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避免「佛洛伊德事件」帶來的種族歧視爭議,雀巢、百事等品牌紛紛宣布改變形象

過去,有許多商業廣告會不斷操作對非裔族群的歧視,將品牌形象包裝成「為白人服務」的幸福感。而如今,企業內勢必經過了許多討論,才願意撤換產品多年來的形象和名稱,幫助社會移除種族歧視的現象。
文字:黃敬翔
2020年5月,美國非裔男子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因白人警察暴力執法、壓頸長達8分鐘而窒息喪命。事件發生後,引發以美國為中心的多國反種族歧視浪潮。同時,各大產業也開始受到輿論審查,許多食品品牌也因此紛紛宣佈要做出改變,改善可能涉及種族歧視的形象,當中更包括不少百年品牌,如瑪氏、雀巢、百事等。
百事徹底捨棄旗下品牌「Aunt Jemima」沿用百年的品名
創立於1889年、已經有131年歷史的美國品牌「Aunt Jemima」是百事旗下桂格燕麥公司的主力品牌之一,專門生產煎餅粉、楓糖漿等商品。其品牌形象的靈感來自於當代流行歌曲〈傑邁瑪阿姨〉(Old Aunt Jemima),並在視覺上採用了19世紀初「黑臉歌舞秀」中的非裔美國婦女形象。

佛洛伊德事件後,帶有歧視背景的Aunt Jemima再度引發批評,百事也決定全面停用其形象。桂格燕麥公司在聲明中指出,「雖然多年來我們持續調整品牌形象,但我們體認到做得仍不夠多。」並預計於2020年第4季推出全新的產品名稱和封面設計。
瑪氏知名稻米品牌「Uncle Ben’s」也被點名改善
Aunt Jemima宣佈做出改變的不久後,瑪氏食品(Mars, Inc.)也發佈聲明,將對其知名的稻米產品品牌「Uncle Ben’s」(班叔叔)進行改進。根據該品牌官網,班叔叔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他是生活在美國德克薩斯洲的一名非裔稻農,不過商標上的白髮黑人卻是來自芝加哥的一名廚師兼服務生Frank Brown。
由於商標涉及黑人農民,加上有批評指過去美國南方的白人普遍稱黑人為「Uncle」、「Aunt」,而非有地位的「Mr.」或「Ms.」,這讓Uncle Ben被示威人士點名改善。瑪氏表示,「我們傾聽了消費者尤其是黑人族群的意見,發現該品牌確實極待調整。」未來將不再以非裔男子做為形象。

康尼格拉、B&G Foods等紛紛響應
除了百事、瑪氏外,也有許多食品品牌紛紛響應這一波反歧視風潮。例如美國最大包裝食品公司之一的「康尼格拉食品」(ConAgra Foods)宣佈,會調整其楓糖漿產品「Mrs. Butterworth」的瓶身造型,因其瓶子的形狀原型來自於黑人女演員Butterfly McQueen。
美國「B&G Foods」於1893年推出的食品品牌「Cream of Wheat」,自1920年代開始以一位微笑的黑人廚師作為商標。他們也表示會積極評估該包裝,以確保不會在無形中助長了種族主義。

不只是黑人,有其他種族歧視的品牌也宣布改善
上述提到的品牌形象變更都與黑人有關,但這不意味著非黑人族群就沒有受到歧視或主流刻板印象的傷害。雀巢(Nestlé)就宣佈,將對旗下澳洲糖果品牌「Allen's」中的「Redskins」與「Chicos」這2款產品進行品牌重塑,因為Redskin普遍被認為是對美洲原住民具冒犯意味的字眼;而Chico是西班牙文,意思是男孩,也可能對拉丁美洲人具有針對性。
此外,成立1920年、擁有100年歷史的冰淇淋品牌「愛斯基摩人派」(Eskimo Pie)也宣布改名。其母公司「Dreyer's」市場營銷負責人Elizabell Marquez表示,他們意識到「愛斯基摩人」對於西伯利亞、格陵蘭等居住在北極地區的原住民而言是一個貶義詞,帶有種族主義色彩,因此決定採取行動。

沒有歷史先例,但有其必要性
對於品牌而言,品牌形象乃至於名稱、商標的改變,背後都意味著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才能進行重新品牌化,後續也需要透過大量的行銷操作才能讓民眾將新的形象與原本的產品做連結。市場研究集團凱度(Kantar)的品牌與營銷首席知識官J. Walker Smith指出,「出於完全相同的原因,有如此多品牌需立即重新品牌化,這絕對是沒有歷史先例、不尋常的一刻。」但他認為,這是一件好事,並不需要對此持懷疑態度。
美國密西根州弗里斯州立大學(Ferris State University)的種族隔離歷史博物館(Jim Crow Museum of Racist Memorabilia)創辦人David Pilgrim則認為,過去有許多商業廣告會不斷操作對非裔族群的歧視,將品牌形象包裝成「為白人服務」的幸福感。他表示,企業內勢必經過了許多討論,才願意撤換產品多年來的形象和名稱,幫助社會移除種族歧視的現象。

不過,各大品牌之所以做出響應,一方面其實也是受到大勢所趨。據了解,從佛洛伊德事件爆發,直到「Aunt Jemima」率先提出改名相隔了2週之久,期間有許多針對涉及種族主義形象品牌的評論席捲而來,讓企業不得不做出回應。J. Walker Smith認為,也因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產業早已受到營銷影響,讓食品業必須得搭上這股風潮,否則就可能因為受到抵制而長期虧損。
參考資料
- Aunt Jemima to change branding based on 'racial stereotype'
- A historic reckoning with race leaves problematic food brands without an easy path forward
- Uncle Ben, Cream of Wheat chef and Mrs. Butterworth all under review for racist imagery
- Nestlé to change 'out of step' Red Skins and Chicos brands
- Conagra Brands Announces Mrs. Butterworth's Brand Review
- Eskimo Pie will rebrand to be 'part of the solution on racial equality'
本文經食力foodNEXT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
漫畫家高妍用Adobe畫出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日常感動

漫畫家高妍結合私人經驗與日常觀察,用畫筆凝結出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從學生時期就開始創作的他,持續用Adobe軟體製作所有的漫畫和插畫。採訪這天高妍邀我們走訪他作品場景中常出現的台北溫羅汀一帶,並和我們分享自己的創作經歷。
用Photoshop與InDesign,從獨立出版小誌做到暢銷商業單行本
2022年5月25日,高妍的首部單行本《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在台灣和日本同步發行,不到一週內,台版和日版紛紛「重版出來」,以25歲的新銳漫畫家來說是相當驚人的成績。《綠之歌》同名短篇是高妍在大學時期自費出版的32頁漫畫作品,經過五年時間發展成長篇,故事描述一位台灣女孩「綠」深深愛上日本搖滾傳奇細野晴臣的音樂,而音樂又帶著他遇見許多美好的事物。
「無論是插畫、漫畫,我的作品都以電腦繪製為主,」目前在台日兩地活動的高妍,趁著回台期間帶我們到公館的另類漫畫店Magasick,那裡幾乎是唯一能找到他所有早期自費出版作品的地方,「我通常會先用Photoshop繪製漫畫,接著進InDesign做每頁漫畫的初步排版,打上對白內容,並且讓編輯知道漫畫的順序。」高妍一面介紹他的作品,一面和我們說明工作流程。
《房間日記》、《海的画報》、《荒原》、《1982》到《綠之歌》短篇,翻閱一本本插畫、漫畫作品,令人感受到高妍持續雕琢自己的技巧,不只是畫面、意象和氛圍的經營,在書籍的裝幀上也不斷實驗。《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的書籍設計也由高妍親自操刀,書衣扉頁設計成演唱會門票,隨書附上的歌詞本則選用紋路明顯的特殊紙,精緻得如一本獨自成立的小誌。
☞ 用Photoshop和InDesign製作出版你的作品吧!

繪圖板搭配Photoshop,陪伴漫畫家一路成長
「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我就一直在用電腦畫畫,電腦繪圖比起手繪對我來說是更親近的媒材。」直到高妍國中時,母親送給他一台繪圖板作為生日禮物,從此繪圖板搭配Photoshop就成了他創作用的固定班底,「有時候我在畫水彩或素描的時候,都會覺得『天啊,讓我按上一步!』」高妍笑說自己從電繪切換到手繪時常忘了不能重做步驟。
除了自己的作品之外,高妍也經常承接書籍和雜誌的繪製委託,像是村上春樹的散文集《棄貓》由收錄了11張高妍的插畫,以及旅日台灣作家李琴峰獲得芥川獎的《彼岸花盛開之島》台版書封,同樣也出自高妍之手。村上春樹曾形容高妍的畫「喚起某種令人懷念的共鳴」,或許正是這樣的特質,使他的作品能夠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
「我在用漫畫拍電影」
「我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私人經驗去發展。」台北溫羅汀一帶是高妍漫畫中經常出現的場景,也是他現實生活中最熟悉的區域,但即便在這麼熟悉的日常中,他總能觀和感受到新事物,並且將它們放進作品中。「每天好好感受自己的生活的改變、新的相遇、新的離別,把這些離別具象化成完整的故事。」
採訪這天我們也來到位於台電大樓站附近的咖啡店與Live House「海邊的卡夫卡」,《綠之歌》裡主角小綠與南峻就是在這裡相遇。「我覺得這些東西如果不透過像文字、日記、圖像作品的方式去記錄,有一天就會消失,這些遺忘跟失去是非常可惜的。」海邊的卡夫卡經過18年的歲月,近期也因為都更即將和大家告別。

「我其實在用漫畫拍一部電影。」高妍在作品中透過背景的寫實處理、人物之間表情的細膩變化,以及水平橫向的構圖去營造出電影鏡頭的感覺,「讓讀者進入故事,並在無意之間將自己帶如故事主角的心境。」雖然生活中充滿離別,但讀者透過閱讀高妍的作品,也許可以不斷地與這些文化場景重新相遇。
把感動帶給讀者的瞬間
「我一直覺得我不是什麼天才,我只是非常非常努力在做每一件事情。」以高妍的年紀對應他身為創作者目前的成績,確實常令人讚嘆他繪畫方面的才華,但不為人知的是他的高度自律,「在執行作品上,我很像一台機器,時間到了我一定要做什麼事情,最後把作品透過非常有紀律的方式完成。」
高妍和我們分享他在日本漫畫月刊《Comic Beam》連載《綠之歌》期間,每日醒來吃完早餐就開始工作,一路繪製到晚上,中途除了吃飯其餘時間都不中斷地畫直到睡前。每月連續25天都是這樣的節奏,直到交出當月的稿件,又接著準備下個月的連載。

「最重要的事情是對作品誠實。當你今天很善待這個作品,很想好好地讓這個作品被跟你有一樣感動的人看見,我相信那個人會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感受你作品帶給他的力量。」對高妍來說這樣的瞬間就是做作品最棒的時刻。你也有想要分享的感動嗎?一起透過Adobe系列軟體來踏出創作的第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