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eror's Banquet

散發著霉臭味又極盡誇張之能事:紫禁城裡的帝王宴席,是什麼樣的風景?

23 Feb, 2023
散發著霉臭味又極盡誇張之能事:紫禁城裡的帝王宴席,是什麼樣的風景?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溥儀說,御膳房的廚子都知道從他的前任皇帝光緒開始,他們做的菜已經有十年以上沒人吃了。你可以想像這些廚子製作了這麼多年不能吃的食物後,是多麼明顯地心不在焉、敷衍了事。

文字:扶霞.鄧洛普

當我第一次想到帝王的宴席時,我得承認自己是有點嫉妒的。想想看,不管你什麼時候肚子餓了,只要彈個指,就能命令排成一列的太監搬進七張擺滿了食物的桌子!想像一下,有御茶房的僕役會隨時端著裝滿糕點與美味小吃的盒子,捧著茶杯和裝了熱水的長嘴水壺,在你身後跟進跟出。

但是溥儀在自傳裡提到,他從來沒碰過御膳房送來的菜。那30道菜都是預先準備好的,因為只要命令一來,食物就要馬上送到皇帝的跟前,所以這些菜都在爐子上放了好幾個小時,全都縮成一團了。根據溥儀的說法,如果這30道正餐的油脂凝結了、湯冷了、蔬菜黃了、麵點在空氣裡放久了壞了,太監就會把這些餐點放在離他有點距離的地方。有些菜餚甚至是假的。我在北京的消息來源告訴我,木頭做的烤雞和其他模型都曾經用來讓菜色看起來更加豐富。

在這種情況下,小皇帝吃的其實是隆裕太后專用廚房裡另外做的那些食物。就和很多會自己安排飲食的太監一樣,隆裕太后知道她有比相信御膳房更好的選擇。溥儀說,御膳房的廚子都知道從他的前任皇帝光緒開始,他們做的菜已經有10年以上沒人吃了。那他們還會關心味道如何嗎?根據溥儀的說法,他命令廚師在貴妃生日時送上的餐點卻是:「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淡而無味。」你可以想像這些廚子製作了這麼多年不能吃的食物後,是多麼明顯地心不在焉、敷衍了事。

豪華的國家級宴會比較好一點點。但你想想看,用超大鍋子煮的大量食物,經過各處的通道與庭院,送到遠在另一頭吹著穿堂風的大殿上,再依序擺在照著嚴格階級規定就座的國賓面前;想像一下那敬不完的酒和冗長的典禮儀式,那些食物一定早就變得又冷又難吃了。有時候,他們的確會用火鍋幫一些食物保溫,但是這些都是展示用的食物,散發著霉臭味又極盡誇張之能事,是由昂貴珍饈組成的壯觀盛宴,以炫耀中國朝廷的財富為目的。

我懷疑有沒有人真的很喜歡自己在紫禁城裡的飲食。這是一個嚴肅、讓人望而生畏的地方,尤其在冰封大地的冬天。從城外,你只能看見各宮殿的屋頂和瞭望塔,被毫無表情的城牆與寬闊、結冰的護城河團團圍住。這裡比較像是監獄而不是皇宮,禁止外人入內,也禁止裡面的人出來。當紫禁城的門在她們身後「砰」地關上時,那些後宮妃嬪的心想必都跟著沉了下去。

GettyImages-1440078838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紫禁城

所有妃嬪的飲食也受到嚴格的管制,就和她們生活中的每件事一樣。她們有不同的階級分類。在清朝,皇后之下是皇貴妃,接著是兩位貴妃、四位妃子、六位嬪、八位所謂「貴人」(較低等級的妃嬪),以及不限數量的等級更低的秀女。

她們只有在懷孕的時候才能真的吃好一點,因為當時有「飽暖思淫欲」的說法,所以除非懷孕,否則妃嬪吃12斤(大約6公斤)豬肉,10根茄子,每天可以吃一隻雞或鴨。不過在金字塔底端的女性每個月就只有6斤豬肉,6根茄子,以及少少的10隻鳥禽。(想想看,當最高等級的妃子在月底享用鮮嫩多汁的豬肉時,低等級的妃嬪只剩下蔬菜和豆莢可以吃,這是多麼壞心眼又容易引起紛爭的做法啊!)有機會能吃得好一點也是讓她們想要懷孕的理由之一。懷孕能讓低等級的妃嬪在性階級中扶搖直上。如果生下兒子,就算是秀女都可能當上太后:可怕的慈禧就是這樣的例子。

宮裡的生活充斥齷齪的陰謀,不管你是誰,就連皇帝本人都可能是受害者,溥儀之前的光緒皇帝就是一例。在一次實質的政變後,他不只遭到了慈禧太后羞辱與囚禁,之後的死因更令人起疑。慈禧的很多敵人都不得善終,不是自殺、被斬首,就是遭到監禁或流放外地。她曾經很討厭某個媳婦,於是不讓她喝水吃飯,直到她活生生餓死為止。她還讓另一個皇貴妃在井裡淹死。世人也懷疑慈禧太后曾在湯裡下毒,想害死與她敵對的另一位太后。溥儀自己也曾一度因為太害怕自己被謀害而沒辦法睡覺。他在自傳裡說,偷竊、縱火、謀殺、賭博、抽鴉片,在宮牆裡都屢見不鮮。

照理來說,皇帝應該吃遍大江南北的美食;對他來說,這個世界就是黃金殼裡的鮑魚。然而溥儀從小就沒有什麼胃口。他在三歲前就從母親身邊被帶走,寵愛他的祖母在他離開後完全崩潰。往後的7年裡,他再也沒有見過她們,他父親每兩個月也只能和他見面幾分鐘。最後他母親因為承受不住而吞鴉片自殺。他的奶媽是唯一能喚醒他內心對其他人同理心情感的人,但她也在他8歲時被驅逐出宮。在他被收養入宮後,前任皇帝的兩位貴妃正式成為他的「母親」,但這樣的關係太過於正式,所以他說自己從未感受到一絲母愛。皇帝的內心是一個冰冷堅硬的地方。缺乏感情餵養而飢餓的溥儀,之後得到了胃疾。

GettyImages-515581732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溥儀

也許他的消化問題不只是因為缺乏愛的緣故。溥儀的飲食受到嚴格的控管,因為皇帝的健康茲事體大。溥儀記得,當母親終於能進宮見他時曾對他說:「聖上的龍體是神聖的。」之後我和李老師約在紫禁城外的小吃店碰面喝下午茶時,他也向我解釋:「那時候他們覺得發燒就是體內上火的症狀,如果食用油膩味濃的食物,症狀就會加劇。所以每次皇家的小孩生病時,他們就只能喝粥,讓身體冷卻下來。當然這樣根本不夠營養,所以很多小孩在多年之後其實都死於營養不良。」

溥儀形容過自己的一次經驗:「我吃了很多栗子,結果後來的一個多月裡,太后……只讓我吃糙米粥。雖然我餓得都哭了,但沒有一個人關心我。」他說自己因為太想吃東西了,甚至搶了一小塊親王進貢給太后的冷豬肉,使他的隨從火冒三丈。

溥儀的性生活也沒比他的飲食生活成功多少。當他到了適當的年紀時,的確也娶了一妻一妾(和他之前皇帝的三千佳麗比起來,他只有少少的兩盤「菜」)。之後他又娶了另外一妻一妾,但皇帝的性生活根本就不是以享受為目的,就跟吃晚餐沒兩樣。

中國人的記憶力很好,沒有人忘記過八世紀瘋狂喜愛楊貴妃的唐玄宗:當他的政權在血腥叛亂中被推翻時,他浪漫的戀情就被視為罪魁禍首。此後,皇帝的性生活都要遵守嚴格的規定,性伴侶不能在皇帝的寢宮裡過夜,以免讓龍體過於操勞。傳播流言的太監會監視皇帝與妃子的一舉一動,確保他們沒有發展出危險的情感。

GettyImages-526990014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紫禁城

不過他們不需要擔心溥儀這一點,李老師這麼說。他啜一口茉莉花茶,在店裡低聲告訴我:這位末代皇帝是性無能。他說:「我祖母的一位密友曾是他(溥儀)的妃子,她寫了很多信給我祖母,內容描述她的寂寞與悲慘生活,處處暗示皇帝不舉。這當然不能公開談論,但是這麼沒『臉』的事讓他感到很苦澀、備受折磨。他對自己的太太也都不好。」

溥儀在自傳裡承認他「性好殘酷」,並且說他1922年的新婚之夜就讓新皇后獨守空閨,因為他比較喜歡獨自睡覺。雖然他娶了4位女性,但他說:「她們都不是真正的妻子,只是展示用的;她們都是我的受害者。」他3、40歲住在長春接受日本保護的那段日子裡,關於他是同性戀的傳言一直揮之不去。他沒有生兒育女,就這方面來說,倒也為1949年起統治中國的共產黨解決了一個可能的棘手問題。中國沒有皇室後裔需要解決,因此沒有像當時的蘇聯那樣的血腥後果。

皇帝的責任是餵飽人民,但卻沒人關心他的胃口。告子曾說過:「食色性也。」但皇帝不是一般人,他是天子。對他來說,食物和性欲都是政治議題。太監看著他進食,在他的臥室外等候。整體而言,末代皇帝是個令人同情的人物。

溥儀就像他遠古的前輩─以兵馬俑舉世聞名的始皇帝一樣:秦始皇被困在他富裕的墳墓中,有數不盡的奴僕,超乎人想像的財富,自帝國各地進貢而來的美食;而溥儀和他唯一的差別就是,他在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被囚禁了。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本文摘錄自《魚翅與花椒:國際川菜權威扶霞的飲饌起點》,貓頭鷹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書籍介紹

0116-魚翅與花椒-立體300

從「邊疆民族研究者」變身國際川菜權威顧問

一九九四年,扶霞自劍橋大學畢業後,以研究中國邊疆民族的名義申請到四川留學。她發現自已對中式料理深深著迷,於是離開了教室,與大小餐館的老闆學習獨門菜式,甚至親身進入四川高等廚藝學校習藝,成為西方第一位正統川菜廚師。

從年輕外國女孩的廚藝修業筆記,看見中菜的烹飪技巧與深層文化

身為廚藝學校唯一的外國學生,扶霞除了學習烹飪的技術,也必須充分面對多樣的中菜技巧與複雜的名詞對應(像是「切」「片」「斬」「砍」「捶」「刮」「剜」都是不同的刀法)。逐漸地,她開始認識字典中沒有的艱澀字彙,對中文的掌握甚至超越了從前大學裡成績優秀的中國同學。

透過「外國視角」的旁徵博引,我們也將看見自己身在其中卻從未深究的飲食典故,像是商朝的名相伊尹以烹調的火候比喻治國、性格激烈的屈原在〈楚辭‧招魂〉對料理方式細膩的描寫、清代名詩人袁枚的飲食文學名著《隨園食單》等,都是她信手捻來的古人軼事。本書每個章節都附有相關飲食筆記與食譜,帶您作出書中讀到的好味道。

「西方川菜代言人」帶您遍覽中國著名菜系,一同思考「吃」的真諦

以複雜的川菜文化為起點,扶霞也將帶我們看到京菜、揚州菜、滬菜、客家菜、廣西野味、香港私家菜等不同菜系的風土與精神,一起體驗這些美食重鎮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生態。

從一位曾在飯桌上被皮蛋驚嚇的典型外國人,逐漸轉變為在蔬菜上看見一隻碧綠的菜蟲,卻開始思考「能不能吃」的專業料理人。從四川熱鬧的市場到甘肅北部荒僻的風景,從改革開放前的巷弄小攤到經濟起飛的奢華宴席,這部作品不只帶您看遍中菜百態,恰巧也記錄了中國飲食史上一段獨一無二的時光。

責任編輯:林君玶
核稿編輯:楊士範

精選書摘

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更多此作者文章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Art
20 Feb, 2023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逛展配圖1
準備穿梭2222時空旅途的孩子們。
親子逛展配圖3
遺落方艙-守護最後的生機。巨型生態植物瓶,聯手花藝設計品牌《煙花蕨醒》打造。
親子逛展配圖2
穿越2122年,探索海洋環境議題,熱門的踩踏區體驗。
親子逛展配圖4
「這個食物可以吃嗎?」打開驚喜的多重宇宙便當盒,孩子們從藝術創作探索永續的知識。
親子逛展配圖5
親子共學的永續餐桌,透過內容互動與永續美學探索環境與自身的關係。
親子逛展配圖6
永續的模樣由你決定!未來的主人翁正在規劃「拼」出永續的藍圖。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華山展場位置圖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觀展證書申請jpg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

行銷合作

TNL行銷是關鍵評論網集團行銷團隊的核心部門。聚焦於集團各品牌的獨特價值,希望以品牌力量聚集內容的愛好者,一同參與社群與實體活動,進而達到品牌的口碑效應。TNL行銷同時也是集團的聚合中心,與其他優質媒體、品牌一同合作,提供最新、有趣的資訊於市場,達到品牌與讀者雙贏的效應。

更多此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