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usen Nagashi

很難想像在那樣的年代裡,校園劇可以如此純淨:90年代傳說日劇——《白線流》

很難想像在那樣的年代裡,校園劇可以如此純淨:90年代傳說日劇——《白線流》 Photo Credit:《白線流》,來源:IMDb

《白線流》成為了90年代的傳說日劇,這所謂的「傳說」其實很平實:當別人問妳最有名的90年代日劇是什麼,妳不一定會想起它。但當看過《白線流》的妳想起了它,我敢打賭妳應該會目眩神迷幾秒鐘。

準備畢業的學生們,將水手服的領巾取下,頭尾綁在一起,串成一條長長的白線。畢業生們一起到學校附近的河流上游,將這條繫著所有人制服一部份的長白綾,放入水中,讓它順流而下……彷彿告別學校3年的美好時光。

你聽過這樣的畢業儀式嗎?在1996年前,大部分日本人連聽都沒聽過,但是,1996年日劇《白線流》(台譯《那些日子以來》),令這個長野縣松本市學校的悠久傳統,為全日本與亞洲許多國家所知。《白線流》是90年代中期非常特殊的日劇,即便在25年後的現在回顧它,依舊是妖魔盛世的一朵清新白蓮。

「妖魔盛世」不是誇飾,在90年代初泡沫經濟正式破滅後,日經股價一瀉千里,但娛樂圈尚未受到這麼直接的衝擊。或者應該說,衝擊已經造成了,但娛樂圈仍然荼蘼盛開——各式獵奇的、喧鬧的綜藝節目與戲劇節目推陳出新,彷彿電視圈為了不想離開派對的日本觀眾們,舉辦最終的狂歡。

野島伸司野澤尚這兩位年輕編劇,在90年代前半聯手建立了日劇史上的「NN時期」(以兩人姓氏首字母命名)。儘管當時擁有日劇4大家美名的山田太一倉本聰向田邦子市川森一仍有新作品問世,但在現實生活裡看慣奢華糜爛的重口味觀眾們,更喜愛NN時期的寫實殘酷。

野澤尚對夫妻殘酷、野島伸司對少年們殘酷,比起來,《古畑任三郎》那樣向古典推理小說致敬的作品,反倒像是象牙塔裡的純真幻想——都敢動手殺人的犯人們,竟然都會乖乖自首。

野島伸司1993年的編劇作品《高校教師》、1994年《無家可歸的小孩》、《愛沒有明天》、《人間‧失格》;1995年的《未成年》等等作品,大量暴露霸凌、性侵、性騷擾、遺棄、援交等等社會實態,在野島充滿宗教情懷的加油添醋下,讓仍然童真的少年少女們,成為遍地變態裡的聖子聖女……最終他們只能「厭離穢土,欣求淨土」……天堂是他們唯一的歸宿。

NN雙雄說出了4大家不敢直言的泡沫經濟社會黑暗面。但是,社會真相不只一個,經濟泡沫破裂的日本社會,不是只有夫妻同床異夢、不是只有高中女生穿起了泡泡襪。至少,在松本市的高中生們沒有那麼「不講武德」,還有人在運行著傳統畢業儀式,靜靜地紀念著他們的青春又翻過一頁。

7kli0oscg7yr19fphx3ow2kp3kzp88
Photo Credit:TBS電視台

很難想像在那樣的年代裡,校園劇類型可以如此輕盈純淨,1996年1月富士台冬季檔的《白線流》與,4月檔TBS台的《若葉時代》在播映時間上正好前後串在一起,2部作品裡的高中校園,根本存在於2個平行世界的日本。

每個高三生都是一部活生生的戲劇,因為他們要面對未來的升學或就業問題、半熟大人的他們要面對戀愛問題;他們也許需要離巢上京,遠離家人;他們也許要繼承家業,或成為經濟支柱。高中畢業是他們從「孩子」成為「大人」的門檻,這個人生最初的門檻可以很殘酷、可以很迷惘,每個高中生都有一番故事可講,講他們的選擇、堅持、與不得不面對的離別。

松本市松本北高校的3位高中應屆畢業生七倉園子、飯野圓與橘冬美,是《白線流》的主角。編劇信本敬子沒有浪費這部群戲裡的每個角色,讓這3位不同性格的女孩各自面對不同議題。

酒井美紀飾演的園子代表的是「迷惘」,對未來有太多想法的這位資優生,卻無法確定自己的未來志願,甚至在聯考時決定重考,卻同時確認了自己想成為老師的夢想;京野琴美飾演的小圓,是個任性開朗的女孩,與園子相反,她反而對「生活沒有太多想法」……這樣的她卻意外地被一位護理師感動,進而立下了成為看護師的志向。

與2位同學反反覆覆的心態相反,馬渕英里何飾演的冬美,一直嚮往著舞台生活,即便面對經營旅館的父母反對,最後仍然與他們約定了,努力3年之後沒有成功就回到松本的協議。

她在夢想的道路上不斷受到挫折,目標從成為演員、轉變到成為舞台劇演員、再轉變為編劇,而在這些過程中,她持續在社會大染缸裡跌跌撞撞——冬美可以說是信本敬子的自身寫照……信本也是先在社會上打滾數年之後,才踏上編劇之路。

與3位美少女相對的,是柏原崇飾演的菁英好學生長谷部優介、以及對體力很有自信的富山慎司。三女兩男的組合,不管從戀愛主題或是追尋夢想主題的角度看來,棋子都很足夠:柏原崇與酒井美紀前一年才共演了電影《情書》

在片中無緣的兩人,在《白線流》裡是觀眾敲碗的預設情侶檔——如同《戀愛世代》彌補了《長假》的「學妹缺憾」。《白線流》劇中同樣設定為好學生的兩人,一開始彼此也有淡淡的情愫;而小圓與慎司之間也是吵吵鬧鬧的一對……《白線流》的戲劇結構看起來已經完整,可以開心上路。

但是,信本敬子放進了第6個破壞平衡的主角:長瀨智也飾演的大和內涉。原本的5個角色都是「全日制」的高中生,是每天上滿6堂課的正規高中生;而父親過世、母親再婚、白天需要在工廠工作養活自己的阿涉,是「定時制」的夜班生。

定時制學生對全日制生有一種不言可喻的心結,覺得自己矮人一截。而阿涉的家庭背景也是最複雜的,沒有家的他,思考的不只是自己未來的糊口手段,還包括了如何靠自己的力量,重建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為什麼信本敬子要放進第6位主角?當然,18歲的長瀨智也已經有著超乎同齡的成熟氣質,飾演這樣天涯孤獨一匹狼的角色非常適合。但是更重要的是,從阿涉的加入,可以看出信本敬子想要藉由《白線流》,描繪出90年代中期高中生全面性的群像。不只是家境小康或富裕的全日制學生而已,信本想讓阿涉這樣勉力求生、很可能一不小心走入歧途的邊緣孩子,也有一個發聲的機會。

這是信本敬子的溫柔與細膩,在這三男三女的組合裡,交織著來自不同階級背景的半成年欲望與夢想。而畢業這個門檻逼迫他們做出決定、同時考驗這些決定:看似一生會賴在一起的小圓與慎司,卻因為小圓決定成為專業看護而就讀名古屋學校、以及慎司想考上故鄉山岳救難隊的夢想分歧,而被迫分隔兩地。

1280px-Daihachiga_River
Photo Credit:《白線流》@Wikipedia,CC BY SA 2.0
白線被沖走的飛騨高中前

宛如《流氓與淑女》關係的阿涉與園子,中間卻插了一個愛慕阿涉的茅乃,她與品學兼優的園子完全是不同的類型,卻因為與阿涉同樣在工廠服務,而有「近水樓台先得月」之勢。

《白線流》的角色關係圖,涵蓋好學生、平凡學生、壞學生等不同校園階級;同時也涵蓋了不同的家境階級。在野島伸司的筆下,這些階級現象很容易演化成一條充滿惡意的黑河:上流欺壓下流、下流咬牙反撲。

諷刺的是,野島的「變態」描述並不是完全的空想,這正是當時社會秩序與校園秩序崩壞的風景。當時女高中生之間流行「男來電女來店」的「電話俱樂部」(テレクラ);而「援助交際」這個新詞,正式入選為1996年日本流行語大賞。野島伸司彷彿是左手拿著報紙社會版、右手寫劇本,讓青春明星們搬演社會版的頭條新聞。

松本市應該也有走歪路的不良少年……這樣看起來,清新的宛如長野群山白雪的《白線流》,好像是一部避世之作。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白線流》並不天真,它紮實地描寫這些不同階級各自懷抱的苦惱與青澀,同時不帶狗血地讓階級之間的衝突自然發生。

《白線流》某種程度上像是一顆冷靜的鏡頭,注視著這群山城孩子們在畢業前的短暫光陰,而因為它真實,某些衝突自然而然流露出批判的微妙滋味:當阿涉與慎司發生爭執時,跑來處理的老師不是先問清來龍去脈,而是急著分開他們——不要讓夜班生「欺負」了一般生,《白線流》用一個小動作,就讓階級現形。

《白線流》沒有高喊公平正義、也沒有高喊我的明天不是夢。這種真實取向的描寫,帶領劇情跳脫了狗血套路的窠臼。這些主角們沒有踩著金黃的陽光步出校園,相反地,每個角色心中都懷著某種缺憾迎向結局。《白線流》最妙之處,在於劇名描述的「白線流」活動,並沒有在劇集伊始大做文章。白線流是畢業活動,意味著它在劇集最後才會登場。

劇情帶領對「白線流」一無所知的觀眾,走進數個月後要參加白線流活動的畢業生生活。《白線流》事實上想帶著觀眾與園子等人一起「畢業」,一起感受園子最終必然感受到的離別惆悵。當最後一集,5名學生加上了阿涉與茅乃,7個人一起進行白線流儀式時,觀眾終於能理解本劇為何要命名成這個奇怪的名字,同時也深刻了解這個松本市傳統儀式想要傳承的精神。

《白線流》幾乎是北陸版的《來自北國》,更珍貴的是,晚輩信本敬子比前輩倉本聰更為入世一點,她沒有刻意抒情化這群學生的生活,連帶模糊這群處於敏感年紀孩子的真實困境。我在《若葉時代》裡談過,青春劇會形成一個遺世獨立的封閉小宇宙,內裡運行著非日常的邏輯。

《白線流》有一樣的封閉感,但這7個學生之間的情感邏輯卻是真實的,那甚至與泡沫經濟年代無關、也不是日本高中生獨有的生態,25年後,你仍然會感覺《白線流》的真實感,同樣為這部25年前的日劇著迷。

1996年的《白線流》,隨後拍攝了橫跨將近10年、共5部的單集特別篇,每一個特別篇幾乎都是電影長度,可見觀眾對這個題材的迷戀與支持。這些特別篇同時也紀錄了這些年輕演員的成長,特別是在劇中喜怒不形於色的長瀨智也。

《白線流》一開始,他清澈的眼神飽含了孤獨與忍耐;而隨著時間過去,觀眾能在這些特別篇裡,見到長瀨與阿涉同步成長的軌跡,眉宇之間開始多了屬於大人的釋然與氣度。《白線流》等於是一部長瀨智也的「成長紀錄」,那是作為年輕演員最優厚的賀禮。

《白線流》成為了90年代的傳說日劇,這所謂的「傳說」其實很平實:當別人問妳最有名的90年代日劇是什麼,妳不一定會想起它。

但當看過《白線流》的妳想起了它,我敢打賭妳應該會目眩神迷幾秒鐘……內心一瞬間回到了那個樸實可愛的小城市,那裡有溫柔的園子、沉默的阿涉、大笑的小圓、宛如王子的優介……想起那段妳與他們一起畢業、一起放下白領巾、聽著那小溪潺潺……那是名為青春的回憶。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陳仲廷
核稿編輯:古家萱

龍貓大王通信

龍貓大王報導你從未在意(但很有趣)的小新聞、 報導已經過時(但很有趣)的昔日事物、 報導失敗的、被嘲笑的、瘋狂的、奇怪的人們。 報導日本偶像、好萊塢動作、飛車與劫盜電影、70~90年代物

更多此作者文章

漫畫家高妍用Adobe畫出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日常感動

15 Mar, 2023
漫畫家高妍用Adobe畫出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日常感動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漫畫家高妍結合私人經驗與日常觀察,用畫筆凝結出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從學生時期就開始創作的他,持續用Adobe軟體製作所有的漫畫和插畫。採訪這天高妍邀我們走訪他作品場景中常出現的台北溫羅汀一帶,並和我們分享自己的創作經歷。

用Photoshop與InDesign,從獨立出版小誌做到暢銷商業單行本

2022年5月25日,高妍的首部單行本《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在台灣和日本同步發行,不到一週內,台版和日版紛紛「重版出來」,以25歲的新銳漫畫家來說是相當驚人的成績。《綠之歌》同名短篇是高妍在大學時期自費出版的32頁漫畫作品,經過五年時間發展成長篇,故事描述一位台灣女孩「綠」深深愛上日本搖滾傳奇細野晴臣的音樂,而音樂又帶著他遇見許多美好的事物。

「無論是插畫、漫畫,我的作品都以電腦繪製為主,」目前在台日兩地活動的高妍,趁著回台期間帶我們到公館的另類漫畫店Magasick,那裡幾乎是唯一能找到他所有早期自費出版作品的地方,「我通常會先用Photoshop繪製漫畫,接著進InDesign做每頁漫畫的初步排版,打上對白內容,並且讓編輯知道漫畫的順序。」高妍一面介紹他的作品,一面和我們說明工作流程。

《房間日記》、《海的画報》、《荒原》、《1982》到《綠之歌》短篇,翻閱一本本插畫、漫畫作品,令人感受到高妍持續雕琢自己的技巧,不只是畫面、意象和氛圍的經營,在書籍的裝幀上也不斷實驗。《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的書籍設計也由高妍親自操刀,書衣扉頁設計成演唱會門票,隨書附上的歌詞本則選用紋路明顯的特殊紙,精緻得如一本獨自成立的小誌。

☞ 用Photoshop和InDesign製作出版你的作品吧!

01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繪圖板搭配Photoshop,陪伴漫畫家一路成長

「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我就一直在用電腦畫畫,電腦繪圖比起手繪對我來說是更親近的媒材。」直到高妍國中時,母親送給他一台繪圖板作為生日禮物,從此繪圖板搭配Photoshop就成了他創作用的固定班底,「有時候我在畫水彩或素描的時候,都會覺得『天啊,讓我按上一步!』」高妍笑說自己從電繪切換到手繪時常忘了不能重做步驟。

除了自己的作品之外,高妍也經常承接書籍和雜誌的繪製委託,像是村上春樹的散文集《棄貓》由收錄了11張高妍的插畫,以及旅日台灣作家李琴峰獲得芥川獎的《彼岸花盛開之島》台版書封,同樣也出自高妍之手。村上春樹曾形容高妍的畫「喚起某種令人懷念的共鳴」,或許正是這樣的特質,使他的作品能夠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

☞ 電繪首選Adobe Photoshop

「我在用漫畫拍電影」

「我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私人經驗去發展。」台北溫羅汀一帶是高妍漫畫中經常出現的場景,也是他現實生活中最熟悉的區域,但即便在這麼熟悉的日常中,他總能觀和感受到新事物,並且將它們放進作品中。「每天好好感受自己的生活的改變、新的相遇、新的離別,把這些離別具象化成完整的故事。」

採訪這天我們也來到位於台電大樓站附近的咖啡店與Live House「海邊的卡夫卡」,《綠之歌》裡主角小綠與南峻就是在這裡相遇。「我覺得這些東西如果不透過像文字、日記、圖像作品的方式去記錄,有一天就會消失,這些遺忘跟失去是非常可惜的。」海邊的卡夫卡經過18年的歲月,近期也因為都更即將和大家告別。

02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我其實在用漫畫拍一部電影。」高妍在作品中透過背景的寫實處理、人物之間表情的細膩變化,以及水平橫向的構圖去營造出電影鏡頭的感覺,「讓讀者進入故事,並在無意之間將自己帶如故事主角的心境。」雖然生活中充滿離別,但讀者透過閱讀高妍的作品,也許可以不斷地與這些文化場景重新相遇。

☞ Adobe陪你紀錄日常生活的新改變

把感動帶給讀者的瞬間

「我一直覺得我不是什麼天才,我只是非常非常努力在做每一件事情。」以高妍的年紀對應他身為創作者目前的成績,確實常令人讚嘆他繪畫方面的才華,但不為人知的是他的高度自律,「在執行作品上,我很像一台機器,時間到了我一定要做什麼事情,最後把作品透過非常有紀律的方式完成。」

高妍和我們分享他在日本漫畫月刊《Comic Beam》連載《綠之歌》期間,每日醒來吃完早餐就開始工作,一路繪製到晚上,中途除了吃飯其餘時間都不中斷地畫直到睡前。每月連續25天都是這樣的節奏,直到交出當月的稿件,又接著準備下個月的連載。

03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最重要的事情是對作品誠實。當你今天很善待這個作品,很想好好地讓這個作品被跟你有一樣感動的人看見,我相信那個人會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感受你作品帶給他的力量。」對高妍來說這樣的瞬間就是做作品最棒的時刻。你也有想要分享的感動嗎?一起透過Adobe系列軟體來踏出創作的第一步吧!

品牌贊助

由every little d《廣編團隊》製作,由品牌贊助,針對某個特定議題進行研究與探討,不使用浮誇字眼,致力用客觀的角度提供讀者以另一個角度了解商業行為背後發生的議題。

更多此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