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指著作品問「這是什麼」:來陳向榮的〈見起司是起司〉,你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作為訪問者的我,明明已經讀了展覽簡介,還是很難不掉進這個滿是問號的洞。
說到花瓶,你腦海裡冒出的形狀是什麼樣子呢?手拉胚的曲線,然後,大地色系的釉料,對吧?
出自陳向榮手中的作品,和我們刻板印象中的陶製物件完全是兩個世界,他用陶土這種經常表現「柔軟」的物質,來表現抽象的幾何形狀,更大膽地使用相對「無機」的鮮豔色彩,像是螢光橘、薄荷綠,所以當他的作品出現在日常空間時,總是有很搶眼的卡通感,有點8-bit、有點可愛,像是一個從2D世界降落的外星物件,說不上來是什麼,卻又很難不去看它。

我們可以從過往展覽〈向榮水果行〉裡看到,他把日常中常見的水果色彩與造型,都簡化為幾何的線條與色塊,像一串音符一樣叮叮噹噹地陳列出來,水果的與陶土、釉料質感上的反差,和我們習以為常的,各種物件造型的重新雕塑,對比出極為有趣的觀看體驗。這些陶製物件並沒有明顯用途,他說這是生活中「合理的不合理存在」。而「水果行」的創作計畫後來也延伸出一本作品書——《食物擺態》,陳向榮在廚房裡為食物重新擺pose,讓食物和陶器彼此映照、互相詮釋。
陳向榮的另一個有趣創作,是在nos:books書店開幕時,在店內放置一台公廁外常見的衛生紙販售機,並在裡面販售〈派太小 豆太大〉的「國王派瓷偶」。就像扭蛋機的運作方式,200種瓷偶,每一個都是獨立的藝術品,隨機的,由小小的球狀與柱狀造型組合起來的磁偶,在投幣、取出、拆開紙盒之間,保留了國王派習俗獨有的驚喜感,也保留了陳向榮有趣的日常觀察。
這是什麼?這是起司
「這是什麼?」在解釋作品時,陳向榮最害怕被提出這樣的問題。「你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他總是會停頓一下,然後這樣回答。
作為訪問者的我,明明已經讀了展覽簡介,還是很難不掉進這個滿是問號的洞。「為什麼要用這個顏色呢?」「為什麼作品是這樣排列呢?」「這個作品這樣,有什麼特殊含意嗎?」——陳向榮看了看我,停了一秒,吞下一口口水。好你不用回答,我知道答案通通都是「因為我喜歡。」
直覺式的創作,對陳向榮來說就是作品的靈魂,並非所有事物都有「為什麼」,這個觀點也同樣出現在這次在朋丁「見起司是起司,見起司不是起司」展覽中。

作為荷蘭駐村回國後的第一個展覽,陳向榮同樣的也把在荷蘭的日常觀察,融入在作品當中,他以四種荷蘭常見的食物——高達起司、焦糖煎餅、香腸、可樂餅──作為創作的原型。這些對於當地人來說,再熟悉不過的國民美食,自然乘載著嗅味覺、記憶的連結。然而身為一位道地的「外國人」,陳向榮帶著距離觀看這些食物,他著迷於高達起司外層封蠟鮮豔的銘黃色、煎餅表面的格子狀紋理、香腸彎曲的弧度和腸衣微微的反光等細節。
駐村的洗禮
陳向榮同時也把這次到荷蘭歐洲陶藝中心(EKWC)駐村期間學到的一些陶藝技法用在創作中,因此也可從新作品中看出與以往不同的手法,比如說,在展覽中可以看到巨型的、圓潤的、霧面的荷蘭煙燻香腸,那個巧妙的彎曲,是在陳向榮以前的作品中找不到的。這條巨型香腸,其實有一個雙胞胎——幾十公斤重的陶製香腸要飄洋過海回來台灣,果然還是有點困難,於是陳向榮就把另一條香腸留在它的祖國荷蘭了。

不愧為荷蘭的螞蟻人招牌點心,掛在牆上的這幾塊焦糖煎餅,光是看都覺得甜。而像是這樣帶有味覺連結的觀看,其實就是陳向榮想要抽離的部分,褪去了「食物」的特性,這些物件還有什麼呢?從牆上的幾片煎餅,也可以發現一些從未出現在以往作品中的顏色。陳向榮說,在陶藝中心裡,有一個像是圖書館般的釉料色庫,讓他像著了魔一般,每天不斷地嘗試各種顏色的釉料,而在嘗試做出烤盤上壓出來的完美煎餅紋理時,陳向榮也使用了他在荷蘭學習到的新技法。展場窗邊排了一排小陶片,就是他在試色時的過程展示。

展間裡躺著的一打高達起司,大概是這次展覽中與「本人」相似度最高的作品,幾乎一比一的比例,陶土的重量與質感也與真正的起司相當,一個個整齊擺在海運巨型香腸用的木箱上,讓人產生一種真真假假之間的恍惚感,大腦都快要錯亂起來,「這是什麼?這是起司,不,這不是起司。」一邊聽陳向榮解說作品時,我腦內的小劇場也忙碌著。
平時在家也經常下廚的陳向榮,表示作陶的驚喜之處,與烘焙有些相似。他也說,在荷蘭駐村時,藝術中心裡助教最常掛在嘴上的話,就是「去試試看」,製陶的步驟實在太多,在哪一個步驟裡有些小變動,都會影響結果,「沒有什麼比打開窯的那一瞬間,更令人期待的了。」他說。

找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去朋丁走走吧,看能不能也在這個有趣的展覽裡,體會到我那種大腦錯亂的恍惚感。如果太恍惚,記得喝杯咖啡,不然腦波太弱的話,一樓玲琅滿目的藝術雜誌,可是會讓人荷包大失血的,別說我沒先警告你啊。
見起司是起司,見起司不是起司 To Cheese or Not to Cheese
時間|9.16~10.9 12:00-19:00 週一公休
地點|朋丁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一段53巷6號
同場加映
- 專門製作令人愛不釋手的紙本藝術品:經常被誤認為書店的獨立出版社——nos:books
- 「沒有真正完成的作品,一切都只是過程而已」陶藝家們眼中的陶器哲學
- 畫出菸斗卻又說「這不是個煙斗」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正在北美館
責任編輯:林君玶
核稿編輯:楊士範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