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產的身世之謎:「花枝」原是烏賊的藝名?

很多人說花枝之名大概指烏賊在水中游動的樣子。花枝確實讓人想到花枝招展、花枝亂顫,但烏賊圓胖,透抽、魷魚相對修長,其實更像花枝。謹以此文拋磚引玉,請大家繼續追尋花枝小姐的身世。
文字:曹銘宗
在台灣,「花枝」是烏賊(墨魚)的俗名,甚至是代名詞,而且是「國台語雙聲帶」(台語音hue-ki,華語音花枝)。有人說花枝是烏賊的「藝名」,觸發我尋找花枝小姐的身世。
目前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說:墨魚是一種烏賊,也稱為墨斗魚、花枝;花枝是墨魚的別名。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說:烏賊台語稱「墨賊仔」(ba̍k-tsa̍t-á);花枝就是墨魚、烏賊。以此來看,花枝等於烏賊已有官方背書。
近年來,台灣網路上出現很多教人分辨章魚、花枝、小卷、透抽、軟絲,以及比較花枝與軟絲(擬烏賊)差異的圖文,但沒有談到烏賊為什麼叫花枝,因為多年來一直沒有答案。
台灣清代方志談到烏鰂(又名烏賊、墨魚)、柔魚、鎖管、章魚,但沒有花枝。台灣的荷、西、英文獻也沒有花枝。蘇格蘭籍長老教會牧師甘為霖編的《廈門音新字典》(1913年)也沒有「花枝」詞條。日本語言學家小川尚義編的《臺日大辭典》(1931年)則有「花枝」詞條,並有兩個解釋:一是生花的枝,一指烏賊。
看來像是台灣在日本時代才有花枝一詞,難道花枝是日文?我查了日文辭典,也問了日本人,日文並沒有以「花枝」指稱或比喻烏賊的用法。

然後,我想到曾有人說花枝的台語發音hue-ki源自南島語,難道花枝是原住民語音譯?我查出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稱章魚、烏賊、魷魚為Wheke,源自「原始玻里尼西亞語」(Proto-Polynesian)Feke。
Wheke的音確實接近台語「花枝」,但毛利語與台語似無關聯,除非與台灣較有關聯的南島語也用Wheke一詞來指稱烏賊。
我再查台灣靠海阿美族、噶瑪蘭族、卑南族、排灣族,甚至早年北台灣原住民馬賽族(Basai)的語言,以及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南島語族國家的語言,結果都不是以Wheke指稱烏賊,而且各有不同語彙。
但我發現,如果以菲律賓語的發音方式來念Wheke,ke念ki,簡直就跟台語念「花枝」一樣,會不會菲律賓除了有烏賊的菲律賓語,也使用Wheke稱烏賊?因為台灣南部稱番茄為「柑仔蜜」,就是源自菲律賓語Kamatis。於是我特別去問麗星郵輪的菲律賓廚師,結果他根本沒聽過Wheke。
找到這裡斷了線索,有點懊惱,卻又在網路上看到一種說法:廣東人也稱墨魚為花枝,但只有作為菜名時用,因為烹煮墨魚要先切花刀,做成花枝片。我隨即問了香港朋友,證實廣東菜的菜單上確有「花枝」,但香港人平時不稱墨魚為花枝,墨魚蛋(丸)也不叫花枝蛋。
既然廣東菜有花枝片,我想到台灣在1920年代,有些酒家除了本來屬於閩菜的台灣料理,也開始引進粵菜、川菜,粵菜的花枝料理會不會在那時傳入台灣?
於是,我查日本時代《臺灣日日新報》數位化資料庫,結果沒有「花枝」的資料。但中研院台史所翁佳音幫我找到兩筆日本時代的資料:一是當時的日文書《臺灣名詞集》(1903年),書中的台灣料理詞彙有「紅燒花枝」;一是1936年台灣人以日文寫的文章中,提到了「炒花枝」。
以此來看,台灣在日本時代的花枝料理似乎未必與粵菜有關。我就請翁佳音再查廣東方志,結果沒有找到「花枝」。他再找福建文獻,結果找到「花枝」,而且內容讓人意外,我依年代順序列出如下:

- 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何喬遠《閩書》:「烏鰂,一名烏賊,一名墨魚,一名纜魚,大者名花枝。」
- 清康熙《福清縣志》:「俗呼烏賊大者為花枝。」(福清位於福建東部沿海。)
- 清乾隆《晉江縣志》:「墨魚尾圓,花枝尾尖,肉較嫩脆。」(晉江位於福建泉州東南沿海。)
- 清乾隆《泉州府志》:「按墨魚花枝有異,墨魚尾圓,花枝尾尖肉較嫩脆,又一種小者名墨斗。柔魚形似烏鰂,乾以酒炙食之味最美。鎖管似烏鰂而小,色紫。」
這些資料不但指出墨魚與花枝不同,還提到有一種小型墨魚叫墨斗。哇!原來古人對花枝的定義是:比一般墨魚大,而且尾部是尖的。
為了印證以上說法,我首先去菜市場詢問,雖然很多人還是說墨賊就是花枝,但有人指出兩者不同之處:一、墨賊(墨魚)最大只有手掌大,但花枝可以長很大。二、花枝的尾巴是尖的,而且有骨刺。
哇!這種說法跟福建文獻吻合。可惜,我在菜市場沒能看到實物對比。
我突然想到台語的歇後語:「墨賊仔花枝——無血無目屎」或「小管仔花枝——無血無目屎」,都用來比喻一個人沒有感情,也間接指出墨魚與花枝是兩種不同的海產。

此外還有「賊拚賊,魷魚食墨賊」、「大賊劫小賊,魷魚劫墨賊」,比喻黑吃黑、大吃小,也說明墨魚體型較小。
另有一句台語俗語:「我花枝,你共(kā)我當做墨賊仔!」比喻狗眼看人低,更直接說明墨魚不能跟花枝相比。
查到這裡,我已經可以了解,為何廣東人平時稱「墨魚」,只在廣東菜才說「花枝」?因為花枝較大而味美,才能切成一大盤的花枝片。
我在中研院《臺灣貝類資料庫》查看烏賊科的各種烏賊,找到一種「虎斑烏賊」,俗稱「花枝」,標本的尾部呈三角形,尾端還有突出的「骨針」,主要分布在台灣海峽、南海,符合上述有關花枝的紀錄和描述。
我再查英文資料,虎斑烏賊的英文名Pharaoh cuttlefish,直譯「法老烏賊」,或許與這種烏賊在埃及蘇伊士運河一帶是傳統經濟海產有關。這種大型烏賊,身長含外套膜(Mantle)可達42公分,重量可達5公斤,身體會隨環境變色,從灰白到深棕色,並出現斑點。
最後,我在蘇格蘭長老會牧師杜嘉德編的《廈英大辭典》(1873年出版,廈門腔白話羅馬拼音對英文),找到相關詞條及英文說明:
- a̍k-hî(墨魚):the cuttle-fish.
- ba̍k-cha̍t(墨賊):the cuttle-fish.
- hoe-ki(花枝):a large spotted sort of cuttle-fish.
這裡很清楚說明,花枝是指一種大型有斑點的墨魚。
以此來看,虎斑烏賊俗名花枝,與古文獻描述名實相符,但其他的墨魚就不一定能稱為花枝,這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烏賊都叫花枝!
台灣沿海的「烏賊屬」有11種,虎斑烏賊是常見的一種,因捕獲量減少,近年已在研發養殖。
以上是我對花枝的探討,但我仍不知為何叫花枝?或許身體的花紋、斑點、變色與「花」有關,但「枝」就較難解釋了。
很多人說花枝之名大概指烏賊在水中游動的樣子。花枝確實讓人想到花枝招展、花枝亂顫,但烏賊圓胖,透抽、魷魚相對修長,其實更像花枝。
謹以此文拋磚引玉,請大家繼續追尋花枝小姐的身世。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本文摘錄自《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台灣海產的身世》,貓頭鷹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書籍介紹

台灣四面環海,海產文化自然發達。從夜市的蚵仔煎、居酒屋的一夜干到婚宴必不可少的紅蟳米糕,海鮮料理早已深入生活之中。但是對於這些來自水中的佳肴,我們究竟又了解多少?
好魚怎麼挑?問問古人就知道
海鮮是海洋文化中重要的一環,也反映了相當多古人的智慧,比如為了保存易腐的海鮮,魚干、魚露與魚漿應運而生。至於該如何選魚,請謹記前人傳下的智慧:「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讓你享受美食沒有漏網之魚。除此之外,有些魚不但不能吃,可能還會造成傷害,古人也早有明訓:「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
雖然都是螃蟹,但我們才不一樣
海產的命名飽含從原住民語到日語的影響,其中當然也包括台語。雖然中文裡把各種八支腳、有兩個大螯的水生生物稱為螃蟹,從台語的稱呼可以發現他們完全不一樣:「毛蟹」是陸生的螃蟹,「紅蟳」和「花蠘仔」(有時寫作「花市仔」)則是海生螃蟹,它們最後一對腳是扁扁的游泳足。而蠘的螯比蟳來得尖細,帶有鋸齒狀,這點從「虫+截」這個字便可推測得出。
藏在海港的海鮮語言學
海鮮是活的,語言也是。本書從語言文化切入,不但參考大量文獻紀錄,更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帶我們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認識那些海產的前世今生:比如常被做成一夜干的的午魚跟中午有關係嗎?魚市場常見的黃雞魚跟雞有什麼關係?台語童謠《西北雨》裡敲鑼打鼓的「鮕鮐兄」又是誰?
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責任編輯:林君玶
核稿編輯:楊士範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