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UNDERCOVER還是Margiela的信徒?淺談時裝設計的「邪教式」崇拜

這些品牌似乎在暗示有豐富的品牌故事「可供挖掘」,從而引起「信徒」的強烈好奇,促使他們花大量時間去解讀相關信息,同時也孕育出品牌受眾對設計師的偶像崇拜。
文字:LonLeaf
上世紀70年代,在Vivienne Westwood等人的推動下,設計師開始將時裝作為自我表達的容器,由此催生出「批判時尚Critical Fashion」這一概念。與此同時,Massimo Osti受軍工裝啓迪,投身於日常功能服飾的開發,對「機能Techwear」的發展影響至今。
旨在為上流社會服務的傳統時裝設計在這一時間點,走向兩條完全相反的路徑,呈現多元化發展。被賦予無形之物的時裝藝術和專注於服裝本身的實用主義,就像一條軸線上的兩個端點,雖然背道而馳,但都處於「時尚」的範疇之內。

加之「次文化Subculture」概念的誕生,大眾逐漸注意到生活中星羅棋布的小眾愛好群體,也愈加對其理解與包容。作為一種涵蓋生活方式的文化現象,亞文化與時尚一直關係緊密,並互相影響。年輕群體對某一風格鮮明的時尚品牌或設計師進行「Cult邪教」式崇拜,似乎已經成為新世代的一種風尚。
無論是秉持反抗精神的UNDERCOVER,聚焦青年文化的Raf Simons,融合民族美學的visvim,打造功能服飾的ACRONYM,還是專注於面料創新的Stone Island,都可以成為其針對受眾的「信仰」。這些品牌就像電影中的Cult片,擁有一眾迷戀其獨特風格,黏性極高的「信徒」,甚至形成以此為基礎的社群文化,宛如一種新形式的「宗教」。

此次,藉由買手店eth0s主理人Falcon Chen,Archive店家Lake Vienna主理人Roe Hodgson,服裝品牌 COMMON/DIVISOR主理人Dongiri,服裝品牌FFFPOSTALSERVICE主理人Jonathan Choe,以及服裝品牌 Cheval De Song主理人AWen加入對話。這5位既是時尚領域的從業者,也是不同品牌的忠實愛好者,他們將站在雙重身份的角度來一同探討「品牌信仰」這一現象及其幕後成因。
辨識度高的獨創視覺
獨樹一幟的視覺風格,是時尚品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最直接的方式。在還未瞭解理念、世界觀這些抽象信息時,人們往往會因為獨特的Logo、印花、造型,記住一個品牌。就像Dongiri最初是在Instagram上看到一群ACRONYM愛好者的集體上身圖,被這種區別於當時主流時尚的風格吸引,才開始深入瞭解該品牌。
在自成一家的美學體系下,這些品牌通常能夠從服飾到配件「自給自足」,遵循品牌的法則便可以建立起完整的衣櫥。但也正是這份「獨特」,使得其服飾風格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如visvim、ACRONYM、Rick Owens、Kiko Kostadinov這些擁有強烈自我風格的品牌,似乎只有自家單品才能毫不違和地搭配一整套造型。這也變相增加了品牌「信徒」的忠誠度。

如果品牌創造出辨識度高的視覺符號,為人們提供一個具有象徵意味的圖騰,往往更容易被大眾記住。
比如時下熱門品牌1017 ALYX 9SM標誌性的Rollercoaster Buckle安全扣,通過附著於服飾、首飾、包具等各類產品,進行病毒式傳播;而另一人氣新興設計師品牌Marine Serre的月形Monogram也成為極具記憶點的品牌符號;Stone Island的「羅盤袖標」則可以讓街上兩個互不相識的陌生人識別出同好。
不過這種方式雖然能夠讓大眾迅速記住品牌,但也可能讓人們對其印象停留於具象的表面特徵。國內收藏 Stone Island Archive規模最大的愛好者之一AWen,就希望大家能夠瞭解更多「袖標」背後的內容,「Stone Island除了它知名的面料科技值得去感受,Massimo Osti本人的設計理念也非常重要。」
值得玩味的設計哲學

細心留意那些有Cult屬性的時尚品牌,會發現它們一般在成立初期就已經構建好品牌世界觀的框架,就像電影在正式開拍前,導演已為整個故事擬好腳本,這也正是「Branding品牌建設」的重要一環。相比「設計師」這層身份,這些品牌主理人更像是善於講故事的人。
來自洛杉磯的Archive收藏者Roe Hodgson以當代時尚史中最Cult的品牌之一Rick Owens為例,闡述了他對這一現象的洞察,「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Rick Owens為品牌創造了如此完整的世界觀。我認為這些Cult品牌背後的設計師,往往也是圍繞品牌製造宏大虛擬世界的大師。」
高橋盾「不妥協」的生活態度與設計理念,讓Roe Hodgson淪陷於UNDERCOVER的魅力。其不僅熱衷於收集、研究UNDERCOVER的經典系列,在生活中他也將品牌所描繪的龐克美學融入自身的價值體系。

中學時代在雜誌上看到visvim單品便為其設計哲學著迷的Falcon Chen,其創立的買手店eth0s如今已成為中國最大的visvim代理商,「年紀上去以後,發現visvim隨著我們這批人一起沈澱下來,更有價值和韻味了,現在的visvim把文化、傳統演繹地更獨特有趣。」
visvim所營造的濃郁品牌氛圍,顯然得益於主理人中村世紀講故事的功力,而其「致敬」的前輩品牌RRL創始人Ralph Lauren更是大師中的大師。Ralph Lauren締造的「生活方式」帝國,涵蓋了從服飾到家居,從常春藤到西部牛仔,滿足了人們對「美國夢」的一切幻想。
另外,人們總是試圖從那些著作等身或有著精彩故事的人物身上,尋求樹立自身審美認同的方式,時尚也不例外,素來以低調神秘著稱的Martin Margiela,讓其品牌也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這似乎在暗示有豐富的品牌故事「可供挖掘」,從而引起「信徒」的強烈好奇,促使他們花大量時間去解讀相關信息,同時也孕育出品牌受眾對設計師的偶像崇拜。從這一層面看,「神秘感」或許是這些洞悉用戶心理的設計師們的營銷手段之一。
偏愛聚焦小眾亞文化

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頻繁交替,讓成長於訊息爆炸時代的年輕群體普遍對「歸屬感」、「身份認同」感到焦慮。
對於新世代的創作者與消費者而言,「共鳴」這個字眼顯得格外觸目。當設計師開始將對自我認同的困擾、對時下社會的反思、對邊緣人群的關懷置於和自己切身相關的某一領域時,這些Cult品牌似乎成了主理人與「信徒」之間傾吐衷腸、互相安慰的「社群Community」。
多愁善感的Raf Simons就是關注青年文化的典型代表。與Raf Simons每一季都產生聯繫的Jonathan Choe,在其作品中能夠找到與自己相似的部分,於是他開始沈迷於收集並創建自己的Raf Simons Archive。而本身就是Kraftwerk、New Order和Joy Division忠實粉絲的Jonathan,發現Raf Simons受這些其鐘意的樂隊影響深遠,也讓他與這個品牌更為緊密。
這裡又不得不提及Rick Owens創建的社群文化,這位設計師的粉絲會聚集在各個社交平台,甚至組織線下聚會,來分享最近購入的單品,細緻地討論品牌故事。
成為一個品牌的追隨者,能夠讓人們在這種「抱團取暖」中達成對自信的訴求,同時還能獲邀加入一個渴望互相分享相似經歷的群體。「看到別人穿著那些 UNDERCOVER獨特稀有的作品,既是分享同好的談資,也是交到新友的契機。」Roe Hodgson 解釋道。
傳播載體不限於服裝

在傳播媒介逐漸多元化的當代社會,藝術就像流動的液體,注入不同的容器,會呈現出不同的形態。
尤其是對那些注重表達的時尚品牌而言,服裝不再是唯一的媒介,設計師們可以通過宣傳影像、秀場表演、藝術裝置等各種形式進行理念傳達。而除服飾之外的周邊產品,如visvim推出的雜誌《Subsequence》,Enfants Riches Déprimés推出的拼圖、黑膠,也可以幫助受眾更好地理解主題。
因此,「信仰品牌」的概念也不再局限於傳統印象中的服飾品牌。像專為其他品牌做設計,不參與生產製造的fragment design,以銀飾起家的奢侈生活方式品牌Chrome Hearts,或從審美輸出的部落客演變成簡約美學代名詞的JJJJound,都具備成為「信仰」的潛質。
同時,作為時下最流行的成名方式,選擇與不同領域的廠商推出聯名,不僅可以獲得商業上的成功,還有利於構建品牌自身的世界觀。這一相輔相成的模式,在如今的時尚圈已有漫溢之勢。

本次 5 位受訪者所「信仰」的品牌發展至今,其實都已經活躍於主流視野,走向「大眾」似乎是一個成功品牌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曾經作為「宗教品牌」的典型代表,「至上教」Supreme在無休止濫用品牌符號、被大型財團收購、擴大規模等一系列商業化操作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下坡。
在成長過程中,Supreme一直是Jonathan Choe及其好友衣櫥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現在,Supreme已經全球知名,但在他眼中也基本上被「淘汰」了。他認為,當品牌開始擴大、稀釋時,它往往會變得不那麼受歡迎。Falcon Chen則認為不能一概而論,這個「大眾」得取決於品牌的商業化程度。是更多人接受它的風格了,還是它為了吸引大眾而變得「大眾化」,顯然後者會令品牌更無趣。
在預測未來的「宗教品牌」時,多位受訪者提到了Kiko Kostadinov和Post Archive Faction。在視覺、理念、社群、媒介這些層面上,這兩個近年有高話題度的品牌確實擁有形成品牌信仰的潛質。「信徒們」不妨留意,現在所痴迷的品牌是否具備上述這些特徵。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陳仲廷
核稿編輯:林君玶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