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順播或倒轉,聽起來其實都一樣:《天能》配樂裡,你沒發現的幾個彩蛋

疫情爆發時,《天能》的配樂大概完成了8成,原本預定4月進行管弦樂團錄音,但最後只能請音樂家們,在家中錄好自己的片段。懂音樂的人應該無法想像,收到的音質會是何等慘烈的狀況,但路易奇戈朗森反而覺得這種方式很有趣。
細膩,不需要整齊,也能像朝四面八方洄游的魚群一樣,每個微細的生命體,都在壅塞的小單元裡奮力搖鰭擺尾,呼吸、前進不必靠自覺,只需要存在,自然懂得因應。
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信徒,都是擅長抽絲剝繭的偵探,這次名導直接在《天能》對白中提醒觀眾放棄理性——不要試圖理解,而是去感受。新挑戰也包括體驗非漢斯季默(Hans Zimmer)操刀的電影配樂,因為大配樂家已答應與電影《沙丘》合作,諾蘭只好放手老班底,首度找上聲勢如日中天的路易奇戈朗森(Ludwig Göransson)合作。
面對如此扭曲的時序與前衛的邏輯,這位瑞典音樂人自問:「當觀眾體驗到概念上雄心壯志、技術上前所未有的作品時,我該怎麼劃定情感路線圖,好讓觀眾繼續堅持下去?」
在諾蘭的電影中,音樂是獨立的角色

諾蘭和漢斯季默是史上最知名也最多產的導演、配樂雙拍檔,他們攜手完成的鉅製包括《全面啟動》、《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星際效應》、《敦克爾克大行動》等,並且一再改變整個世代對電影視聽體驗的想像。
不過路易奇戈朗森也不是省油的燈,今年36歲的他以洛杉磯為基地,配樂作品諸如捧回奧斯卡和葛萊美獎的《黑豹》、《奧斯卡的一天》、《金牌拳手》,以及剛奪下艾美獎的星際大戰影集版《曼達洛人》,於流行音樂也曾以和Childish Gambino合作的〈This Is America〉獲頒葛萊美獎,亮眼的成績證實絕非泛泛之輩。
路易奇戈朗森的諾蘭初體驗是20歲住在斯德哥爾摩時看的《蝙蝠俠:開戰時刻》,他深受諾蘭和漢斯季默革命性的創作啟發,也燃起窺視巨人內心的興致,試圖理解他思考音樂的模式:「在諾蘭的電影中,音樂彷彿是獨立的角色。身為一名作曲家,我認為他使用音樂的方式非常獨特。」

諾蘭是《天能》的編劇兼導演,第一次到導演家中開會時,雙方一談就連續聊了6個小時,但路易奇戈朗森還是不知道故事是什麼,這些時間只用來仔細研究諾蘭收藏的唱片。「他播了大量的音樂給我聽,彷彿是他生命的原聲帶。我也分享啟發我和我的職業的音樂。」
一直到最後,導演才邀請他隔週再去讀劇本,了解拍攝想法。一個禮拜後,他被丟進漆黑的房間全神貫注地讀本,花了5個小時才終於讀完,緊接著和諾蘭開另一場會議。
腦袋轉著各式各樣關於這部片的問題和想法,路易奇戈朗森意識到自己的任務是用配樂輔佐《天能》的世界觀,同時也要幫助觀眾不要因迷失而放棄。「讀完劇本後我馬上回錄音室開始創作,每週再固定回去他的辦公室,讓他聽新想法。我們花了3個月時間剖析他發現的每個小點子、每個瑣碎有趣的小聲響。」
幸運的是,配樂動工時,諾蘭才剛完成劇本編寫,他有充裕的時間構思。拍攝期間,他持續收到導演寄信,講解片中的世界觀,在剪接階段也每週更新對角色的理解,所以配樂可以說是到最後一秒都還在做。
無論順播或倒轉,聽起來都是一樣的

觀眾應該慶幸《天能》缺少敘事理解的內容,大部分用動作戲推展劇情,速度與力量像按摩般為混沌的腦袋舒壓,同時也反映出諾蘭越來越流暢的電影語言。
種種令人難忘的鏡頭如從摩天樓外牆高空彈跳退場、飆水翼帆船、機場倉庫裡的近距打鬥、偷天換日的組合車陣與汽車追逐戰,尤其是埋入「倒轉」設定的場景,讓後半段劇情有了重新複習的機會,結局也加倍高潮起伏。
路易奇戈朗森表示,反轉與反轉導致的衝突,在片中佔極大比重,因此配樂的思考面向涵蓋反轉樂器、反轉樂團,以及如何操縱聲音,好讓聲音聽起來是反轉的。「部分配樂是倒轉的,可以順播,也可以倒著播放,聽起來都是一樣的。我曾經實驗讓一個管弦樂團現場演奏我的音樂,再反轉樂譜,好讓他們演奏倒轉版。接著再將錄音重新反轉一次,結果聽起來就像管弦樂團在真實的時間倒著演奏。」
融入疫情亂象的《天能》聲景

2020年,全世界的節奏都被COVID-19打亂,《天能》則把這個劫數切碎炒進配樂中當佐料。疫情爆發時,配樂大概完成了8成,原本預定4月進行管弦樂團錄音,但最後只能請音樂家們,在家中錄好自己的片段。
懂音樂的人應該無法想像,收到的音質會是何等慘烈的狀況,但路易奇戈朗森反而覺得這種方式很有趣,能夠融入所有音樂的不同面向,恰好完美契合《天能》的聲景。
最後一個任務是創作片尾曲,路易奇戈朗森發覺諾蘭每次都期待新的聲音,因此提議找藝人合作,他心目中的首選是「聲音很有趣」的饒舌歌手崔維斯史考特(Travis Scott)。
在安排一次試映後,史考特馬上能用讓諾蘭有共鳴的方式回應,於是團隊用一個禮拜,共同創作出非常強調重音和低音的〈The Plan〉,這首歌不僅讓片尾披上完美的外衣,事實上也穿插在整部片中,路易奇戈朗森說:「他的聲音如此獨特,所以我們摘錄了一小部分放到配樂的不同片段。」
好玩的是,觀眾也能在配樂中實際聽見諾蘭的聲音,這個創意來自導演本人,他希望用自己的聲音當作電影的對手。這批聲音取樣包括諾蘭的呼吸聲,路易奇戈朗森讓諾蘭在他控制的麥克風前呼吸,再轉化為不舒服的刺耳聲。
整體而言,《天能》配樂個性強烈,磅礴重音與刮刺顆粒感時常讓人感到心律不整,譬如片頭的烏克蘭國家歌劇院爆炸危機,每當喇叭轟出吉他扭曲的震顫,整間IMAX影廳也會隨之天搖地動,但比起令人消化不良的劇情餵食,那根本算不上什麼負擔。
那麼,該說是導演太過任性放肆嗎?諾蘭並非傲慢的導演故意打翻飯菜,要看倌自己看著辦。路易奇戈朗森說:「看他的電影就知道他精通音樂,以及對音樂的理解程度。但我沒料到諾蘭竟然可以像受過訓練的音樂人那樣談論,所以我相當驚艷,也正是這種開放實驗的態度,激勵我實際去嘗試新東西,還有一些我認為大家會想日後再說的事物。這真是一次大開眼界的經驗。」
原來天能的新世界一如天衣,奧妙不在無縫,而是穿上。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