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讓英國人從每天至少3、4杯茶(紅茶加牛奶),變成平均每週2杯茶不到?
文字:Cait Chang
西元1720年開始,英國出現了現在流行的茶——紅茶加上牛奶和糖。在那之前,英國和歐洲流行的是從中國引進的綠茶,直到18世紀,糖開始進口後,紅茶加上牛奶和糖的風潮,取代了英國人嗜綠茶的習慣。
幾世紀前,從醫藥和健康角度飲綠茶的觀點,來杯茶(Cuppa)、約喝下午茶的習慣逐漸演變成近代社交的文化觀點。然而,2016年的現代英國人,喝茶比例已不如從前——現在英國人的下午茶或社交飲料,已改成刺激性和口味較強的咖啡,每天至少都會來上1、2杯。
是什麼原因讓英國人從每天至少3、4杯茶(紅茶加牛奶),變成平均每週2杯茶不到?
英國人變得不愛喝茶?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從英國國家食物研究(National Food Survey)最近的調查可看出,英國人對茶的熱愛從70年代就開始消退;二戰之後是喝茶高峰,現在英國年輕人(4至16歲)喜歡喝茶的比率,僅有戰後嬰兒潮人口的一半。
調查中也發現,50歲以上的受訪者仍保有飲茶習慣,每天平均3杯以上,對照另一份調查「YouGov」的統計,他們一年平均喝下876杯茶,相當於兩個浴缸容量。
英國人變得不愛喝茶,可能的原因還有口味的差別與「心裡感受」上。
咖啡入口滋味濃烈,就像咖啡因作用,短暫卻刺激,反觀茶,在口味上和心理上,則讓人感覺像家一樣,舒適溫和。雖然有些英國人在身體不適時,還是會想來杯茶,然而考量紅茶咖啡因過高,平淡的口味,也讓人感到無聊。
茶包仍佔據家庭廚櫃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20世紀的英國喝茶文化,則受到美國發明了「茶包」的影響。茶包的大量銷售讓茶公司進帳不少,至今各種品牌茶包仍佔據家家戶戶廚櫃(只是喝的次數變少了),佔有超過96%的茶市場。只要按下熱水壺開關,丟進茶包,倒下熱水,再加入牛奶,些許糖,濃一點的一杯茶,2分鐘就好。
只是,茶包讓茶的品質大幅降低,平價或超便宜的茶包品牌可能含有劣質茶葉,甚至只是茶葉碎片或粉末,也因為一個茶包減少了茶葉需要攝取容量(大約3克),茶包則是零售好銷貨。當然,也沒人假裝自己平常喝的是什麼高等茶。
英國有機超市或較高價位超市(如Waitross或Mark&Spencer),有幾項茶包品牌除了經典紅茶種類(經典早餐茶、伯爵茶、大吉嶺、阿薩姆等),薄荷茶、南非國寶茶、印度香料茶、或是洋甘菊茶或石榴茶,也以健康訴求主打,主攻超市對應的客層。
此外,根據美國心臟協會3月的最新研究,雖然紅茶咖啡因也不低,然而茶葉中的茶單寧抗氧化劑高,適量的茶飲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好喝的英式奶茶到底怎麼泡?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想要泡出好喝的英式奶茶,究竟先加牛奶還是紅茶?這個問題連日本人都非常考究和疑惑,除了紅茶牛奶香,英國人的「正確泡茶、泡出好喝的茶」,必須先加進牛奶。步驟如下:
- 水,以軟水為主。英國自來水需要過濾後才算軟水,礦泉水不算!
- 過濾後的水加進熱水壺,同時另外將紅茶壺加熱(相當台式飲茶的熱壺。加上至少4分之1高的水,以微波爐加熱、或滾水熱壺。避免使用鐵壺,使用陶瓷茶壺較能保有茶葉香氣)。
- 水滾之後,只要加進一茶匙左右茶葉,在此不使用茶包,整包裝茶葉有較高濃度的茶單寧。倒進滾好的水,等候3分鐘。
- 使用自己心愛的茶杯、馬克杯。先倒進適量牛奶在杯中,以冷鮮乳為主,不需加熱。牛奶先待在杯中的原因是由於牛奶若倒進高於75度以上的熱茶中,奶蛋白會遭到高溫破壞,嚐起來就是不如熱茶加入牛奶的好喝(密集的奶蛋白被破壞的過程較慢)。
- 熱紅茶倒進牛奶中,顏色愈深紅茶濃度高,愈淡則奶味較濃;最後可依個人習好加入糖量。
引用來源
- Britons drinking less tea and eating more junk food, new data says
- This is how much tea we in Britain drink each week
- Britons drink tea when they are sad and lonely
- Why Britain is losing its taste for tea – and how hipsters could revive it
- One cuppa a day could cut heart risk: Tea reduces likelihood of having a stroke or cardiac arrest
- How to make a Perfect Cup of Tea
- 'Shocking' sugar levels in High Street hot drinks, warns charity
本文經食力foodNEXT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