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開始演戲時,狄尼洛連自己的名字該寫成「De Niro」或是「DeNiro」都拿不定主意。而當他有機會參與電影《教父》的選角甄試時,這種不安的浮躁感,在法蘭西斯柯波拉的鏡頭下,顯露無疑。
文字:龍貓大王通信
很難想像,勞勃狄尼洛也有過猶豫不定的時候,畢竟他在銀幕上下都維持一貫冷硬威嚴的形象。但是在剛開始演戲時,狄尼洛連自己的名字該寫成「De Niro」或是「DeNiro」都拿不定主意。而當他有機會參與電影《教父》的選角甄試時,這種不安的浮躁感,在法蘭西斯柯波拉的鏡頭下,顯露無疑。
成為《教父》一份子前的勞勃狄尼洛
我們都知道,狄尼洛演出了「教父續集」《教父II》而奪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劇中他飾演年輕的維托柯里昂(Vito Corleone)。在這部同時包含《教父》過去與未來故事的續集電影裡,描述了年輕的維托一步步從街坊領袖成為幫派老大的經過。
但事實上,狄尼洛原本早在1971年初就有機會演出《教父》電影,所以反過來說,如果他真的演出了第一部《教父》,那他也不太可能繼續演出《教父II》,就更不可能拿到一座奧斯卡了——得獎當年他才31歲,真正是意氣風發。

Photo Credit:《教父II》,來源:IMDb
原本,選角導演其實已經希望狄尼洛飾演保利(Paulie Gatto),因此他不需要面試也能拿到角色。保利是劇中克萊蒙沙的手下,克萊蒙沙坐著就像一座山,笑起來時臉頰肉幾乎要黏到眉頭,義大利男人都會煮菜,克萊蒙沙特別會做菜(人家問他在煮什麼時,他都會回答「讚的啦」,他甚至在劇中教大家料理肉丸的訣竅),而且還很會做蕃茄醬——他會一言不合就把人做成蕃茄醬。
當麥克要赴那場鴻門宴時,是克萊蒙沙教他如何開槍、開完槍如何丟槍、如何在眾目睽睽下不動聲色緩步走出餐廳——誰都看得出來,克萊蒙沙是個忠心、和善又殘忍至極的匪徒。所以當他知道自己的一把手保利,竟然是謀反柯里昂家的主嫌之一時,下手幹掉保利的人就只能是他自己——對的,保利不像他老闆那樣對柯里昂家忠心奉侍,而狄尼洛應該要演出這個背骨仔。
演叛徒不是什麼問題,問題是保利的戲份其實不多,也不像克萊蒙沙那麼複雜,簡單地說,在這部一群青壯演員合作的電影裡,自己就像個跑龍套。

Photo Credit:《教父》,來源:電影神搜提供
1971年那時,這票日後成為好萊塢演技大神的男人們,在那時大多都還是在獨立製片電影裡奮鬥的小伙子。60、70年代好萊塢大片廠時代逐步褪色,而像是馬丁史柯西斯或柯波拉這樣30出頭的年輕人們,正以獨立製片的模式悄悄地顛覆大型片商寡佔的市場。在那個充滿機會的70年代,真正是愛拼才會贏。所以,狄尼洛對戲份不多的保利,意願不大,他著眼的目標,是脾氣暴躁、喜怒難辨的柯里昂家大哥桑尼。
那個名為「桑尼柯里昂」的男人
我們談過桑尼,談過飾演桑尼的詹姆斯肯恩如何在片場「私仇公報」,動真格把對手打傷。如果你沒有看過《教父》而單看這篇文章,可能會誤以為詹姆斯肯恩就是個其實不會演戲的混帳。是的,他是個混帳,但這讓他在演出混帳時卻能更加得心應手。如果我們用狄尼洛試鏡桑尼的片段,與肯恩實際演出的片段兩相比較,你就能發現更明顯的差距。
所以,我們可以把狄尼洛甄選《教父》的失敗引為笑談——還好他失敗了。不過事實上,試鏡時他演得也不算頂好。看看這個片段:
這一幕算是桑尼與麥可的對手戲,眾人在教父中槍後,面對警長的和談要求六神無主,這時麥可提出了大膽的提議:殺了這些人。大哥桑尼對這個過去只想當不沾鍋的小弟,竟然大放厥詞,感到不屑與諷刺、卻又同時感受到自己的權威被動搖了——他知道麥可說的並非無的放矢。
桑尼這樣回答麥可:
「你要幹什麼?乖乖大學生。你不是一直不想攪和家族事業嗎?現在只是因為警察輕輕搧你一巴掌,然後你就想殺了他?你在想什麼?這裡可不是軍隊,能讓你在幾公里外開槍殺人,現在你得要這樣(手指做出槍枝貌、抵住麥可的太陽穴)!然後他們的腦漿會噴到你光鮮亮麗的西裝上!
來啦!(用力親了麥可的頭)你太意氣用事了。湯姆,這件事得公事公辦,但這傢伙徹底情緒化了。」
你能看到狄尼洛的表演裡有更多嘲諷笑意,這個桑尼更加不相信小弟,覺得他的殺警提議是一場笑話。但是反過來,看看詹姆士肯恩的表演:
肯恩就像在訓斥小孩:小屁孩又亂講話了,但這是個我愛的小屁孩。他覺得好氣又好笑,但好笑之處,是這孩子不知道他說的話可能會傷到他自己,而這是另一層憤怒——他不希望在爸爸已經受傷之後,弟弟又因為愚蠢而受傷。
憤怒一直是桑尼這個角色的中軸精神,他是個以憤怒作為行動力的角色,而這場戲裡,他的憤怒有更多的無奈與哀傷。下一幕,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克萊蒙沙教麥可開槍戲,而克萊蒙沙也是上一幕嘲笑麥可的人之一,這代表著,在這場訕笑、與桑尼罵弟弟的過程中,他們都體認到,麥可說了一些他們無法反駁、而只能以訕笑與咒罵來反駁的事實。
就這點來看,狄尼洛的桑尼更加外顯,而肯恩的桑尼有層次多了:一開始你就能感受到桑尼最終還是會罵人,而且是出自於對弟弟的愛護心態。柯波拉最終沒有選擇狄尼洛,認為他演得「非常精彩」(spectacular),但是「too killer」——太過了。
沒跟上《教父》首班車,但他絕不錯過第二次

Photo Credit:《教父II》,來源:IMDb
最終,狄尼洛放棄了保利,也演不成桑尼,但他仍然不放棄《教父》,因為人人都想要在《教父II》裡插一腳——《教父》上映後所有觀眾與影評都瘋狂了,那就像1972年的《復仇者聯盟》一樣,在商業與藝術上都獲得高度肯定。狄尼洛回憶:「我記憶中,《教父》是一部可以稱得上強檔大片的電影,我這種說法可能有錯,但是在《教父》之後,才有其他類似強檔大片出現,就像一些史匹柏的電影等等。而我能確定的是,當《教父II》開始要製作時,我就說這部電影一定會成功。」
狄尼洛沒跟上《教父》列車,但他不會放棄第二次,他與《教父》監製一起到了老舊的放映室,那裡有著一台舊放映機,還有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飾演教父維托的影帶,他告訴CNN:「我把它們全看完了,而且全部都學起來了。」
狄尼洛沒說錯,他試鏡時的桑尼與他演出的維托,基本是兩個極端:維托在《教父II》裡的英文台詞僅有8個字,但他有遠見、謹慎節制、不怕使用暴力、但連使用暴力時也不張牙舞爪,狄尼洛試著讓沈默寡言的維托保有張力,而這種張力來自於他內心「混合規範與反規範」的心態,天人交戰、兩相撞擊,白手起家的維托自然沉默,因為帶著一家老小移居美國的他有著不能失敗的壓力——銀幕下的狄尼洛也沒有失敗的機會了,他演戲快滿十年了,卻還沒被觀眾記住,所有人對他的名字是De Niro還是DeNiro ,一點意見都沒有。

Photo Credit:《教父II》,來源:IMDb
「他自己應該不知道自己演得有多好。」
這是天王巨星馬龍白蘭度說的。這種演技不是心領神會天賦造就,這來自狄尼洛瘋狂地在放映室裡一次又一次重複觀看白蘭度的影帶,他做下筆記,有時在放映室裡跟著銀幕上的白蘭度一起念台詞,他稱其為一場「科學實驗」,一場忠實模仿的自學課程,默默地將那個狂放的義大利小子變形為一個講道義重的義大利老大。日後,導演布萊恩狄帕瑪是這樣稱呼狄尼洛的:「他是隻該死的變色龍」。
是變色龍、是影子帝王、更是永遠的教父
我們不提狄尼洛在《教父II》之後的發展,因為你知之甚詳——從《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蠻牛》(Raging Bull)與《越戰獵鹿人》(The Deer Hunter)近乎割肉斷骨的迫真演技、乃至《門當父不對》(Meet the parents)與《老大靠邊閃》(Analyze This)的娛樂電影搞笑演出,狄尼洛當然是該死的變色龍。但在銀幕底下,那頑固沉默的維托似乎從未離去。
《浮華世界》給他的評語是「影子帝王」——他不參加好萊塢派對、沒有太多明星好友、連上脫口秀節目也對私生活絕口不提、然後總是擺著臭臉。但我們知道,臭臉歸臭臉,狄尼洛依舊很忙,他成立了紐約重要的影展「翠貝卡影展」;他開餐廳、辦公益活動、然後不顧情面不看臉色地在公開場合,把川普罵成白痴。

Photo Credit:《教父II》,來源:IMDb
於是我們終於知道,狄尼洛終究當不成教父的兒子,因為他就是教父:不管在銀幕上或是現實中,他都是那個最沉默的臭臉教父。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