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ga in Taiwan

《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為何山寨原子小金剛?60年代台灣漫畫中的歷史脈絡

Art
06 Feb, 2023
《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為何山寨原子小金剛?60年代台灣漫畫中的歷史脈絡 Photo Credit:貓頭鷹出版 提供

每一個看到漫畫《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的人一定都忍俊不禁:黑色緊身褲、綠色腰帶加上紅色長靴,這分明是日本漫畫大師手塚治虫的經典角色──原子小金剛,但是小金剛原本應該是錐狀的頭髮卻被老鼠耳朵取代了。

文字:黃悠詩

說到漫畫,一般人可能最先想到的是當紅的日本漫畫,比如許多人書架上都有的《七龍珠》《NANA》《獵人》《黃金神威》。進階一點的漫畫讀者則可能直接聯想到日本的漫畫之神──手塚治虫

手塚治虫最知名的作品大概就是《原子小金剛》,不過你知道《原子小金剛》是什麼時候進入台灣人的視野嗎?其實,探究原子小金剛飛入台灣的歷史,也等於是在揭示一段不為人知的台灣史。以下就讓我們用漫畫的故事來看台灣歷史,換個角度看我們最熟悉的事物。

每一個看到漫畫《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的人一定都忍俊不禁:黑色緊身褲、綠色腰帶加上紅色長靴,這分明是日本漫畫大師手塚治虫的經典角色──原子小金剛,但是小金剛原本應該是錐狀的頭髮卻被老鼠耳朵取代了。

圖1
Photo Credit:貓頭鷹出版 提供

這令人懷念的滿滿山寨味,從小喜歡看漫畫的台灣讀者一定不陌生,這本奇葩漫畫正是台灣業者於1965年出版的漫畫,也許它就曾出現在你過去經常光臨的租書店呢。除了喚醒大家的童年回憶外,事實上,這本漫畫也承載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台灣史,而且還不只是僅限於台灣的台灣史,它超越了國界,更穿越過去與現在。

故事要從封面說起

既然要以這本小書為起點,那麼我們就從一本書的「臉」來談起。《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的整個封面構圖,其實是取自日本光文社於1965年6月出版的「原子小金剛」系列單行本第二卷第六號《地表上最大機器人卷(地上最大のロボット卷)》下冊

構圖前景,是原子小金剛加老鼠的混合體;後面的「牛角金剛」,則是原子小金剛系列裡的布魯圖(プルートウ)。布魯圖第一次現身,是出現在1964年至1965年光文社《少年》雜誌上連載的《原子小金剛》系列第55話〈史上最大機器人(史上最大のロボット)〉。

年輕讀者可能沒聽過布魯圖,不過當代日本漫畫家浦澤直樹在《PLUTO ~冥王~》中,就曾用「史上最大機器人」的角色講了一個浦澤風格的原子小金剛故事。

標題「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封面的正上方,寫有「太空飛鼠」的字樣。太空飛鼠(Mighty Mouse)是美國漫畫家兼卡通師保羅.泰瑞(Paul Houlton Terry,1887-1971)所創造的角色,這隻老鼠超人似乎很早就飛進台灣了,成為早期許多台灣漫畫家改編的對象,例如宜昌出版社的《太空飛鼠宇宙人》、文鋒出版社的《鼠國雙雄》等。巧合的是,手塚治虫也曾經表示自己在創造原子小金剛的外型時,其實受到太空飛鼠很大的影響。不知道《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的封面繪者,是否因為知道了這段淵源,所以才結合這兩者?另外,這也顯示了這本台灣出版的漫畫,還受到太平洋對岸美國流行文化的影響。

封面下方的「電視卡通」或許是當時漫畫出版社為了吸引讀者,利用電視卡通的名號來為作品增光。而兩部相關的作品,事實上也早在電視上亮相了:原子小金剛在1963年就由株式會社蟲製作(株式会社虫プロダクション)改編成卡通,太空飛鼠則是早在1942年就飛向美國家家戶戶的電視螢幕了。除了利用卡通噱頭宣傳之外,當時台灣漫畫還經常搭台語電影、布袋戲或民間傳說的順風車,可見許多台灣漫畫家都走在時下娛樂的最前端,精準地掌握了同時代台灣人的娛樂品味。

接著打開漫畫,進到《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的故事內容。第四、五集的內容大致就與1965年光文社《少年》雜誌所連載的《原子小金剛》系列第56話〈機器人形人篇(ロボイド)〉一致,另外第五集後半及第六集的內容,則大致與1960年於光文社《少年》雜誌上連載的第41話〈死亡十字架殿下(デッドクロス殿下)〉一致。但是,可以看見每一頁的格子數都變少了,變成「一頁三段」的表現方式,如此一來故事的時間感變得比較稀薄,而較複雜的機器人也消失了。

圖3-2_灰階
Photo Credit:貓頭鷹出版 提供

單純觀察此漫畫書的外表,我們可以摸索到部分台灣漫畫發展的獨特歷史背景,但在進到漫畫故事細節的討論之前,我們應該先從《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的故事原作──手塚治虫開始。由此著手,除了讓《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的故事回歸歷史脈絡外,也可以看到為什麼台灣漫畫與日本漫畫之間有這麼多的糾葛。

台日漫畫文法分歧

手塚治虫本名手塚治,出生於1928年。他從小就喜歡看漫畫、電影及戲劇,同時也是一位小小漫畫家。喜歡漫畫的手塚治虫從小學就開始在班上傳閱自己畫的漫畫,長大之後也是創作不輟。後來考上大阪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後,手塚治虫卻沒有忘記自幼的漫畫夢,試著向各報社毛遂自薦自己四格及長篇漫畫。終於在1946年於《少國民新聞》上展開〈小馬日記(マアチャンの日記帳)〉的連載,也開啟他今後的漫畫家人生。

但是真正讓手塚治虫成為日本漫畫界震撼彈的,還是非1947年出版的《新寶島》莫屬。單純看每頁格子的形狀和數量,大家可能會覺得《新寶島》沒什麼了不起的,跟前面提到台灣的《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一樣,都是一頁大約三格,而且三格都是平均分配、非常工整的長方形,比起現在常見的商業漫畫遜色多了。但是,讓我們還原一下戰後日本漫畫出版的現場,大家就可以體會為什麼《新寶島》這麼厲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物資非常匱乏,連紙都非常珍貴,因此當時的紙張使用的量是分配的。報社或老牌出版社當然會分配到絕大部分的紙,戰後初期新成立的小出版社就只能使用碎紙漿製作、品質非常粗劣的紙。這種紙被稱為「仙花紙」,新興的小出版社就使用仙花紙來印製「赤本漫畫」

「赤本」原本是指江戶時代廉價的娛樂用書籍,當時封面常常是紅色的,因此就以「赤本」稱呼,之後漫畫也成為赤本的常見內容之一,所以發展出「赤本漫畫」這樣的分類。戰後因為娛樂缺乏,一度掀起了赤本漫畫風潮,小出版社及漫畫家大量創作、出版赤本漫畫,狠狠地大賺了一筆。這些赤本漫畫多數會在玩具店一類的地方銷售,如果是受歡迎的作品,也有可能出現在百貨公司等地。這種赤本漫畫沿襲了戰前的格式,每頁大都由三個平均分配的長方形格子組成,雖然《新寶島》也承襲了這項傳統,但如果仔細比較每個格子的內容,就會發現差異之處。

《我是漫畫家》一書中,手塚治虫提到舊式的漫畫跟《新寶島》之間漫畫文法與分鏡的差異,他認為早期的漫畫比較像是劇場式的構圖,也就是單一平視的視角,角色在左右用對話方式推進劇情。但是,從小看電影長大的手塚治虫認為這樣的方式無法表現戲劇張力,因此就把電影的語言帶進赤本漫畫的世界裡,於是就出現了《新寶島》少對話、多視角的敘事方式,也成為日後漫畫文法重要的養分,我們今天習慣的漫畫分鏡從此開始發芽茁壯了。

Screen_Shot_2023-02-04_at_13_45_03
Photo Credit:《我是漫畫家》,來源:讀冊

有趣的是,1960年代台灣的漫畫從報紙與兒童雜誌上獨立出來,新成立的出版社開始大量出版漫畫單行本。這些單行本不像現在會在書店陳列供讀者購買,而是放在租書店租借。根據漫畫研究者李衣雲的統計,當時台灣的漫畫單行本仍舊與早期的日本赤本漫畫一樣,是一頁三格左右的形式,而且視角也停留在《新寶島》前的劇場式觀點,較少見電影式的敘事方式。

換句話說,從1960年代開始,台灣漫畫的表現方式開始跟日本漫畫的表現方式岔開。當日本開始嘗試破格、不同視角等等的分鏡方式時,台灣的創作者則是繼續沿用一頁三段的敘事方式,一直到1970、1980年代才重新接軌。我們要討論的《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正好展現了1960年代台灣漫畫分鏡的特性。

《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應該是當時台灣的出版業者請人重繪《原子小金剛》的內容,刻意把手塚治虫一頁超過三格的複雜分鏡,改成1960年代台灣漫畫單行本常見的一頁三格左右的布局,原本緊湊的劇情也變得比較鬆散,因為一頁的格子變少了,單一格子的面積就變大了,使得描圖的人必須幫忙補充背景。

幾位年紀較長的漫畫產業前輩都曾經提到,1950、1960年代台灣出版社要翻印日本進口漫畫時,都會請助手或打工的學生用描圖紙就著日本漫畫描圖,之後才製版印刷。在這個加工過程中,有些比較講究的出版社就會減少日式元素,加入台灣特色,例如把和服改成漢服,或者把長髮的男性角色改成短髮造型。許多的前輩漫畫家也是在描圖過程中,慢慢地磨練自己的畫技,最後開始創作自己的原創故事。

日本英雄的誕生

但是基本上,《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仍然保留了原子小金剛的特色,故事充滿人與機器人之間的歧視及壓迫,太空飛鼠(在《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裡原本是原子小金剛的角色被稱為太空飛鼠)總是會與破壞和平的壞機器人戰鬥,但是戰鬥結束後,太空飛鼠都會看到對手的無奈或善良的一面,而反派也多會道歉。

從衝突到和解、原諒,一直是《原子小金剛》故事裡常見的套路,似乎與日本戰後的情境非常類似。原子彈帶來了致命性的破壞,但也結束了戰爭,原本是侵略性的原子,卻因為戰後美日簽訂和平條約的關係,而變成和平、正義的守護者,至於遲遲沒有得到的道歉,現在則從漫畫家筆下的反派角色口中吐露。

《原子小金剛》故事中的許多概念,與手塚治虫個人的經歷息息相關。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作為戰敗國受到美軍占領,連手塚治虫成長的寶塚也開始出現美軍宿舍,街上經常看得到坐在吉普車上的美國軍人。當時手塚治虫曾因為語言不通,而被一群美軍暴力相向,但是身為日本人的他是無法對占領者還手的,因此他開始思考不同人群之間的誤解及衝突,最後將這樣的想法反映在機器人和人類之間,成為貫穿《原子小金剛》且不停被探問的主題之一。

有趣的是,同一時期,台灣人在日本的感受卻可以說是正好相反的。出身台灣、日後成為台日外交要人的張超英,那時正巧在日本的明治大學求學,也因此目睹了美軍占領日本的時期對日本產生的影響。他提到當時日本社會被分為美國人、日本人及非美、非日的「第三國人」,台灣人戰後脫離日本的控制,因此得以成為第三國人,享受比日本人更多的自由。

當時身為第三國人的張超英,可以自由進出日本人不得其門而入的美軍福利站,有時一些台灣人還會趁著日本物資管制,偷偷盜賣福利站的糖或食物給日本人,從中海削一筆。滯留於日本的台灣人突然一夕之間成為了戰勝國國民,看著被美軍當成次等公民的日本人,自己居然可以隨美國人平起平坐,感受到新時代的來臨。對手塚治虫來說,這是刺激他反思不同族群之間衝突的占領時期,對許多在日台人來說,卻是短暫地享受了戰勝國待遇的奇異時光。

手塚治虫受光文社的《少年》雜誌邀稿連載漫畫,構思出一個叫做〈原子大陸〉的故事。但是編輯建議還是將故事限縮於人物上,因此最後決定以〈小金剛大使(アトム大使)〉之名在1951年4月的《少年》上開始連載,這是一個描述外星移民與地球人交流、衝突,最後和解的故事。

故事中負責調解的角色就是原子小金剛,但當時首次登場的小金剛只是配角,而且遲至第四回才登場。雖然〈小金剛大使〉的連載最後黯然收場,但小金剛這個角色卻大受歡迎,當時擔任編輯的金井武志就建議手塚治虫把小金剛塑造得更人性化,並用這個角色作為主角重啟連載,現在大家熟知的原子小金剛才就此飛上天際。

Screen_Shot_2023-02-04_at_13_49_24
Photo Credit:鉄腕アトム

飛越大海的原子小金剛

小金剛除了在日本的天空翱翔,被小孩崇拜,被家長唾棄外,其實也悄悄地飛進台灣。手塚治虫的作品其實很早就進入台灣了,《東方少年》雜誌在1950年代就曾經刊登過手塚治虫的作品。當時台灣的漫畫作品主要有兩個曝光的管道:一個是報紙,另一個則是兒童雜誌。

在兒童雜誌的戰場,主要可以分成兩個系統,一個是官辦的系統,《小學生》就是一個例子。為了在戰後台灣推行「國語」,台灣省教育廳在1951年創辦《小學生》雜誌,因為是官辦兒童雜誌,當時在各個國小都找得到。《小學生》的內容以偉人傳記、科學新知等文章為主,但仍有漫畫連載,包括劉興欽、童叟等人的作品。

不同於官辦的兒童雜誌,《東方少年》雜誌則是由民間的東方出版社於1954年創刊,其中許多撰稿人都受過日本教育,因此選材和排版都跟日本的兒童雜誌有些類似。除了科學普及、歷史故事、趣味小說外,《東方少年》裡面也載錄了不少漫畫,其中包括台灣本土作家陳定國等人的作品,也有手塚治虫的漫畫。

例如,1957七年《東方少年》第四卷第四期所收錄的一篇漫畫〈綠色的貓〉,就是翻畫自1956年刊登於集英社《有趣書》(おもしろブック)附錄的手塚治虫作品〈綠貓(緑の猫)〉。李衣雲也觀察到《東方少年》在轉錄手塚治虫的漫畫時,有時會將作者名字更動為「海馬」或「泉机」等筆名,之後才看到像〈綠色的貓〉一樣標示「治虫」的作品。

作為早期台灣讀者接觸手塚治虫作品的平台,《東方少年》雜誌也刊登其他手塚治虫討論原子彈的作品。例如,1955年在《東方少年》第二卷第八期中被譯成《地下都市》的故事──其內容就是1954年手塚治虫在《冒險王》刊載的《地球的惡魔(地球の悪魔)》──開頭是這樣的:「原子彈的威力,使人們天天都在恐怖著,科學家們為人類的安全打算,開始建築地下都市了。」

另外,在1956年《東方少年》第三卷第十一期刊登的〈大洪水時代〉,也是手塚治虫1955年刊載在集英社《有趣書》附錄裡的作品。劇情來到兩兄弟為了是否應該協助發展「原子力要塞」而反目成仇,最後「原子力要塞」反而招致大洪水,險些造成人類及地球物種大滅絕。在這些故事中,除了反映原子武器及技術為戰後美蘇冷戰下的世界帶來新的張力外,也顯示從日本人的角度看待原子是既恐懼又期待的態度。然而,這樣的思維隨著漫畫進入到台灣,不知道是否也給台灣的讀者帶來了什麼反思?

另外,比較一下上述兩本《東方少年》雜誌的出版時間及手塚治虫作品的出版時間,就會發現台灣的出版業者似乎亦步亦趨地緊盯日本的漫畫流行趨勢。雖然目前尚未發現《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的第一到第三集,還不能確定文昌出版社是否有將〈地表上最大機器人篇〉完整收錄於《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裡,但是1965年出版的《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第四到六集,居然就在封面印上1964年登場的布魯圖,甚至在第四集、第五集收錄同年連載的〈機器人形人篇〉。

由此可見,當時台灣的漫畫出版業者都密切注意著日本漫畫流行的動態。這也顯示這些從業者的背景,他們很多可能都在日治時期受過日本教育,除了熟悉日語外,更可能從小看日本的兒童雜誌、漫畫長大。

出版《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的文昌出版社,其實與前面提到的《東方少年》雜誌有著前後接棒的關係。在《東方少年》熄燈休刊之後,由曾經在雜誌社負責印刷、管理相關業務的廖文木糾集老同事重出江湖,以文昌出版社之名,闖蕩台灣漫畫出版界。他們從日治時期自幼看的兒童雜誌中汲取靈感,決定學習日本出版社的模式。

當時他們為了要看到日本的出版品,還得特別申請才能進口,但也讓文昌出版社可以極快速地跟上日本雜誌出版的潮流。蔡焜霖還在《逆風行走的人生:蔡焜霖的口述生命史》中提到:「……〔我們〕也會直接引進像是手塚治虫所畫的暢銷漫畫書拿來銷售,但因為日本漫畫被改來改去的成分很高,書皮通常也不會標示原作者的名字,所以讀者恐怕也並非是以原作者是誰去做閱讀的選擇。」由此可知,《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應該就是在這樣的脈絡下產生的作品。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本文摘錄自《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台灣史》,貓頭鷹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書籍介紹

跨越世紀的信號3_立體書封_行銷用_300dpi

你知道嗎?日治時代台南青年葉盛吉到京阪神畢業旅行,在見證了帝國的先進與繁華後,不由得心生嚮往之情。請看本書作者如何在一張張用心蒐集的旅行紀念戳章背後,看見葉盛吉的人生終局。那些與戰後返台的失望之情形成強烈對比,更讓他最終成為政治犯遭槍決的,究竟是什麼?

你曾看過嗎? 1960年代的盜版漫畫《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那引人發噱的外型,不僅見證台灣曾經是漫畫盜版王國的時代縮影、台日漫畫發展史、台灣書籍審查制度,甚至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美日對台灣文化的雙重影響!

你想過嗎?歷史上許多來到台灣的過客都曾為我們留下豐富的生態紀錄。不過,清代沒看過藍腹鷴的斯文豪和日治沒親眼見過台灣杉的早田文藏,究竟到底是如何用科學繪圖在國際發表台灣新物種調查報告呢?而早田文藏的物種發表又為何能拿來證明日本帝國的實力?

你看過嗎?張義雄先生的畫作《蘭嶼紀念》中有一尾黑色大魚,外型與蘭嶼文化中知名的飛魚有極大落差。在追蹤這尾大魚身世的過程,也同時是在追蹤蘭嶼如何進入「歷史」的過程。曾被當作原始樂園、住著「無衣可穿的雅美同胞」的蘭嶼,如何在雜揉真實與想像的畫家筆畫之下展露出更為真實樣貌?

圖像是歷史的最佳見證,不只帶我們看圖說故事,更捕捉了文字無法描繪的細節與印記。

責任編輯:林君玶
核稿編輯:楊士範

精選書摘

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更多此作者文章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Art
20 Feb, 2023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逛展配圖1
準備穿梭2222時空旅途的孩子們。
親子逛展配圖3
遺落方艙-守護最後的生機。巨型生態植物瓶,聯手花藝設計品牌《煙花蕨醒》打造。
親子逛展配圖2
穿越2122年,探索海洋環境議題,熱門的踩踏區體驗。
親子逛展配圖4
「這個食物可以吃嗎?」打開驚喜的多重宇宙便當盒,孩子們從藝術創作探索永續的知識。
親子逛展配圖5
親子共學的永續餐桌,透過內容互動與永續美學探索環境與自身的關係。
親子逛展配圖6
永續的模樣由你決定!未來的主人翁正在規劃「拼」出永續的藍圖。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華山展場位置圖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觀展證書申請jpg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

行銷合作

TNL行銷是關鍵評論網集團行銷團隊的核心部門。聚焦於集團各品牌的獨特價值,希望以品牌力量聚集內容的愛好者,一同參與社群與實體活動,進而達到品牌的口碑效應。TNL行銷同時也是集團的聚合中心,與其他優質媒體、品牌一同合作,提供最新、有趣的資訊於市場,達到品牌與讀者雙贏的效應。

更多此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