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朵旅行:集結世界「雨林聲響」的英國音樂祭——Timber Festival

點開Sounds of the Forest網站,只要遊移滑鼠就可以降落在不同的森林裡。網站裡的各種聲音都是現場採集,讓身處在亞洲的我們,無需任何花費也能盡賞世界各地大自然的曼妙音樂。
文字:黃紙羊
2020年是只能用眼睛旅行的一年。因為疫情關係,飛機停飛,各國停擺,我們無法親自踏足世界各地,只能在網絡世界裡漫遊,想去哪裡,搜索、點開,世界折成一頁頁視窗,將就地攤在我們眼前。
如果你想念跋山涉水的日子,想念大自然的蟲鳴鳥叫,不妨趁著這次機會,帶你的耳朵到森林走走,進行一場線上聲林之旅。

從森林到聲林的探索
一年一度在英國舉辦的Timber Festival(森林祭)今年因應疫情被迫停辦。這項由英國國家森林公園和Wild Rumpus聯合舉辦,為期三天兩夜的森林祭,歷年來皆邀請眾多歌手樂團與藝術單位參與演出。
今年,它們轉而在線上舉辦這場活動。主辦單位向大自然愛好者徵收各地的森林錄音,並在線上建立一座聲林地圖資料庫Sounds of the Forest,供聽眾聆聽來自不同森林的聲音。
將世界森林之聲全數網羅
點開Sounds of the Forest網站,只要遊移滑鼠就可以降落在不同的森林裡。網站裡的各種聲音都是現場採集,讓身處在亞洲的我們,無需任何花費也能盡賞世界各地大自然的曼妙音樂。
如果此時的你正處於焦慮之中,不妨點開非洲加納的安卡薩森林保護區,任淅淅瀝瀝的大雨聲洗滌你的心靈。
如果你追求平靜的流水聲,那就到巴西雅瓜里河,讓自己的耳蝸浸泡在淙淙水聲中,只要細聽,還可以聽到隱約的人聲,彷彿當地居民正與你隔空對話。
你聽過三趾樹懶的聲音嗎?如果沒有,那就到雷奧普拉塔諾生物圈保留地走一趟;如果你想欣賞鳥群歡唱的協奏曲,那就將自己移到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地標上,聽聽山地黑林鴿、野雞鴿、輝亭鳥、柏福氏大蜜鳥和知更鳥在山間的應答。
如果深夜你睡不著,不如就到厄瓜多亞蘇尼國家公園參與一場晚間動物交響演奏會,不知名動物走過的聲音就像深夜寂寥的陪伴;或是紐西蘭考考山此起彼落的鳥鳴,將伴你安穩地沉入夢鄉。
長夜將盡,黎明到來,一起動身前往阿拉斯加的迪納利國家公園和保留區,在濕地與泥濘交匯的白樺林聽海狸拍打著尾巴,高歌迎接清晨的第一道陽光吧!
要是走倦了天涯海角,不如就到世界最古老的森林之一馬來西亞國家公園,聽聽熟悉的熱帶雨林之聲。
台灣土地雖然狹小,但是位於亞熱帶與熱帶交界處,且地形多山,有許多3000公尺以上的高峰,讓小小的台灣有著非常豐富、種類多樣的生物資源。暫時,還沒有人上傳台灣森林之聲,聲音藝術家們,快把這片土地裡最原始的聲音,納入世界級的聲林地圖資料庫。

聲林還原,喚醒森林守護
全球森林由6萬多種不同的樹組成,並佔全球陸地面積約31%。這些高聳林立的樹木,為80%的兩棲動物、75%的鳥類和68%的哺乳動物提供了棲息地,而世界上幾乎有一半以上的森林分佈在5個國家,即巴西、加拿大、中國、俄羅斯和美國。
Sounds of the Forest允許人們將自己採集到的聲音上傳到網站,以豐富資料庫裡的聲林資源。除了讓世界各地的大自然愛好者大飽耳福,這些音檔也開放給藝術家們用以進行二度創作,讓他們的作品與大自然的聲音融合。
將世界六大洲的珍貴森林之聲收錄於網站裡,也是留存大自然的一種方式。畢竟在今時今日,污染問題正日趨嚴重。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環境規劃署聯合完成的《2020年世界森林狀況》,森林的毀滅仍以驚人的速度不斷發生,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持續明顯減少。全球森林面積自1990年至2020年間也共減少了1.78億公頃,規模相等於利比亞國家的土地面積。
不久前,Timber Festival也在網站上公佈了2021年森林祭的活動時間與詳情,明年將參與其盛的音樂人包括來自桑德蘭的兄弟搖滾樂團Field Music、民謠歌手Sam Lee等等,想在大自然裡進行一場音樂洗禮的你可別錯過了。
Timber Festival 2021
日期:2021年7月2日~7月4日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陳仲廷
核稿編輯:林君玶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設計師的人生相談室:插畫家微疼 X 設計師顏伯駿:靈感怎麼找?動畫也可以用Photoshop做?不只是工具而是溝通語言!設計麻瓜也能用的Photoshop

不同領域的創意工作者怎麼應用 Photoshop 來創作?插畫家微疼與設計師顏伯駿在節目中分享他們各自入行以來的甘苦,從自學修圖軟體到得心應手地使用,做出二十六萬粉絲追蹤的圖文與動畫,以及讓業主很有感覺的設計提案。
收聽管道如下:
- Apple Podcast | https://apple.co/2ZCn2je
- Spotify | https://spoti.fi/32dSc27
- KKBOX|http://bit.ly/36PKdgZ
- Castbox| http://bit.ly/mariodrink
- Stitcher | http://bit.ly/2mmA46t
- Omny | https://omny.fm/shows/drinkwithmario/pplep06
這集節目邀請到插畫家微疼與設計師顏伯駿,兩位創意人來聊聊他們使用Adobe Photoshop的心得,與他們一路堅持在創意產業的工作的動力。微疼在10多年前自己慢慢摸索PS繪圖,透過Photoshop自學從無名小站發跡,走上全職插畫家之路;顏伯駿是三頁文設計公司藝術總監,大學時期就開始接案做MV,從五月天演唱會的動畫設計開始踏入唱片產業,而後又從音樂產業拓展到許多大型活動的視覺統籌,包括多屆金曲獎、文博會、全運會、白晝之夜等。
沒有靈感的時候就睡一覺吧!(01:05)
兩位的平時的工作都是產量高、創意強度密集,讓人非常好奇他們平時的靈感來源,以及他們是怎麼紀錄與整理這些靈感,最後轉化成廣受歡迎的動畫作品與視覺規劃,沒想到兩人竟不約而同地在睡夢中找到答案!
微疼以白色兔子為主角創作插畫,他分享自己一開始都是從生活周遭親友的經驗,延伸發展出創作主題與角色,「但我發現最大的問題是,這些東西很容易被消磨殆盡,就像切蛋糕一樣,有一天會被切完。」對他來說找到更多靈感的方式之一就是走上街去,多多接觸人、觀察人。
顏伯駿則反問:「大家是不是對靈感太執著了?」他在帶領設計團隊時會透過幾種不同的路徑找到「靈感」或所謂的解法。顏伯駿認為找到靈感的前提是「先對生活有感覺」,接著按照主題分析每件事情,把累積的資料放進對應的資料夾,需要時把它們調出來,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內容。
相較於這樣井然有序的整理方式,微疼形容自己屬於感覺派,「找不到的時候就睡一覺,靈感就來了。」聽到這個回應,顏伯駿直呼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笑說大家以後會不會要發想題目之前,都會跑來說「老闆,我要睡一覺」!而有趣的是,微疼也分享,現在工作室裡面還真的就有放一張床!

從 0 開始的 PS 之路(09:00)
要成就好作品當然不能只是睡個覺,而是要動手將這些絕佳的靈感實現,這時候設計師和插畫家使用的工具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顏伯駿分享他除了就讀設計系因為課堂考試而學習使用Photoshop之外,早期使用PS創作的前輩像是藝術家李小鏡,以及言情小說封面繪者平凡、陳淑芳,都是促使他探索 PS 強大功能的榜樣,「我從PS 10一路到現在的Adobe CC,每年看著這個軟體,你本來想某個功能怎麼沒有,有一天突然間就蹦出來,到最後有一些讓你覺得『這是黑魔法嗎?』的功能。」顏伯駿感觸很深地說道。

微疼接觸Photoshop的路徑比較特別。大學時期因為一場車禍讓他必須長期在家休養,從未受過美術訓練但熱愛畫畫他,在朋友介紹下認識Photoshop,「那時候無名小站很風靡,有些前輩創作者像我是馬克、彎彎都在上面做自己的圖文創作。」微疼心想自己也許也能試試看,而當年Photoshop自學的他已經進化成PS老手,從PS畫圖到影片製作,拓展出更多創作上的應用,「說出來大家可能很驚訝,我Youtube上的動畫影片都是在PS完成的。」

儘管有不少人推薦過他用其他軟體,但微疼始終認為Photoshop是最直觀也最好調整細節的,工作室的所有夥伴也都非常熟悉這套軟體,在溝通過程中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只要打開PS示範就能讓大家馬上理解,「我覺得PS已經不是工具,而是一個語言了。」
提案雙神器:Photoshop與Illustrator(13:31)

顏伯駿接著分析 Adobe 兩套重要的軟體:Illustrator跟Photoshop,許多學習設計的人在初初接觸繪圖軟體時,「就像戴上分類帽一樣分成Illustrator派跟Photoshop派,這兩種人是截然不同的思考路徑。」 前者是向量繪圖軟體,像工程圖一樣非常理性;後者則接近畫畫的原理,有PS筆刷、圖層和色調等功能可搭配使用。雖然設計師們對於習慣使用的軟體各有鍾愛,但Adobe在跨軟體、跨平台的高度整合性,現在不論是PS轉AI,或是反之,都能輕鬆跨軟體操作,是他認為非常優異又親民的特點。

「我做所有的簡報一定都是從Photoshop和Illustrator開始。」顏博駿分享他與團隊在向客戶提案時會做PS mockup,讓客戶看到Logo在不同介面上的呈現,除了提供客戶意想不到的創意,更要透過圖面證明你怎麼實現它。「下一個世代,應該是人人都會用Photoshop和Illustrator,不只是設計系,而是所有的企劃、專案都會用。」
保持初衷?不!別再說那些熱血的話(28:18)

節目的尾聲談到兩位在各自的領域努力多年,除了有一路陪伴他們創作、成長的Adobe,他們持續投入的動力是什麼呢?微疼坦承他過去在演講中常用熱血的話鼓勵其他人,「可是我後來發現什麼初衷都是屁啦,」他笑說自己從小到大幾乎沒有別的擅長的技能,「我堅持下去的原因就是,這輩子我可以做好的就是這件事了。」
顏伯駿也提到自己不想再對人說「保持初衷」,設計產業裡的每個崗位都有不同的挑戰,到處都會遇到挫折,但要思考那個挫折是否有跟成就感達成平衡,「如果沒有的話,你就要換個路走。」找到自己最擅長的事,不斷突破難關、維持品質,如同他們多年來的累積都是最好證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