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d logo eld logo

用手工上色的蛋白照片,封存最真實的庶民生活:西方鏡頭下的日本旅遊寫真

Impression of Japan

用手工上色的蛋白照片,封存最真實的庶民生活:西方鏡頭下的日本旅遊寫真

對甚早經歷現代化文明進程的西方人而言,這些蛋白照片不僅紀念著親身接觸到遠東的文化經驗,更是體現對「古日本」韻味與理想烏托邦憧憬的最直觀的工藝品。

文字:張維晏

《椅子駕籠》中,一名身著和服的女子纖手輕握紙傘,乘坐在四名「駕籠舁」(かごかき)抬起的「駕籠」(かご),面對相機若有所思般凝望。根據照片上的英文招牌,顯示此作拍攝地點位於箱根的「壬生屋飯店」(Hafuya Hotel),該地鄰近蘆之湖沿岸。

「和服女子」、「駕籠舁」與「駕籠」,三個代表古老日本風俗特色的典型題材,被同時表現在一張照片上,它們是文化符號,藉由擺拍方式安置在旅遊意味濃厚的風景。裱紙角落另繪有簡單的山水花鳥做為裝飾。

這幀照片是由美國國會圖書館所收藏;無獨有偶,紐約公共圖書館也典藏了幀一模一樣的作品,由此可見19世紀日本觀光紀念寫真在市場的流通與蓬勃程度。只是二作經歲月洗禮,畫面呈現不同的褪色變化,儘管照片內容相仿,但賦彩施色的方式有所差異。

西方人的日本旅行潮

19世紀後半葉,隨著遠洋客輪演進及觀光服務發展,環遊世界蔚為風潮。美國的叩關迫使日本結束長達200多年的鎖國。鎖國期間,日本限制所有出境旅行,僅少數外國商人可經長崎港進入日本。

1854年,日本與美國簽署《神奈川條約》,4年後江戶幕府陸續與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荷蘭簽訂不平等條約(通稱安政條約,又稱五國通商條約),致使更多港口對西方列強開放。

開港通商後,大量西方人於1870至1890年代來到日本旅行,旅日人士職業多樣,有醫生、傳教士、作家、通訊記者、學者、律師、攝影師或外交官等,他們帶著不同目的遠渡重洋,停留時間少則數月,多則數年,甚至在此落地生根。

5

Photo Credit:原點提供

當時,大型港埠城市諸如東京(原名江戶)、橫濱、長崎等地,是西方旅人聚集之處,但最初旅人足跡受限於禁令,僅能於通商口岸25英里的幅度內行動。後來,日本迎來了現代化的明治時代。1869年起,明治政府施行一系列「版籍奉還」、「廢藩置縣」等新政,天皇集權於一身,廢除幕府時期各地設置的「関所」(せきしょ,關隘),更於1871年向國民宣告,於國內旅行將不再需要通行證,但對外國人而言卻是強制性規定。

從旅行文學中可得知,針對西方人允可的通行證主要具有地理、風物紀錄與考察的功能性意圖。19世紀英國探險家暨作家伊莎貝拉博兒(Isabella Lucy Bird)在《日本奧地紀行》中指出:「護照通常定義外國人旅行的路線,……護照是必須出於『健康、植物研究或科學調查』的理由進行申請。」

官方對西方遊客在國內遊走,抱持某種專業性傾向的期盼,至於實際上有多少西方遊客真正進行相關方面的探索則不得而知。可肯定的是,日本政商支持態度也是促進西方人日本旅行潮的要因,他們亟欲將不平等條約的問題,轉化成行銷日本觀光與對日文化的興趣,讓西方列強看見日本的現代化與文明,藉此平衡雙方的地位與國際觀感。

明治初期,許多縣鎮已有當地導覽手冊,手冊配有木刻版畫插圖和相關路線與食宿資訊。主要城市各地甚至有專門提供旅人交通或行程幫助的機構,類似今日代辦旅客事宜的旅行社。

同時,西方人在日本國內旅遊也充分受到善待和歡迎。許多建設乘著現代化的列車飛馳提升,鐵道、橋樑、馬車、人力車等,交通工具縮短了時空距離並增加了便利性,西方旅客得以深入探索的景點激增,內陸長途旅行逐漸發達。

西方鏡頭下的旅遊寫真
6

Photo Credit:原點提供

「遠東觀光」催生許多旅遊文學,而攝影是最能充分展現「到此一遊」的觀光紀念品,西方攝影師將攝影術引入後,結合日本傳統浮世繪版畫母題與工藝,手工上色照片(hand-colored photographs)的旅遊紀念寫真一時盛行。

現階段 研究普遍認為,英國攝影師威廉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是第一位把手工上色技術帶至遠東者;而有著「橫濱攝影之父」美譽的菲利斯比托(Felice Beato)則是將此技藝在日本發揚光大者,他同時也帶起將手工上色照片彙編成相冊販售的風潮,影響甚鉅。

港埠一帶是商貿活動繁盛之處,西方攝影師在當地經營相館生意。他們拍攝日本著名山水風貌、城鄉景觀以及庶民生活,並將作品彙編成冊販售給西方旅客。

橫濱、箱根、東海道、中山道、京都、日光、鎌倉等,都是著名的旅遊必訪勝地。這些地方有著許多共通性,拍攝的對象通常是寺廟或神社、佛造像、著傳統服飾的日本人物(藝妓、僧侶、飛腳)、傳統交通工具(舟筏、肩輿)、名所(名庭、山水)、古玩(美術品)等,它們是整體日本文化的表徵。雖然目標客群是西方人,但觀光寫真卻甚少出現西方人士或現代化的內容題材。

7

Photo Credit:原點提供

對甚早經歷現代化文明進程的西方人而言,這些蛋白照片(albumen print,或稱蛋白印相)不僅紀念著親身接觸到遠東的文化經驗,更是體現對「古日本」韻味與理想烏托邦憧憬的最直觀的工藝品。正是這種集體文化印象,形塑了世界各地旅人「理解」與「觀看」日本的視角。

藝術史研究發展中,長期聚焦書畫、建築、雕塑等層面。這些流傳下來的手工上色照片,在該時代大量製作、販售,加以照片影像淺顯易懂的特性,在學術研究上很容易受到忽視。但最為直觀的視覺形式卻往往能徵引出饒富層次的歷史解讀與美學感知。

日本觀光紀念寫真其實是一種相當迷人的美術品,透過手工上彩的精湛技藝,賦予黑白照片活脫生動的面貌,是攝影術與傳統繪畫工藝另一種形式的巧妙融會,它們蘊含諸多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和特性,在攝影發展史的脈絡中更是佔有不可或缺的一席。

同場加映

本文摘錄自《漫遊按讚藝術史》,原點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書籍介紹

截圖_2022-06-15_下午2_03_50

從台灣美術、藝術史到藝術市場
看在地作者群如何從看畫的人,變說故事的人
分享他們不為人知的快問快答

這些故事,大家都按讚,不知不覺走入藝術史

認識藝術史,為什麼一定要話說從頭?台灣美術史,經過學者長年努力,不斷見證出土哪些動人的土地故事?學者顏娟英為何從佛教轉向台灣美術?《少女》、《甘露水》如何百年後重見天日?黃土水如何雕出台灣藝術的里程碑?中國文革時期竟然有芒果崇拜?誰的畫作,讓張大千一眼入魂用他的字號為畫室命名?

清末民初的基督教海報,有哪些中西合璧的趣梗?佛洛伊德也愛藝術?他如何診斷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創作歷程?西洋風景畫到底都在畫些什麼?台灣現代大樓為什麼愛用古典裝飾?水族箱造景其實與中國山水意境異曲同工?去英國別再只去大英博物館,英國鄉間別墅更迷人?藝術行銷出奇招,竟推出旅遊套裝行程,讓觀眾夜宿美術館?

所以你好奇,大家都對哪些主題超級感興趣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

精選書摘 avatar

精選書摘

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更多此作者文章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

此篇文章含有成人內容,請確認您是否已滿 18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