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海報演進史:為什麼好萊塢電影來到日本後,都會被設計得很俗?

《第一滴血》日本版海報裡,那隻拿著機關槍的手,其實是檜垣紀六自己拿著模型槍拍攝而成的「合成圖」。
「為什麼好萊塢電影來到日本後,都會被設計得很俗。」幾年前,日本網友的發言在推特上引發熱議,儼然讓「日本版海報」這5字變成一種嘲諷。的確,綜觀近代多數日本的電影海報,儼然已經走向公式化:斗大且又暴雷的文案是一點,更別提標準的演員排排站與九宮格的「日式風情」,以及被演員齋藤工戲稱的演員大頭「花椰菜」排版。
一切都是為了商業考量,必須讓「所有人」都能一目瞭然的海報設計,成了日本電影海報的特色,在設計美感和商業利益中,往往先選擇後者。甚至有人笑稱,日本好看的海報只存在於國際版和前導海報中。然而,一顆「花椰菜」壞了一鍋粥的情形並非常態,經典日本版電影海報設計,有時是只有日本人才設計出來的「藝術品」。

電影海報的匿名性與演進
在早年網際網路還不發達的時代,印刷而出貼在街頭、電影院,甚至是刊登在報章雜誌的的「海報」,曾經是觀眾們主要接受電影資訊的管道。海報,就像是能代表一部電影的「臉」,但海報設計師的名字,卻不會印在任何一張海報上。
他們的工作,是要在可能還沒有字幕翻譯時,看完一部國外電影,再用圖像設計「翻譯」給觀眾;抑或是電影開拍前,就要和導演或製片討論海報的風格,在拍攝現場捕捉或是擷取最能代表電影的畫面。不管是設計國外還是國內的海報,這些設計師都可能要面對來自經紀公司、發行商、導演等人提出的各式要求,而如何將這些「眉角」轉化為一張完美的電影海報,全憑設計師的功力。
二次大戰後,相較於歐美將攝影圖片應用在海報的技術逐漸普及,日本電影海報的風格仍是以主演群的臉、名字與宣傳文案塞滿整張紙,一點空間都不浪費的手繪海報為大宗。
當然其中也有一些不按主流風格出牌的設計,以強烈的個性化將個人特色融入至電影海報設計中:例如繪製超過一千多部歐洲電影海報、橫跨日本戰前到戰後、電影期黃金期的野口久光,以栩栩如生的畫風精準捕捉電影角色的神情與氛圍,將電影海報變成精彩的「一幅畫」。
1960年在日本上映的《四百擊》,野口久光的海報設計受到導演楚浮的大力盛讚,更親手寫了一封信給對方,答應將其設計作為日後電影的道具。1962年楚浮編導、收錄在短片輯《二十歲之戀》的〈安東與柯蕾〉(Antoine et Colette),楚浮也兌現了他的承諾,將野口久光繪製的四百擊》海報裝飾在男主角的家中。
西方電影有野口久光,日本和風美學則有昭和時代插畫界第一人之稱的岩田專太郎,以美人畫著稱的他,筆下的《雨月物語》展現勇於追求情慾且妖豔的女鬼樣貌。經典的浮世繪畫風,也賦予溝口健二《お遊さま》、吉村公三郎《源氏物語》影像之外的日式風情。
當然,也有日本國產電影的海報以西畫的形式呈現,當時早已享譽國際的黑澤明導演,1952年的《生之慾》邀來同為世界級的日本西洋派畫家猪熊弦一郎擔任海報設計,相較於後期的宣傳品多以主角一人盪鞦韆的特寫作為主視覺,猪熊弦一郎筆下《生之慾》多了一份結局之外沒有的生氣蓬勃。
提到黑澤明,當然不能不提他的御用海報設計師益川進。從海報設計、片名題字,再到文案宣傳都一手包辦的他,一生拿過不下三十幾座設計獎,早年黑澤明的《七武士》、《蜘蛛巢城》、《椿三十郎》,甚至是大島渚《愛的亡靈》都是由他設計而成。
當然,也有些極具才華的電影導演,拍電影、寫劇本之外就連電影海報也會一手包辦。黑澤明的存在,即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天才型創作家,曾經夢想成為畫家的他,就連電影分鏡草圖,都細緻到像是一幅幅畫,而1970年黑澤明第一部彩色電影《電車狂》便是由他自己繪製而成,細看其中也能發現黑澤明的親筆署名。2021年台灣電影《瀑布》更將《電車狂》的海報作為象徵符碼。
ATG的電影海報革命
來到60年代,海報設計開始有了大幅度的改變,印刷與照相製版技術的進步,日本手繪電影海報逐漸式微,尤以當時席捲全球的反叛新浪潮,加上日本國內桃色電影的興起,日本電影海報從這個時候,才開始進入真正的個性化時代。
其中,最大的功成不能不提,將「藝術電影」一詞真正帶入日本,致力於發行國內外極富獨立、實驗性質的作品,影響日本近代電影史的傳奇獨立電影製作發行公司——ATG(Art Theater Guild)。
ATG不僅在培育新銳導演方面不遺餘力,提供大島渚、吉田喜重和今村昌平全新的創作舞台,更秉持著「追求海報本身的設計與藝術性」的精神,啟用一批包括粟津潔、横尾忠則、朝倉摂、大島弘毅等擅長不同領域的設計師,一場全新的海報革命隨著ATG的設立揭開序幕:

ATG的海報設計在色彩上的運用,不會刻意選用鮮豔的色彩吸引觀眾注意,即便是一部彩色電影,在海報上也會以黑白基底再現電影獨特的世界觀。
但相反的,鮮豔大膽的用色同時也是ATG的海報革命,相較於大型電影公司或地方電影院會提出「不要用插畫,而是直接用明星合成照片的海報」的要求,ATG不僅給予設計師極大發揮的空間,1967年由ATG開設的地下電影院「蠍座」,這些前衛的電影海報,也成為當時新宿令人難以忽視的街角一隅。
作為獨立電影大本營的ATG,60年代後期以「千萬日圓」低成本製作費為日本電影打開一道全新的創作大門,在海報設計上他們也邀來許多知名人士「跨刀」參與設計,包括有「昭和浮世繪大師」的漫畫家上村一夫、以黑色幽默著名的動畫導演久里洋二、知名舞台美術朝倉摂,都曾經為ATG的海報設計歷史增添新的篇章。
1974年寺川修司第二部劇情長片《死者田園祭》,更是找來平面設計界的傳奇羽良多平吉、異色漫畫家花輪和一、粟津潔題字,設計出2款風格截然不同,卻極具不同個人特色的電影海報。
超現實迷幻和風——粟津潔、橫尾忠則
而在60年代這波海報革命中,包括日本平面設計的先鋒橫尾忠則、粟津潔與插畫家和田誠,都曾以他們獨特的設計風格,為ATG甚至是許多日本導演的電影海報,設計出與眾不同的藝術品。
早在1955年就憑藉日活歌舞伎劇院設計《海を返せ》宣傳海報一舉成名,甚至榮獲當時設計界最高榮譽「日本宣傳美術協會」大獎的粟津潔,在ATG創立初期也將他擅長的和式美學,轉化為超現實設計的設計,發揮在ATG首度發行、勅使河原宏執導的日本電影《陷阱》,與新作《他人的臉》之上。而1969年於日本上映,尚盧・高達導演的《週末》與《中國女子》,粟津潔更是在電影海報上展現相似的排版與設計。
作為日本普普風領導者之一的橫尾忠則,則偏好將各式流行文化與民俗藝術拼貼、混合,他所設計的電影海報同樣展現他強烈的設計風格。早年將日本第一男兒高倉健化為普普風;用色極為大膽融合超現實主義和達達主義的《新宿泥棒日記》;以攝影照片結合繪畫呈現強烈死亡色彩,為大島渚的遺作《御法度》畫上完美句點。
電影海報設計大師——檜垣紀六、小笠原正勝
電影海報,大多都是電影公司委託設計公司或是知名的平面設計師製作而成,而真正靠這行吃飯的職人,便不能不提設計超過三千部電影,有「電影廣告設計師」之稱的檜垣紀六,以及對日本與法國電影海報有極大貢獻的小笠原正勝。
作為好萊塢海報設計第一把交椅的檜垣紀六,秉持著「沒有照片,那就自己生一張」的原則,檜垣紀六曾為了製作《煉獄》的電影海報,找了幾位剛好在公司的東寶女員工,幫忙客串海報裡的女子剪影。
師承益川進的檜垣紀六,其傳奇事蹟莫過於他的「神之手」。1982年,日本發行席維斯史特龍主演的《第一滴血》,發行公司不僅沒有使用原著小說原名,而是直接以主角的名字「藍波」當作電影片名。
但最令人意外的,莫過於日本版海報裡那隻拿著機關槍的手,其實是檜垣紀六自己拿著模型槍拍攝而成的「合成圖」,就連背景那片被紅色夕陽渲染的背景圖,也是檜垣紀六參加熱海員工旅遊時,使用他部下拍攝的照片。

之後,檜垣紀六開始將他的「魔手」伸進各大電影海報中。1984年,對於Bill Gold設計的美國原版海報《黑色手銬》不太滿意的檜垣紀六,再次大膽地拍下自己右手握住手槍的照片,在沒有電腦繪圖的年代,用土法煉鋼的方式在印刷廠完成這張自行合成、加工過的日本版《黑色手銬》海報。
而這隻魔手,也隨著檜垣紀六偽裝成《銀翼殺手》海報裡哈里遜福特那隻手握Blaster的手,被歐洲國家選用作為宣傳海報。可以說是被「好萊塢」認證的手。

如果說檜垣紀六的創作,是用最少的資源與素材,將國外的電影海報昇華成一部貼近日本當地風俗民情的作品;同為近代電影海報大師的小笠原正勝,則是為70年代後的日本與法國電影,注入全新的「看海報」的視角。
「即便現在的電影和海報,和過去我們所接觸的有著明顯的差異,但是我認為只要電影仍存在,電影海報就有它生存的價值。我想做的,只是提煉並發揮每一部電影真正的本質。」——小笠原正勝
畢業於商業設計學系的小笠原正勝,早在進入東邦美術局(現為TOHO東寶行銷株式會社)時,就十分懂得如何將電影藝術與商業設計,結合成一部能吸引觀眾進入電影院的海報。70年後,小笠原正勝開始為ATG設計電影海報,而他的第一個作品是同為首次為ATG拍電影的市川崑。
當兩人在討論《股旅》的海報設計時,市川崑導演拿出他當時還是國中生的女兒舞子所畫的畫,一張表現出年輕人無處可去、極富深意的作品,備受震撼的小笠原正勝,便決定使用這張畫的概念,同時融合市川崑欣賞的平面設計師Saul Bass(以《驚魂記》、《北西北》聞名美國著名平面設計師)風格,以融合童心的手繪風,表現電影裡三位從農民轉為俠客的年輕人,遺世獨立的留白。

國內海報與國外海報設計的差別,在於後者是要從成千上萬的鏡頭內,擷取可以作為海報的畫面,前者則是必須將導演或製片的意見和想法,中和成眾人都滿意的答案。《股旅》海報成功後,小笠原正勝再度為ATG設計海報。
設計1976年長谷川和彥執導的《青春的殺人者》時,ATG的企劃表示希望設計成類似法國電影《二十歲之戀》的全身遠景,因此在電影開拍時,小笠原正勝在片場待了五天,從一百多張照片挑出兩人獨自漫步的畫面。最後刻意營照出兩人表情和視線皆不同,令人無法集中的曖昧不清感,與電影裡因衝動而弒親最後走向毀滅之路的情感不謀而合。
而後不管是森田芳光的《家族遊戲》抑或是新藤兼人的《絞殺》,小笠原正勝總是能抓住最能代表電影裡的「臉」,後者更是大膽地將劇本裡的文字,直接作為海報設計,忠實地呈現新藤兼人鏡頭下改編自真實事件的家庭悲劇。
新生代電影海報設計師代表——大島依提亜、三堀大介
時間快轉到21世紀,電影海報正式走進電腦時代同時也趨於分工、複雜化的時代,海報不再只是貼在電影院門口的宣傳媒介,網路的發達也讓海報多了前導版、國際版、正式版等各式各樣的種類。
此時,歷經商業導向的日本純愛電影、漫改真人化的推陳出新,日本電影海報也正式進入「公式化」的時代。好在,當多數人在詬病日本版海報設計時,也有另外一群海報設計師,也試圖扭轉大眾對於日本版海報的偏見,用他們獨特的風格為電影設計新的一張臉。
「與其說這是我設計的電影海報,不如說當電影交到我手裡時,它本身就已包含許多人的想法。而我只是接收並將這些元素以最好的形式在地化。」——大島依提亜
現今時下最受歡迎的,莫過於日本電影手冊設計第一人,同時也活躍於電影海報設計的大島依提亜。不管是是枝裕和《小偷家族》還是大森美香《南國樂活之宿》、吉姆・賈木許《派特森》與《喪屍未逝》,大島依提亜的設計是在「實體」與「平面」之間,懂得玩電影且尊重電影的日本設計師。
對大島依提亜來說,「關於海報設計,有時候『自己的』設計並不是優先或正確的選項」,電影海報只是宣傳的一部分,必須讓海報維持在最好的狀態才是重點,因此,有時候直接使用國外原本的海報封面,也是讓「不設計」成為好設計的一種方式。
另外一位為日版海報帶來新氣象的,還有以情感作為訴求,秉持將電影的世界觀,濃縮在一張海報設計裡的SIREN Inc.設計公司。
「電影海報設計師的工作,並不是從零開始創造一個全新的東西,而是『翻譯』讓觀眾覺得『這就是我想看的電影』。」——三堀大介
「不做過度的解釋」,是SIREN Inc.執行者兼設計師三堀大介設計電影海報的原則,即便是不同國家的「語言」,好的設計也能將其翻譯成大眾都能接受的訊息。例如設計大型商業片《死侍》時,三堀大介堅持去蕪存菁原則,直接使用原版電影海報並使用淺顯易懂的文案;而《海岬上的兄妹》則是刻意迴避電影裡極具爭議性的設定,改為加入流行的視覺效果,與電影形成絕大的反差。
套用Netflix宣傳設計上的1.7秒理論,使用者在Netflix上平均瀏覽與點擊一部電影標題的時間,平均只有1.7秒,因此在網路媒體發達、資訊量龐大的時代,唯有簡單與強而有力的文案,才能抓住觀眾的眼球。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這些隱身在電影海報背後的「無名」設計師,都試著讓這些「日本版海報」擁有一張最好看的臉。
同場加映
- 「有一種電影海報叫日本版」當日本海報來到韓國會變成什麼樣子?(上)
- 是懸疑推理片還是恐怖片?把觀眾騙進電影院的「韓國版」電影海報(下)
- 約翰藍儂也是他的粉絲!有「日本安迪沃荷」之稱的平面設計大師——橫尾忠則
責任編輯:陳仲廷
核稿編輯:林君玶
從小打底美感力!babybabycool 100%有機棉童裝用愛創造安全永續新美學

「當你摸到、穿到面料好的衣服,身體會記住那種舒服的觸感。」孩子的美感力無須刻意培養,而是讓孩子有意識地沈浸在美的環境裡。
很多大人很早就遺忘自己曾經是個孩子,直到我們孕育出自己的孩子。
據幼兒教育研究者Petr G. Grotewell和Yanus R. Burton的書籍出版觀察,「嬰幼兒」比任何人類其他年齡層更能夠全面體驗生活。這歸咎於2歲前的孩子大腦正處於快速開發期,這階段同時也是兒童建構自我的關鍵時期。若能讓孩子處於探索和嘗試新事物的環境,不僅有益於孩子的身體發育,也有助於培養、形塑孩子的美感。
沈浸式教育,幫孩子的美感從小打底
「當你摸到、穿到面料好的衣服,身體會記住那種舒服的觸感;當你吃到美味的食物,嗅覺和味覺會記得那個味道;當你看見美的東西,你會用五感記住那種感覺。」魏羣芳於2016年創立有機棉童裝品牌寶貝友(baby baby cool,簡稱bbc),她擁有廣告造型師的身份,更是一位在意孩子美感教育的母親。
創立bbc即是她的回答:「我們無須刻意培養孩子的美感,而是讓孩子有意識地沈浸在美的環境裡。」
bbc的設計理念相當簡單,就是健康、舒適及美。聽起來簡單,實際上做起來卻相當不容易,除了好看好穿,魏羣芳更在乎的是孩子的感受;不僅要讓孩子穿起來好看,更要同時穿得舒服又健康安全。
孩子的肢體語言,決定衣服是否生產
魏羣芳強調,「觀察孩子的表現非常重要,無論孩子是否會說話,都會用肢體語言和表情告訴你,他們喜不喜歡、舒不舒服。」她分享bbc的設計過程,每個服裝款式平均修改二到五次,因為必須讓每款設計都通過孩子的試穿考驗。
「試穿的目的是讓孩子忘記有穿衣服,而一件衣服的最終定案,經常是孩子穿上後喜歡到不想脫下來,才算是完成設計進入生產階段。」
她分析無論大人小孩,好的服裝版型穿起來就是有精神和有自信。bbc從打版到生產皆Made in Taiwan,在設計上運用成人時尚的拼接概念,呈現兒童服裝的玩味設計感,跳脫傳統卡通圖案或兒童內著感的設計。在實用性上,除了更符合身體曲線的立體剪裁,更以燙標取代車標,不傷害孩子稚嫩的肌膚,也在領口、褲口等處增加彈性織帶及皺褶設計,大幅提升嬰幼兒服飾的美觀及耐用度。

安心健康的第一道防線,來自母親的愛
服裝是接觸孩子肌膚的第一道防線,健康安全卻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環節。bbc特別採用安全無毒、100%日本進口的頂級有機棉作為面料,更通過全球公認最嚴格、符合歐盟最高標準的GOTS有機棉紡織認證;以確保bbc使用品質最穩定的有機棉,且無殘留農藥、落葉劑等神經毒,金屬副料如金屬釦、拉鍊和織帶,也同樣使用經過檢測安全無鎳、無重金屬的安心材質。
在商品面如此講究,就是因為魏羣芳同時也是一個母親的身份,讓bbc不單只是一件衣服,更象徵著一位媽媽如何愛孩子的實際行動。自創業初期,她從驚嘆布料分級的數十倍價差,一直到發現棉花農藥是一般農產品的8倍,布料上殘留的毒化物和化學藥劑,還會透過皮膚囤積在寶寶的肝腎肺腦,甚至引發皮膚過敏或氣喘症狀,從而決定以「100%有機棉」作為品牌面料。

然而少了化學纖維,100%純棉衣物容易變形;為解決支撐度的問題,魏羣芳最後決定採用相當費時耗工的「3D立體剪裁」工法製作。不僅讓bbc的衣服剪裁和比例更好,也連帶延長了衣物壽命,為孩子打造出舒適、立體且時尚有型的服裝。

一衣多穿,bbc創造精品童裝的永續價值
「很多媽媽跟我們說,小朋友很快就長大,衣服要一直買很浪費。」孩子成長速度快,買貴了怕浪費、買便宜又擔心品質,魏羣芳對於天下母親都有的隱性擔憂,提出的解法最令人激賞。bbc希望倡導「一衣多穿」的觀念:「一樣的錢不用買很多件,買三件不如買一件好的,好好的穿、在不同場合穿,而且可以穿很久,讓衣服發揮最大效益。」魏羣芳自己很多衣服都穿10年以上,與bbc品牌理念的交疊處,就是經典設計和耐用的優質面料。
經典設計和耐用面料,讓bbc的童裝創造出更多永續價值;其經典時尚的設計元素,讓孩子的同一件衣服擁有多場合搭配性,正式或休閒風格都可駕馭。甚者,以往孩子穿大一號衣服時容易顯得像在「穿布袋」,bbc讓大一號看起來像在穿洋裝,一直穿到看起來是件上衣。而新生兒的包屁衣,其他品牌只做3、5公分一段,bbc做到10公分一段;讓原本只有3個月至半年使用年限的衣服,拉長至一年或超過一年,兼顧美學與實用性。

bbc更將嬰幼兒的衣服效益發揮到最極致,「我常說我們的衣服要做到這麼好,就是大的穿完小的穿,小的穿完還可以送給別人穿。」bbc更與社福基金會合作,將顧客汰換的衣物捐給育幼院的孩子,顧客也能獲得購物金回饋。bbc真正打造出精品童裝的永續價值,且不造成資源浪費,讓每位父母都能一同守護孩子的未來,珍惜保護地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