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魚」到底是什麼魚?

為講究鮮度,攤商在販售時,總以完整全魚樣貌以昭公信,並多在紙板上特意以粗黑的簽字筆寫上斗大的「那個魚」三字,深怕來往人們不識他的廬山真面目。
文字:黃之暘
因為名稱冗長拗口,因此乾脆以「那個」稱之,因而常見在產地周邊攤販或餐廳中,此起彼落的以這個、那個相互應答。魚體只有處於僵直時稍具彈性,裹漿後高溫烹炸,質地便轉為半透明的果凍狀,若持續滾煮,甚至多消溶於湯汁之中。而也正因如此,加上量多價廉,自然成為漁獲產地周邊,老人小孩主要營養來源之一。
以往因為並不知道真正名稱,且多是下雜漁獲中僅偶爾撿拾,當作自家食用的魚種,所以多隨意、甚至敷衍的稱為「那個」。只是這款魚有著少見的奇特口感,使其成為造訪頭城大溪、南方澳或東港必嚐的特色食材。
雖然外型形似狗母,在親緣上也有一定的關聯,但是若兩相比較,便會發現俗稱「那個」的「小鰭鐮齒魚」,不但體色多為稍顯單調的灰白色,少有一般狗母所具有的複雜細碎紋路,同時表面觸感也光滑且柔軟許多,甚至眼睛的比例也因少有光線抵達的底層而變得相對微小。而這些特徵上的差異,皆來自分布水層的差異所致。不過沒有改變的是那直達眼後的寬闊口裂與滿口尖銳的利齒。
這看似猙獰的面部表情,除了清楚說明以吞食小型魚蝦為主的肉食性(carnivorous)外,同時也間接表示了在棲息環境相對有限的食物來源,與極其競爭的生存挑戰,因此一旦遇上或覓得獵物,自然便是盡可能地吞噬入腹。而明顯柔軟的質地,則是因為棲息於頗具深度的環境中,用來對抗相對明顯水壓的有效策略,而類似的表現,也出現在悉數深水棲性的物種之中。
只要來自深水誘釣、拖網或是以陷阱籠具採捕的漁獲收成中,大多可以見到那形態樣貌與觸感質地相當特殊的「那個魚」。早期因為無相關料理應用,更遑論常態性的供應銷售,僅是沿岸居民或漁人,隨興或偶爾撿拾並料理的食材,或者供作水產養殖投餵使用的下雜魚組成之一。
一直到今天,那個魚雖然成為造訪宜蘭或東港的必嚐美味,但因為作業環境與應用漁法緣故,那個魚依舊無法成為主要漁獲,只是隨著人們愈加重視口感與風味表現,所以在身價不斷翻高之際,鮮度品質確有獲得明顯提升,甚至如要在下雜魚堆中尋覓那個魚,卻早已被眼明手快的市場高手搶先拾起集中;其中或有自行食用,也有整理後再行銷售。
那個魚及其近似種類,在東南亞、中國、印度與臺灣皆有食用,其中更是為龜山島與東港之特產,以熱油烹炸後品嚐。

外表光滑且質地細嫩的那個魚,在烹調料理前幾乎不用任何處理。且因為肚腸雜物與會影響風味的內臟甚少,因此僅需除去頭部,並順帶刮除腹內血汙後,便可直接調理應用。骨細刺軟到幾無察覺,且口感一如果凍般的特殊口感,毋須費心挑刺並擔心哽喉風險。
為講究鮮度,攤商在販售時,總以完整全魚樣貌以昭公信,並多在紙板上特意以粗黑的簽字筆寫上斗大的「那個魚」三字,深怕來往人們不識他的廬山真面目。而挑選時多會以體表光亮濕潤,隱約透著光澤與透明感,並且身體飽滿硬實,腹部沒有明顯膨大或乾癟的魚體最佳。由於宰殺處理簡單,僅需在頭部後方切一刀口,並將魚頭與身體以水平方向朝兩側拉開,便可在摘除魚頭時,同時將腹內臟器一併除去。
傳統的那個魚料理,多是利用食材軟滑的特性,直接將其添加於飯湯、麵線或是湯點中,稍經熬煮,便充分的融入質地濃稠的湯汁之中。一來方便小孩與老人食用,不太需要刻意剔骨挑刺;二來能補充日常生活所需的均衡營養。更重要的是,那個魚多能在卸貨的副產漁獲中隨手撿拾,因此也撫慰了許多生活上難稱寬裕的人們。
時至今日,那個魚的特殊名稱,以及與悉數魚鮮迥然有異的獨特口感,反倒成為當地小店或餐廳中用以宣傳攬客的特色料理素材。常見者多以裹漿酥炸為主,藉由酥脆的外表,突顯那滑溜透明類似果凍一般的質地,並搭配香辣鹹香的胡椒鹽趁熱食用。
或有以乾煎、紅燒、煮湯或煮麵線等方式料理,口感也堪稱一絕;特別是對幼時曾有吃過這般風味的人,傳統的煮麵線或煮絲瓜湯,略帶鹹香與些微辛辣的一鍋滾燙,搭配著早已因為魚肉融入其中而顯得濃稠,順口之餘還多有著印象深刻的美味回憶。

同場加映
在深水拖網的副產漁獲中,其實不乏許多造型奇特的物種,不論是用來食用,或是收集製成教材或標本收藏,都十分特殊。只是前者由於必須把握鮮度且耗費人力與時間挑選,所以絕大部分多經冷凍或攪打混合後,供作投餵養殖水產的生鮮餌料來源。而後者則必須配合漁船進場卸貨時間,同時忍受那複雜且腥濃無比的氣味,所以多半在其中細心揀選的,大多以分類採樣的研究生或專家學者為主。
底拖網中不乏一些造型特殊的蝦蟹,或是包括深水棲性的鮟鱇、狗母、角魚、燈籠魚或鮋科魚種,雖然種類組成及其分量乃至鮮度,並不一定可供食用,但卻能讓多數人眼界大開;特別是棲息於深水環境的奇珍物種,如今就在面前,也不妨就其特殊外型與質地,乃至體表特殊的發光器等特徵,好好端詳欣賞一番,其樂趣往往不輸食用品嚐。
學名:Harpadon microchir
分類:硬骨魚類
棲息環境:底棲
中文名:小鰭鐮齒魚
屬性:海洋魚類
食性:動物食性
其他名稱:英文稱為Bombay duck,中國稱為短臂龍頭魚。
種別特徵:約莫擀麵棍般的長短粗細,體色為略具透明質地的灰白,但隨鮮度退去而轉為白濁並失去彈性。口裂明顯、具有滿口利齒且面目猙獰,但烹調料理與食用卻鮮少見到頭部。為拖網經常可獲的副產漁獲(bycatch),但卻因為含水量高且經加熱後具有類似果凍般質地的肉質而著名。
商品名稱:那個、水仙、水狗母、狗肚魚。
作業方式:拖網捕捉;但非主要對象。
可食部位:全魚(但多去除頭部)
可見區域:宜蘭頭城、南方澳或屏東東港。
品嚐推薦:基隆、宜蘭、南方澳與東港偶可見到;以往為下雜漁獲,現今則成為地方特色料理。
主要料理:裹漿酥炸或煮麵。
行家叮嚀:須留意食材體型與鮮度方能體驗特色
同場加映
本文摘錄自《怪奇海產店:海島子民的海味新指南》,遠流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書籍介紹

怪美味的!歡 迎 光 臨 怪奇海產店!
這裡供應外型怪、名字怪、口味怪的各式海味,
你不一定見過吃過,有些名字甚至唸不出來,
但他們都是臺灣漁獲中常見的怪客。
佛手、月魚、雨來菇、石狗公、馬鞭魚……
搜奇48種水產食材及吃食,由行家帶領一探其怪奇名稱和外型、
不藏私分享烹調處理方式,並細述實際品嘗起來的口感風味,
一一揭開這些謎樣料理迷人的一面。
一起跟著專家的指引,走進漁港和漁市場大開眼界,
認識這些奇奇怪怪卻別具滋味的豐盛海產,
逐步從外行到識貨、從抗拒到欣賞,
進而養成日常挑選食材、鑑賞美食的全新品味。
別錯過島嶼得天獨厚環境下盛產的資源,
請盡情享用這些生活中罕見的美味,
一部最在地、最專業、最實用、最富趣味的海味指南,
滿足愛逛、愛吃、充滿好奇心、喜歡嘗鮮的你。
責任編輯:林君玶
核稿編輯:楊士範
《2222未來選擇地》第一個由200年後未來人舉辦的展覽,虛實交錯的沉浸式體驗,2023/1月登場

由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綠屋共同創立的品牌—2222,結合科幻與想像,是第一個由未來人視角出發的主題倡議科幻故事,訴說身處當下的我們,每一次的選擇都可能開展出一條全新的故事線,牽動著未來人的世界,藉由故事的想像與生活態度的推廣,期許2023的人們換位思考:「生活中是否有更好的選擇呢?」期許共同創造出 200 年後更迷人的世界。
洪水、霧霾、森林大火…極端氣候的災害頻繁發生在全球各地。「永續」不該只是一個口號,而是每一個人的生活行動指引。但聯合國倡議的永續發展指標、企業的ESG推動、學校的環境教育等,如何讓更多人知道呢?
由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綠屋共同創立的品牌—2222,結合科幻與想像,是第一個由未來人視角出發的主題倡議科幻故事,訴說身處當下的我們,每一次的選擇都可能開展出一條全新的故事線,牽動著未來人的世界,藉由故事的想像與生活態度的推廣,期許2023的人們換位思考:「生活中是否有更好的選擇呢?」期許共同創造出200年後更迷人的世界。
《2222-未來選擇地》每一個當下,都造就未來!
《未來選擇地》是2222作爲永續品牌跨出的第一步,由未來人故事作為鋪陳,運用四個展區空間,以電影敘事手法打造一場沉浸式體驗、低碳乾淨展場為永續目標,透過從2222到2023時空的穿梭,展演一場未來與選擇的故事。

|展場簡介|
- Zone 1:歡迎光臨廢棄城市,這是我家-2222
動植物絕跡的機械世界已是200年後未來人的日常景象,2222是對生物多樣性充滿渴望的世界,孩童只能透過文獻、博物館認識生物,參展者將探索未來人的居所:廢棄城市,捕捉污染源機械獸,守護最後的生機。
- Zone 2: 選擇的門:跨越海洋廊道-2122
通往2023的旅程中,我們聽見海洋生態的三種聲音,但那並不是出自海底生物的優游、也不是海水浪潮的拍打,那是什麼聲音呢?在充斥廢棄塑料的空間,透過三道門不同的選擇結果,思考人類如何與海洋共存共好。
- Zone 3:重新選擇:永續生活美學-2023
就如蝴蝶效應,要刮起改變世界的颶風就起於你日常的小選擇,所以成為擇善固執的永續公民吧!未來人邀請大家進入他們的餐桌,從感受、互動到行動,體驗永續的生活美學。理解實踐永續行動其實不必訴諸政府高層,從你待會選擇消費的晚餐就可以開始。
- Zone 4:歡迎光臨綠色聚落,這是我家-2023
你所花的每一分錢,都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走進未來人2023的居所,我們邀請認同永續理念的品牌一起展演未來人在使用的現代產品,現代人生活離不開消費,但如何消費不浪費,未來人邀你一起透過綠色消費共組永續家園。

《2222-未來選擇地》名人與永續團體共同倡議。
永續,已是世界倡議的普世價值,本次《2222-未來選擇地》展覽獲得與Celebrity Icons名人Sid Maurer紐約藝術大師的合作,推出與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及安潔莉娜裘莉的藝術作品,此次網羅全球各個關注氣候變遷的單位,傳遞永續發展的理念,透過藝術創作與意象空間,引發參展者省思。
《2222-未來選擇地》串連國際名人,共同推出亞洲永續展,並不斷向世界傳遞迫切的訊息,氣候變遷已成為許多生命的威脅,每個人都有責任即刻行動。
「李奧納多迪卡皮歐:你們是最後的希望。」
「伊隆·馬斯克:我們越快採取行動,傷害才會越少。」

展覽亮點:
第一個「由未來人視角出發」的沉浸體驗故事。
第一個「與國際名人、永續團體單位」共同合作的國內永續展。
第一個滿足科幻迷、生態、親子教育、綠色聚落的藝術展。
展覽詳情:
- 2222-未來選擇地
- 日期:2023年1月6日 - 4月5日
- 時間:10a.m. - 18p.m.
-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西4、西5館
- 共同主辦: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綠屋
- 策展單位:為美學有限公司
- 捐贈單位:李奧納多迪卡皮歐基金會
- 名人倡議:Celebrity Icons
售票資訊詳洽活動官網:https://www.2222future.com
關於 2222

2222不僅是一個天使數字,4個重複的2也隱含多重選擇的二元性,像是「未來」與「現在」;選擇「行動」或是「無作為」。
「為了更好的現在,你是否曾想要改變過去?」
某個宇宙,某個地球,某個2222年,一個高度文明發展,但動植物幾乎消逝的世界。人們運用科技裝置,穿越蟲洞看見多元宇宙。每一個孩童都有機會認識不同世界的樣貌,當有了比較,人們開始思考身處的世界是否有機會,不一樣?
「只要誠心想做一件事,整個宇宙都會幫忙達成。」人們遇見孕育時間的大樹,找到穿越時空方法,一群被選中的人決定從2222年回到過去,用行動,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