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人有多愛逛市集?買完準備離開時,工作人員說:「這裡只是入口唷!」

當我們慎重再三,一面想著帳戶餘額、一面克制購物衝動,好不容易買下一個燈具,準備轉身離開時,一旁的工作人員竟悄聲說:「這裡是入口,再往樹林裡走才會抵達主會場唷!」
文字:朴炫宣|譯者:邱麟翔
每到冬季,芬蘭人紛紛躲進室內過冬,跳蚤市集也移師室內舉行。在赫爾辛基,冬季的休閒娛樂除了運動、咖啡和酒,室內跳蚤市集也是其中之一。
在赫爾辛基市區裡,失去原有功能、尚未發展出新用途而閒置的建築,比想像中還多。其中,老舊的火車維修基地或物流倉庫等大型建築最初興建時大多位於城市外圍,但隨著市區範圍逐年向外擴張,最後往往變成在市區內。這類建築廢棄之後,雖然用途變得模糊,但因大多位於交通便利處,容易抵達,經常蛻變為舉辦活動的場地。
屠宰場園區(Teurastamo)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從名稱可以看出,此地起初是赫爾辛基市立屠宰場,1933年落成,位在有許多食品工廠業者和港口設施的漁港區(Kalasatama)附近,由紅磚砌成的外觀令人印象深刻。

1992年,屠宰場熄燈後一度轉型為食品市場,後來當地展開大規模都市更新,赫爾辛基市政府計畫將當時逐漸抬頭的美食文化發展為長遠性的地區特色,歷經一番整修後,於2012年重新開張。如今,園區內有釀酒廠、冰淇淋店、義大利麵工廠等許多具創業精神的年輕公司及餐飲業者進駐,裡頭的鐘樓大廳(Kellohalli)則為各類文化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場地,如地方特產市集、嬰幼兒用品特賣會、跳蚤市集等。原本腥味沖天的屠宰場園區,如今已是赫爾辛基最重要的文化空間之一,深受人們喜愛。
廢棄火車維修基地變身文化空間
某個週六,我跟著同學偶然造訪了位於阿比拉區(Alppila)的室內跳蚤市集。那裡原本是一座腹地寬廣、有許多大型紅磚建築、員工數一度多達2500人的火車維修基地,後來因廢棄而失去了往日榮光。然而,隨著四周出現愈來愈多住宅與人口湧入,基地開始轉型為舉辦活動的空間,瓦爾特利室內跳蚤市集便在那舉行。
我們搭乘電車抵達時,建築物前方已滿是人潮。雖然外觀平凡無奇,但眼看每個人幾乎都抱著一大堆戰利品,不難想像裡頭藏了許多有趣的事物。懷著既緊張又興奮的心情走進去,我看見整個會場被人群擠得水泄不通,瞬間大吃一驚。
在赫爾辛基,若非遇上百貨公司周年慶,很難出現如此壯觀的人潮。即便室外寒風一陣又一陣,室內卻充滿了人們暖呼呼的熱氣以及乾燥的芬蘭罕見的溼氣。瓦爾特利跳蚤市集是赫爾辛基市民最喜愛的室內跳蚤市集,後來更名為「Konepaja Bruno」,每週日都會舉行。

約可容納60多個攤位的寬闊空間內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物品,種類多得數不盡。販售一般日用品的攤位之間穿插了一些專門販售相機、郵票、陶瓷、書籍等具收藏價值的古董,逛起來非常有趣。就像在其他市集一樣,如果有膽識、臉皮夠厚、懂得討價還價的話,就有機會在買賣過程中獲得更多樂趣。一般賣家或許比較不接受議價,但專業收藏家傾向於視之為理所當然。
建築物後方另有一個專門販售桌子、椅子、櫃子等大型物件的市集。我和丈夫在那裡用不到5歐元的價格買下一把1970年生產的橘黃色立燈,非常開心。帶回家後,我們經常讚嘆自己撿到了便宜。如今,那盞燈依然屹立在我家客廳一隅。
另一個曾經的電車機廠園區也成功蛻變為文化空間。坐落在中央車站西南邊交通要道曼納海姆大道的「文化工場」(Korjaamo),園區裡有一部分今日仍是電車四號線和十號線的車庫和修理基地,其他空間則蛻變為多功能活動會場,以及含電車博物館、表演廳、餐廳等設施的文化空間。
室內跳蚤市集同樣是這裡會舉辦的活動之一。除了溫暖的夏季,每年10月到隔年4月,每週日都舉行。由於融合了當地社區井然有序的氛圍,以及過往做為電車維修廠散發出來的溫暖懷舊風情,頗受大家喜愛。只要支付22.5歐元就能預約攤位並成為賣家。在天候不佳、不適合戶外活動的日子裡,無論是賣家或逛街的人,這裡都是極佳去處。
菲斯卡斯古董市集
菲斯卡斯(Fiskars)是位於赫爾辛基西北方約100公里處的小村莊,坐落在溪水潺潺、林木蓊鬱的山谷中,早在1649年就有煉鋼廠。如今煉鋼廠雖已不再運作,當地依然高度重視並尊重匠人精神和價值,以及紡織、木工、陶藝、玻璃工藝等手工技藝。

2006年起,菲斯卡斯提供創作者一年短期住處的「菲斯卡斯藝術家駐村計畫」(Fiskars AiR)開始運作,每年都有木工職人、攝影師、作曲家、陶藝家、畫家等等,各領域、各國籍的創作者到訪。
菲斯卡斯的中央空地經常舉辦跳蚤市集。由於當地的過往發展立基於手工業和製造業,陶瓷、玻璃、紡織等類別的物件因此在跳蚤市集裡占了多數。此外,每年7月的「菲斯卡斯古董市集」(Fiskars Antique Fair)由於名聲遠播且具代表性,芬蘭全國各地的古董交易商和店家幾乎都會參加。
我和家人曾經造訪菲斯卡斯古董市集。抵達時,空地已擺滿攤位,停車場也很快就停滿了。由於賣家來自芬蘭全國各地,市集裡出現了很多在赫爾辛基難以看見的物件,讓我們逛了很久。而當我們慎重再三,一面想著帳戶餘額、一面克制購物衝動,好不容易買下一個燈具,準備轉身離開時,一旁的工作人員竟悄聲說:「這裡是入口,再往樹林裡走才會抵達主會場唷!」
看見空地上有那麼多攤位和品質良好的物件,以及龐大的人潮,我們以為那就是古董市集的全部,聽了工作人員的提醒,驚訝不已,因為差點就要直接離開好不容易到訪卻還沒真正逛到的古董市集了。
跟隨著朝向村莊某處移動的人群,我們沿著溪邊小徑,聽著清亮又沁人心脾的流水聲緩緩步行,終於看見了坐落於樹林之間,由舊倉庫整修而成的主要會場。裡頭有60多間店家攤位,各自展示著珍稀物件以彰顯其專業性與多樣性。不僅有各類實用生活用品、小巧典雅的擺飾、家具、燈具,也有藝術家的畫作、雕刻,以及少見的著名設計師作品。

不久後,我發現赫爾辛基也有同樣的活動。赫爾辛基古董市集(Helsinki Antique Fair)在設有客輪碼頭的卡塔亞諾卡區(Katajanokka)老倉庫舉行,經常吸引許多遊客以及無法前往菲斯卡斯的人。
我在某個週末上午抵達現場時,發現市集入口前方有人正在排隊,以便搶在一開市就入場,比別人早一步獲得購買機會。在芬蘭,除了熱門餐廳或知名夜店,實在很難看見排隊人潮,全是因為每個二手物件都獨一無二,才造就了如此盛景。雖然市集地點比較狹窄,只有室內沒有室外,但絲毫不減人們的熱誠和興趣。
親身走訪了菲斯卡斯和赫爾辛基的古董市集後,我發現要找到對古董有興趣的芬蘭年輕人並不困難。由於長期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芬蘭設計品向來深受人們喜愛,很自然也吸引到了年輕一代的關注。再加上近幾年芬蘭設計品陸續在各大拍賣會創下最高價紀錄,愈來愈多年輕人開始以投資為目的關注芬蘭設計品。
另一方面,芬蘭社會裡,商家和市集普遍相當歡迎以家庭為單位的客人,經常可見年輕孩子跟著父母、祖父母一起逛街,並開始對那些年紀比他們更大的物品產生興趣。看著芬蘭人努力生產品質又好又耐用的物品,樂意投注時間和金錢、賦予其價值,再自然而然傳承給下一代,我不免感到羨慕。
同場加映
本文摘錄自《二手芬蘭:從跳蚤市集到二手商店,來自家具設計師的參與式觀察報告》,時報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書籍介紹

北歐設計之父Alvar Aalto、設計大師Ilmari Tapiovaara和Eero Aarnio、國寶品牌Marimekko……從椅子、餐具、織品到家飾品,芬蘭絕對是無庸置疑的設計大國,赫爾辛基卻幾乎每隔兩、三個街區就有一家二手商店。
芬蘭人為何熱衷二手商店?原來對他們來說,愛惜物品宛如呼吸般自然,陳列得乾淨美觀、營運得極有系統的二手商店,則是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日常。
在這裡,二手商店不只是實踐循環經濟的場域,「回收再利用」也象徵了未來、環境和永續性。二手物品文化不僅讓人重新思考起物品的價值,也讓人從完全不一樣的角度深度理解芬蘭。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