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 Body

以精確複製人體的超寫實雕塑,讓你感受真實的認知錯覺——「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

Art
22 Feb, 2023
以精確複製人體的超寫實雕塑,讓你感受真實的認知錯覺——「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 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這個展覽想說的是,將人的身體與科技技術相互結合的「後人類」現象,不僅顯示介於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緊張感與不確定性,且所謂「自然」的身體在定義上也越來越模糊。

文字整理:林君玶

從文字創作到繪圖,最近人工智慧AI在生活中的應用成為熱門話題,那些在動畫《攻殼機動隊》或是電影《機械公敵》等等影視作品曾出現過、未來世界將由機器人來控制的故事,彷彿就近在眼前。

興起於1970年代的超寫實主義,經常在繪畫和雕塑領域中出現,被視為對於純主觀抽象藝術的反動。包括源自於紐約、以攝影為基礎的「照相寫實主義繪畫」,以及企圖精確複製人體的「超寫實雕塑」;前者較為注重客觀形象的捕捉,而後者則藉由貼近現實的擬像,為觀者建構出極其逼真的氛圍營造。

超寫實雕塑極為注重作品肌理,藉由細節,讓觀者能直觀地感受到具有真實感的認知錯覺,更易於將自我投射到作品場景之中。北美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就是這樣的雕塑展。

04
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由德國圖賓根藝術館館長妮可芙麗茲(Nicole Fritz)發想、德國圖賓根文化交流協會麥斯米蘭雷澤(Maximilian Letze)作為共同策展人策畫,北美館為數不多的雕塑展——「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透過超寫實雕塑的美學基調,鏡像般地映射出人類自身的未來形貌。

策展人著眼於人類世時代的科技發展下,如機械義體、擴增實境、人工智慧、基因改造等數位演進與遺傳學工程,將人的身體與科技技術相互結合的「後人類」現象,不僅顯示介於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緊張感與不確定性,且所謂「自然」的身體在定義上也越來越模糊,甚至長期以來僅存於藝術創作概念、想像中的樣貌型態,如今皆可在科學實驗中實現。

派翠西亞・佩奇尼尼,《幼苗》,2020,矽膠、玻璃纖維、毛髮、衣服,201_×_
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藉由藝術家演繹與現實對話的科幻情境,彷彿也提問:在未來,人類將會是「誰」,或者是「什麼」?——而我們又將如何重新定義自身?「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歸納梳理出「混種人」、「後自然」、「藝術家4.0」、「科技人類變體」四個主題,來陳述人類身體的解構與重構、人與環境及機器之間的關係,還有當中隱含的欲望與倫理議題。

多位國際知名藝術家與作品參展,如曾代表德國參加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的伊薩・根澤肯(Isa Genzken),《演員III之3》為一系列具有日常配件、服飾與電子音樂等次文化元素的假人雕塑,觀眾可把自己想像為其中一員,思索當代消費社會下的「片段化身分認同」。

02
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甫獲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特別獎的林恩・何許曼・雷森(Lynn Hershman Leeson),也在台灣首度呈現獲提名的錄像作品《邏輯癱瘓人心》,由生化人女性輕聲闡述於數位調控的時代中,她在渴望如何更貼近人類與畏懼化為數據流的獨白中擺盪。

林恩・何許曼・雷森,《邏輯癱瘓人心》,2021,影像裝置,13分35秒。圖像由臺
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第9屆柏林雙年展的瑞典籍參展藝術家安娜・烏登伯格(Anna Uddenberg),將扭曲的女性雕塑與行李箱融為一體所創作的《野蠻人#7(零重力)》,誇張變形的人物姿態,呼應著社群媒體上的網紅們對於「理想形象」的荒誕追求。

03-1
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許多國外新銳藝術家的作品也於本次展出,如「混種人」展區,探究現今人體透過基因工程技術,轉為可塑型態,甚至出現混種生命體的演化概念。來自澳洲的雕塑藝術家山姆・詹克斯(Sam Jinks)《犬頭》是一個將右手置於心上的狐狸頭裸體男子雕塑,透過人類與動物的混合形貌,細膩捕捉生命、頃刻和死亡等生命百態中所存有的共通性。

山姆・詹克斯,《犬頭》,2008,矽膠、人類毛髮、毛皮,30_×_140_×_6
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後自然」主題則著眼於大自然如何在基因轉殖與人工科技中被交互挪用,傳達人類所帶給環境的破壞性變化及物種的極限。跨領域藝術家安娜・杜米楚與艾力克斯・梅伊(Anna Dumitriu & Alex May)《古菌機器人:後奇異點與後氣候變化時代的生命形式》,以3D列印仿作古生菌的微生物態樣,反思人為破壞導致生態系統崩塌後,尚有哪些生命形式得以生存。

05
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未來的機器人是否得以擁有幻想、直覺等人類獨有的創造性特質,而我們又該如何與之共處與同理?「藝術家4.0」展出安德羅・韋庫亞(Andro Wekua)《無題》,鋪著粉紅色地毯的房間裡,懸掛著一位面無表情的半機器人女孩。沉睡塑像輕敲手指的偶發聲響,卻能意外激發觀者共感的情緒,究竟機器人會變得更像我們,還是我們會變得更像他們?

安德羅・韋庫亞,《無題》,2014,假髮、矽膠、蠟、高分子石膏、聚胺酯泡棉、鋼材
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科技人類變體」反詰各種科技和數位轉型的發展交合之間、對於人類生活內在——外在、心理——生理層面的影響。派翠西亞・佩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與墨爾本醫院的創傷外科醫生共同創作的《葛拉姆》具有結構加大的頭骨結構、類似安全氣囊的軀幹、粗糙化的皮膚和去除頸部等特徵,藝術家呈現人類承受車禍等致命衝擊所必需的進化,試圖以科技重塑我們存在的同時,卻也反映人體在無常中的脆弱程度。

07-1
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在三年多的疫情衝擊之下,策展人意識到人類生活框架的不堪一擊及身體的脆弱,而後疫情時代下的近未來更凸顯在渾沌不明的變局之中,未來身體的創造或許是一種對於完美不朽的想望,然而這些科技與肉身型態之結合,也說出了人類生存樣態的演變,與回望生命共同存有的主體性本質。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

時間|2023.2.18~2023.6.4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核稿編輯:楊士範

eld editor

每個物件都因為各種細節的差異而有著截然不同的樣貌呈現,我們是一個在意細節的編輯團隊,想好好地說出屬於生活風格的醇厚故事。Every little detail matters.

更多此作者文章

漫畫家高妍用Adobe畫出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日常感動

15 Mar, 2023
漫畫家高妍用Adobe畫出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日常感動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漫畫家高妍結合私人經驗與日常觀察,用畫筆凝結出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從學生時期就開始創作的他,持續用Adobe軟體製作所有的漫畫和插畫。採訪這天高妍邀我們走訪他作品場景中常出現的台北溫羅汀一帶,並和我們分享自己的創作經歷。

用Photoshop與InDesign,從獨立出版小誌做到暢銷商業單行本

2022年5月25日,高妍的首部單行本《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在台灣和日本同步發行,不到一週內,台版和日版紛紛「重版出來」,以25歲的新銳漫畫家來說是相當驚人的成績。《綠之歌》同名短篇是高妍在大學時期自費出版的32頁漫畫作品,經過五年時間發展成長篇,故事描述一位台灣女孩「綠」深深愛上日本搖滾傳奇細野晴臣的音樂,而音樂又帶著他遇見許多美好的事物。

「無論是插畫、漫畫,我的作品都以電腦繪製為主,」目前在台日兩地活動的高妍,趁著回台期間帶我們到公館的另類漫畫店Magasick,那裡幾乎是唯一能找到他所有早期自費出版作品的地方,「我通常會先用Photoshop繪製漫畫,接著進InDesign做每頁漫畫的初步排版,打上對白內容,並且讓編輯知道漫畫的順序。」高妍一面介紹他的作品,一面和我們說明工作流程。

《房間日記》、《海的画報》、《荒原》、《1982》到《綠之歌》短篇,翻閱一本本插畫、漫畫作品,令人感受到高妍持續雕琢自己的技巧,不只是畫面、意象和氛圍的經營,在書籍的裝幀上也不斷實驗。《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的書籍設計也由高妍親自操刀,書衣扉頁設計成演唱會門票,隨書附上的歌詞本則選用紋路明顯的特殊紙,精緻得如一本獨自成立的小誌。

☞ 用Photoshop和InDesign製作出版你的作品吧!

01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繪圖板搭配Photoshop,陪伴漫畫家一路成長

「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我就一直在用電腦畫畫,電腦繪圖比起手繪對我來說是更親近的媒材。」直到高妍國中時,母親送給他一台繪圖板作為生日禮物,從此繪圖板搭配Photoshop就成了他創作用的固定班底,「有時候我在畫水彩或素描的時候,都會覺得『天啊,讓我按上一步!』」高妍笑說自己從電繪切換到手繪時常忘了不能重做步驟。

除了自己的作品之外,高妍也經常承接書籍和雜誌的繪製委託,像是村上春樹的散文集《棄貓》由收錄了11張高妍的插畫,以及旅日台灣作家李琴峰獲得芥川獎的《彼岸花盛開之島》台版書封,同樣也出自高妍之手。村上春樹曾形容高妍的畫「喚起某種令人懷念的共鳴」,或許正是這樣的特質,使他的作品能夠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

☞ 電繪首選Adobe Photoshop

「我在用漫畫拍電影」

「我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私人經驗去發展。」台北溫羅汀一帶是高妍漫畫中經常出現的場景,也是他現實生活中最熟悉的區域,但即便在這麼熟悉的日常中,他總能觀和感受到新事物,並且將它們放進作品中。「每天好好感受自己的生活的改變、新的相遇、新的離別,把這些離別具象化成完整的故事。」

採訪這天我們也來到位於台電大樓站附近的咖啡店與Live House「海邊的卡夫卡」,《綠之歌》裡主角小綠與南峻就是在這裡相遇。「我覺得這些東西如果不透過像文字、日記、圖像作品的方式去記錄,有一天就會消失,這些遺忘跟失去是非常可惜的。」海邊的卡夫卡經過18年的歲月,近期也因為都更即將和大家告別。

02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我其實在用漫畫拍一部電影。」高妍在作品中透過背景的寫實處理、人物之間表情的細膩變化,以及水平橫向的構圖去營造出電影鏡頭的感覺,「讓讀者進入故事,並在無意之間將自己帶如故事主角的心境。」雖然生活中充滿離別,但讀者透過閱讀高妍的作品,也許可以不斷地與這些文化場景重新相遇。

☞ Adobe陪你紀錄日常生活的新改變

把感動帶給讀者的瞬間

「我一直覺得我不是什麼天才,我只是非常非常努力在做每一件事情。」以高妍的年紀對應他身為創作者目前的成績,確實常令人讚嘆他繪畫方面的才華,但不為人知的是他的高度自律,「在執行作品上,我很像一台機器,時間到了我一定要做什麼事情,最後把作品透過非常有紀律的方式完成。」

高妍和我們分享他在日本漫畫月刊《Comic Beam》連載《綠之歌》期間,每日醒來吃完早餐就開始工作,一路繪製到晚上,中途除了吃飯其餘時間都不中斷地畫直到睡前。每月連續25天都是這樣的節奏,直到交出當月的稿件,又接著準備下個月的連載。

03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最重要的事情是對作品誠實。當你今天很善待這個作品,很想好好地讓這個作品被跟你有一樣感動的人看見,我相信那個人會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感受你作品帶給他的力量。」對高妍來說這樣的瞬間就是做作品最棒的時刻。你也有想要分享的感動嗎?一起透過Adobe系列軟體來踏出創作的第一步吧!

品牌贊助

由every little d《廣編團隊》製作,由品牌贊助,針對某個特定議題進行研究與探討,不使用浮誇字眼,致力用客觀的角度提供讀者以另一個角度了解商業行為背後發生的議題。

更多此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