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alls

盧律銘談《瀑布》的配樂製作:「跟鍾孟宏的溝通模式,最後有點像在通靈」

13 Dec, 2021
盧律銘談《瀑布》的配樂製作:「跟鍾孟宏的溝通模式,最後有點像在通靈」 Photo Credit:《瀑布》,來源:IMDb

第一個指示是,他希望這部片的配樂要像「霾」一樣揮之不去,一直籠罩這一對母女,「我那時候一直誤會『霾』的意思。」聽到霾,他直覺想到合成器營造出的飄渺、氛圍感:「可鍾導的意思是,它還是一個完整的曲子,只是會貼著劇情,緊緊跟著角色,不管發生什麼事,角色都無法把它揮掉。」

文字:徐韻軒

2010年,甫從英國回來的盧律銘,寄了一封求職信到鍾孟宏的公司:「前幾個禮拜我們去跑Q&A的時候,我就給鍾導看那封信,跟他說:『欸,沒有回欸』。」10年過去,盧律銘終於正式以配樂身分參與鍾孟宏的電影。可在這之前,兩人已在鍾孟宏擔任監製的《小美》《腿》合作過,2019年,盧律銘也曾協助《陽光普照》部分編曲。

不過,鍾孟宏向來不會輕易更換合作夥伴,依循這個邏輯,在《陽光普照》之後的《瀑布》,配樂照理應該是林生祥老師做才是?

某一天,《瀑布》的製片撥了通電話約盧律銘開會,他表示沒問題,看生祥老師何時方便。可是製片卻回說:「這次沒有生祥老師了。」他心想,也許是生祥老師有事不能來吧,遂不以為意。「到那邊,他們就很坦白跟我講,因為生祥老師不能做,所以這次就是你做。我就說OK啊,沒問題。」

「然後你就答應了喔?你也沒有問是什麼東西?」
「所以一開始我也沒有很喜出望外。(笑)」

DSC05614-1
Photo Credit:吹音樂

於是一月,鍾孟宏的甜蜜生活工作室來了名「駐村配樂家」。他一週工作5天,早上10點進公司,晚上7、8點下班,週間偶爾有事告假,週末還會自主補班。這樣的作息幾乎算是上班族了。

談到駐村的原由,盧律銘說是因為交出去的第一批配樂都被打槍。鍾孟宏找他促膝長談了一晚,最後提議,要不要乾脆就把器材搬過來?自己在那做剪接,有事兩人也方便討論。工作環境都安置好那天,鍾孟宏問他有沒有再寫新的東西?他放了被打槍後陸陸續續寫的一些曲子,播至某一首時,鍾孟宏要他再放一次。他們一直重放、一直重放,最後鍾孟宏說:「就是這首了。」

那是盧律銘準備去駐村前一晚突然想到的旋律。進度是零的配樂家,心境就像站在瀑布下方被轟頂,也像竇加那幅畫裡頭的騎士,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都不知道。「大家都會問怎麼想到這個旋律,其實我後來想,可能是我那時的心理狀態是很不安定的,就像小靜跟媽媽一樣。你要去駐村,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搞不好就被fire......因為我從來沒有這樣工作做過。」

這段頗離奇的共感,最後成了《瀑布》最重要的主題曲,當電影揭開序幕,製作名單開始跑動,斑鳩的琴聲就預示了——「日常無常總相伴。」

鍾孟宏的指示
DSC05553-10-scaled
Photo Credit:吹音樂

盧律銘曾經看過一篇影評,裡頭寫道,其實《瀑布》的結構就跟瀑布一樣,傾瀉而下的速度很快,水沖下來後,才開始細細地流。

而他與鍾孟宏的合作似乎也是,從一開始的高度緊繃(甚至擔心自己被辭退),到後來調頻成功,慢慢能讀出導演的弦外之音:「鍾導有時候是用另一種模式在跟你說,他想要的樣子是什麼,可是你不能用字面的意思去想。或者,他可能在跟別人講無關配樂的事,但你不能想說,反正他是在跟人家講話,因為他可能同時透露了一些對配樂的想法。」

這種微妙的溝通模式好似通靈,盧律銘甚至用「輕鬆」來形容中後期的工作狀態:「常常是我做我的音樂,他在我旁邊坐著看他的書。他書看一看,有事情就先出去,回來可能會問一下我有沒有進度,就是很peace的相處。」

能從鬼打牆到通靈,自然也是經過一番寒徹骨。開始做配樂前,鍾孟宏曾經給過盧律銘幾個指示。他希望這部片的配樂要像「霾」一樣揮之不去,一直籠罩這一對母女,「我那時候一直誤會『霾』的意思。」聽到霾,他直覺想到合成器營造出的飄渺、氛圍感:「可鍾導的意思是,它還是一個完整的曲子,只是會貼著劇情,緊緊跟著角色,不管發生什麼事,角色都無法把它揮掉。」

斑鳩與不完美的日常

回到鍾孟宏的第三個指示,他曾說,有些曲子需要日常感。以開頭曲〈早上七點半〉為例,在電影院播放時,這個有魔力的旋律迅速抓住了聽眾耳朵,它有點質樸、同時揉雜陽光與憂傷的音色,將整個電影所需的生活感帶出。

駐村前一晚,當盧律銘想出那旋律,腦袋第一個浮出的樂器是「斑鳩」。斑鳩不是非常完美的樂器,琴本身的瑕疵,使它無法像吉他一樣有精確的音準,相較之下,音色也不太純淨,所以樂手彈奏斑鳩時多半是快速刷弦,如美國西南方的鄉村音樂,聽起來甚是歡樂。

「可是,我想的那個旋律,它就是需要一個音一個音好好彈,並不需要那麼快速的演奏,因此這個樂器會有一種很不安定的感覺。可是如果回到這個樂器本身的質地,它又非常日常。」台灣的斑鳩手難找,鍾孟宏提議要不找大竹研彈?盧律銘想,找斑鳩樂手來彈《瀑布》裡非正統的演奏曲,不一定會好聽,找一個吉他手彈可能是不錯的解法。

問題是,大竹研並不會彈斑鳩琴。所幸,最後他從旺福的小民那借到一把六弦斑鳩,它既有斑鳩的音色,彈法也和吉他一樣。小民這把琴買回家後幾乎沒使用過,換弦後音色還是髒髒的,「但是我覺得那個聽感是對的。」

合成器與媽媽的不穩定狀態

開頭交代完母女關係與疫情背景,《瀑布》隨即進入了驚悚狀態,配樂也從日常變得詭譎。在媽媽走入風雨的隔天,女兒小靜接到醫院的電話,觀眾終於知道,原來先前的畫面都是媽媽的幻覺。

「我覺得導演不是刻意營造驚悚的感覺。如果我們從小靜的視角看媽媽,其實是有一點可怕的,因為你不曉得你媽媽發生什麼事情。」如果〈早上七點半〉是母女主題曲,〈風雨〉裡的旋律就是媽媽的「霾」,象徵她發病的狀態,編曲上合成器比例很多,帶有冷洌的電子感。

許多觀眾對媽媽向小靜吐口水那段印象深刻,好奇是不是配樂下了什麼功夫。盧律銘說,那段確實有與「風雨」相呼應的旋律,但配樂僅是以不安穩的頻率竄動,呼應媽媽精神不穩定的狀態,觀眾會被嚇到,多半還是得歸功於演員演技。

〈風雨〉一段另一個特點是人聲。整部電影中,唯二的人聲出現在這,以及媽媽找不到存摺的段落。這不是盧律銘預先的構想,而是某次鍾孟宏來聽片尾曲〈抉擇〉錄音時,靈機一動的提議。

通常鍾孟宏來聽錄音,不只是聽成果,他心裡都在盤算,哪一段要不要再嘗試些什麼?那天錄完音,導演便說,希望能在這兩段加入人聲試試效果。「整個過程很有挑戰性,因為你馬上就要決定大家要唱什麼,如果要唱不同東西的話,旋律要怎麼寫?要怎麼分配和聲?都是要現場寫出來,要有真功夫才可以接受這個挑戰,」語畢,盧律銘滿意地笑道:「但蠻爽快的!」

衛兵,紙與豎琴
DSC05638-編輯-1
Photo Credit:吹音樂

在盧律銘看來,鍾孟宏一個非常直覺的創作者,他總是會想要嘗試很多點子,成不成功是其次,「然後,他非常喜歡樂器演奏不是樂器的聲音。」〈衛兵〉這首曲子的第二段背後,有一個十分微妙,聽起來像是振翅的啪啪聲,但它同時有音高,與斑鳩走相同的節奏。那神秘聲響其實是豎琴。

豎琴家蘇珮卿錄完收工那天,鍾孟宏就問,〈衛兵〉可不可以也加一些豎琴?但是如果不是豎琴的聲音,可以做出什麼樣的感覺?

盧律銘一行人先是將蘇珮卿的豎琴過效果器,可導演確認後,認為並不可行。〈衛兵〉原先的編曲已經有非常多扭曲的合成器及電吉他聲響,若再用這種方式處理豎琴,會顯得太過擁擠。「我那時候想說,不然用紙塞到豎琴裡面。因為有個作法叫預置鋼琴,他們會放像紙、黏土之類的東西在鋼琴上,讓鋼琴發出不是鋼琴的聲音。沒想到這樣試完,結果很搭。」

〈衛兵〉一曲搭配在媽媽再度產生幻覺,認為門外有衛兵監視,小靜見狀,想起醫生說,面對思覺失調症患者,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她,於是便出門佯裝與衛兵溝通,甚至以踏步聲模擬衛兵走遠,是電影中頗感人的一幕。

這段配樂,其實是被退貨的第一批裡的其中一曲,鍾孟宏後來回去聽,覺得這首可以再發展下去。調整過後,編曲的主要樂器是斑鳩、電吉他跟木吉他,斑鳩跟木吉他之間,不管是旋律、演奏皆是一來一往,因為混音擺的位置不同,你會聽見斑鳩這句還沒講完,吉他就補上來,像是家人在拌嘴。

這一段旋律也出現在各式母女互動的段落,但跟開頭的母女主題曲不同的是,這段旋律更平鋪直敘,沒太大起伏,「因為日常生活中,你每天做的事情都是一樣的。」

不要這麼悲觀好不好
DSC05550-9-scaled
Photo Credit:吹音樂

回顧了《瀑布》的配樂趣談,盧律銘說,如果將電影以前後段區分,前段當初令他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小靜跟蹤媽媽到停車場,媽媽從電梯口走出來,問女兒:「我什麼時候變成你的惡夢了?」媽媽這樣對女兒說話,簡直比恐怖片還恐怖。於是小靜從停車場跑出來時,盧律銘用了整部配樂裡面最龐大的編制,「其實那邊對她來講是最劇烈的瀑布,因為她完全不知道媽媽發生了什麼事情。」

盧律銘用瀑布來形容小靜的這個坎。電影看到最後,會知道《瀑布》之所以名為瀑布,是因為媽媽品文罹患思覺失調症後,耳裡時常會聽見瀑布轟隆作響的聲響:「但我覺得這部片如果你越看越多次,或者是你越看越進去的時候,你會發現可以代表『瀑布』的東西其實太多了。」

而後段他最喜歡的一幕,是小靜參加完指考,跟媽媽兩人在路邊散步的畫面。相比令人提心吊膽的結局,這段反倒是本片最有希望的一刻。「我用了本片唯一出現一次的樂器,叫柔音號,他算是低音小喇叭,」配樂家的工作,像是用音樂同理角色,伴著她們走過故事:「那一刻,我覺得兩個人好像真的可以好好過下去。」

《瀑布》結尾小靜親身經歷了一場「瀑布」之災,是生是死引觀眾熱議。盧律銘分享了駐村後期,劇組在剪接時對這幕的討論,不過我想小靜的存活與否,還是該讓聽眾自己定奪,就不必細說了。倒是他自己的答案呢?「我覺得是有的啦,」他笑了笑,「不要這麼悲觀好不好!但觀眾也可以選擇這樣想啦,只是這樣太黑暗了。」

本文經Blow吹音樂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楊士範

Blow 吹音樂

給獨立音樂輕度愛好者: 所有新鮮有趣、光怪陸離、你應該知道或意想不到的消息都在這裡。 給獨立音樂重度研究生: 那些冷僻的專業知識、產業觀察、流行趨勢希望能滿足您的需求。

更多此作者文章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Art
20 Feb, 2023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逛展配圖1
準備穿梭2222時空旅途的孩子們。
親子逛展配圖3
遺落方艙-守護最後的生機。巨型生態植物瓶,聯手花藝設計品牌《煙花蕨醒》打造。
親子逛展配圖2
穿越2122年,探索海洋環境議題,熱門的踩踏區體驗。
親子逛展配圖4
「這個食物可以吃嗎?」打開驚喜的多重宇宙便當盒,孩子們從藝術創作探索永續的知識。
親子逛展配圖5
親子共學的永續餐桌,透過內容互動與永續美學探索環境與自身的關係。
親子逛展配圖6
永續的模樣由你決定!未來的主人翁正在規劃「拼」出永續的藍圖。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華山展場位置圖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觀展證書申請jpg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

行銷合作

TNL行銷是關鍵評論網集團行銷團隊的核心部門。聚焦於集團各品牌的獨特價值,希望以品牌力量聚集內容的愛好者,一同參與社群與實體活動,進而達到品牌的口碑效應。TNL行銷同時也是集團的聚合中心,與其他優質媒體、品牌一同合作,提供最新、有趣的資訊於市場,達到品牌與讀者雙贏的效應。

更多此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