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一度的「胖胖星期二」,你可以在鬆餅上盡情加入自己想吃的東西

不得不說,企業級烤盤和家裡的平底鍋煎出來的口味其實還是有點差距,即使成份一模一樣,但是器具不同,口感就是不一樣。然而,因為成份簡單容易取得,在家做可麗餅不僅物美價廉,還能和親友同樂。
文字:Cait Chang
歐美、紐澳國家的「懺悔星期二」(Shrove Tuesday),又被稱為「鬆餅節」(明確來說應該是可麗餅),在部分國家,這個傳統已經延續了好幾世紀。在這一天,人們如果選擇在家慶祝,通常會使用平底鍋一次煎個好幾份鬆餅,慢慢吃上一整天。
每年的鬆餅節日都不一樣,通常會在2月或3月的星期二,人們在「聖灰星期三」(Ash Day)的前一天大吃含有麵粉、蛋、奶、糖成份的鬆餅,原因是從接下來的聖灰星期三到復活節,共有47天、紀念耶穌受難的齋戒期。

幾世紀前的基督徒,在齋戒期間不能吃含有奶蛋、太營養的食物。
所以這個特殊的星期二,有時也被叫做「胖胖星期二」(Fat Tuesday),因為你可以在鬆餅上盡情地加入自己想吃的東西,以充足的熱量,好好迎接接下來的齋戒期。
在「鬆餅日」這天,英國人也會在不同城市舉辦「甩鬆餅比賽」,參加者穿著代表自己的服裝,一邊拋甩鬆餅到手上的平底鍋,一邊奔跑向終點線。
而這個競賽的規則,可能是根據13、14世紀一本食譜傳統——「每個人都得把鬆餅好好翻面,才不會烤焦。」
關於懺悔星期二與鬆餅日

懺悔星期二是聖灰星期三的前一天。多數基督徒會在這天自我檢視,思考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懺悔的事情,或是人生路上有哪些疑惑需要上帝的指引。
在基督世紀前,斯拉夫人認為季節交換,是和太陽神(Jarilo)最難熬的期間,如果他們能幫助太陽神渡過冬天,人們就能順利迎接春天,所以他們會在春天來臨的前7天開始吃鬆餅,熱熱的鬆餅就像是象徵著太陽,吃鬆餅就能獲得太陽神的力量。
英國的「鬆餅」跟美國不一樣嗎?

英國的鬆餅,其實是將麵漿裹上平底鍋,順著烤盤煎成薄薄的餅,就像法國可麗餅。依據每個人不同的喜好,它吃起來可軟、可脆,和美式厚厚圓圓的鬆餅不同。
而傳統的英國鬆餅還是以軟餅為主;可放上或鹹或甜的料,最傳統的則是灑上糖和檸檬汁;而較為台灣人知曉的,則是抺上南歐知名的榛果巧克力醬(Nutella)的口味。
在家煎出一片好鬆餅
在窩居倫敦、也待過可麗餅餐廳後,不得不說,企業級烤盤和家裡的平底鍋煎出來的口味其實還是有點差距,即使成份一模一樣,但是器具不同,口感就是不一樣。
然而,因為成份簡單容易取得,在家做可麗餅不僅物美價廉,還能和親友同樂。

可麗餅成份在網路隨手就能查到,想要一次煎上好幾份,鍋子一定要夠熱。
首先,要先熱好一些份量橄欖油,再於鍋中隨意放上奶油塊,直到奶油融化。接著,把多餘的油倒到一旁的容器裡備用,每煎一次鬆餅,就在鍋面塗滿混合好的油,直到冒白煙(這點很重要),才倒入調好的麵漿,這樣才不會沾鍋。
看看簡單的英國鬆餅作法:
參考資料
本文經食力foodNEXT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
【享受人生EP.1】腰間最柔軟的一塊:瘦身失敗不代表意志力弱,減肥醫師給棉花糖女孩的建議

歡迎收聽《享受人生》Podcast,由資深體育主播呂佳宜主持,特邀減肥門診名醫楊名權醫師,帶來長達20年的減肥門診經驗談。
你曾經體會過「減重無效」的困境嗎?在社交媒體影響之下,健身成了一種「生活態度」,但肥胖問題卻不見趨緩。根據體育署去年(2020)在「運動產業發展公聽會」公布的推估數據,台灣「運動服務業」(健身產業)高達6500多家,最終消費共約1775萬人次、產值約600億元。
民眾投入大筆花費健身,但台灣的肥胖問題似乎沒有隨之減輕。根據最新的「國民營養調查2016-2019」,台灣成年人的體位過重或肥胖百分比達到47.97% ,代表每兩位成人就有一個過胖。國際大型研究顯示,有81% 的肥胖症患者認為減重是他們自身的責任,缺乏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的認知。這不禁令人懷疑,有多少人曾經歷減重無效的困境,以及肥胖問題背後是否真的與「運動意志力」有關聯?
本集《享受人生》Podcast,我們邀請減肥門診名醫楊名權與主持人呂佳宜,一同破解有關肥胖問題的迷思,收聽管道如下:
減肥門診醫師也有自己的減重故事:找出你的「肥胖因子」

造成肥胖問題的主因五花八門,其中更不乏一些「不可控因素」,比如遺傳、生理、環境、工作至教育背景及大腦活動等 ;但有許多肥胖患者將減肥無效的原因歸咎於「意志力」不夠,貿然嘗試網路流行減肥法,導致復胖甚至健康問題。擁有超過20年減肥門診經驗的楊名權醫師,在節目中分享從110公斤到76公斤的減重過程,並強調建立正確的知識,才是減重開始的第一步。
《享受人生》節目重點整理:
- 減肥醫師也曾胖過:楊名權醫師體重破百的心路歷程(02:00)
- 真的有人天生就會胖:兩種引發肥胖問題的主因(05:37)
- 慢慢來,比較快:楊醫師漸進有序的「三階段減重法」(10:44)
減重是一時的,控重是一輩子:正確的減重方式與適合族群
事實上,我們看見的肥胖表象可能只是一種病徵,不只成因不同,更伴隨許多複雜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睡眠呼吸暫停、糖尿病等。有些慢性病甚至會與體重交互影響,使患者踏入疾病與發胖的惡性循環。楊醫師建議有減重需求者,應即早尋求專業醫療諮詢,才能依照工作型態與個人生活排定計畫,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減重方式。
《享受人生》節目重點整理:
- 減重時勿貿然節食!攝取低於體重15-20倍熱量反而可能失效(15:56)
- 減肥門診遇過印象最深刻的病患,生活壓力導致體重飆至120公斤(19:57)
- 論「減重」與「減肥」的差別(23:53)
減重門診流程大公開 :相信專業,瘦得更快樂

在節目尾聲,楊醫師為我們詳細揭露減肥門診的看診流程,破除減肥門診一定需要藥理或手術的刻板印象。最後,醫生也為目前正在減重之路努力的你我,提出三個專業建議。
《享受人生》節目重點整理:
- 吃類固醇可能導致發胖,你知道為什麼嗎?(26:07)
- 進入減肥門診不可怕!減重門診的檢查SOP (28:15)
- 楊醫師給正在減肥之路的你三個建議(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