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傳統的鳳梨酥裡頭包的其實是冬瓜,而近十年興起的土鳳梨酥,才是真正的「鳳梨酥」?究竟假扮鳳梨的冬瓜是從何而來?
若要選擇一項能代表台灣的甜點當伴手禮,鳳梨酥絕對榜上有名。帶有奶油香氣的金黃酥皮,包裹著台灣特產水果內餡,小小一塊,用來解解嘴饞份量剛好,不僅是外國觀光客最喜愛的伴手禮,也有不少台灣人會自己買來當日常點心。
不過,你知道嗎,傳統的鳳梨酥裡頭包的其實是冬瓜,而近十年興起的土鳳梨酥,才是真正的「鳳梨酥」?究竟假扮鳳梨的冬瓜是從何而來?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塊生活中隨處可見、送禮自用兩相宜的「台灣風味小金磚」吧。
從罐頭食品到生鮮水果
在談鳳梨酥的演變前,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鳳梨這項水果在台灣農業中的發展歷程。
屬於熱帶水果的鳳梨,其實是原產於美洲的外來種水果,即便是大家今日所熟悉的「土鳳梨」,也是日治時期從東南亞、夏威夷所引進的「開英種鳳梨」,而非台灣原生種。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此品種的特色是酸度高、味道濃郁、纖維較粗,適合加工製成罐頭,在日本政府的積極發展下,台灣的鳳梨罐頭產業蓬勃發展,大量外銷至其他國家,甚至曾在1970年代高居世界第一。後來因原料及人力成本上升,罐頭加工工廠逐漸外移至東南亞國家,台灣種植的鳳梨因而滯銷。
當時,有國內的糕餅業者開始將鳳梨挪用為製餅內餡。
小金磚的進化史
鳳梨酥的前身其實是漢餅,也就是中國傳統習俗中,訂結婚常見的傳統大喜餅。之後由外而內歷經各方面的改良。
首先是尺寸,因大餅消費門檻較高,師傅們改作成較小的份量。外餅皮方面,傳統作法是以豬油製成,後來被奶油取代,而有了西式餅皮的扎實酥脆口感;內餡則是因為當時使用的鳳梨纖維較粗、會咬舌,口感上不盡理想,改添加冬瓜蓉調和出更加細緻綿密的內餡。
為何選擇冬瓜呢?除了口感上的考量,也因為冬瓜是台灣農民們在稻田休耕時會種植的輪作物,產量充足、取得容易而成本低廉,故以冬瓜餡為主體的鳳梨酥成為市場主流長達數十年的時間。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2000年後,隨著國內觀光業的興盛,鳳梨酥成為首都台北大力推廣的伴手禮代表,甚至曾連續辦了十年的「鳳梨酥文化節」,吸引全台糕餅業者拿出各家獨門的鳳梨酥互相比拚。
與冬瓜分庭抗禮
那麼現今與傳統鳳梨酥打對台的「土鳳梨酥」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隨著台灣農業技術的進步,鳳梨品種也歷經多次改良,除了以往加工用的品種外,更增添多達十幾種的鮮食品種,以甜度高、不咬舌、果肉細緻為特色,成為近十年糕餅業者推出「不添加冬瓜蓉的鳳梨酥」的契機。
這樣的改變不僅讓許多台灣人恍然大悟,「原來從小吃到大的鳳梨酥包的是冬瓜!」更興起各家品牌相繼投入這個因「土鳳梨酥之亂」而開啟的市場——至此,「冬瓜派還是土鳳梨派」已然成為另一個台灣人特有的飲食辯論題。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