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desis

引用浪漫的希臘神話,向鏡面背後的想像世界致敬:Aesop推出全新香氣——艾底希思

12 Sep, 2022
引用浪漫的希臘神話,向鏡面背後的想像世界致敬:Aesop推出全新香氣——艾底希思 Photo Credit:Aesop

Aesop虛實之境香水系列的艾底希思,是一件談論「分離幻覺」的作品,

文字整理:林君玶

納西瑟斯這個名字,象徵的是水仙,也是自戀,在希臘神話裡是個迷人的角色。這個擁有盛世美顏卻自負的少年,出生時被預言「只要不看到自己的臉,就能得長壽。」因此,儘管納西瑟斯長大後成為全希臘最俊美的男子,他卻從不知道自己的樣子。

【情境圖7】Aesop_Eidesis_艾底希思香水_50mL_NT$5,600
Photo Credit:Aesop

納西瑟斯的美貌讓全希臘的女性為之傾倒,仙女愛可(echo)也陷入他的美貌,無法自拔,但他對所有前來求愛的女人都無動於衷,這讓愛可傷心欲絕死去,只留下聲音迴蕩在山谷之間。一次納西瑟斯打獵歸來,意外在池水中看見自己的臉,於是,他愛上了自己的倒影,無法從池塘邊離開,終於憔悴而死。而在納西瑟斯死去的地方,生出了一株水仙花。

艾底希思香水(Eidesis Eau de Parfum)引用了浪漫的納西瑟斯神話,向鏡面背後的想像世界致敬──揉合水塘鏡池旁挑動感官的花香,以及岩蘭草、檀香、雪松的木質調底蘊,嘗試以香氣,將感官引誘至繁茂的森林深處、暈彩花瓣及水波的靜止風景之中。

這款香水是與Aesop長期合作的調香師——巴納貝・菲永(Barnabé Fillion)「虛實之境」系列的其中一款香水,此系列以並置的模糊空間為靈感,探索介於真實與想像之間的領域。

虛實之境系列共有6款香水,從2021年起,以一幕一幕的篇章方式推出,在米拉塞蒂、喀斯特、埃雷米亞之後,推出了艾底希思。

【情境圖2】Aesop_Eidesis_艾底希思香水_50mL_NT$5,600
Photo Credit:Aesop

以優雅、清新的香調開場,前調的主角是苦橙、黑胡椒和乳香,同時帶有一抹細微而低調的水漾花香調,黑胡椒暗示了第一次在鏡中看到自己時的震驚,彷彿被輕柔地引領到池塘畔,迷失在水面映射的倒影,陷入無限盪漾。

而中調則是由小茴香、雪松和乳香作為中心,帶有辛辣、木質香調,創造出類似線香的氣息,帶有一抹透明的質地。溫暖的乳香、小茴香,為香水中調注入了一種近乎金屬的個性,這同時也呼應到「踏入鏡中」的想法,或者通過鏡子進入另一個世界。

後調用了大量而豐富的檀香、雪松與岩蘭草。岩蘭草賦予了納西瑟斯神話中池塘畔的綠意植物個性,同時又帶來溫暖、木質、樹脂般的氣息。雪松則添加了非常顯著的標誌性麝香質感,而圓潤的檀香為整體後調帶來了悠長深度,彷彿永無止盡。檀香的使用是創造艾底希思透明感很重要關鍵因素──透過三種型態的檀香原料,在不同的時間軸上一點一點地揭示出來,在氣味中創造出層次的厚度,也象徵了聲音的迴盪。

調香師巴納貝・菲永表示,「艾底希思是我們目前最感性的一支香水。它完美融化於肌膚,甚至讓人誤會是肌膚自然的存在。」艾底希思是一件談論「分離幻覺」的作品,為了在香水配方中實現這一概念,他使用重複的香調,尤其是檀香——相同成分,卻來自不同來源或萃取方法。「我希望把檀香的元素放到最大,創造出重複、無限的感受。」

【情境圖3】Aesop_Eidesis_艾底希思香水_50mL_NT$5,600
Photo Credit:Aesop

如同虛實之境系列的其他香水,艾底希思不分性別使用,專為尋求獨特而複雜香氣、不受框架拘束的人士所設計,適合穿戴為親密的第二層肌膚,讓身體及心靈徜徉於美好的感官體驗之中。

為了迎接這款新香水,Aesop也將氣味詮釋於空間中:店內的植物裝置,交織回響著神話靈感,反映艾底希思的溫暖香辛料、木質氛圍以及深沉琥珀香調層次。也於特定店舖中提供「香氛衣櫃」(Fragrance Armoire)的感官體驗,可將隨身的絲巾、皮革放入衣櫃,浸染並感受這個深邃且浪漫的氣味。

艾底希思香水(Eidesis Eau de Parfum)將在2022年9月12日於Aesop官方網站與店舖販售。

同場加映

核稿編輯:楊士範

eld editor

每個物件都因為各種細節的差異而有著截然不同的樣貌呈現,我們是一個在意細節的編輯團隊,想好好地說出屬於生活風格的醇厚故事。Every little detail matters.

更多此作者文章

漫畫家高妍用Adobe畫出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日常感動

15 Mar, 2023
漫畫家高妍用Adobe畫出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日常感動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漫畫家高妍結合私人經驗與日常觀察,用畫筆凝結出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從學生時期就開始創作的他,持續用Adobe軟體製作所有的漫畫和插畫。採訪這天高妍邀我們走訪他作品場景中常出現的台北溫羅汀一帶,並和我們分享自己的創作經歷。

用Photoshop與InDesign,從獨立出版小誌做到暢銷商業單行本

2022年5月25日,高妍的首部單行本《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在台灣和日本同步發行,不到一週內,台版和日版紛紛「重版出來」,以25歲的新銳漫畫家來說是相當驚人的成績。《綠之歌》同名短篇是高妍在大學時期自費出版的32頁漫畫作品,經過五年時間發展成長篇,故事描述一位台灣女孩「綠」深深愛上日本搖滾傳奇細野晴臣的音樂,而音樂又帶著他遇見許多美好的事物。

「無論是插畫、漫畫,我的作品都以電腦繪製為主,」目前在台日兩地活動的高妍,趁著回台期間帶我們到公館的另類漫畫店Magasick,那裡幾乎是唯一能找到他所有早期自費出版作品的地方,「我通常會先用Photoshop繪製漫畫,接著進InDesign做每頁漫畫的初步排版,打上對白內容,並且讓編輯知道漫畫的順序。」高妍一面介紹他的作品,一面和我們說明工作流程。

《房間日記》、《海的画報》、《荒原》、《1982》到《綠之歌》短篇,翻閱一本本插畫、漫畫作品,令人感受到高妍持續雕琢自己的技巧,不只是畫面、意象和氛圍的經營,在書籍的裝幀上也不斷實驗。《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的書籍設計也由高妍親自操刀,書衣扉頁設計成演唱會門票,隨書附上的歌詞本則選用紋路明顯的特殊紙,精緻得如一本獨自成立的小誌。

☞ 用Photoshop和InDesign製作出版你的作品吧!

01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繪圖板搭配Photoshop,陪伴漫畫家一路成長

「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我就一直在用電腦畫畫,電腦繪圖比起手繪對我來說是更親近的媒材。」直到高妍國中時,母親送給他一台繪圖板作為生日禮物,從此繪圖板搭配Photoshop就成了他創作用的固定班底,「有時候我在畫水彩或素描的時候,都會覺得『天啊,讓我按上一步!』」高妍笑說自己從電繪切換到手繪時常忘了不能重做步驟。

除了自己的作品之外,高妍也經常承接書籍和雜誌的繪製委託,像是村上春樹的散文集《棄貓》由收錄了11張高妍的插畫,以及旅日台灣作家李琴峰獲得芥川獎的《彼岸花盛開之島》台版書封,同樣也出自高妍之手。村上春樹曾形容高妍的畫「喚起某種令人懷念的共鳴」,或許正是這樣的特質,使他的作品能夠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

☞ 電繪首選Adobe Photoshop

「我在用漫畫拍電影」

「我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私人經驗去發展。」台北溫羅汀一帶是高妍漫畫中經常出現的場景,也是他現實生活中最熟悉的區域,但即便在這麼熟悉的日常中,他總能觀和感受到新事物,並且將它們放進作品中。「每天好好感受自己的生活的改變、新的相遇、新的離別,把這些離別具象化成完整的故事。」

採訪這天我們也來到位於台電大樓站附近的咖啡店與Live House「海邊的卡夫卡」,《綠之歌》裡主角小綠與南峻就是在這裡相遇。「我覺得這些東西如果不透過像文字、日記、圖像作品的方式去記錄,有一天就會消失,這些遺忘跟失去是非常可惜的。」海邊的卡夫卡經過18年的歲月,近期也因為都更即將和大家告別。

02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我其實在用漫畫拍一部電影。」高妍在作品中透過背景的寫實處理、人物之間表情的細膩變化,以及水平橫向的構圖去營造出電影鏡頭的感覺,「讓讀者進入故事,並在無意之間將自己帶如故事主角的心境。」雖然生活中充滿離別,但讀者透過閱讀高妍的作品,也許可以不斷地與這些文化場景重新相遇。

☞ Adobe陪你紀錄日常生活的新改變

把感動帶給讀者的瞬間

「我一直覺得我不是什麼天才,我只是非常非常努力在做每一件事情。」以高妍的年紀對應他身為創作者目前的成績,確實常令人讚嘆他繪畫方面的才華,但不為人知的是他的高度自律,「在執行作品上,我很像一台機器,時間到了我一定要做什麼事情,最後把作品透過非常有紀律的方式完成。」

高妍和我們分享他在日本漫畫月刊《Comic Beam》連載《綠之歌》期間,每日醒來吃完早餐就開始工作,一路繪製到晚上,中途除了吃飯其餘時間都不中斷地畫直到睡前。每月連續25天都是這樣的節奏,直到交出當月的稿件,又接著準備下個月的連載。

03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最重要的事情是對作品誠實。當你今天很善待這個作品,很想好好地讓這個作品被跟你有一樣感動的人看見,我相信那個人會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感受你作品帶給他的力量。」對高妍來說這樣的瞬間就是做作品最棒的時刻。你也有想要分享的感動嗎?一起透過Adobe系列軟體來踏出創作的第一步吧!

品牌贊助

由every little d《廣編團隊》製作,由品牌贊助,針對某個特定議題進行研究與探討,不使用浮誇字眼,致力用客觀的角度提供讀者以另一個角度了解商業行為背後發生的議題。

更多此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