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炒賣大都會:除了潮鞋與演唱會門票,香港人為何連月餅都能炒出驚人天價?

除了房產外,作為一個彈丸之地,要說到令香港人「最引以為傲」的經濟活動,非炒賣市場莫屬。這個活動可以說是既全面又廣泛,而且很多人都以此賺大錢,所有人都參與在其中,並與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形成了無形的日常生活文化。
文字:雪姬
戰前的香港並沒有買樓的概念,一直到了戰後50年代出現了樓宇「分拆出售」和「分期付款」的情況,一般市民只需要先交付樓價的一半,甚至一成金額,便可以即時晉身業主階級,擁有自己物業,完成傳統安居置業的目標,進而衍生出港人認為「買磚頭能保值」的概念,開啟「樓奴」的人生。
戰後初期,有數以萬計的人扶老攜幼從中國逃難到香港,令當地人口在短時間內從原本的50萬人激增至220萬人,進而出現嚴重房屋短缺的問題。當時的華人普遍是工人階級,一般收入僅得百餘元,大家都是租樓或屈居於寮屋、徙置區、板間房等,居住環境相當惡劣。
也就是說,當時的人們只求有瓦遮頭,並沒有買賣樓房的概念。加上當時市場的交易都是按照「一張地契、一整幢樓」或者是一個地段作為單位來買賣,沒有像現在以一個樓宇作單位。所以在以前,買樓是有錢人的玩意,一般是地產商或大家族才會活躍於買賣。
直到1947年,香港才首次推出「分層出售」的賣樓制度,即分層業主共佔地權,並有樓契說明各業主之權益,而且因為拆細後入場門檻降低,市場反應良好,當時更成為一時佳話。然而,再破格的策略,對當時的打工仔來說,仍然是遙不可及的置業夢。

直到1954年首次推出「分期付款」及「賣樓花」的銷售策略,即買家可以樓價的五成作為首期訂金,於交樓前分期付清餘下五成款項,也就是買家只需付一萬元,便可晉身成業主,這才為地產市場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當時的發展商在收取訂金後,才動工建樓,亦即是賣「樓花」,這些創新的銷售安排,令當時市場中人都嘖嘖稱奇,並吸引業界爭相仿效,結果造就人人爭相買樓的盛況。
1960年代,香港的銀行看中樓宇買賣的可觀生意,便開始把樓宇按揭(房屋抵押)納入銀行業務範圍之內,並建立出全面按揭系統至今。到了1980年代,銀行已可提供九成按揭,隨便拿出40萬就可以全額付清樓價並買入單位做業主。到了1990年代,當時價值40萬的樓宇就升至300萬以上。從此,香港全民都為樓狂,形成現在這個近乎「有升無跌」的黃金神話。
1990至1997年間,是香港樓價瘋狂暴升的時期,也有很多人上午買樓,下午就成功賣掉了,這是出現在回歸前瘋狂炒樓的年代,令樓價狂漲,不過同時也意味著許多人買不起樓。到了2003年,香港樓價終於見底,與1997年的高位相比,足足跌了70%,當時有不少人突然變成「負資產」一族。直到2011年,香港的樓價才再度回升,加上中國客也加入香港炒樓的戰場,以及樓市是政府主要的收入來源等原因,令樓價一直高踞不下,而形成長久以來「有屋無人住,有人無屋住」的局面。
另外,公屋供不應求,入住公屋的門檻又追不上市場,一般的香港本地居民無法申請入住,被迫無奈在外面捱貴租、住劏房,更窮的族群如老人,更因進不了公屋只能住在環境最差的籠屋,甚至流落街頭。然而,同時間又有大量新移民來港,不工作反向政府拿取綜緩金及公屋單位後,由全香港的納稅人來養活他們,形成「香港本地人買不起樓宇,又沒有資格住公屋,還要無奈地養活著這一大群不去貢獻的人」,這些就是香港風光的炒樓市場背後,最荒謬諷刺的城市悲歌。

就如金像獎電影導演陳果所說:「當山頂纜車退役、維港兩岸景色也換畫時,炒樓狂熱從未退潮。」在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地產商為配合政府「谷針」(鼓勵市場接種新冠疫苗),更推出不同的抽獎活動,只要接種疫苗就能得到抽豪宅單位的機會。奧運金牌運動員凱旋而歸,更有名人承諾送樓作獎勵,這一切都能揭示香港人「為樓瘋、為樓狂,為樓廢寢忘餐……」的諷刺一生。
現代炒賣大都會
除了房產外,作為一個彈丸之地,要說到令香港人「最引以為傲」的經濟活動,非炒賣市場莫屬。這個活動可以說是既全面又廣泛,而且很多人都以此賺大錢,所有人都參與在其中,並與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形成了無形的日常生活文化。而且這些炒賣活動,除了一般人認知金融市場內的炒股票、炒樓外,香港人當然沒這麼簡單就肯罷休。
#01:炒波鞋(運動鞋)

物以稀為貴,限量發售的商品令黃牛市場興旺不衰,長青且兼具升值潛力的球鞋,如最無可取代的Air Jordan系列,就是炒鞋的首選。在香港,一雙原價千元的鞋可以炒過萬元,每逢有限量版球鞋推出,炒鞋排隊的畫面到處可見,甚至連鞋盒也可以炒起來。
#02:炒咪錶(停車收費錶)

想在街上合法停車,就要找到有咪錶(停車收費錶)的街道才可以,但是為配合日常交通安全與防止道路阻塞,咪錶位置一直都是很少,加上有些地區的咪錶一直會有人用各種方式強行霸占,故便衍生出炒咪錶情況。在這些地方,想要停車就只能忍受炒價了。
#03:炒的士牌(計程車牌照)

正如行內人所說「有牌好過有樓」,因為政府沒有徵收計程車牌照價稅,亦沒有特別的監管,而且可以用來收取租金,所以一個牌照每天至少可以賺到1000港幣的租金,每個月合計的話,就可以賺到2至3萬港幣的租金,比房屋租金好賺許多。
#04:炒場紙(政府康文署旗下的運動場地租用許可證)

地窄人稠的香港就連運動場地也相當有限,加上康文署的場租費用一直遠低於市價,形成市場上出現龐大且供不應求的情況。因此,有不少團體以優先預約場地的方法,把約到的場地用高價炒賣。近年政府開始收緊租場的規定,以減低炒場紙的情況。
#05:炒月餅

疫情前,某某品牌的月餅,每年都會有炒賣潮。因為多人愛吃,加上外來遊客的追捧,所以每年都有一餅難求的狀況。不過近年此品牌因為社會因素影響,現在這已經沒什麼炒賣行情了。
#06:炒廚師腸(香腸)

要說到一個香港人從小就吃到大,早午晚三餐、BBQ和打邊爐都離不開的香腸品牌,非美國廚師牌雞肉腸莫屬。它在2018年末曾傳出美國母公司破產並停產的消息,新聞一出,令香港人傷心欲絕:「沒有了廚師腸我們要怎麼辦了?」還導致市場出現搶購廚師腸的情況。
超級市場的廚師腸被搶購一空,後來更因為貨源短缺而出現了炒賣潮,由平時20多元一包,炒至200多元一包。最後,香港代理商決定用同一配方為大家再次生產「廚師腸」,才得以填補香港人沒有了廚師腸的空虛心靈,炒廚師腸的熱潮亦告一段落。
#07:炒疫苗

在新冠肺炎疫情前,中國旅客就經常特地前來香港接種不同的疫苗,最常見的如女性HPV疫苗等。因為中國市場經常充斥著假疫苗或不合格的疫苗,再加上有部分疫苗未在當地提供等關係,導致香港當地的疫苗價格飆升,要接種還要等候超長時間。
#08:炒演唱會

香港的黃牛黨都是有組織,有系統、有架構、懂多國語言的經營著,而且非常猖狂。但講到追星,粉絲真的可以不惜工本,所以演唱會的炒賣市場絕對是有價又有市。
#09:炒iPhone

在香港街頭上,每10個人大概會有6人用的是iPhone。蘋果手機一直都是有市有價,每逢新iPhone推出的首幾小時,大家都會不眠不休在網路上搶購,因為第一手搶到的iPhone可以炒貴好幾千港幣,只要撐一個晚上就可以轉手賺幾千,大部分香港年輕人都有參與過。
新iPhone取貨的第一天,Apple Store門外更會站著多個手機「收買佬」,以高價收購你手上那部還沒開封的全新手機,故此很多人即使不換新手機,也會在新iPhone開賣日一同瘋狂按F5,務求搶到在第一天就能拿到新iPhone的機會。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 除了忌廉炒蛋與光速餐,澳洲牛奶公司真正的特產是「很有個性」的澳牛哥哥
- 除了《重慶森林》裡王菲搭的手扶電梯之外,蘭桂坊獨有的城市印記還有這幾個
- 他的鏡頭不僅拍下了故事,也拍出了城市的靈魂:給香港的一封情書——《智齒》
本文摘錄自《光輝歲月・香港百年II:追星、炒樓、錢錢錢,那段繁榮發展與創造奇蹟的黃金年代》,創意市集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書籍介紹

從漁港、商港到20世紀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在70年代崛起後便進入肯拚就會贏的時代。80年代,紡織等各式加工製造業帶起商機蓬勃,使「香港製造」成為黃金品牌,連娛樂圈也暢旺。90年代,港劇港片、港星風靡亞太地區,港式幽默、無厘頭等帶起的金融發展,都見證了那段風華歲月。
本書重溫一段真正披荊斬棘、乘風破浪的時代,扎實描繪香港街坊生活、電影戲劇、歌曲童玩,以及那段如今得刻意記下,並努力維繫的韌性奮鬥史,還有留下深刻回憶的經典人情味。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
漫畫家高妍用Adobe畫出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日常感動

漫畫家高妍結合私人經驗與日常觀察,用畫筆凝結出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從學生時期就開始創作的他,持續用Adobe軟體製作所有的漫畫和插畫。採訪這天高妍邀我們走訪他作品場景中常出現的台北溫羅汀一帶,並和我們分享自己的創作經歷。
用Photoshop與InDesign,從獨立出版小誌做到暢銷商業單行本
2022年5月25日,高妍的首部單行本《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在台灣和日本同步發行,不到一週內,台版和日版紛紛「重版出來」,以25歲的新銳漫畫家來說是相當驚人的成績。《綠之歌》同名短篇是高妍在大學時期自費出版的32頁漫畫作品,經過五年時間發展成長篇,故事描述一位台灣女孩「綠」深深愛上日本搖滾傳奇細野晴臣的音樂,而音樂又帶著他遇見許多美好的事物。
「無論是插畫、漫畫,我的作品都以電腦繪製為主,」目前在台日兩地活動的高妍,趁著回台期間帶我們到公館的另類漫畫店Magasick,那裡幾乎是唯一能找到他所有早期自費出版作品的地方,「我通常會先用Photoshop繪製漫畫,接著進InDesign做每頁漫畫的初步排版,打上對白內容,並且讓編輯知道漫畫的順序。」高妍一面介紹他的作品,一面和我們說明工作流程。
《房間日記》、《海的画報》、《荒原》、《1982》到《綠之歌》短篇,翻閱一本本插畫、漫畫作品,令人感受到高妍持續雕琢自己的技巧,不只是畫面、意象和氛圍的經營,在書籍的裝幀上也不斷實驗。《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的書籍設計也由高妍親自操刀,書衣扉頁設計成演唱會門票,隨書附上的歌詞本則選用紋路明顯的特殊紙,精緻得如一本獨自成立的小誌。
☞ 用Photoshop和InDesign製作出版你的作品吧!

繪圖板搭配Photoshop,陪伴漫畫家一路成長
「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我就一直在用電腦畫畫,電腦繪圖比起手繪對我來說是更親近的媒材。」直到高妍國中時,母親送給他一台繪圖板作為生日禮物,從此繪圖板搭配Photoshop就成了他創作用的固定班底,「有時候我在畫水彩或素描的時候,都會覺得『天啊,讓我按上一步!』」高妍笑說自己從電繪切換到手繪時常忘了不能重做步驟。
除了自己的作品之外,高妍也經常承接書籍和雜誌的繪製委託,像是村上春樹的散文集《棄貓》由收錄了11張高妍的插畫,以及旅日台灣作家李琴峰獲得芥川獎的《彼岸花盛開之島》台版書封,同樣也出自高妍之手。村上春樹曾形容高妍的畫「喚起某種令人懷念的共鳴」,或許正是這樣的特質,使他的作品能夠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
「我在用漫畫拍電影」
「我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私人經驗去發展。」台北溫羅汀一帶是高妍漫畫中經常出現的場景,也是他現實生活中最熟悉的區域,但即便在這麼熟悉的日常中,他總能觀和感受到新事物,並且將它們放進作品中。「每天好好感受自己的生活的改變、新的相遇、新的離別,把這些離別具象化成完整的故事。」
採訪這天我們也來到位於台電大樓站附近的咖啡店與Live House「海邊的卡夫卡」,《綠之歌》裡主角小綠與南峻就是在這裡相遇。「我覺得這些東西如果不透過像文字、日記、圖像作品的方式去記錄,有一天就會消失,這些遺忘跟失去是非常可惜的。」海邊的卡夫卡經過18年的歲月,近期也因為都更即將和大家告別。

「我其實在用漫畫拍一部電影。」高妍在作品中透過背景的寫實處理、人物之間表情的細膩變化,以及水平橫向的構圖去營造出電影鏡頭的感覺,「讓讀者進入故事,並在無意之間將自己帶如故事主角的心境。」雖然生活中充滿離別,但讀者透過閱讀高妍的作品,也許可以不斷地與這些文化場景重新相遇。
把感動帶給讀者的瞬間
「我一直覺得我不是什麼天才,我只是非常非常努力在做每一件事情。」以高妍的年紀對應他身為創作者目前的成績,確實常令人讚嘆他繪畫方面的才華,但不為人知的是他的高度自律,「在執行作品上,我很像一台機器,時間到了我一定要做什麼事情,最後把作品透過非常有紀律的方式完成。」
高妍和我們分享他在日本漫畫月刊《Comic Beam》連載《綠之歌》期間,每日醒來吃完早餐就開始工作,一路繪製到晚上,中途除了吃飯其餘時間都不中斷地畫直到睡前。每月連續25天都是這樣的節奏,直到交出當月的稿件,又接著準備下個月的連載。

「最重要的事情是對作品誠實。當你今天很善待這個作品,很想好好地讓這個作品被跟你有一樣感動的人看見,我相信那個人會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感受你作品帶給他的力量。」對高妍來說這樣的瞬間就是做作品最棒的時刻。你也有想要分享的感動嗎?一起透過Adobe系列軟體來踏出創作的第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