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部份正統的江戶前壽司店,都堅持不賣人見人愛的鮭魚壽司?

然而,現在在迴轉壽司店,鮭魚壽司不但是菜單上的常見菜品,就連最近一般的壽司店,也越來越常看到鮭魚的蹤跡,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雖然在現今的迴轉壽司店中,鮭魚是許多人喜愛的食材,不過,在正統的傳統的江戶前壽司中,是沒有「鮭魚」這項鮨種的。之所以如此,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壽司起源於江戶,因此能被稱之為江戶前壽司,所使用的必須是在東京灣捕獲的新鮮魚獲。然而,由於鮭魚不生活在東京灣或關東地區的河流中,因此江戶前壽司從來就沒有鮭魚這個食材。
不過,就算是在那是個沒有冷藏技術時代,愛吃新鮮美味的魚日本人,還是想出了在船內建造魚缸來運送活魚的「生船」(なまぶね),將日本各地的新鮮魚獲運往江戶。但是,就算出現了「生船」,當時的日本人還是不敢生吃鮭魚,而這就和第二個原因有關了。
傳統江戶前壽司不使用鮭魚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是鮭魚身上有著無法寄生於人類身上,但可寄生在魚類和海洋哺乳動物身上的,俗稱海獸胃線蟲的安尼線蟲(Anisakis)這種寄生蟲。海獸胃線蟲通常寄居在魚的腸道內,但當宿主魚死亡後,它就會通過腸道進入魚的體內。要是吃了被海獸胃線蟲寄生的未經煮熟的鮭魚的話,就會導致海獸胃線蟲中毒,而出現劇烈的腹痛反應或蕁麻疹。
然而,現在在迴轉壽司店,鮭魚壽司不但是菜單上的常見菜品,就連最近一般的壽司店,也越來越常看到鮭魚的蹤跡,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是冷凍技術的進步。防止海獸胃線蟲中毒有兩種方式,一是在60°C或更高溫度下加熱一分鐘以上,二是在-20°C或更低溫度下冷凍24小時以上。如果想生食的話,就必須用冷凍的方式,但是冷凍過的魚細胞會破裂,因此解凍後會流出汁液,如此一來,就算是做成握壽司也不好吃了。
幸好,速凍技術的發展,讓鮭魚也能夠成為壽司的食材之一。這是因為速凍食品的細胞不會被破壞,解凍後的狀態與之前幾乎無異。雖然速凍設備的成本最初很高,但隨著技術發展與改進,使得成本下降後,冷凍鮭魚就可以在解凍後安全地食用了。此外,更因為冷凍的食品能夠長期保存,可以穩定且廉價地供應。因此,鮭魚就成了迴轉壽司店的主要原料。
因為挪威大西洋鮭才誕生的鮭魚壽司
日本開始生吃鮭魚,是在1985年左右的事。1980年的時候。鮭魚在日本的進口量幾乎為零,1995年增加到約24000噸,2019年更增加到約37000噸。而這一切,都和一個北歐的國家有關——挪威。
挪威從1970年代開始進行銷售全球的鮭魚養殖,這個計劃非常成功,十年的時間裡,挪威的鮭魚產量已達到全球的一半,超過40萬噸的鮭魚皆產自挪威。然而,1989年之後卻出現了一個問題:挪威的鮭魚太多了,多到就算出口那麼多,國內的消費量仍然無法消化,最後只好全都冷凍起來。

同一時期的日本,情況正好相反。這個魚獲消費量佔全球十分之一的吃魚大國,正面臨著國產漁獲只能供應自身50%的窘境,因而開始將市場開放給國外的供應商。而這正給了挪威一個好機會。
不過,其實早在1974年,挪威議會的航運與漁業委員會的成員索爾立斯朵(Thor Listau),在隨著當時挪威貿易代表團到日本參訪時,就已經有了希望能將挪威鮭魚推銷給日本人想法。只不過海產資源豐富的日本當時很少從海外進口魚類,還認為鮭魚是一種「被丟棄的魚」,讓人反胃。
直到1985年,成為了挪威漁業部長的索爾立斯朵,帶了近20位挪威漁產出口商以及官員代表再度造訪了日本。一回挪威,他就推出了一個名為「日本專案」(Project Japan)的企劃,試圖將挪威的漁產外銷到日本,其中也包括了生的鮭魚。
不過,由於日本人原本是不吃生的鮭魚的,這讓當時負責這個企劃的別傑歐奧爾森(Bjorn Eirik Olsen)傷透了腦筋。在做了許多市場調查之後,奧爾森看上了在日本逐漸興起的迴轉壽司店,成功地將挪威大西洋鮭魚打入日本市場。
奧爾森的做法是與日本專營加工食品、水產畜産與低溫物流的「日冷」(株式会社ニチレイ)合作,讓它們於1992年進口5000公噸專門用來做迴轉壽司食材的鮭魚。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在此之前的日本壽司,最高級的無非是黑鮪或南鮪的腹肉。不過由於黑鮪或南鮪的腹肉價格實在是太高,而迴轉壽司的挪威鮭魚不但油脂和鮪魚比起來不遑多讓,口感也相當綿軟。於是,如此價廉又能享受到如同高級鮪魚般口感的食材,很快地就躍上了迴轉壽司最受歡迎食材的榜首。
奧爾森的策略是一大成功,他讓挪威外銷到日本的海產,從1980到1994年增加了250%,外銷到日本的鮭魚則是由1980年的兩公噸,飆升至1995年的28000噸,而其中有5000至6000噸是用於生食。
生食叫「サーモン」,熟食叫「サケ」

前文提到,野生鮭魚常會被海獸胃線蟲這種寄生蟲寄生。這主要是因為野生鮭魚以磷蝦為食,而磷蝦則時常被海獸胃線蟲的幼蟲寄生。當鮭魚吃掉磷蝦時,磷蝦中的海獸胃線蟲就寄生到了鮭魚的身上,而當人們生食鮭魚時,海獸胃線蟲就這樣進入了人體並的胃壁,咬入腸壁劇烈運動而引起強烈腹痛。
而在挪威,養殖的鮭魚吃的是人工飼料而不是磷蝦。由於人工飼料中沒有寄生蟲的問題,因此,挪威大西洋鮭魚就成了生食鮭魚的代名詞。 儘管如此,大部份正統的江戶前壽司店,由於維持著江戶前壽司的自豪感,因此還是不會出現不是原產自日本的大西洋鮭魚這種食材的。
英文、中文和日文分別把降海性的鮭魚家族稱為「salmon」、「鮭魚」和「サケ」;而一生都棲息於淡水的稱為「trout」、「鳟魚」和「マス」。大西洋鮭與銀鮭、鮭鳟,並稱三大進口養殖鮭魚。而鮭鳟是將salmon型的虹鳟與trout型的虹鳟交配而成,自90年代後半開始,養殖鮭魚的產量超越了野生鮭魚,就是拜鮭鳟所賜。鮭鳟產量穩定價格又便宜,超市和迴轉壽司用的都是這種鮭魚,日文寫作「サーモントラウト」,英文則是「salmon trout」。
由於在挪威鮭魚進口的鮭魚普及於日本之前,日本人心中有著鮭魚一定是烤來吃的既定形象,因此在大西洋捕獲的鮭魚,都會以外來語的「サーモン」(salmon)稱之,以區別於在日本太平洋岸捕獲的鮭魚。而「サーモン」在日本也就成了生食鮭魚的代名詞了。
日本產的鮭魚都在太平洋岸,其中最富盛名的產地是北海道。在北海道的石狩川出生後游向大海,長大以後再游回來產卵的是秋鮭(秋ザケ),因為其呈銀白色閃閃發光的魚皮,因此也被老饕們稱為白鮭(シロザケ/Dog salmon)。日本沿海在秋天所捕獲的都是白鮭,其雄魚的魚頭形狀銳利而尖,雌魚的魚頭則圓而柔和,身長則在70公分到一公尺不等。

鮭魚的日文假名「ザケ」來自於北海道原住民愛奴語的「裂」的意思。這「裂」指的是魚身易裂。通常來說,魚肉易裂的是白身魚,因為白肉魚構成魚肌肉纖維的肌蛋白含量只有20%,而紅肉魚則可達到30%。由於肌肉蛋白在加熱後會變硬,因此加熱後的紅肉魚肉質會比較緊實,而白肉魚的肉則易碎又易裂。
偏偏,鮭魚那看似偏紅的顏色矇騙了許多人牠其實是白肉魚的事實,而我們之所以會看到如同蝦被煮熟的橘紅顏色,而那是因為鮭魚體內也有蝦紅素這種抗氧化的物質所致。
一般而言,白鮭會從八月開始由大海產卵回游到河川。但是從春天開始到初夏,從日本三陸到北海道的太平洋沿岸,就有未成熟就進行回游的個體。因為時候還不到的關係,人們將這種鮭魚稱之為「時不知」(トキシラズ),也叫「トキ」和「トキザケ」,三陸地方則因為牠頭小眼大的外型稱之為大目(オオメ)或大目鱒(オオメマス)。
而萬一到了晚秋,吃飽喝足,屯積了大量養份之後的白鮭,回游竟然還有未成熟個體的話,那就是一萬條鮭魚中才出現一條的夢幻鮭魚——「鮭児」(ケイジ/ケンチ)了。切片後,那驚人的油花甚至超越了當季的黑鮪大腹,而價格當然也是你我難以想像的天價。
參考資料
- How Norway Convinced Japan That Sushi Was Made With Salmon
- 《サーモンと鮭は別物って本当?アトランティックサーモンが回転寿司で愛されるワケ》
- 《なぜ寿司に使われる鮭は「サーモン」と呼ばれるの?》
- 《寿司屋のネタにサーモンが無い理由!理由はやっぱりアイツのせいだった》
- 《日本における生サーモンの歴史》
- 岡本浩之。《お魚とお寿司のナイショ話》。東京都: 朝日新聞出版,2021。
同場加映
- 一萬條中才出現一條的夢幻鮭魚:《大使閣下的料理人》中的「鮭兒」鏘鏘燒
- 讓迴轉壽司迅速普及的幕後推手:每小時可捏1200貫的「壽司機器人一號機」
- 無菜單壽司之所以越賣越貴,或許安倍晉三請歐巴馬吃的那餐也是原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林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