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d logo eld logo

在「Auto-Tune」問世之後,唱歌唱的準不準,也沒那麼重要了嗎?

Music Tech

在「Auto-Tune」問世之後,唱歌唱的準不準,也沒那麼重要了嗎?

「唱不準也沒關係」在1997年之前的錄音室中是不可能發生的事,然而Auto-Tune的出現卻重新改寫了這樣的慣例。

文字:大和

現代人聆聽音樂的渠道越發便利,串流平台崛起更使得音樂的傳播從此少了時間與距離的隔閡。然而,音樂工業的形成並非一日促成,那些著名音樂人齊聚的場域與科技發展都大大改寫了流行音樂的歷史,而這個故事必須從19世紀末的「錫盤街」(Tin Pan Alley)開始說起。

金曲工廠與他們的產地「錫盤街」

19世紀末開始,現代流行音樂的雛形逐漸於美國形成,位於美國紐約第28街的「錫盤街」是當時音樂出版商和許多作曲家的聚集重鎮。

52081465195_9fdb17dcb1_c

Photo Credit:Uploaded@Flickr,CC BY SA 2.0

以大量鋼琴伴奏搭配承襲音樂劇美聲唱腔所詮釋的浪漫情歌,是當時流行音樂的標準配置,循著這樣的創作公式,流行音樂得以快速且大量地出產,使得「錫盤街」在流行音樂發展史上,不僅可被稱為一個時代的代名詞,更可被視為流行音樂工業化的開端。

劃時代的音樂工具MIDI標準

1981年MIDI正式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這項工業標準的電子通訊協定,大大改寫音樂創作的流程。

MIDI的問世對於流行音樂工業的製程產生了嶄新的變革,除了大家熟知於編曲創作階段時大量採用這項技術外,MIDI更出現在許多硬體控制項目之中,如現場演出時的效果器、燈光甚至舞台裝置,都可透過MIDI的傳輸指令進行控制,除了大幅降低執行上的作業流程,透過MIDI的編寫,更可使整場演出更具完整性。

shutterstock_1614988339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回到音樂製作層面,MIDI劃時代的出現改變了音樂製作的整體生態,鋼琴、鼓組......等大型樂器的編曲錄音不再受制於空間與場域的影響,透過MIDI編寫並輸入音源,即可獲得極盡真實的音色,由於這些完整數位化的流程,縱使不在專業的錄音室製作,仍可獲得高品質的錄音成品。

另外,在現場演出時也能大幅減少演出者的需求,透過MIDI裝置演藝編曲內容,縱使演出人數只有一兩個人,也能做出大樂隊般的舞台呈現,大至演唱會的表演,小至大家熟悉的「那卡西」一人大樂隊等,其實都不難發現MIDI的蹤影。

MIDI音樂過去在許多人的印象中都存有「很假」、「不自然」等刻板印象,然而近幾年的MIDI音源大多取自真實樂器,因此發出的聲音與製作出的成品早已與真實樂器演奏相去不遠,事實上許多市面發售的音樂作品,直接使用MIDI音源再加以後製混音,早已成為常態,而這些作品呈現出的品質與音質也相當優異。過去認為MIDI音樂難登大雅之堂的刻板印象於現今也不再適用。

這音樂很電?你真的知道Auto-Tune嗎?

「唱不準也沒關係」在1997年之前的錄音室中是不可能發生的事,然而Auto-Tune的出現卻重新改寫了這樣的慣例。1997年9月,安迪・海爾德布蘭德(Andy Hildebrand)博士提出了Auto-Tune的雛型,這項以自相關函數檢測音高的技術,在他誕生的那一刻起,便注定大大改變整體流行音樂的生態。

起初這項修正人聲的技術,被用於糾正不正確的音高,讓歌者在錄音過程中發生的微小失誤得以迅速地被修正,而這樣的出發點也確實讓人聲在流行音樂中可以有更完美的展現。

然而,這樣的技術為何在現代似乎背負著某些原罪呢?這個故事必須說到來自美國的女歌手雪兒(Cher)於1998年推出的歌曲〈Believe〉,簡單來說這首歌曲在添加Auto-Tune效果時,將負責掌管作動速率與音高糾正的參數大幅增加,使得雪兒(Cher)人聲音準修正的效果被極大化,因此獲得相當特殊的聲音表現。

而這樣的使用方式真正受到大眾注目,則要提到2000年代末著名饒舌歌手提潘(T-Pain),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大量修飾的Auto-Tune效果,帶有機械感的人聲配上R&B與饒舌的曲風,讓他的音樂作品在當時顯得獨樹一格,以此獲得大眾注目的他,隨之而來的則是廣大的負面評價。

批評他不會唱歌、譁眾取寵的言論層出不窮,傳奇饒舌歌手Jay-Z更於2009年推出單曲《DOA(Death of Auto-Tune)》並在歌詞中直接提及T-Pain ,背負大量負評的T-Pain雖多次於LIVE演唱中為自己的歌喉平反,但部分大眾對於Auto-Tune的誤解卻沒有改變(時至今日仍有娛樂節目、歌手以此作文章)。

如今,市面上絕大部分的作品都有使用Auto-Tune來修正人聲音準,而這項技術在錄音室中也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AI也能作曲?未來可能改變音樂的嶄新道路

1787年莫札特寫出了共272小節的音樂片段,並提出了骰子音樂的遊戲概念,這個音樂遊戲的遊玩方式十分簡單,以兩個骰子抽選莫札特事先創作的音樂片段,並隨機拼湊出16小節的音樂內容。

這樣的創作架構與現代AI作曲之間的相似之處實在耐人尋味,一樣透過資料庫促成音樂創作。而其中最大的差別則是AI還能透過學習,從大量資料庫中組合出特定風格的音樂內容,進而創作出完整的樂曲。

2019年春季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打造了一個由國際音樂家與AI專家組成的團隊,希望在貝多芬的250歲生日,補足貝多芬生前尚未完成的第十號交響曲。

螢幕快照_2022-07-08_下午7_52_55

Photo Credit:Beethoven AI

貝多芬人工智慧

「貝多芬人工智慧」(Beethoven AI) 除了學習貝多芬的曲式、風格、作曲筆記與音樂內容外,團隊更讓「他」吸收來自巴哈等深受貝多芬影響的音樂作品,使得AI創作得以更加「名符其實」,而這個人工智慧版本的「第十號交響曲」也於2021年10月完成首演。不論聽眾是否認同這樣的創作成果,不可否認的是AI音樂創作在未來絕對是足以改變音樂工業的嶄新道路。

科技創作音樂與表演者的的例子隨著時代推移已經越來越多,從打造出虛擬歌手「初音未來」的音樂軟體「VOCALOID」,到近年來應用層面廣泛的「V Tuber」都為當今音樂娛樂產業帶來不同的面貌。

或許人們會對這樣的音樂創作方式抱持存疑的態度,亦或者認為這些作品始終無法取代人類,但筆者認為,只要音樂仍能感動人心,事實上也足以符合音樂誕生的重要初衷,就如同距今數百年前那些不斷改變音樂歷史的大事件一樣,未來這些技術仍會持續且充滿生命力的透過音樂捎來溫暖的訊息。

本文經金革音樂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陳仲廷
核稿編輯:林君玶

JINGO MUSIC 金革音樂 avatar

JINGO MUSIC 金革音樂

1981年成立至今,金革音樂陪伴樂迷已超過40年,從卡帶、CD、DVD、黑膠,到現在的高規格影音體驗,從個人消費者的音樂收藏,到客製化的企業全方位音樂解決方案。代理國內外音樂廠牌優質且多元的音樂內容,誓將世界各地的音樂和文化,最大化地呈現給所有樂迷。

更多此作者文章

此篇文章含有成人內容,請確認您是否已滿 18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