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耀司呼籲眾人「用你的方式做」、「營造出自己的風格」、「做個有型的人」,並且要打破和服著裝的鐵則,他的意見多少反映了當代對和服這經典服裝的態度。
文字:Terry Satsuki Milhaupt
和服最初是具備多種款式的日式服裝,後來成為了具象徵性的國服,當我們回溯歷史,整個轉變過程和原因便不再是道謎團。19世紀中期,所有人——各階級的男性、女性和孩童——都穿著和服,其乃日常衣著、正式服裝,亦是儀式場合的穿著。
而自1870年代開始,男性多改為穿著西式服裝,穿和服的人口因而急速減少。到了1920年代,許多孩童會穿著西式制服上學,這令和服消費人口又減少了大半。
1937年,民族誌學者今和次郎如此記述:「西方時尚變得相對穩定,日本時尚反倒有創意又創新。」1948年左右,曾有一股「反動的和服復甦潮」,而1950年夏天,對浴衣的需求量據說大幅超過了百貨的供給量。

Photo Credit: iStock
然而,在二戰結束後不久的1960年代——即同盟國軍事占領日本期間,選擇「西式」服裝的日本人逐漸增加,連女性都不再將和服當成日常服裝,主要留在特殊場合穿著。隨著西式服裝被日本國內接受,變成年輕人的日常「衣著」,民眾於是愈來愈不熟悉和服的「著裝方式」。
在二戰後主要當作「穿著用品」留存下來的和服,是較正式的絲質和服。這類絲質和服裝飾繁複,成了傳統日本的國家象徵,愈來愈多女性與孩童會穿上這樣的和服出席正式活動,「傳統日本藝術」的工作者也同樣會穿著。然而與此同時,在外國人的想像與一部分日本人的推波助瀾下,和服也成了充滿魅力的舊時代遺物,與富士山、櫻花一同成為永恆的日本文化標誌。
作為文化標誌,身穿和服的女性形象長久以來皆被運用在日本的旅遊行銷上。1936年,日本鐵道省國際觀光局出版了《和服:日式服裝》一書,藉由巴黎畫家來向英語世界的讀者介紹和服的誘人之處。戰後的1960年代,日本航空廣告上亦出現了身穿和服的空服員。

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出版
至於較近期的一張2006年的旅遊海報,則代表了日本政府推廣「酷日本」的「軟性」手法,刻意將能代表傳統與當代日本的迷人符號結合起來。這張海報十分當代,巧妙地將和服與日本融合,並用大眾文化與帶有文化立即性(cultural immediacy)的姿態將其翻新,遠遠超越了過往所認識的符號。
海報上的流行明星大貫亞美與吉村由美即眾所周知的帕妃樂團成員,2人身穿紋樣鮮明、用色大膽的紅色與粉色和服,搭配1960年代風格的靴子,身後則是葛飾北齋名聞遐邇的木刻版畫〈神奈川沖浪裏〉。此外,其中一位手持茄子,另一位的手上則停著一隻展翅的老鷹。
老鷹、茄子和富士山,三者若同時出現在新年第一天的夢(初夢)裡便代表了吉兆。
如果將這張海報與礒田湖龍齋一組主題相似的木刻版畫相較,會發現前者那張極富想像力的海報,鎖定的正是國際性的客群。且海報左下角還有帕妃樂團的卡通人物,多重意義上也是日本對全球吸引力的拓展,亦即將流行明星的動畫虛擬角色宣傳成「日本在美活動的親善大使」。
於此,和服被置放在一個交界點上:一方向著那時,另一方對此刻;一邊是真實,另一邊則是想像。

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出版
流行明星在這張海報中穿著和服,如此看來,她們似乎留意到了山本耀司的建議,即挑戰既有的「正確」和服著裝鐵則。山本呼籲眾人「用你的方式做」、「營造出自己的風格」、「做個有型的人」,並且要打破和服著裝的鐵則,他的意見多少反映了當代對和服這經典服裝的態度。
1980年代初期,當山本的設計首次跨上伸展台時,沒人預料到當代的日本設計師能在全球的時尚聖地舉辦大型的回顧展。當我們回顧山本的作品最初如何被日本以外的消費者接受及其今日的位置,或許便能更了解和服是怎樣跨出日本國服的狹隘角色,邁入另一個領域。
山本耀司在1943年出生於東京,當時日本正處於二戰時期,他的母親成了戰爭寡婦,靠著裁縫的工作獨自撫養兒子。他成長於同盟國占領日本期間,母親期望他成為律師,因此他在慶應義塾大學攻讀法律,並於1966年獲得學位。然而,最後他卻更喜歡在母親的店內工作,於是母親向他提出了一個先決條件:必須先習得裁縫工藝的基本知識。
山本於是到文化學園大學求學,在1969年畢業。隨後,他參加了一場競賽,贏得前往巴黎旅行的機會,儘管不諳法文且手頭拮据,他仍然在巴黎待了8個月。回到東京後,他於1972年展開了最初的事業,1981年則回到巴黎展示作品,同年,「Comme des Garçons」(意為「像男孩一樣」)的設計師川久保玲亦在巴黎辦展。
部分時尚評論家稱讚他們的作品相當具有前瞻性,但其他人則對兩人的作品有所批判,認為「以廣島流浪女的形象作為新款式,太前衛且憂鬱,在全球市場上很難有正式的競爭力」。但重要的是,兩位設計師在巴黎伸展台引發的爭論,令巴黎與紐約不得不承認其與日本時尚工業都十分具創造力,且已經達到國際水準,而非如刻板印象中的亞洲國家那樣,僅能在全球化的時尚工業中負責製造。
雖然山本是日本人,但他的自我認同並不在日本這個出生地。當記者問道日本美學對他的作品產生了什麼影響時,他回答:「為什麼我是日本人?為什麼?我從沒做過讓自己成為日本人的事,我也從來沒有機會選擇,只是剛好出生在東京罷了。」
然而某些方面而言,他的作品確實具有「日式」的本質。雖然其設計的輪廓整體來說近似西式服裝,但某些評論家認為,他使用直線剪裁並將裁縫工法減至最低,這樣的手法隱隱暗示了和服的結構。而山本的設計恰如三宅一生那樣,皆著重人體與衣物之間的空間。
很多人認為山本耀司、三宅一生和川久保玲的作品是東西方美學傳統的融合,但也或許已然超越那樣制式的區分方式。
1860年代,西式服裝剛開始成為日本人的選項之一,「西式」和「日式」等表現助長了東西方的分野——這項作法在當時的意義當然比現代更重大。然而,在經過一個世紀後的當代,亦即山本耀司成年後,多數日本人對「西式」服裝的熟悉度反而高於和服。
事實上,日本人完全轉向「西式」服裝後,便不再清楚如何正確穿著和服,而必須向和服專家求教。至於百貨公司則長年扮演品味泰斗與時尚達人的角色,但一反先前向日本人介紹、推廣「西式」服裝的態度,如今認為自己有義務教導日本消費者如何正確地穿和服。
「1980至90年代有一股『復古爆炸風潮』,人們渴望具有懷舊風情的新產品,同時消費行為則與農耕及田園生活風格息息相關,在這股風潮之下,甚至發明出了一些新的傳統。」
當人們對和服的興趣日益提高,確實也可能表示其渴求步調較緩慢的、較「傳統」的生活方式——在1980年代快速發展而於90年代初期飛快崩壞的泡沫經濟之下已不復見。在這股懷舊風潮中,日本對和服這款T型服裝的興趣或許全投注在浴衣上——舒適輕便、易保養,且男女老幼都能穿,同時吸引了日本人與觀光客。
到日本參加夏日祭典的外國觀光客提到浴衣,或許會認為是一種棉質和服,或更普遍地稱其為夏季和服。但對日本人而言,浴衣這種節慶用、無線條的棉質衣物,是有別於和服的類型。
日文「浴衣」(ゆかた)一詞是「湯帷子」(ゆかたびら)的簡稱,通常以韌皮纖維製成,最早在室町時代即有人穿著。隨著棉的供給在18世紀變得更穩定,價錢也變得更親民後,浴衣便開始採用棉製,在越後與明石兩個地區則用類似縐織的布料製作。
明治時代,浴衣是夏日傍晚的休閒服,20世紀初期的女性會在入浴後穿著,善用棉質纖維吸水會變涼的特性;如今浴衣則再次吸引了年輕女性,成為她們參加夏日節慶的服裝。日式旅館和高級飯店通常也會準備輕便的藍白色浴衣供旅客使用,使其有機會在相對隱私的空間穿上這件和服剪裁的衣物。

Photo Credit: iStock
浴衣適用於公共場合或私人空間,取決於不同的世代與文化。顧名思義,傳統上浴衣是在入浴後穿著,因此有些人認為白天穿浴衣並不妥當,即使是經過改良設計的亦然;其他人則認為浴衣穿來舒適,且能獨自輕鬆穿脫,是濕熱的日本夏天完美的選擇。
在盂蘭盆節這類人們返鄉祭祖的夏日祭典上,色彩繽紛的浴衣早已是熟悉的景象。由於民眾會在夏天與祭典上穿浴衣,因此雜誌和電視媒體總會提前宣傳下一季流行的浴衣紋樣。
日本大眾品牌Uniqlo一向走類似GAP這般年輕平價的休閒風格,如今也會自行產製浴衣,並搭配合適的腰帶販售,這證明了日本年輕族群對浴衣的興趣並不低。2002年,日本紡織製造公司川島織物與英國設計公司「Bentley & Spens」合作,生產了一系列設計師浴衣,行銷全球市場。這系列採英式設計,布料則產自日本並在中國縫紉加工,最終成品再配送至日本和英格蘭。
除了浴衣市場,日漸升高的還有以古董和服替代日常服裝的興趣,傳統和服產業意欲喚起脫離已久的男性消費者的注意力,其中擁有百年歷史的腰帶商——譽田屋第十代當家山口源兵衛便致力在和服設計界掀起革命。
在其2008年的春季時裝秀上,男性模特兒紛紛脫下了羽織外套,秀出身上的刺青與日式兜襠布,在走完台步回到幕後之前,更模仿江戶時代的消防員——他們在滅火後會脫下正反兩穿的外套,迅速翻面後穿回——展示出隱藏在衣物內面的大膽設計。
山口的設計反映出設計師運用嶄新素材和進步的技術來振興傳統工藝的期望,同時又維持了江戶時代傳承的家族傳統,而其近年活躍於和服設計界一事,在網路上也獲得了廣大迴響。只是在這個如今鮮少看見身穿和服的男性、亦很少有男性擁有和服的國家,山口的願景所帶來的影響仍有待觀察。
此外創造穿著和服的場合,也能重新挑起消費者的興趣。20世紀初期,「漫步銀座」(銀ブラ)是十分受歡迎的休閒活動,而這項活動在今日則演變成「在銀座穿和服」。
自2000年代早期,在某些特定的週六下午,銀座周邊便會專程保留給行人,不論男女老少、日本人或外國人,皆會身穿和服聚集在此。他們往往沿著街道漫步,無論是穿著復古款、新款或兩者兼備的綜合款,任何樂於穿和服的人都可以參加,唯一的鐵則是不能批評他人怎麼穿和服。
這項活動吸引人的誘因還包括可以免費乘坐京都的大眾運輸工具,亦可免費進入博物館參觀和服展覽。2010年,11名在京都的和服狂熱者透過Twitter組織了一項活動「Kimono de Jack」,無論國籍為何,參與者皆需穿著和服在指定的時間、地點現身,這在日本境內吸引了不少追隨者。
近期,英格蘭、美國等其他國家也舉辦了同樣的活動。這些活動都顯示出特定團體致力於延續和服文化,且著裝者不限於日本人,而遍及世界各地。
同場加映
本文摘錄自《和服:一部形塑與認同的日本現代史》,遠足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書籍介紹

縱觀歷史,和服在設計、用途和意義上的改變,反映了日本社會、政治、經濟與國際地位的變遷,其非但從日常衣著演進為象徵日本的符號,更刻劃、吸收了現代化的影響,形塑了日本人的認同。
本書以精選物件的分析及影像、紀錄為基礎,將論述擴大至性別、世界主義、消費主義和時尚理論,既含括歷史,亦放眼當代,透過顯微與宏觀的雙重視角來檢視和服,揭示現代和服發展的進程,並進一步思索一個亞洲國家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擁抱現代性,亦即日本如何遵循自身需要來操演和服,好在逐漸國際化的世界舞台上,建立出辨識度極高的國族認同。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