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科學家至今還沒找到明確原因,但羊肚菇特別喜歡「火災後的森林」,如果某一處曾發生火災,那羊肚菇在此生長的機率也就更高。
菇菇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存在,不只有毒的菇菇可能讓人產生幻覺,就連他們本身的外形都很迷幻,像是一朵地上的帽子或雲彩。好吃的菇菇有完全不同於其他食材的特殊香氣與口感,美味程度絕對幻覺等級!本次收錄的歐洲菇包括牛肝菌、羊肚菇、死菇,文末還特別加碼了法國的有趣菇菇故事。
#01:牛肝菌 Cèpe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牛肝菌身材肥胖可愛,有厚實的棕色菌傘,在義大利文中稱為Porcini、法文稱為Cèpe。在夏天蓬勃生長後,秋天是牛肝菌收成的季節,無論在餐廳或市集上都會看到這種要價不斐,像是軟木塞造型的真菌。
在牛肝菌科裡,依照法國法律規定,只有「波爾多牛肝菌」Le cèpe de Bordeaux(Boletus edulis)和「黑頭牛肝菌」Le cèpe à tête noire(Boletus aereus)兩個品種能夠使用「牛肝菌」這個名稱。而黑頭牛肝菌有比波爾多牛肝菌更為罕見,當然這兩種也就是最好吃的牛肝菌了。
不過,在民間市集或超市中,較為便宜的夏日牛肝菌Le Cèpe d'été(Boletus aestivalis)與松樹牛肝菌Cèpe des pins(Boletus pinicola)這兩個品種也會以牛肝菌稱之。
牛肝菌帶有榛果、奶油與土壤的香氣,調理方法不會太困難,除了放在高級料理中,也是一個非常適合自己在家煮的食材。搭配雞、豬、鴿等禽類或白肉,做成炒蛋、用奶油乾煎或烘烤都非常好吃。
來自我們御用菇菇專家的備註:網路上有文章稱「牛肝菌拉丁文名Boletus edulis中,bolet-表示superior,edulis表示eatable,意即高級食用菇」,實屬誤解,是錯誤資訊。首先,Boletus edulis是波爾多牛肝菌的專門學名,並不是代表所有牛肝菌,其次Boletus僅指牛肝菌屬的屬名。
最後,「Boletus」的字源其實來自拉丁文「Bōlētus」 ,也就是「蘑菇」,因此不管從任何角度,都沒有高級的意思,大家別誤會囉。
#02:羊肚菇 Morille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羊肚菇也稱羊肝菌,因為蜂窩狀的外觀像羊肚一樣而得名,產季略早於牛肝菌,在春末夏初。羊肚菇比牛肝菌更為稀少,價格當然也就更昂貴。
法國是羊肚菇最大的消費國,在法國東部與東南部也有相當豐富的野生羊肚菇,但近代只有中國完整掌握人工養殖的技術,每年有500噸的出口量,因此這幾年來,法國與中國也開始展開技術合作。雖然科學家至今還沒找到明確原因,但羊肚菇特別喜歡「火災後的森林」,如果某一處曾發生火災,那羊肚菇在此生長的機率也就更高。
最有趣的案例是在1945年,知名的「諾曼第登陸」一年後,那片被轟炸過的土壤創造了超棒生長環境,讓曾經的海灘戰場變成了奇特的羊肝菌農場。
羊肚菇味道鮮甜,在義式料理或法式料理的運用中都非常普遍,不過要注意羊肚菇含有溶血素,如果沒有煮熟,生食會中毒。即使煮熟了,如果大量食用,也可能造成暫時性的神經麻痺,影響平衡感、視線與消化......即使有輕微毒性,但迷人味道還是讓大家趨之若鶩,不只人類難以忘懷羊肚菇的美味,根據美國黃石公園的觀察,灰熊也非常喜歡!
另外有一種和羊肚菇外貌相似的毒菇——鹿花菌(Gyromitre),因為外型有點像圓胖版的羊肚菌,因此常常發生誤食。
鹿花菌含有鹿花菌素,毒性更強,如果沒有處理好,會發生神經中毒,嚴重甚至能導致死亡,即使如此,在東歐、北美和北歐,鹿花菌還是會被當作料理食用。雖然過去歐洲業者曾經以「圓形羊肚菇」的名稱在法國販售,但已在1991年被法國政府禁止使用此名稱,以免發生混淆。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死菇的法文Trompette de la mort直譯是「死亡小喇叭」,在英文中也被稱作「黑色小號」(Black trumpet),這是因為大家認為死菇外形像枯委的黑色小號,讓人聯想到地底死者們吹奏的樂器,有趣的名稱也加深了這個印象,但別擔心,它是活人的食物,而且還很好吃。
死菇產於秋季,體積小、常常覆蓋在落葉下與泥土混合,再加上顏色灰黑,所以非常難尋找,獵人們說尋找死菇就像是尋找森林中的黑洞一樣。
有時候,死菇還會被另一種稱作「魔鬼甕」(Urnula craterium)的黑色真菌混淆,幸好魔鬼甕也沒有毒,就算搞混了也不會死人。
即使外形與意象這麼恐怖,死菇混合潮濕土壤、略帶水果與煙燻香氣的味道則是讓人難以忘懷的美味,品質好的死菇嚐起來甚至逼近黑松露,無論是加入義大利麵、燉飯中,或是做成披薩都很常見,有些人甚至會放入白葡萄酒中增加風味。
菇菇在法國
法國森林廣布,每當菇菇季到來,許多人會趁假日自行到森林中採集牛肝菌等名貴菇菇,高價菇的採集地往往是每個蕈菇獵人的「商業機密」。
而除了以尋菇為職業的獵人外,「尋找菇菇」也是法國人常見的戶外休閒活動,根據法國民法第547條規定,公有地開放給所有民眾採集,但不能摘採超過法令上限,以利繁衍。不過根據法國衛生署的統計,每年也因此有600起左右的磨菇中毒案例,所以政府也在各地設立另類的反毒中心,幫助民眾辨認和解毒。
蕈類在法式料理中的應用非常廣泛,除了做為主食配菜外,因為菇菇濃厚強烈的香氣,最常見的應用就是用來製作、調配醬汁。
亞洲菇在法國
法國在近年「Fusion」(異國混合料理)風潮的影響下,許多新潮餐廳開始大膽嘗試不同的亞洲食材,例如巴黎主廚David Toutain就在料理中巧妙而適當的融入許多亞洲香料。
但整體而言,法國餐廳對亞洲食材還是抱持著一種好奇又保守的觀察心態,綜觀體料理圈,所佔的比例相當稀少,因此,目前法國的餐桌上,還不容易看到我們熟悉的花菇、金針等菇類。
本文經flavor 風格美食指南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