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former

在暗房裡不斷「故意失敗」:最強粉絲大衛鮑伊如何以一張過曝的照片扶起偶像Lou Reed

05 Feb, 2023
在暗房裡不斷「故意失敗」:最強粉絲大衛鮑伊如何以一張過曝的照片扶起偶像Lou Reed Photo Credit:《Transformer》,來源:Spotify

熱愛地下絲絨的搖滾變色龍David Bowie決定接下製作人的任務,幫他的偶像Lou Reed打磨一張輪廓分明、響應時代的新面孔。

文字:Booksweet

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是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樂團之一,然而在樂團活躍時期,即使有安迪沃荷(Andy Warhol)這樣大名鼎鼎的普普藝術家擔過經紀人,專輯銷售卻一直不見起色。

1972年,地下絲絨正式解散,但兩年前離團的路瑞德(Lou Reed)卻沒談到好交易。他發現自己身無分文,下坡路走得筋疲力盡,同名個人處女作的失敗更如同滾落的巨大雪球。事實證明,匆忙拼湊的地下絲絨重錄剪輯並不可行,那樣的音樂少了他早期作品的強度和亮點。

駐足徬徨的十字路口,大時代起風了,1971年開始盛行的華麗搖滾逐步席捲英國,青少年從焦躁不安、逞兇鬥狠翩然轉身,一個個穿上厚底鞋、亮片和吹大蓬髮,妝點成精緻的中性潮人。

258450_458211287575605_1997357241_o
Photo Credit:The Velvet Underground

路瑞德看見,他在地下絲絨時期開創的原生粗樸的搖滾樂找到了自己的聽眾。彼時大衛鮑伊(David Bowie)憑《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炙手可熱,熱愛地下絲絨的搖滾變色龍接下製作人的任務,雌雄莫辨的橘髮異星人即將幫他的偶像打磨一張輪廓分明、響應時代的新面孔。

1972年,路瑞德發行第二張個人錄音室專輯《Transformer》,儘管首張同名個人專輯並不成功,但他有大衛鮑伊這個有名氣和力量的粉絲兩肋插刀,和米克朗森(Mick Ronson,當時是大衛鮑伊的樂團The Spiders from Mars的主音吉他手)共同製作,打造出華麗搖滾流派的重要里程碑。

313923576_10160465654175953_646027760621
Photo Credit:Lou Reed

主打單曲〈Walk on the Wild Side〉觸及當時頗具爭議性的性向、性別認同、賣淫和吸毒等議題。另外也收錄路瑞德在地下絲絨時創作的歌曲,例如將原本節奏較快的〈Andy’s Chest〉和〈Satellite of Love〉放慢。

另一首〈Goodnight Ladies〉的副歌取自T. S.艾略特(T. S. Eliot)現代主義詩歌《荒原》(The Waste Land):「Good night, ladies, good night, sweet ladies, good night, good night」,原文源自《哈姆雷特》中Ophelia的對白。而〈Vicious〉的靈感則來自老朋友安迪沃荷,他建議路瑞德寫一首關於惡毒之人的歌,「譬如我用一朵花打你」。

《Transformer》封面藝術由英國攝影師米克羅克(Mick Rock)拍攝,他經由大衛鮑伊的引薦認識路瑞德。封面是一張模糊的人像,依稀看出黑白剪影中的路瑞德對著麥克風不發一語,抱著吉他遙視遠方。雖然看起來像在攝影棚拍攝,但事實上這張影像是1972年7月14日在倫敦國王十字電影院拍下的活動照片,並故意讓搖滾巨星看起來很虛無縹緲。

當時,米克羅克都是自己沖印照片的。某次在暗房處理路瑞德的照片時,有張照片不小心過曝,他很喜歡這種偶然造成的缺陷。拿給路瑞德看樣張時,他也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那張曝光失焦的照片,表示「那張肯定是封面。」

而為了用做《Transformer》的封面圖,米克羅克又回到暗房裡不斷「故意失敗」,最後試了12次才做出想要的效果。

封底則由拍過羅西音樂(Roxy Music)前三張專輯封面的Karl Stoecker拍攝,畫面是一男一女,長腿性感女郎是60年代的倫敦超模加拉米謝爾(Gala Mitchel),而白衣牛仔褲的妖豔男子是路瑞德的朋友Ernie Thormahlen,他一手叉腰,頂出的胯部明顯突起。路瑞德對褲子底下的評斷並非勃起,而是「Ernie Thormahlen拍照前在褲子裡塞進了香蕉」,略顯生硬地連結《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的香蕉封面藝術。

名曲〈Walk on the Wild Side〉登上暢銷排行榜時,人們還聽不太懂歌詞,例如「Candy came from out on the Island/In the back room she was everybody’s darling/But she never lost her head/Even when she was giving head」(糖果來自島上/在後面的房間裡,她是每個人的寵兒/她從未失去理智/即使她在口交),這個角色是指跨性別演員坎迪達琳(Candy Darling),當時她也在安迪沃荷的工廠閒晃。

或許無拘無束地探討性、自由與藝術,便是《變形金剛》的精神。

本文經樂手巢YSOLIFE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

樂手巢 YSOLIFE

「音樂你的生活」,用樂壇焦點、人物專訪、藝文、器材評鑑及專題企劃,傳遞你想知道的音樂事。

更多此作者文章

漫畫家高妍用Adobe畫出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日常感動

15 Mar, 2023
漫畫家高妍用Adobe畫出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日常感動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漫畫家高妍結合私人經驗與日常觀察,用畫筆凝結出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從學生時期就開始創作的他,持續用Adobe軟體製作所有的漫畫和插畫。採訪這天高妍邀我們走訪他作品場景中常出現的台北溫羅汀一帶,並和我們分享自己的創作經歷。

用Photoshop與InDesign,從獨立出版小誌做到暢銷商業單行本

2022年5月25日,高妍的首部單行本《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在台灣和日本同步發行,不到一週內,台版和日版紛紛「重版出來」,以25歲的新銳漫畫家來說是相當驚人的成績。《綠之歌》同名短篇是高妍在大學時期自費出版的32頁漫畫作品,經過五年時間發展成長篇,故事描述一位台灣女孩「綠」深深愛上日本搖滾傳奇細野晴臣的音樂,而音樂又帶著他遇見許多美好的事物。

「無論是插畫、漫畫,我的作品都以電腦繪製為主,」目前在台日兩地活動的高妍,趁著回台期間帶我們到公館的另類漫畫店Magasick,那裡幾乎是唯一能找到他所有早期自費出版作品的地方,「我通常會先用Photoshop繪製漫畫,接著進InDesign做每頁漫畫的初步排版,打上對白內容,並且讓編輯知道漫畫的順序。」高妍一面介紹他的作品,一面和我們說明工作流程。

《房間日記》、《海的画報》、《荒原》、《1982》到《綠之歌》短篇,翻閱一本本插畫、漫畫作品,令人感受到高妍持續雕琢自己的技巧,不只是畫面、意象和氛圍的經營,在書籍的裝幀上也不斷實驗。《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的書籍設計也由高妍親自操刀,書衣扉頁設計成演唱會門票,隨書附上的歌詞本則選用紋路明顯的特殊紙,精緻得如一本獨自成立的小誌。

☞ 用Photoshop和InDesign製作出版你的作品吧!

01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繪圖板搭配Photoshop,陪伴漫畫家一路成長

「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我就一直在用電腦畫畫,電腦繪圖比起手繪對我來說是更親近的媒材。」直到高妍國中時,母親送給他一台繪圖板作為生日禮物,從此繪圖板搭配Photoshop就成了他創作用的固定班底,「有時候我在畫水彩或素描的時候,都會覺得『天啊,讓我按上一步!』」高妍笑說自己從電繪切換到手繪時常忘了不能重做步驟。

除了自己的作品之外,高妍也經常承接書籍和雜誌的繪製委託,像是村上春樹的散文集《棄貓》由收錄了11張高妍的插畫,以及旅日台灣作家李琴峰獲得芥川獎的《彼岸花盛開之島》台版書封,同樣也出自高妍之手。村上春樹曾形容高妍的畫「喚起某種令人懷念的共鳴」,或許正是這樣的特質,使他的作品能夠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

☞ 電繪首選Adobe Photoshop

「我在用漫畫拍電影」

「我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私人經驗去發展。」台北溫羅汀一帶是高妍漫畫中經常出現的場景,也是他現實生活中最熟悉的區域,但即便在這麼熟悉的日常中,他總能觀和感受到新事物,並且將它們放進作品中。「每天好好感受自己的生活的改變、新的相遇、新的離別,把這些離別具象化成完整的故事。」

採訪這天我們也來到位於台電大樓站附近的咖啡店與Live House「海邊的卡夫卡」,《綠之歌》裡主角小綠與南峻就是在這裡相遇。「我覺得這些東西如果不透過像文字、日記、圖像作品的方式去記錄,有一天就會消失,這些遺忘跟失去是非常可惜的。」海邊的卡夫卡經過18年的歲月,近期也因為都更即將和大家告別。

02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我其實在用漫畫拍一部電影。」高妍在作品中透過背景的寫實處理、人物之間表情的細膩變化,以及水平橫向的構圖去營造出電影鏡頭的感覺,「讓讀者進入故事,並在無意之間將自己帶如故事主角的心境。」雖然生活中充滿離別,但讀者透過閱讀高妍的作品,也許可以不斷地與這些文化場景重新相遇。

☞ Adobe陪你紀錄日常生活的新改變

把感動帶給讀者的瞬間

「我一直覺得我不是什麼天才,我只是非常非常努力在做每一件事情。」以高妍的年紀對應他身為創作者目前的成績,確實常令人讚嘆他繪畫方面的才華,但不為人知的是他的高度自律,「在執行作品上,我很像一台機器,時間到了我一定要做什麼事情,最後把作品透過非常有紀律的方式完成。」

高妍和我們分享他在日本漫畫月刊《Comic Beam》連載《綠之歌》期間,每日醒來吃完早餐就開始工作,一路繪製到晚上,中途除了吃飯其餘時間都不中斷地畫直到睡前。每月連續25天都是這樣的節奏,直到交出當月的稿件,又接著準備下個月的連載。

03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最重要的事情是對作品誠實。當你今天很善待這個作品,很想好好地讓這個作品被跟你有一樣感動的人看見,我相信那個人會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感受你作品帶給他的力量。」對高妍來說這樣的瞬間就是做作品最棒的時刻。你也有想要分享的感動嗎?一起透過Adobe系列軟體來踏出創作的第一步吧!

品牌贊助

由every little d《廣編團隊》製作,由品牌贊助,針對某個特定議題進行研究與探討,不使用浮誇字眼,致力用客觀的角度提供讀者以另一個角度了解商業行為背後發生的議題。

更多此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