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業專訪|將日本文化帶入香港的雜誌基地,潮流書店「智源」正式走入歷史

智源這本地重要的潮流文化傳播者即將引退,但這篇訪問無意傷春悲秋,地球在轉、時代在走,這是定律、是常態。更值得我們在意的是,好的內容,何去何從?
文字:Kelvin Ko
在網路媒體興盛起來之前,若想在香港接觸日本潮流文化,不少人都必然會到「智源書局」取經。潮流媒體工作者當然是常客,而從老闆Winnie口中得知,店內也有許多來自電影、廣告等其他藝術與創作行產的熟客。

Q:聽說智源最早是在上海成立,那麼你們其實不止74年歷史了?
是的,當時由我爺爺創辦,他移居香港後於1947年在中環威靈頓街將書店重開,再因拆遷而在70年代搬至尖沙咀金巴利道,一直到現在。
Q:你們在上海時已有賣日文書籍和雜誌?
其實最初是賣中文書的,到了我爸爸在香港接手經營後,因為他本身喜歡日本文化,又曾獨自到日本工作,所以才開始引入日文書。再加上當時香港人非常熱愛山口百惠、中森明菜、近藤真彥等日本歌手,日本雜誌自然大受歡迎。

Q:從那時香港歌手翻唱日本流行曲的數量之多,可以感受到這一點,哈哈!
對呀,日本偶像在香港形成的潮流到90年代有增無減,而且歌手、演員與時裝潮流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眾所周知的例子當然是木村拓哉,所以我們當時也開始販售時裝潮流雜誌。
Q:最早期引入的潮流雜誌有哪些?
《POPEYE》、《Boon》、《Free & Easy》等等我們在90年代就已經有賣,那時《Boon》比《POPEYE》更為突出,《Free & Easy》也有一群忠實讀者。

Q:記得《Boon》在2015年短暫回歸時也引起了很大迴響,至於《Free & Easy》應該是因為那時冒起的古著潮流?
是的,如果沒有記錯,《Free & Easy》的創刊號封面是木村拓哉這位古著代言人。
Q:媒體、書店、品牌、明星與受眾,這幾個群體過去合作創造出不同潮流文化,你認為如今的生態是否已完全改變?
過去我們會因為一個封面或專欄而愛上一本雜誌,因為一個明星或雜誌而愛上一個品牌。我覺得這種狀態仍然存在,只是發生的媒介、空間和形式改變了。媒體工作者內容創作的方向也需要有所調整吧?始終受眾的需求、口味和耐性,都隨着這資訊爆炸的年代而變得不同。

Q:那麼對你來說,怎樣才算是好的內容?
我仍然對日本人那種論文式的內容著迷,完全感受到他們對某種文化的熱愛。我常常用九龍寨城這題目作例子,日本人竟然會對香港文化研究得比我們自己還要深入和全面。
當我從內容上清楚感受到對方對某事物的尊重和熱愛,我才會真正被感染、被吸引,日本雜誌有這種吸引力,無論是任何種類的題材。
Q:同意,很多人會好奇不懂日文的人到底在看甚麼,其實單是從部分漢字、相片和排版去理解編輯的取材、角度、稿件架構,已經足以讓我們感受到內容的闊度與深度。
不過太專注某類題材,亦等於限制了讀者市場,結果可能會像《Ollie》和《GRIND》之前的出版社MEDIUM那樣…...

Q:嗯…...他們真的有份執著和堅持,《POPEYE》算是近年較願意遷就市場的傳統雜誌,木下孝浩當年接任總編輯的位置後就重用「City Boys」這content direction,由fashion focus轉變為lifestyle,但當時他仍然堅持不走向電子化。
你看他去到Uniqlo也硬是要弄一本免費紙本雜誌《LifeWear》出來,就知道有多堅持,哈哈!
Q:還有網路媒體《HOUYHNHNM》在取得商業成功後,也要創一本《Unplugged》出來,內容的深、闊程度也令人讚嘆。
其實從紙媒到網媒,我自己眼中「好內容」的定義沒有太大改變,變的是展示方式。而無論文字、相片還是影片,最根本性、最重要的始終是當中所帶出的資訊。有些基本原則並不會隨時代而變,仍然值得傳播者和受眾一同堅持,繼續共同創造潮流文化。

智源這重要的潮流文化傳播者即將引退,但這篇訪問無意藉其光榮結業而為紙媒式微傷春悲秋,地球在轉、時代在走,這是定律、是常態。更值得我們在意的是,好的內容,何去何從?而對於這問題,傳播者與受眾都無法置身事外。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