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d logo eld logo

穿越Prince的迷幻紫雨:在華麗的演出背後,他始終進行著自己與世界的精神鬥爭

Purple Rain

穿越Prince的迷幻紫雨:在華麗的演出背後,他始終進行著自己與世界的精神鬥爭

作為種族融合的代表,Prince卻在種族問題劇烈惡化的2016年離開這個世界——很難說這樣的「安排」有著怎樣的象徵意義;但毫無疑問的是,Prince始終用他的音樂作品和個人形象,向世界傳達著愛、和平與包容。

文字:Freddie Tsang

5年前,Prince在他Minnesota的私人莊園中去世;留下超過1000首膾炙人口的佳作之後,王子最終回歸到紫色的雨幕中去。

作為Prince最具代表性的作品,《Purple Rain》原本是作為同名電影的原聲專輯發行,卻在發佈後受到大量追捧——一度雄踞Billboard專輯排行榜榜首長達24週,並在全球範圍內累計了超過2500萬的銷量,成為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唱片之一。

https___cn_hypebeast_com_files_2021_04_c

Photo Credit:HYPEBEAST提供

1984年,Prince在Purple Rain Tour中

在這張被譽為「80年代之聲」的專輯裡,我們不僅見證了Prince為黑人根源音樂的流行化所做出的試探與實驗,也得以管窺不止一代音樂人的靈感來源;在LL Cool JLil Wayne以及Kanye West爭相採樣的作品中,Prince為黑人音樂爭取到如今的地位作出了相當貢獻。

本次,我們將一同深入Prince經典鉅作《Purple Rain》封面的背後,在鋒利的字體設計、雌雄莫辨的個人符號以及那些頗具爭議的舞台形象間,回望一名混血藝術家,為打破種族主義與性向邊界所做出的努力與鬥爭。

演出中錄製的電影原聲專輯

「我們要創造歷史了!」在一場慈善演出前,Prince對他的樂隊The Revolution說。

1983年8月3日,在家鄉Minneapolis的俱樂部名所First Avenue裡,Prince完成了可能是他職業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一次現場演出:他攜手The Revolution,首次在觀眾面前演奏《I Would Die 4U》、《Baby I’m A Star》以及《Purple Rain》3首新歌。

這次演出的現場錄音被製作並嚴密封存,最終成為他主演電影原聲專輯的最後一塊拼圖,這就是《Purple Rain》誕生時的場景。

https___cn_hypebeast_com_files_2021_04_c

Photo Credit:HYPEBEAST提供

電影《Purple Rain》的修復版海報

電影《Purple Rain》在1984年如期上映,故事講述了Minneapolis一名叫做Kid的落魄歌手逐漸成為優秀音樂人的故事;主題曲則應景地出現於主角父親自殺、職業生涯面臨重大抉擇的迷茫時期——這與Prince的人生軌跡隱隱平行。

誕生於一個音樂氛圍濃厚的家庭,父親John L. Nelson是一位爵士鋼琴家,母親是一名爵士樂女伶,Prince名字的來源於父親的爵士樂隊The Prince Rogers Trio。從罹患先天性癲癇、父母離異到寄人籬下,Prince的童年生活遠不能稱得上是美滿,而與父親的決裂則令他陷入情感困境的低谷,這也帶給Prince近乎永久性的創傷。

在電影《Purple Rain》中有著這樣的一幕,當Kid推門而入,看到父親正在彈鋼琴,並流著淚告誡他「永遠不要結婚」的時候,導演Albert Magnoli動容地說:「這是深藏於他記憶的一部分,也是他一輩子不超過5次的情感流露。」

https___cn_hypebeast_com_files_2021_04_c

Photo Credit:HYPEBEAST提供

Prince在1985年的演出

幸運的是,除了從雙親處遺傳到極高的音樂天分(他可以熟練掌握超過15種樂器),Prince甚至還獲得了一些父母也不曾擁有的天賦:《Purple Rain》電影劇本的初稿也由Prince在巡演間隙完成。這部拍攝預算僅有720萬美金的半自傳式音樂電影最終收穫了超過8200萬的票房,原創配樂專輯同時斬獲了當年Grammy Awards最佳搖滾樂組合演出現場和Oscars的最佳電影配樂兩個獎項,堪稱奇蹟。

《Purple Rain》的重要性已經遠遠超脫電影配樂本身,這張專輯之於整個1980年代的音樂世界都有著獨特而深遠的意義;Prince也兌現了他的諾言,《Purple Rain》成為搖滾史上最閃亮的一部分。

80年代之聲

「仍然記得那一天,我們的大巴行駛在7號公路上,我用吉他隨意彈了一個根音和幾個和弦,Prince很快地跟上我,《Purple Rain》就是這樣開啓的。」

The Revolution樂隊的吉他手Wendy Melvoin回憶起專輯的創作過程時透露,《Purple Rain》共收錄的9首歌曲幾乎都由Prince一己之力完成,唯獨其中最重要的壓軸曲目是由他人發起。

經過循序漸進的8首歌曲——其中有著僅用幾個小時就完成的《Take Me With U》,熱辣的《Darling Nikki》和使用巴洛克式行進、完全沒有貝斯參與的《When Doves Cry》,聽眾們就迎來了一首近10分鐘的宏偉樂章,Prince在《Purple Rain》空曠寂寥的鼓點和堆疊重復的旋律中,緩慢地嘔出一個淋灕、赤裸的自我。

https___cn_hypebeast_com_files_2021_04_c

Photo Credit:HYPEBEAST提供

對於Prince而言,通過實驗呈現更多的音樂可能始終都是他創作的最重要原動力:早在1980年代早期,他就開始採用大量機械電子合成器Riff來代替1950年代至1960年代最流行的黑人音樂Funk、Soul和R&B中使用管樂演奏的Riff,推動著黑人音樂向著更時髦、更流行的方向發展。

在傳統電聲樂器構成的搖滾樂框架內加入最前沿的電子舞曲元素,僅僅是《Purple Rain》無數個完美等式中的一個:Funk音樂的節拍遇上電子鼓組、噪音搖滾遇上管風琴、再加上當時還未時興的R&B與搖滾的結合,這張專輯的豐富程度令人咋舌,成為教科書般的流行音樂實驗。

最為重要的是,在這張專輯裡,Prince首次有機會將搖滾的主動權回收至黑人音樂家的手裡。

1980年代,英倫入侵過後的搖滾樂世界是一片白色的狼藉——這讓從Blues Rock中成長出來的黑人搖滾樂手們義憤填膺;而在《Purple Rain》中,Prince再度讓消失許久的黑人音樂根源回到了主流聽眾的視野,並將它們與更為激進的風格相結合——如上述提到的「等式」,再加上對Hip-hop等蠕蠕而動的新興音樂風格的嘗試(1980年代末期的《Alphabet St.》等作品),Prince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在後來被稱為「明尼阿波利斯之聲」(Minneapolis Sound)。

https___cn_hypebeast_com_files_2021_04_c

Photo Credit:HYPEBEAST提供

第一張被貼上「髒標」的專輯

在《Purple Rain》大行其道的1985年,一位母親購買了該唱片送給了年僅11歲的女兒Karenna,但當她仔細閱讀了專輯裡《Darling Nikki》的歌詞之後,發現其中充滿了大段關於性交及虐戀等敏感內容,這令她大感不安。

幾個月後,一個名為Parents Music Resource Center(PMRC)的組織在這位母親的推動下成立。該組織旨在審核音像製品,並通過往含有限制級內容的音像出版物上貼帶有警告字樣的標籤,以警示未成年人及其監護人。這種標籤在後來逐漸演化為「Parental Advisory」標識,也就是人們經常提及的「髒標」。

在當時,「髒標」提案的出現曾引起了不少音樂行業從事者的警覺,包括Frank ZappaJohn Denver以及Twisted Sister的主唱Dee Snider在內的不少音樂人都出席了PMRC在國會的提案,為反對唱片分級制度出庭佐證——然而這並不能阻止提案的落實,這位牽頭創建PMRC組織的母親名叫Mary Gore,她的丈夫便是日後柯林頓時代美國的副總統Al Gore,而該組織的其他聯合創始人幾乎都是當時最具影響力政客的妻子。

https___cn_hypebeast_com_files_2021_04_c

Photo Credit:HYPEBEAST提供

Prince的專輯上出現了早期「髒標」的雛形
https___cn_hypebeast_com_files_2021_04_c

Photo Credit:HYPEBEAST提供

1985年,PMRC國會提案門外的抗議群眾

很快,通過了國會提案的PMRC發佈了第一份限制令名單:Prince的《Darling Nikki》位列榜首,緊隨其後的還有Mötley CrüeMadonnaAC/DC和Twisted Sister等音樂人的作品,這份初始名單上的15首歌被稱為「Filthy 15」,標記著一場關於分級審核制度合理與否的拉鋸戰的開始。

嚴格意義上來說,《Purple Rain》並非是第一張被貼上「髒標」才得以出售的專輯——這一殊榮留給了2 Live Crew在1990年發佈的專輯《Banned in the USA》,而前者則是直接促成了這一制度的出現;此外,在「Filthy 15」中還有著另外兩首由Prince創作的曲目。

在Hip-hop音樂逐漸獲得聲量的1980年代,「Parental Advisory」的公義性受到極大挑戰——它被視為白人中產階級借以限制有色人種藝術家進行創作的關鍵舉措,促進了對少數族裔的超性化代表。

音樂人們開始用各自的辦法對抗審查制度——有的Hip-hop音樂人選擇用更加粗俗的內容挑戰「髒標」的權威;或者用隱晦和含有性意味的歌詞來蒙混過關;而有的音樂人則走上了另一條道路,企圖為同樣深處系統性種族主義內的音樂人們建立一個不受主流控制的空間,Prince就是其中之一。

https___cn_hypebeast_com_files_2021_04_c

Photo Credit:HYPEBEAST提供

2 Live Crew在1990年發佈的專輯《Banned in the USA》
封面背後

「Prince正在拍攝《When Doves Cry》的MV,當時所有設計師都去吃午飯了,老闆慌慌張張地跑進來看到我說,哦,我們要派一個實習生去給Prince拍封面了。」負責專輯封面設計的Laura LiPuma Nash這樣回憶起《Purple Rain》經典封面的誕生。

Laura LiPuma Nash在電影海報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設計,「沒有人喜歡用電影海報來做專輯封面,這意味著你必須要在正方形中嵌入一個巨大的垂直空間。」

海報上的字體則由Jay Vigon操刀,與加拿大字體設計師Ray Larabie所設計的Still Time字體十分接近——堅硬、枯瘦且鋒利,通過Prince標誌性的紫色與漸變夕陽般的色彩呈現。

https___cn_hypebeast_com_files_2021_04_c

Photo Credit:HYPEBEAST提供

在《Purple Rain》的專輯封面上,Prince騎著一輛訂製的紫色本田CM400A,採用了70年代經典的Vetter Windjammer整流罩和帶粉紅色絲絨的座椅;在靠近把手處的顯眼位置,印制著一個獨特的標誌:結合了代表男性♂以及女性♀的新符號「 O(+>」;這個複雜符號也成為後來Prince標誌性Logo的雛型。

據滾石雜誌報導,自1992年起Prince開始大範圍使用新符號以代表自己的名字,主要目的是為了給他的簽約唱片公司Warner Bros「添亂」:公司被迫大量向各個出版商郵寄含有這個全新字體的磁片,以供報導、印刷時使用,作為和公司談判的籌碼——然而大家還是只願意稱呼他「王子」。

比起功利主義的開端,這個被稱為「Love Symbol」的流性符號對於Prince本人而言有著更重要的意義。提及這個失衡標誌的靈感來源,Prince說:「我不想讓它變得完美,就像人體一樣。人體總是不對稱的。」在1980年代末期,他開始宣稱自己的「雌雄同體」——不同於David Bowie的「無性別」,Prince希望通過無畏的個人風格,挑戰傳統的性別觀念和美學標準。

https___cn_hypebeast_com_files_2021_04_c

Photo Credit:HYPEBEAST提供

Love Symbol

1984年,Prince在設計師Marie France的協助下,完成了他最受人敬仰的形象設計:一如露骨的歌詞,Prince在標誌性的微尖肩夾克、帶褶邊的襯衫和《Purple Rain》中的高跟厚底靴裡逐漸樹立起一套相對固定的、模糊性別邊界的舞台著裝風格,既有著St. Pepper的威嚴,又有著Jimi Hendrix式的散漫與華麗。在Glam Rock式微的1980年代末期,Prince重新把新愛德華風格的裝束與絲絨襯衫帶回了搖滾舞台。

正如Frank Ocean在紀念Prince的悼詞中所強調的,Prince讓不止一輩藝術家對自己的性別認同感到自在,他表現出了對陳舊性別觀念的不敬與傲視。

此外,Prince於時尚領域的影響力也不僅局限於對Dolce & Gabbana、Gucci或者Haider Ackermann這樣的品牌產生直觀的影響——它們或多或少都在秀場上展示出了對Prince 的效仿,Prince還通過啓發了像Frank Ocean、Blood Orange以至於Justin Bieber這樣受到年輕人喜愛的潮流Icon,影響了更多音樂愛好者們的時尚選擇。

https___cn_hypebeast_com_files_2021_04_c

Photo Credit:HYPEBEAST提供

王子的鬥爭

在Prince曾經登台過的諸多造型中,1995 年於倫敦溫布利球場進行演出的無疑是最具爭議的一個。

1995年,在《The Ultimate Live Experience》世界巡演中,Prince身著一套粉色的以超大亮片覆蓋的西裝出現,並在臉頰的顯眼處位置寫下了「SLAVE」一詞,成就了Prince反擊音樂行業統治階級的經典一幕。

除了通過奇怪的符號增加唱片公司的出版成本,在演出中以出人意料的形象露面,Prince在反抗音樂行業權威之餘,藏有更深的鬥爭意味。

Prince所抵抗的,除了有唱片公司對音樂人的剝削,更多的則是表達他對於唱片行業裡的種族隔離傾向的反對:在2001年解約前,他一直致力於從當時Warner Bros還保留著的黑人音樂(Black Music)部門中脫離出來。

https___cn_hypebeast_com_files_2021_04_c

Photo Credit:HYPEBEAST提供

出生於Minnesota的Minneapolis,Prince親歷了這座城市在種族問題上劣跡斑斑的歷史——就在去年,George Floyd死於當地警察的暴力執法,進而引發了長達一年的#BLM抵抗運動;也正因如此,在面對Freddie Gray、Trayvon Martin、Tamir Rice、Sandra Bland、Laquan McDonald、Alton Sterling、Ahmaud Arbery以及Breonna Taylor等一長串受害者名單的時候,Prince選擇和他的同胞們站在一起。

在前兩張專輯獲得相當的成功後,Prince開始遠離R&B,赤裸上身,要「用白人的玩法接管比賽」。從《Dirty Mind》起,Prince的音樂就始終游離在白人音樂與黑人音樂之間——一如他的混血身份,The Revolution樂隊所塑造多元文化的音樂風格有意地接納了所有人:白人、有色人種以及LGBTQ群體;直到1997年,他在NAACP的領獎台上,接過了Stevie Wonder遞過來的Key of Life獎。

2018年,由Spike Lee執導的電影《黑色黨徒》發佈了先導預告片,伴奏使用的正是Prince翻唱的美國經典黑人靈歌《Mary Don’t You Weep》——這首記載了黑奴和黑人群體苦難的作品是Prince的遺作,在清理遺物時被發現,後來在好友Troy Carter的努力下終得以重見天日,並成為Spike Lee描述種族問題電影的片尾曲。

https___cn_hypebeast_com_files_2021_04_c

Photo Credit:HYPEBEAST提供

1981年,彼時還籍籍無名的Prince在The Rolling Stones的演出中登台暖場,卻因其膚色和中性裝束遭到了全場觀眾的噓聲;26年後,當Prince在以他「Love Symbol」為靈感打造的舞台上亮相超級碗的中場秀,《Purple Rain》的響起卻讓全場觀眾齊聲高唱;在這4分之1個世紀中,Prince始終堅持著自己的鬥爭,並最終贏得了搖滾樂的尊重。

作為種族融合的代表,Prince卻在種族問題劇烈惡化的2016年離開這個世界——很難說這樣的「安排」有著怎樣的象徵意義;但毫無疑問的是,Prince始終用他的音樂作品和個人形象,向世界傳達著愛、和平與包容;不論是在他華麗的音樂中,還是鋒利的外表下,這樣的主題始終不曾變過。

本文經HYPEBEAST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

HYPEBEAST avatar

HYPEBEAST

創立於 2005 年的國際知名線上潮流生活資訊媒體HYPEBEAST,以街頭時裝與球鞋文化為主軸,延伸至藝術、音樂、設計等流行文化領域 。團隊橫跨歐美、日韓與中港台,憑藉獨特觸覺、極具視覺衝擊之影像, 從最新、最多元化的時尚資訊,到專題報導、造型特輯,24 小時無間斷供應,與讀者一同見證著潮流文化之發展。創立於 2005 年的國際知名線上潮流生活資訊媒體HYPEBEAST,以街頭時裝與球鞋文化為主軸,延伸至藝術、音樂、設計等流行文化領域 。團隊橫跨歐美、日韓與中港台,憑藉獨特觸覺、極具視覺衝擊之影像, 從最新、最多元化的時尚資訊,到專題報導、造型特輯,24 小時無間斷供應,與讀者一同見證著潮流文化之發展。

更多此作者文章

此篇文章含有成人內容,請確認您是否已滿 18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