Credit:村西透

因為在傳統日本五大色情製片公司的體系之外自行創業,村西透一直在五大公司所掌握的錄倫之中受到各種排擠。村西透的鑽石映像涉入影片演出人員未成年而遭刑事調查的醜聞時,終於逮到機會的錄倫火速對村西透施以除名的嚴厲處分。

雖然錄倫只是一個民間組織,但他們的影響力深入色情錄影帶出租通路和上游的批發商,所以一旦村西透的鑽石映像被逐出錄倫,出租店和批發商就會停止買入他們家出品的錄影帶,以免引來和錄倫有良好默契的警方關切查察。在快速膨脹的日本色情錄影帶市場中,這種處分完全是晴天霹靂。

Netflix沒有演到的歷史是:在放逐村西透的臨門一腳,錄倫突然緊急收手(收腳),撤回原本的處分。原來是因為掌控錄倫的五大公司之中,也有其他幾家公司涉入連續幾起未成年演員的案件。為了避免處分到自家人,向來扮相強硬不阿的錄倫立刻毫無節操地放鬆執法標準。

王向華和邱愷欣兩位學者在《The Japanese Adult Video Industry》一書中評論這起事件,認為這證明了錄倫捍衛了幾十年的審查標準完全是出於排除外人進入市場的商業手段。

錄倫幫日本人(和台灣人)定義的猥褻邊界,到頭來根本無關社會風俗。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本文摘錄自《從前,有個錄影帶店》,新經典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書籍介紹

錄影帶店_立體書封_無書腰_final

1980年代,錄影機逐漸以平易價格進入家家戶戶,色情工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身為科技最前緣的冒險家,在網際網路誕生之前帶動了VHS色情錄影帶的盛行,進而讓成人電影院、色情明星絕跡;輕易上手的家用攝影機Camcorder普及後,越來越多素人拍攝私密影片、相互交流,催生出Onlyfans的始祖。

錄影帶輕便、容易流通的特性,也打破過往蘇聯政權下由警力、KGB情治人員構築的鐵幕:俄羅斯的惡搞配音員、羅馬尼亞的盜版錄影帶口譯,形成獨特的文化風景;烏克蘭的政治領袖、商業巨頭甚至都出身自錄影帶出租店?!

在昔日的台灣,第一批本土錄影帶店則醞釀出豬哥亮歌廳秀、霹靂布袋戲等「錄影帶特有種」。電視節目受到嚴格管制的時期,錄影帶也成為接觸新鮮異國文化的出口,志村健、豬哥亮歌廳秀、豬木摔角、布袋戲錄影帶,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錄影帶店也在台灣各個角落演變成顧客在包廂裡看片的MTV。

錄影帶出租店是電影是上最盛大的一次革命。錄影帶店出身的昆汀・塔倫提諾跳脫過往電影業人才培育方式,樹立出獨一無二的美學觀點。珍・芳達錄影帶所代表的健身錄影帶、麥可.傑克森《戰慄》等音樂錄影帶,則將錄影帶的內容產製推向高峰。

1980年代中期迎來百視達連鎖店蔓延全球,注定席捲整個產業的創新商業模式,最終卻走上末路,背後有哪三大理由?DVD挟著哪些優勢竄起,一時蔚為「全民商品」?以線上出租、DVD郵寄到府起家的Netflix等,又如何以創新經營模式,讓OTT平台再一次革新我們觀影的方式?

責任編輯:林君玶
核稿編輯:楊士範


精選書摘

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更多此作者文章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Art
20 Feb, 2023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逛展配圖1
準備穿梭2222時空旅途的孩子們。
親子逛展配圖3
遺落方艙-守護最後的生機。巨型生態植物瓶,聯手花藝設計品牌《煙花蕨醒》打造。
親子逛展配圖2
穿越2122年,探索海洋環境議題,熱門的踩踏區體驗。
親子逛展配圖4
「這個食物可以吃嗎?」打開驚喜的多重宇宙便當盒,孩子們從藝術創作探索永續的知識。
親子逛展配圖5
親子共學的永續餐桌,透過內容互動與永續美學探索環境與自身的關係。
親子逛展配圖6
永續的模樣由你決定!未來的主人翁正在規劃「拼」出永續的藍圖。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華山展場位置圖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觀展證書申請jpg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

行銷合作

TNL行銷是關鍵評論網集團行銷團隊的核心部門。聚焦於集團各品牌的獨特價值,希望以品牌力量聚集內容的愛好者,一同參與社群與實體活動,進而達到品牌的口碑效應。TNL行銷同時也是集團的聚合中心,與其他優質媒體、品牌一同合作,提供最新、有趣的資訊於市場,達到品牌與讀者雙贏的效應。

更多此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