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觀察浮世繪,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對於未知的事物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不管是幽靈也好、妖怪也好,能讓我們在心底對彼此多一分尊重,凡事以良善出發,或許才是這些鬼故事給予我們的警惕與本意。
文字:kimiko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給予日常那些摸不著也看不見的朋友們一些特別的稱號,在中文當中,我們通常以「鬼」字概括,再將其依據特性細分成幽靈、妖怪等各種類別;然而,在日本的單字當中,「鬼」(おに)、「妖怪」(ようかい)、「幽霊」(ゆうれい),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日文當中,幽靈一詞的含意是指死於非命,對於現世還留有深怨,而無法升天的人們,於是便以幽靈的形式繼續在現世當中徘徊不定。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下圖中《東海道四谷怪談》當中的阿岩,她的一生歷經陷害、被丈夫拋棄、失去親人,死於非命的她恨意無發消散,這股力量使她化作幽靈,並且對加害她的相關人士進行一系列的復仇,如此悲劇的循環令人看了印象深刻。

Photo Credit:葛飾北齋,Public Domain@Wikipedia
另外,一樣出自歌舞伎的角色「累」也是經典的例子,被丈夫殺死的她也是帶著恨意而徘徊在現世當中,甚至附於女兒身上,想要完成報仇。
下圖的累是「役者繪」,呈現出的是歌舞伎演員演出時的樣貌,透過浮世繪,不僅是將當時演出的樣子保留下來,更讓後世的我們對於這個角色擁有更多想像的空間。

Photo Credit:歌川国貞,Public Domain@Wikiart
說到「鬼」,下圖當中怪童丸所擒拿的對象便是很經典的鬼,他們通常擁有觸角、青色皮膚,就如同經典童話《桃太郎》當中所討伐鬼的形象。

Photo Credit:歌川国芳,Public Domain@Wikipedia
而「妖怪」的領域就更廣了一些,簡單來說就是非人的動物或是物品,卻擁有靈性的存在。像是下圖當中的貓妖,便是由貓咪演變而來,有一傳說是會吃掉鼠年出生的人,類似的題材在歌舞伎、浮世繪當中都相當常見,其他類似的還有狐妖、鯉妖等常見的妖怪。

Photo Credit:歌川芳藤,來源:Google Art & Culture
除了動物演變以外,還有由物品演變而來的「付喪神」(つくもがみ),像是下圖中有三味線、木魚、琵琶等樂器,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看了這熱鬧的氣氛,彷彿是在參加嘉年華遊行大隊一般,比起恐怖,更加能感到有趣呢。
而妖怪還有像是河童這樣,本就不是動物以及人類的存在,對於現今的我們而言這依然是個謎,但是在日本文化當中,河童是不可或缺的一個角色,他們調皮,時而幫助人類時而戲弄人類,又或是像上圖一般被人類給制伏,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並不像厲鬼一般可怕,算是可愛、逗趣的存在。

Photo Credit:月岡芳年,來源: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
人類總是對於未知的事物懷抱著恐懼與敬意,透過觀察浮世繪也可以看出人們對於這些未知的事物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不管是幽靈也好、妖怪也好,能讓我們在心底對彼此多一分尊重,凡事以良善出發,或許才是這些鬼故事給予我們的警惕與本意。
參考資料
- 山本野理子 (2018)。百鬼妖繪卷。台灣:楓樹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 日野原健司 (2017)。かわいい浮世絵。日本:東京美術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