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外表看起來怎樣,就要做類似的音樂嗎?」專訪東南亞巨石強森——黃宣

「我每次都還是覺得做音樂這件事情很痛苦,編曲這件事情很痛苦,就像很多導演覺得剪接很痛苦。對我來說,永遠都沒有覺得輕鬆的一次,但我也體會到,沒有相同程度的痛苦,就不會達到相同程度的快樂,就像擠毛巾,不用力是擠不出水來的。」黃宣說。
文字:吹音樂 阿哼
YELLOW主唱黃宣總在錄音前2天才把編曲交給樂手聽,採訪亦然,宣傳窗口當天2小時前才跟我要訪綱。他相信,在有限的時間內吸收題目,保持一定程度的陌生,才能在現場迸發出奇的答案。
老實講,我不知道他到底有沒有讀訪綱,但在坐定錄音前,他似乎已經清楚我到底想問什麼。創作觀念的因果根源、躁動語言與誇張肢體......他說「今天不聊音樂」,但我想,關於他的一切,其實都關於音樂。

黃宣是極限運動員,是台灣音樂場景裡的一條叢林巨蟒。愛的人很愛,怕的人很怕,但無論如何,你都無法忽視他龐大的存在感。那存在感有時會吞噬身邊的人,比一頭象更難摸清,當你迷失在他囂張的皮相姿態時,往往已經被他的長篇大論捆縛、窒息。
跟他談「概念」,他絕對能「唬」到你一愣一愣。費里尼名言、作者已死、Cyberfunk與《浮世擊》的平行宇宙......或許他有句話說得很對,創作只能體驗而非理解。而連說話都在創作的人,又是最難理解的那型。但在這篇訪問裡,我卻企圖達成這項艱難的任務(揮汗)。
擁抱錯誤的浮世一擊
試圖尋找黃宣在創作上的關鍵時刻,絕對不能繞過2014年。
這一年年,音樂人李泰祥、高凌風於年初逝世,太陽花運動在街頭風起雲湧,台灣社會在方方面面皆處在世代變動的震盪裡。李宗盛越過人生下階段的〈山丘〉,張震嶽還原成「海雅谷慕」、蛋堡發表了《內部整修》......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在新時代的定位。
彼時才22歲的黃宣剛退伍,也與前經紀公司解約滿一年;從小學音樂,國高中便開始接觸數位編曲的他,一方面覺得人生不能只有音樂,因此跑去東森購物台上班,另一方面又想精進樂理,透過姊姊認識了製作人余佳倫(阿涼)學爵士樂。
阿涼是黃宣姊姊在美國音樂學院的學弟,2013年發行首張專輯《單聲涼品》後,持續往幕後走去。阿涼打通了黃宣的任督二脈,並鼓勵他往創作路徑上走。黃宣說:「認識阿涼之後,他給我灌輸了一些很酷的觀念。譬如說,沒有一個音是錯的,端看你如何用下一個音詮釋上一個。然後你一定要擁抱錯誤,擁抱錯誤才能製造意外的美麗。」
這位長期失眠、求學時也因耳膜破裂而引發「梅尼爾氏暈眩症」的少年,在阿涼的啟發與幫助下,於2014年一連作出〈羊皮先生〉、〈Meniere’s Buzzing〉與〈後現代獨白〉,並以「飛知和午次郎」之名悄悄發表(命名源於他對牛仔與武士的著迷)。
沒有事先設計、腦洞大開寫成的3首歌,與他的世界觀卻有著難解的神秘連結,讓他像是發現小說裡的部分篇章般驚奇。而走在這條「擁抱錯誤」的創作觀上,6年後的集大成作,即是2020年底發行的首張專輯——《浮世擊》。
關於「出道」的疏離感
事實上,黃宣對於「出道」這件事往往感情疏離。一方面發表的作品都是多年前的創作,二方面線上音樂人該做寫歌、錄音、表演,他從小開始就一直在做了。
2018年,首次發行EP《都市病》時,他並不特別興奮:「因為《都市病》的歌,我2014年就已經完成,所以我對這些歌都已經有點疏離了,雖然我很愛這些歌曲,但真的太久了。」
這份麻木感也延續到《浮世擊》的發行:「我那時候為了體驗特別的感覺,實體一出還自己去誠品買了5張,但就是沒有(感覺)!就好像在做一件很平常的事,或做一件我已經做過的事情。」
儘管疏離,每回演出《浮世擊》曲目,他仍拼盡全力;事前再不耐,上台前也會拴緊發條:「我必須承認一件事情,每次在演出前我都覺得很懶,都會覺得要一遍要再一遍。
但上台前,我看到人越來越多就會想,有些人可能是第一次看我的表演,也可能是唯一一次來看我表演,想到這件事我就會用百分之兩百的力氣,去盡情展現我自己。」
為了暖身,他在後台總會想辦法保持興奮,到處找人鬧,讓自己和平常一樣high,進入一種忘卻上台的心流裡。
頻繁演出〈不開燈俱樂部〉等作品2年的時間,最近他正重新思考,要如何在YELLOW有限的歌曲中做出不同變化?過去因為樂手的實力強,他們其實很少聚在一起練團,直到金音獎「亞洲音樂大賞/現場演出獎」上台後,才陸續端出不一樣的表演、加入新的編制,譬如在簡單生活節的演出中找年輕的鼓手來玩。
許多人會問,YELLOW到底是不是個樂團?在黃宣的想像裡,他與YELLOW的關係,好似美國放克大師George Clinton與他的大樂隊Parliament/Funkadelic——樂團形式體現在現場演出,但他們的創作不會被樂團架構給框住。
他所著迷的日本音樂人常田大希(Tuneta Daiki)亦是如此,他所參與主導的3組樂團:millennium parade、King Gnu、Srv.Vinci project,風格截然不同,本身也是數一數二的大提琴演奏家。
兼顧視覺品味與配樂功力,讓他相信常田大希會是這個世代的坂本龍一。而未來的YELLOW,無論團員內部或對外呈現,這樣多邊的形象共識也將會越來越清楚。
重要的是「不斷累積創作的過程」
黃宣堅持,YELLOW團隊除了樂手們,還得加上製作人阿涼,那是他獲得任何榮耀時,心裏最感謝的人。不只因他曾帶來的觀念,也包括製作實務上,阿涼總能將他的想法落實成聽眾耳邊的動聽之物。

提到阿涼帶給自己的種種,自稱「東南亞巨石強森」的光頭硬漢不禁感動。發行《浮世擊》可以說是他對阿涼的交代,是從2014年作出〈羊皮先生〉後與阿涼的6年承諾:「這件事情的爽度,大過於發專輯那些形式上的,大過於大家怎麼去看(這些歌)。」
回首這6年,黃宣與阿涼從師徒關係,變成長期創作、共同製作的音樂夥伴。另一位貴人「漢群哥」(漢室音樂製作人李漢群)也一直在身邊。
同樣是2014年,從小認識的漢群哥找他幫忙寫歌給對岸的選秀歌手唱,藉機蹲點幕後、觀察產業生態。這段日子讓他發覺,產業變化不斷沒有勝利方程式,唯有一則真理要擺在心中:「真正專業的音樂人一定會在deadline交音樂,當然一定會拖還是怎樣,但你一定要給自己deadline。如果你只是把音樂當業餘興趣,那10年、20年再發專輯也沒人會管你,所以deadline是把事情做好的基本。」
黃宣的幕後成績,直到2017年寫〈關你屁事啊〉給彭佳慧和熊仔對唱,才陸續被華語音樂圈關注;同一年,貝斯手曹瑋也找來精銳樂手和他共組YELLOW。隨著第30屆金曲獎「最佳單曲製作人」的殊榮,以及YELLOW的狂放曲風、橫空出世,這幾年包括問題總部、9m88、呂薔等音樂人,都邀請他來參與製作、編曲。
2020年的震盪不比2014年少,資訊甚至加倍超載。流量商品搶快搶眼球之激烈,作為音樂人很難不焦慮。儘管如此,黃宣仍懂得在創作中自娛娛人,以持續創造來對抗不安定:「現在音樂門檻降低很多,我們的選擇也變很多,所以要做出很鮮明的東西會越來越難。我認為現在的創作人,要透過不斷創作去定義自己的聲音。現在人會太過度在意作品的好壞而不把作品完成,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你要不斷累積,把作品完成的這個過程。」
信仰痛苦,與懷疑共存
要不斷定義自己是很痛苦的,而黃宣卻信仰痛苦才會有對等的收穫:「我每次都還是覺得做音樂這件事情很痛苦,編曲這件事情很痛苦,就像很多導演覺得剪接很痛苦。對我來說,永遠都沒有覺得輕鬆的一次,就算是很簡單的製作案。但我也體會到,沒有相同程度的痛苦,就不會達到相同程度的快樂,就像擠毛巾,不用力是擠不出水來的。」

21世紀初,因為唱歌比賽拿冠軍,14歲到21歲的黃宣曾與前經紀公司、唱片公司簽了三方約。當時的他單純以為能發片,沒想到一直被公司打槍說「作品太怪」、「不符合你的型」而被冷凍整整7年。
當下他曾困惑,「我的型是怎樣?所以我外表看起來怎樣就要做類似的音樂嗎?」日後持續以各種化名在網路上發表音樂,便是他打破這類先入為主的第一擊。
最恨被定義與圈養,所以他選擇與懷疑共存,不斷轉身甚至自我矛盾:「大家都很喜歡講做自己......做自己做自己,其實這句話我聽了很賭爛。做自己感覺你很像很了解自己,但是我不相信。我相信一個人在死之前,永遠都是別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因為YELLOW的2張EP以及《浮世擊》的誇張風格,許多人對黃宣的印象似乎只有癲狂。然而他不只會這樣創作,個人單曲〈怪天氣〉或電視劇主題曲〈一天〉這樣的情歌,他也寫的流暢、唱的坦然。儘管外界覺得精神分裂,可回溯他的秉性執著又都說得通了。
如果說科幻小說是絕佳的人性實驗場,而《浮世擊》便是少年黃宣探索自我極限的實驗體。跳出它的宇宙觀,我總感覺那是被壓抑多年的創作之心,一次噴湧的結果。
歌者構築了堅實的擂台,向心靈的黑影不斷揮拳,以抵禦現實的冷酷——〈Meniere’s Buzzing〉以自己的暈眩症為題,描述無法適應社會的狀態;少見的類自傳作品〈.MERCY Rule〉則自我惕勵,要衝要勇敢。史詩般的收場曲〈飢餓時代〉,編曲曲折唱出末世荒原,令人膽寒囈語或者夢話,或許比現實的道理更貼近真相......
《浮世擊》是少年黃宣在「擁抱錯誤」中丟落的麵包屑,沿著走,你能見到他6年前的創作原鄉而非主角本人。在混沌的2020年代之初,他早已拔腿狂奔向遠方,在你以為跟不上時,又突然還以動人的抒情歌曲。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放寬視野體驗他帶來的聲音風景,我們都不必急著對他下定義。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
漫畫家高妍用Adobe畫出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日常感動

漫畫家高妍結合私人經驗與日常觀察,用畫筆凝結出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從學生時期就開始創作的他,持續用Adobe軟體製作所有的漫畫和插畫。採訪這天高妍邀我們走訪他作品場景中常出現的台北溫羅汀一帶,並和我們分享自己的創作經歷。
用Photoshop與InDesign,從獨立出版小誌做到暢銷商業單行本
2022年5月25日,高妍的首部單行本《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在台灣和日本同步發行,不到一週內,台版和日版紛紛「重版出來」,以25歲的新銳漫畫家來說是相當驚人的成績。《綠之歌》同名短篇是高妍在大學時期自費出版的32頁漫畫作品,經過五年時間發展成長篇,故事描述一位台灣女孩「綠」深深愛上日本搖滾傳奇細野晴臣的音樂,而音樂又帶著他遇見許多美好的事物。
「無論是插畫、漫畫,我的作品都以電腦繪製為主,」目前在台日兩地活動的高妍,趁著回台期間帶我們到公館的另類漫畫店Magasick,那裡幾乎是唯一能找到他所有早期自費出版作品的地方,「我通常會先用Photoshop繪製漫畫,接著進InDesign做每頁漫畫的初步排版,打上對白內容,並且讓編輯知道漫畫的順序。」高妍一面介紹他的作品,一面和我們說明工作流程。
《房間日記》、《海的画報》、《荒原》、《1982》到《綠之歌》短篇,翻閱一本本插畫、漫畫作品,令人感受到高妍持續雕琢自己的技巧,不只是畫面、意象和氛圍的經營,在書籍的裝幀上也不斷實驗。《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的書籍設計也由高妍親自操刀,書衣扉頁設計成演唱會門票,隨書附上的歌詞本則選用紋路明顯的特殊紙,精緻得如一本獨自成立的小誌。
☞ 用Photoshop和InDesign製作出版你的作品吧!

繪圖板搭配Photoshop,陪伴漫畫家一路成長
「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我就一直在用電腦畫畫,電腦繪圖比起手繪對我來說是更親近的媒材。」直到高妍國中時,母親送給他一台繪圖板作為生日禮物,從此繪圖板搭配Photoshop就成了他創作用的固定班底,「有時候我在畫水彩或素描的時候,都會覺得『天啊,讓我按上一步!』」高妍笑說自己從電繪切換到手繪時常忘了不能重做步驟。
除了自己的作品之外,高妍也經常承接書籍和雜誌的繪製委託,像是村上春樹的散文集《棄貓》由收錄了11張高妍的插畫,以及旅日台灣作家李琴峰獲得芥川獎的《彼岸花盛開之島》台版書封,同樣也出自高妍之手。村上春樹曾形容高妍的畫「喚起某種令人懷念的共鳴」,或許正是這樣的特質,使他的作品能夠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
「我在用漫畫拍電影」
「我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私人經驗去發展。」台北溫羅汀一帶是高妍漫畫中經常出現的場景,也是他現實生活中最熟悉的區域,但即便在這麼熟悉的日常中,他總能觀和感受到新事物,並且將它們放進作品中。「每天好好感受自己的生活的改變、新的相遇、新的離別,把這些離別具象化成完整的故事。」
採訪這天我們也來到位於台電大樓站附近的咖啡店與Live House「海邊的卡夫卡」,《綠之歌》裡主角小綠與南峻就是在這裡相遇。「我覺得這些東西如果不透過像文字、日記、圖像作品的方式去記錄,有一天就會消失,這些遺忘跟失去是非常可惜的。」海邊的卡夫卡經過18年的歲月,近期也因為都更即將和大家告別。

「我其實在用漫畫拍一部電影。」高妍在作品中透過背景的寫實處理、人物之間表情的細膩變化,以及水平橫向的構圖去營造出電影鏡頭的感覺,「讓讀者進入故事,並在無意之間將自己帶如故事主角的心境。」雖然生活中充滿離別,但讀者透過閱讀高妍的作品,也許可以不斷地與這些文化場景重新相遇。
把感動帶給讀者的瞬間
「我一直覺得我不是什麼天才,我只是非常非常努力在做每一件事情。」以高妍的年紀對應他身為創作者目前的成績,確實常令人讚嘆他繪畫方面的才華,但不為人知的是他的高度自律,「在執行作品上,我很像一台機器,時間到了我一定要做什麼事情,最後把作品透過非常有紀律的方式完成。」
高妍和我們分享他在日本漫畫月刊《Comic Beam》連載《綠之歌》期間,每日醒來吃完早餐就開始工作,一路繪製到晚上,中途除了吃飯其餘時間都不中斷地畫直到睡前。每月連續25天都是這樣的節奏,直到交出當月的稿件,又接著準備下個月的連載。

「最重要的事情是對作品誠實。當你今天很善待這個作品,很想好好地讓這個作品被跟你有一樣感動的人看見,我相信那個人會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感受你作品帶給他的力量。」對高妍來說這樣的瞬間就是做作品最棒的時刻。你也有想要分享的感動嗎?一起透過Adobe系列軟體來踏出創作的第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