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哈佛大學球隊的榮譽象徵,到麥可傑克森掀起的流行風潮:「棒球外套」的前世今生

作為美式校園文化的產物,棒球外套為何能在服飾變遷中雋永不衰?又為何會成為上世紀流行文化的符號之一?回溯Letterman Jacket的歷史,或許能找出答案。
文字:LonLeaf
自棒球外套(Letterman Jacket)被Virgil Abloh帶入他在Louis Vuitton的首季Collection,這一街頭「定番」的熱度便在年輕一代中不斷發酵。再到Stüssy40週年IST Varsity Jacket的推出,棒球外套已然成為近期街頭時尚的明星款式。
這些人氣單品不僅在二級市場價格上漲,也讓來自Kapital、LacostexGOLF le FLEUR等單位的,此前推出時並未引起特別關注的棒球外套「乘上東風」,並在年輕群體中掀起了一股搜尋Vintage棒球服的風潮。
Letterman Jacket,也被稱作Varsity Jacket、Stadium Jacket或Award Jacket。「Letterman」指校隊優秀運動員,「Varsity」指校隊,「Stadium」指體育場,「Award」指獎勵,無論哪個稱呼,都顯現了其與「校園」、「運動」的關係。
作為美式校園文化的產物,棒球外套為何能在服飾變遷中雋永不衰?又為何會成為上世紀流行文化的符號之一?回溯Letterman Jacket的歷史,或許能找出答案。
1865:Letterman誕生

Letterman Jacket,這個稱呼的誕生要追溯到1865年。當時,哈佛大學棒球隊想出一種區分優秀球員的獎勵機制,即是將校名Harvard的首字母「H」縫在針織制服上,分發給每位球員,但只有參加過本年度重要比賽的人才能繼續穿著,其餘人則要歸還給球隊。
此外,袖口的羅紋長度與榮譽成正比,額外添加的刺繡用於展示排名或成就,而縫在胸口的星星則是隊長的標識。
收到毛衣的球員被稱為「Letterman」(「Letter」指校名首字母),球員們開始垂涎於這一榮譽的象徵,彼此之間的競爭關係也提升了比賽的水平。於是,這種積極有效的激勵方式,迅速在美國高校間流傳開來。

10年後的1875年,Letterman計劃擴散至哈佛大學的橄欖球隊,球員們紛紛渴望進入這一代表優秀選手的「Letterman俱樂部」。隨後,這種對隊員的表彰,逐漸從大學下沈至高中。當時穿著Letterman毛衣行走在校園中,便會得到其他學生羨慕的目光。
1930s:現代棒球外套成型

來到20世紀30年代,一種皮袖拼接的毛呢外套開始代替原先的針織款式。軀幹部分通常為學校代表色的強縮呢(Boiled Wool),左胸口會縫上校名首字母的雪尼爾(Chenille)貼布,所有者的姓名、榮譽、畢業年份也會以刺繡或貼布的形式出現在外套上。
此時的Letterman Jacket已經發展成現在人們所熟悉的「棒球外套」,這種風格一出現便廣受歡迎,以至於這款外套很快便走出校園,進入美國職棒大聯盟。
球迷服裝製造商抓住商機,開始生產帶有隊徽或吉祥物的棒球外套,為了降低成本,材質也開始多樣化。到1950年代,棒球外套已經成為青少年群體中的時尚潮流,女孩們都渴望披上自己男友所擁有的Letterman Jacket。
1972:性別平等的象徵

為了改變女性在教育方面的不平等待遇,美國於1972年頒布的Title IX(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條),禁止接受聯邦經費的教育機構有任何性別歧視行為。在此之前,性別歧視在校園體育中非常普遍,這一點從男女校隊制服的設計上便可窺得。
當皮袖毛呢外套已經非常普及時,女運動員還穿著老式的Letterman毛衣,材質也是成本更為低廉的合成面料。在Title IX頒布後,越來越多的女生得以進入校隊,並收到與男生同樣款式的棒球外套。因此,Letterman Jacket在當時也被賦予了另一層象徵性別平等的含義。
1980s:走進流行文化

1983年,流行音樂天王Michael Jackson在其開創性的音樂錄影帶《Thriller》中穿著一件紅色棒球服,胸口繡有大號「M」貼布。於此同時,Run-DMC等人氣Hip-hop團體也頻繁著用這一極具造型感的休閒款式。當時眾多嘻哈名人對Letterman Jacket的青睞,使其貼上了「街頭文化」的標籤,在大眾文化中的熱度也一度登至頂點。

談及街頭文化便繞不開由Stüssy組織的神奇部落International Stüssy Tribe(IST)。當時IST的成員分布在紐約、倫敦、東京、米蘭等世界各地,如今都已成為街頭文化中赫赫有名的人物。比如「教父」藤原浩、Slam Jam創始人Luca Benini,Gimme 5創始人Michael Kopelman,街頭藝術家Keith Haring,導演、音樂人Don Letts,音樂人、演員及視覺藝術家Goldie,資深 A&R、音樂製作人Dante Ross。

作為International Stüssy Tribe的身份象徵,Stüssy第一件棒球外套「Homeboy」於1987年誕生,被贈予每位成員。此後每逢週年紀念,Stüssy都會推出一款IST Varsity Jacket進行限量市售,IST系列也是讓棒球服成為街頭文化符號的有力推手之一。

另一方面,時裝設計師也開始將Letterman Jacket納入自己的運動休閒支線,比較典型的有Ralph Lauren的Polo和Issey Miyake的Issey Sports。
21世紀:被時尚品牌賦予新生

進入21世紀後,街頭服飾與高級時裝開始加速融合,Letterman Jacket也成為時裝設計師熱衷「改造」的對象,通過對細節的二次創作,呈現出既熟悉又新鮮的面貌。比如Number (N)ine FW08秀場上衣領被重新設計過的棒球外套,至今仍是為人稱道的經典單品。

尤其是最近10年「高街 High-End Streetwear」概念的興起,讓Letterman Jacket名正言順地走進老牌時裝屋。早在被Virgil Abloh借以增加LV的街頭屬性之前,棒球外套就已經被「前任」Kim Jones融入與fragment design的聯名之中。而Hedi Slimane時期Saint Lauren的經典定番Teddy Jacket,也是建立在棒球服基礎上的變奏款。

隨著Virgil Abloh等人的推波助瀾,Letterman Jacket再次成為時尚衣櫥中必須填補上的空缺。而商業鬼才Virgil自然也嗅到了自己種下的商機,棒球外套如今已經成為 Louis Vuitton 每季必出的款式。
許多品牌也跟風推出自家棒球服,企圖從中分一杯羹。盛極必衰是亙古不變的鐵律,時下這股熱潮又能持續多久?若鐘情這一款式,除了這些讓人望而生畏的天價單品,SKOOKUM、Golden Bear等美式老牌出產的棒球外套也是不錯的選擇,價格合理又原汁原味。
誠然,當下棒球外套的人氣,與街頭文化的興盛和時尚品牌的營銷脫不了關係。不過一款服飾的熱度在歷史長河中有起有落是常態,兼具造型感與實用性,同時又身負強烈的文化符號屬性,可能才是Letterman Jacket得以保持近一個世紀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陳仲廷
核稿編輯:林君玶
【享受人生EP.1】腰間最柔軟的一塊:瘦身失敗不代表意志力弱,減肥醫師給棉花糖女孩的建議

歡迎收聽《享受人生》Podcast,由資深體育主播呂佳宜主持,特邀減肥門診名醫楊名權醫師,帶來長達20年的減肥門診經驗談。
你曾經體會過「減重無效」的困境嗎?在社交媒體影響之下,健身成了一種「生活態度」,但肥胖問題卻不見趨緩。根據體育署去年(2020)在「運動產業發展公聽會」公布的推估數據,台灣「運動服務業」(健身產業)高達6500多家,最終消費共約1775萬人次、產值約600億元。
民眾投入大筆花費健身,但台灣的肥胖問題似乎沒有隨之減輕。根據最新的「國民營養調查2016-2019」,台灣成年人的體位過重或肥胖百分比達到47.97% ,代表每兩位成人就有一個過胖。國際大型研究顯示,有81% 的肥胖症患者認為減重是他們自身的責任,缺乏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的認知。這不禁令人懷疑,有多少人曾經歷減重無效的困境,以及肥胖問題背後是否真的與「運動意志力」有關聯?
本集《享受人生》Podcast,我們邀請減肥門診名醫楊名權與主持人呂佳宜,一同破解有關肥胖問題的迷思,收聽管道如下:
減肥門診醫師也有自己的減重故事:找出你的「肥胖因子」

造成肥胖問題的主因五花八門,其中更不乏一些「不可控因素」,比如遺傳、生理、環境、工作至教育背景及大腦活動等 ;但有許多肥胖患者將減肥無效的原因歸咎於「意志力」不夠,貿然嘗試網路流行減肥法,導致復胖甚至健康問題。擁有超過20年減肥門診經驗的楊名權醫師,在節目中分享從110公斤到76公斤的減重過程,並強調建立正確的知識,才是減重開始的第一步。
《享受人生》節目重點整理:
- 減肥醫師也曾胖過:楊名權醫師體重破百的心路歷程(02:00)
- 真的有人天生就會胖:兩種引發肥胖問題的主因(05:37)
- 慢慢來,比較快:楊醫師漸進有序的「三階段減重法」(10:44)
減重是一時的,控重是一輩子:正確的減重方式與適合族群
事實上,我們看見的肥胖表象可能只是一種病徵,不只成因不同,更伴隨許多複雜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睡眠呼吸暫停、糖尿病等。有些慢性病甚至會與體重交互影響,使患者踏入疾病與發胖的惡性循環。楊醫師建議有減重需求者,應即早尋求專業醫療諮詢,才能依照工作型態與個人生活排定計畫,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減重方式。
《享受人生》節目重點整理:
- 減重時勿貿然節食!攝取低於體重15-20倍熱量反而可能失效(15:56)
- 減肥門診遇過印象最深刻的病患,生活壓力導致體重飆至120公斤(19:57)
- 論「減重」與「減肥」的差別(23:53)
減重門診流程大公開 :相信專業,瘦得更快樂

在節目尾聲,楊醫師為我們詳細揭露減肥門診的看診流程,破除減肥門診一定需要藥理或手術的刻板印象。最後,醫生也為目前正在減重之路努力的你我,提出三個專業建議。
《享受人生》節目重點整理:
- 吃類固醇可能導致發胖,你知道為什麼嗎?(26:07)
- 進入減肥門診不可怕!減重門診的檢查SOP (28:15)
- 楊醫師給正在減肥之路的你三個建議(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