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樂團的人怎麼就這樣作起電影配樂了?盧律銘對談「配樂新手」濁水溪公社小柯

在這慌亂混沌的2020年底,濁水溪公社拿到金曲「最佳台語專輯」、《爛頭殼》復刻在金馬上映,且還有一部《同學麥娜絲》儲存了濁團名曲與濁團解散後小柯的第一批創作,整體畫面也是夠魔幻的。
文字:吹音樂 阿哼
進電影院看國片,像是看演員們活在不同的平行時空,裡活出不同的人生。
《無聲》、《消失的情人節》、《同學麥娜絲》,劉冠廷從古道熱腸的手語老師演到烏龜癡情男、結巴紙紮師傅,連續看完3部,不免讚嘆他的演繹。此時回頭再看本屆金馬獎的「最佳原創電影音樂」入圍者,突然發現怎麼都是樂團人在入圍?難道樂團人也在電影配樂的世界裡活出不同的人生?
2020年的台灣配樂界,和劉冠廷同樣到處「尬戲」的是盧律銘。繼去年《返校》拓寬知名度後,今年一口氣包辦《無聲》、《消失的情人節》與《腿》的電影配樂。
他在個人臉書專頁上以文字生動地回顧與陳玉勳導演溝通配樂的過程、如何在《無聲》裡嘗試破格的人聲實驗與打擊聲響;細數音樂彩蛋又不時自虧「這就是配樂工作者孤獨的浪漫」,恐怕沒有任何一個採訪能比他自己更妥貼地寫出這幾部電影的音樂故事了。
在金馬獎公布入名單的那天,盧律銘問我要不要約《同學麥娜絲》的配樂師柯仁堅a.k.a.濁水溪公社主唱小柯來做一場對談。儘管當下還沒看到《同學麥娜絲》,我仍不假思索地點頭,畢竟這很可能是濁水溪公社在2019年解散後,小柯第一次的配樂專訪——據盧律銘說,他可是祭出「條件交換」才讓小柯答應受訪呢。
今年金馬影展的片單中,包括大學時便肖想已久的濁水溪公社紀錄片《爛頭殼》。採訪前一天我終於看了,紀錄2001年《臭死了》發行前後,總統府前演出的失控傷人、早期核心成員左派的離團、在春吶砸琴縱火的經典現場......等。
觀影時我不知道盧律銘跟小柯也在同一場次,而中途瞄到、提前離場的身影,並非耐不住衝突畫面的道德之士,恰是小柯本人。
晚生的我沒有90年代台灣地下音樂場景的參與經驗,《爛頭殼》將我拋回的是《同學麥娜絲》的電影時空——曾經要好的同學,同時成了日子不上不下的中年男子,用導演黃信堯的說法解釋是「領一份餓不死,也填不飽肚子的薪水」。
然而,有人抓到翻身機會變了樣,有人在觸碰幸福的剎那登出生命外。命運,終究展現了祂無常的恆常。
壓抑與無奈的凡人的心,需要黑色幽默調劑。《臭死了》的專輯收尾曲〈漏電的插頭〉,同時也是《同學麥娜絲》末段的最佳BGM;加上片尾的〈卡通手槍〉彩蛋客串,這部片果然非濁團配樂不可。
曾在濁水溪公社的專輯裡合作,盧律銘與小柯因為《腿》與《同學麥娜絲》,都有和監製鍾孟宏緊密合作的經驗;訪問於是由兩人和鍾導的「交手」展開,地點相約在《同學麥娜絲》的「電風」(鄭人碩 飾),用來逃逸現實的漫畫店場景裡。
在漫畫店裡的四方桌聊開,彷彿我們也成為電影中的「同學」。小柯夾雜台語的說話口氣很難透過文字完整復刻,我盡力附上拼音。
Q:先從簡單的題目開始,請問你們兩位是怎麼認識的?
盧:2015年第6屆金音獎,濁水溪公社得了很多獎,但我那年摃龜,回家路上看到小柯買了一大堆啤酒,我跑過去說:「小柯恭喜。」他就安慰我說:「沒關係啦,我們也是玩很久才有今天,好不容易得很多獎。」
然後問我是什麼團的,我說棋盤上的空格他就「喔喔喔」沒聽過。後來再過一年,他要做《亞洲衝擊》才突然聯繫我說要合作。後來做歌的途中我問他,你為什麼找我?他就說沒有啊,我就翻一下那個書說「這個今年有得電音獎,應該可以找他試試看。」
柯:真的有一天突然想到,欸那個晚上,在台大旁邊有一個少年給我叫。就想,「難道是你?」後來才跟你聊到說,那晚真的是你,棋盤上的方格——啊,是空格!

Q:盧律銘也有去金馬影展看《爛頭殼》放映?
柯:我有去,但我先走了。我心情很起伏......我也是20年沒看這部片,昨天看好像一部新的電影,人事全非的感覺。你看到身邊的朋友那些,都分手了,那些場景很多都不見了,連春吶都不見了......
盧:電影裡面有些地方我有去看現場。我剛剛有跟他講,春吶前一次演斷電我也在,紀錄片裡那場爆破我也在,但那時就是小朋友、大學生。
Q:《爛頭殼》紀錄《臭死了》專輯發行前後的事,其實隱隱然跟《同學麥娜絲》很有關係,因為專輯最後一首歌〈漏電的插頭〉就放到電影裡。這是誰的想法?
柯:是導演的想法,他指定的。電影裡我有客串嘛,去年10月到台中的豪宅拍,演的時候幾乎是殺青的場,我本來以為這樣就好了。那時候演完鍾孟宏就跟我講說:「欸,小柯你來你來。」他讓我食薰(tsia̍h-hun)後說:「這部配樂就是你囉。〈卡通手槍〉、〈漏電的插頭〉、〈港都情人〉這3首我直接用,其他配樂就交給你了。」我還在那邊躊躇(tiû-tû),但他完全不讓你有任何思考的機會。
盧:鍾孟宏既是監製又是攝影師,拍片腦袋幾乎是天才的程度。他在拍的時候,剪接已經想好了。
Q:《同學麥娜絲》的配樂是怎麼開始進行的?他先給你看初剪的版本?
柯:他們就剪一個,已經滿準的剪接版,把一些參考音樂、我們的歌,希望的方向都key進去。看完要我回去想一想。其實他一開始找我,我真的很躊躇啦,那時候我去紐約、團剛解散,還在修養,經過30年的磨難終於......還在想下禮拜要去哪玩,還是去日本𨑨迌(tshit-thô),後來就殺過來叫我配,真的是很惶恐。
然後我就打電話給生祥說:「生祥啊,這個會不會很難搞啊?這個會不會死人啊?」因為我看過他在臉書上寫《大佛》與《陽光普照》的情形啦。生祥就鼓勵我:「我跟你講,不要說音樂不做了啦。」把我推到這個火坑,哈,開玩笑啦。我就想,反正他敢用我那3首歌,我就做我自己就好,但是後來也是一直被打槍啦。
Q:剛看完電影,腦中就浮現音樂了嗎?監製鍾孟宏的配樂工作習慣是?
柯:因為reference在那邊,你就是填空,但也不是要完全填空......
盧:鍾孟宏有時候很妙的是,他會擺reference,但不是要你聽reference的所有東西。他可能只是要你聽那個貝斯,或者是過門的hi-hat。他的習慣不是要一模一樣,而是那個「感覺」,但那個感覺很難抓,因為一開始他不會明講方向。
我覺得他很清楚自己要什麼,鏡頭、畫面可以很直接告訴你,可是音樂上比較難,沒辦法用音樂的語言講,可是有些一中就會超中,他可能一整天都在哼那個旋律。

Q:他打槍的方式很直接?
柯:很直接呀,他還會弄你。譬如說我給他一首,他聽聽就會在那邊:「嘖,小柯,你是濁水溪小柯噎,你怎麼會做這種?」我心裡就,「幹!收一收,下一首下一首。」
Q:《同學麥娜絲》的配樂編曲普遍都很有西部感?
柯:他很喜歡對決的感覺,他覺得每個人的人生都像在對決、挑戰。
Q:和小柯以《同學麥娜絲》共同入圍配樂獎的是蔡仲軒,可否多介紹他?以及你們怎麼合作的?
柯:會認識蔡仲軒是因為朱約信的團,他是吉他手,這3年才認識。他自己有個工作室,《裝潢》幾乎是我們兩個一起在那弄出來的,就已經不是濁團那樣的方式。
我覺得跟他合作滿有默契,他就是能把你心目中的東西在工作室裡呈現出來,做出一個level給樂手聽。他會吉他、貝斯、keyboard 也還不錯,家私(ke-si)也很多。我的作曲想法很多還是從band的形式出發,他等於是能完全取代我所有的團員了,又快。

Q:《同學麥娜絲》的配樂錄音怎麼進行?
柯:錄音就是全部的歌一起,在3天裡面錄掉。導演都OK......啊其實還不OK啦!
盧:那3天他都會傳簡訊會通電話來「心情抒發」。
柯:導演本來都已經說好,我也已經都booking好4月最後3天錄音,樂手也都cue好。但他最後竟然在錄音前一個禮拜,把我們兩個人抓到「甜蜜工作室」,跟盧律銘講說,這幾首歌你再幫我加加合成器!他(盧)就是鍾導的最愛,沒有他鍾導就不安心。
盧:那天剛好討論《腿》,我們就一前一後。回去後我就幫他加,丟過去想說應該沒問題吧。
柯:你加給我的時候已經是錄音前一天,沒時間給鍾導聽,我也只能錄音那天擺出來,跟鍾導說,Luming的合成器要不要一起放出來聽聽看?現場超掣(tshuah)的!最後只留一個很小的地方,他的東西幾乎沒中,但是我的也沒中!你知道多可憐嗎?超焦慮!
盧:他在錄《同學麥娜絲》的時候,我同時在錄《消失的情人節》。原本鍾導叫他,要我把樂器帶過去,他就幫我擋掉。因為在錄《陽光普照》的時候,我的功用是生祥編曲完,出了一些弦樂、銅管要等樂手才能處理,但生祥樂隊的基底能現場錄;我去就是有哪些段落,尤其是「菜頭」的段落,我就要進去加入他們。有點半jam,壓力超大。
柯:鍾導喜歡撞出火花,不喜歡照本宣科跟demo一樣。
盧:有些會很有生命力,但過程很可怕。
柯:後來就真的現場弄。鍵盤手阿雞(張瀚中)就很有戲,弄了一些有的沒的音效,鍾導就「很好很好很好」。我就被阿雞救了,鍾導就喜歡這個怪!
Q:題外話,你們在做配樂的時候一直看到劉冠廷,不會覺得很煩嗎?
盧:我現在都會安慰自己說,因為劉冠廷現在太紅了,我會看到他代表我也很紅(笑)。
Q:盧律銘唯一留下來的合成器編曲用在哪?
柯:最後麥娜絲(潘慧如 飾)那段,有個聲音連過去〈港都情人〉。本來是兩首歌,中間空掉接〈港都情人〉,但鍾導希望情緒是延續的。那段還好有你,其實你其他3首被打槍沒關係,至少我的還在那邊,但那段我真的沒想法。
盧:我覺得小柯做最對的是找了阿雞,還有兩個弦樂手,因為這兩個弦樂手顏值很高(笑)。他錄弦樂前一天打給我說:「怎麼辦啊,都不確定啊。」我就問他找了誰,他一講名字我就「安啦安啦」。

柯:因為第2天錄音已經磨到晚上10點,全部都delay了,但是最後一班是弦樂的兩個女生。鍾導本來累了不耐煩,可兩個女生一進來,鍾導就開始有說有笑,「附中的呀?學妹學妹來。」還真的,心花都開了。因為要營造大樂團的氣勢,錄了好幾軌,拉好幾遍,鍾導就說,「沒關係,我出去抽菸。」真的讚讚讚,好佳哉(hó-ka-tsài)。過了第2天,第3天就順了。
Q:這是一個正規的配樂工作流程嗎?
盧:不算啦,特殊狀況。正常來講,錄音就進去錄音,只是看錄音室裡能不能撞出新想法。跟鍾導合作《腿》,他就幾乎沒有來參與錄音過程。
我們的默契在,所以沒有管太多。像《同學麥娜絲》就不是一個太平常的模式,但我覺得可能是跟生祥合作的關係。生祥老師他們在製作時,jam是很必要的過程,因為樂手都很厲害。他們做《陽光普照》是把整套設備帶去鍾導的工作室,每個段落試給他聽,可是到錄音室後還是有jam的空間。
Q:平常的話都是出譜給樂手?
盧:像《返校》弦樂量很大,《腿》的弦樂量很大,我們寫譜就會比較細,不是只有音符,包括表情。因為他們一拿到就要錄,不要浪費我的錢,要試什麼都直接試,至少要有百分之80、90的狀態。這是我的方式,但沒有一定。當然這樣要jam就有難度,現場要改譜,大家要馬上抓感覺,又會多跑幾次。我自己是希望錄音時能接近百分之百,也還是要留一些空間給樂手。
Q:《同學麥娜絲》這故事,可以說是除了小柯之外,沒有更適合配樂的人選了?看的時候應該超有共鳴?
柯:我很有共鳴呀,對這部片子。他所描述的時期的「同學」,都還真的是「我的同學」。就是那些形象、主人翁的故事,我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人。譬如苦悶的人去開查某、一樓一鳳、三溫暖、加藤鷹我這年歲的有誰不知道?升不了科長的、泡沫紅茶、打牌......每個同學也都有一點像我。
Q:電影最後客串演唱〈卡通手槍〉,其實後來剪掉很多?
盧:我有看過完整的有看到小柯客串的那場,就很濁水溪的表演方式。
柯:他就現場放歌,我們對嘴,拍MV這樣子,表現平常瘋瘋癲癲的狀態。台下觀眾、主演員們也都到就開始互動了,但其實最後都沒剪進去。
盧:有一段是納豆吧?跪在地上然後小柯一直用麥克風打他臉,哈哈哈。
Q:小柯有意外自己會入圍金馬獎嗎?
柯:蠻意外的,畢竟第一次做。
盧:我那時候就覺得他一定會進。我只有看過片段片段,加上之前討論的。我覺得黃信堯導演的就是要這樣風格的音樂,和生祥之於《大佛普拉斯》一樣,生祥的是很有土地連結感的,而小柯則是很台灣、很難形容,只有他能做出來。
柯:我覺得阿堯導演是試圖把90年代、他年輕時候台灣很次文化的東西放在大螢幕裡。他的學生時代是在90年代,但電影是拍出社會後,我看過他的紀錄片《唬爛三小》就更鮮明了。他才小我2歲而已呀,在想的「同學」這部分都是90年代。聽〈卡通手槍〉對他來說是很地下文化的東西。
Q:黃信堯導演有跟你說他對濁水溪公社的情感?
柯:他有直接跟我說他是濁迷、農友啦!
Q:盧律銘前陣子有在臉書發文說,這次入圍配樂獎的都是玩過團的音樂人?
盧:我覺得很屌耶,樂團世代來臨!我們已經進入電影圈了,但大家際遇都不同。像侯志堅大哥很早就在做,法蘭是因為跟鄭有傑導演常合作,而我本來唸書就念配樂,小柯是因為客串,柯智豪也本來就各個領域的案子都有。

Q:過去你實驗、懸疑的音樂風格非常突出,今年接到《消失的情人節》卻作更溫暖、詼諧的編曲,好像歷經了自我調整的心路歷程?
盧:《消失的情人節》讓我對配樂的看法有很大的改變。以前我會覺得要做有稜有角的人,作一部配樂是剛好有符合自己的形狀,所以才去進去,可能看到某類劇本就會推掉。可是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做《消失的情人節》時,我一直都沒有要推掉,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
可能有小孩的關係吧?那時候作《返校》,小孩出生,工作的時候就會被帶走,因為音樂很恐怖,《無聲》的時候也是。可是《消失的情人節》原聲帶一直到今天早上,他每天吃早餐都會聽;我就覺得,我做了一個可以讓小朋友一直聽的音樂。我已經到了另一個階段了,想法不是要一直黑暗,一直很帥。
Q:我覺得你在粉專上寫的配樂幕後故事非常好看,看完都覺得不必問這些問題了,直接請大家去看你寫的。
盧:我那時候寫的想法。像《消失的情人節》純粹只是想寫和陳玉勳導演合作的過程,跟他的相處與來回過程實在太有趣了。可是《無聲》,我就想寫非常技術面的東西。不管哪種,我都想讓監製也好、後來對配樂有興趣的人也好,可以了解配樂。我很怕人家覺得配樂很容易,它其實很需要團隊、很需要資金,面面都需要顧到的工作。
同年紀的像王希文,我們際遇就很不一樣。他學成歸國後很順利的就做到第一部片,就一直做配樂,但我前面就是空窗期,現在慢慢追上他的腳步。我們常常討論會覺得,我們處在一個尷尬的年紀,想改變一些現實,不希望後來者面對一樣的問題,所以就儘量能分享就分享,是我們的使命啦。

做配樂其實不是什麼偉大的事。有時候看評論說沒什麼新意,我就會覺得很有趣,因為我做配樂不是為了創新,而是為了這部電影適合什麼;我覺得很多觀念不只要跟上面的人說,也要對觀看的人說。
採訪後記
小柯說,他很希望之後能將濁水溪公社歷年專輯全部放上YouTube,讓大家想聽就能聽到這些歌,而有人要用來播放、創作他都不會收版權費。另外他也提到,今年在金音獎典禮上和陳珊妮共同頒獎時,陳珊妮的引言對他來說,也已經是終生成就等級的殊榮了,是他30年前剛開始玩團時想像不到的。
在這慌亂混沌的2020年底,濁水溪公社拿到金曲「最佳台語專輯」、《爛頭殼》復刻在金馬上映,且還有一部《同學麥娜絲》儲存了濁團名曲與濁團解散後小柯的第一批創作,整體畫面也是夠魔幻的。
日前聽了黃信堯導演上「台灣通勤第一品牌」宣傳電影,節目尾聲他推薦了濁水溪公社的〈深夜拾獲大哥大〉,歌裡荒唐悲劇依然和《同學麥娜絲》相輔相成,該片真的非濁團配樂不可呀。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
漫畫家高妍用Adobe畫出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日常感動

漫畫家高妍結合私人經驗與日常觀察,用畫筆凝結出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從學生時期就開始創作的他,持續用Adobe軟體製作所有的漫畫和插畫。採訪這天高妍邀我們走訪他作品場景中常出現的台北溫羅汀一帶,並和我們分享自己的創作經歷。
用Photoshop與InDesign,從獨立出版小誌做到暢銷商業單行本
2022年5月25日,高妍的首部單行本《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在台灣和日本同步發行,不到一週內,台版和日版紛紛「重版出來」,以25歲的新銳漫畫家來說是相當驚人的成績。《綠之歌》同名短篇是高妍在大學時期自費出版的32頁漫畫作品,經過五年時間發展成長篇,故事描述一位台灣女孩「綠」深深愛上日本搖滾傳奇細野晴臣的音樂,而音樂又帶著他遇見許多美好的事物。
「無論是插畫、漫畫,我的作品都以電腦繪製為主,」目前在台日兩地活動的高妍,趁著回台期間帶我們到公館的另類漫畫店Magasick,那裡幾乎是唯一能找到他所有早期自費出版作品的地方,「我通常會先用Photoshop繪製漫畫,接著進InDesign做每頁漫畫的初步排版,打上對白內容,並且讓編輯知道漫畫的順序。」高妍一面介紹他的作品,一面和我們說明工作流程。
《房間日記》、《海的画報》、《荒原》、《1982》到《綠之歌》短篇,翻閱一本本插畫、漫畫作品,令人感受到高妍持續雕琢自己的技巧,不只是畫面、意象和氛圍的經營,在書籍的裝幀上也不斷實驗。《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的書籍設計也由高妍親自操刀,書衣扉頁設計成演唱會門票,隨書附上的歌詞本則選用紋路明顯的特殊紙,精緻得如一本獨自成立的小誌。
☞ 用Photoshop和InDesign製作出版你的作品吧!

繪圖板搭配Photoshop,陪伴漫畫家一路成長
「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我就一直在用電腦畫畫,電腦繪圖比起手繪對我來說是更親近的媒材。」直到高妍國中時,母親送給他一台繪圖板作為生日禮物,從此繪圖板搭配Photoshop就成了他創作用的固定班底,「有時候我在畫水彩或素描的時候,都會覺得『天啊,讓我按上一步!』」高妍笑說自己從電繪切換到手繪時常忘了不能重做步驟。
除了自己的作品之外,高妍也經常承接書籍和雜誌的繪製委託,像是村上春樹的散文集《棄貓》由收錄了11張高妍的插畫,以及旅日台灣作家李琴峰獲得芥川獎的《彼岸花盛開之島》台版書封,同樣也出自高妍之手。村上春樹曾形容高妍的畫「喚起某種令人懷念的共鳴」,或許正是這樣的特質,使他的作品能夠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
「我在用漫畫拍電影」
「我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私人經驗去發展。」台北溫羅汀一帶是高妍漫畫中經常出現的場景,也是他現實生活中最熟悉的區域,但即便在這麼熟悉的日常中,他總能觀和感受到新事物,並且將它們放進作品中。「每天好好感受自己的生活的改變、新的相遇、新的離別,把這些離別具象化成完整的故事。」
採訪這天我們也來到位於台電大樓站附近的咖啡店與Live House「海邊的卡夫卡」,《綠之歌》裡主角小綠與南峻就是在這裡相遇。「我覺得這些東西如果不透過像文字、日記、圖像作品的方式去記錄,有一天就會消失,這些遺忘跟失去是非常可惜的。」海邊的卡夫卡經過18年的歲月,近期也因為都更即將和大家告別。

「我其實在用漫畫拍一部電影。」高妍在作品中透過背景的寫實處理、人物之間表情的細膩變化,以及水平橫向的構圖去營造出電影鏡頭的感覺,「讓讀者進入故事,並在無意之間將自己帶如故事主角的心境。」雖然生活中充滿離別,但讀者透過閱讀高妍的作品,也許可以不斷地與這些文化場景重新相遇。
把感動帶給讀者的瞬間
「我一直覺得我不是什麼天才,我只是非常非常努力在做每一件事情。」以高妍的年紀對應他身為創作者目前的成績,確實常令人讚嘆他繪畫方面的才華,但不為人知的是他的高度自律,「在執行作品上,我很像一台機器,時間到了我一定要做什麼事情,最後把作品透過非常有紀律的方式完成。」
高妍和我們分享他在日本漫畫月刊《Comic Beam》連載《綠之歌》期間,每日醒來吃完早餐就開始工作,一路繪製到晚上,中途除了吃飯其餘時間都不中斷地畫直到睡前。每月連續25天都是這樣的節奏,直到交出當月的稿件,又接著準備下個月的連載。

「最重要的事情是對作品誠實。當你今天很善待這個作品,很想好好地讓這個作品被跟你有一樣感動的人看見,我相信那個人會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感受你作品帶給他的力量。」對高妍來說這樣的瞬間就是做作品最棒的時刻。你也有想要分享的感動嗎?一起透過Adobe系列軟體來踏出創作的第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