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d logo eld logo

展出第二天就被黑布覆蓋,卡塞爾文獻展上的這件作品為何在歐洲炎上?

Kassel Documenta

Art
展出第二天就被黑布覆蓋,卡塞爾文獻展上的這件作品為何在歐洲炎上?

在生活周遭遇見猶太人、並了解其文化與象徵性符號,事實上並非南方人們的生活常態,而西方本位主義認為的「基本常識」,又應該在全球通用嗎?

文字:両天工作室

第15屆卡塞爾文獻展,是歷史上最多台灣藝術家參與的一屆,對我國來說頗有代表性意義,不過對於德國,甚至整個藝術界來說,更是有著值得寫入歷史被西方媒體稱為「醜聞」的轟動事件。而一切要從本屆來自印尼,也曾至台灣舉辦兩次展覽的參展團隊——「Taring Padi」開始說起。

今年,Taring Padi團隊在文獻展主場館外的廣場,展出一件20年前已公開展出的作品——「人民的正義」(People's Justice)。身為一個以集體創作為核心概念的藝術團體,Taring Padi邀請了印尼當地居民一起完成這件作品,旨在探討當時的蘇哈托政權如何以「反共」以及「穩定印尼當局的情勢」為條件,獲得西方國家的金援與支持——除了美、德、英是相當明顯的資助者之外,許多學者也認為以色列是支持者之一。

實際上,在蘇哈托政府的獨裁政權管理下,印尼人民不僅遭受暴力威脅、經濟上的剝削以及嚴格的言論自由審查,其間還發生了「印尼大屠殺」這般可比擬二戰屠殺猶太人的慘況。而Taring Padi也將此作品當作一種精神象徵,用來聲援正遭受暴力的緬甸及巴勒斯坦人民,也延伸到對世界上所有軍國主義及暴力政權的反對。

雖然聽起來立意良好,但在「人民的正義」這件作品中,有兩個圖像被貼上了「反猶主義」的標籤:有著「Mossad」(以色列情報組織)符號頭盔的豬,以及一個長滿獠牙和紅色眼睛的人物,駐德以色列大使館認為其與納粹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Joseph Goebbels)的形象有雷同之處。

被蓋上黑布的藝術作品

事實上,在展覽尚未正式開幕時,就有「反對抵制以色列運動」(反BDS)團體宣稱Taring Padi與總策展團隊Ruangrupa疑似支持BDS運動,也與巴勒斯坦藝術家相當親近友好,再加上此屆文獻展似乎沒有任何以色列籍藝術家參與其中,因而決定公開抵制。

展覽開幕後,以色列當局以及世界各地的反猶團體都群起撻伐此作品。特別是在背負著殺害600萬猶太人原罪的德國,所有政要都急著與「反猶」議題切割,從市長、文化部長甚至德國總理都發表聲明,認為其作品已經超越了「藝術的邊界」。

展覽第二天,這件作品就被以黑布覆蓋,之後卡塞爾市長更下令將這件作品全部拆除,甚至要求要親自「審查」每件作品,若有任何爭議之處也將比照辦理。

作品覆蓋黑布當下,Taring Padi也發出官方聲明,除了致歉之外也表示該作品並未含有仇恨任何種族與宗教團體的意味,更沒有「反猶」,而是針對所有軍國主義和暴力政權的批判。總策展團隊也發出致歉聲明,但強烈否認團隊任何成員有反猶立場,認為諸多媒體的指控是無中生有。

即便如此,以色列與德國的公眾輿論仍完全沒有消停,更威脅要撤除之後對文獻展的資助,而官方也以疫情為由,取消了開幕後兩週的所有公眾活動。就在開幕一個月後,文獻展的監委會直接開除了第15屆的文獻展總監Sabine Schormann,德國官方更發表聲明任何BDS運動今後都將直接與反猶劃上等號,毫無灰色地帶。

參展藝術家的文化觀察

筆者身為受邀參與本屆文獻展的藝術家,記得在正逢媒體與輿論最熱烈的開幕前兩週,我們正在卡塞爾參展且也被迫停辦準備數月的公眾活動,過程中也參與到上百位藝術家與總監Sabine Schormann討論關於反猶風波的視訊會議,當總監希望藝術家們公開發表致歉聲明,且再次強調若藝術家們不願作出相關聲明,這將有可能是最後一屆文獻展。

而藝術家們所持的看法包含:「這件作品在講述的是反以色列,不是反猶!」、「如果往後檢討以色列政府的言論與作品,都可以被相關團體操作為反猶,那以色列政府豈不是可以無法無天?」、「若接受了『藝術審查』制度,那以後卡塞爾在藝術屆該如何立足?」

對於此作品到底是毫無疑問的反猶?或是背後有國家機器與宗教團體的佈局?或許每個人都會因其生長與教育背景等有不同的解讀,但此次事件仍然脫離不了本屆文獻展欲裂解西方本位主義的「全球南方」概念。

猶太民族在二戰期間在歐洲遭到種族屠殺,是全球所有國家與任何文化都需借鏡的歷史悲劇。但不得不說,這確實是發生在「全球北方」的歷史。在生活周遭遇見猶太人、並了解其文化與象徵性符號,事實上並非南方人們的生活常態,而西方本位主義認為的「基本常識」,又應該在全球通用嗎? 

當Ruangrupa在公開聲明中寫道:「我們希望藉這次機會,進一步地教育自己,並更加了解反猶主義的殘忍歷史與現狀。」這次事件,確實是一個非常好讓全球南方與北方互相學習的機會和過程,但去中心化、去西方化的理念,是否能真正開啟下一個更平等、更融合的時代?這還有待觀察與努力。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

精選轉載 avatar

精選轉載

TNL 編輯精選好文轉載,感謝作者的熱情分享!

更多此作者文章

此篇文章含有成人內容,請確認您是否已滿 18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