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Inception

「什麼才是我們的現實?」十年了,全世界依然被困在《全面啟動》的結局裡

11 Jul, 2020
「什麼才是我們的現實?」十年了,全世界依然被困在《全面啟動》的結局裡 Photo Credit:Inception,來源:IMDb

諾蘭表示,這些關於《全面啟動》結局真相的問題,事實上問的是相同的問題——什麼才是我們的現實?我們信賴並生存其中的現實到底是什麼?

文字:龍貓大王通信

2010年代已經過去,在這10年裡,你最喜愛的電影是哪一部?這個問題的答案見仁見智,但即便《全面啟動》(Inception)不是所有人最熱愛的2010年代電影,它卻肯定是這10年間最難理解的主流商業電影之一,10年過去了,到現在都仍有媒體推出新的《全面啟動》結局理論、告訴你其實主角柯伯(Cobb)還陷在夢裡……

《全面啟動》真是有夠難懂,柯伯本人其實也這樣覺得——是的,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自己到現在也還沒搞懂。

如果我出現了,那就代表是在現實裡

截圖_2020-07-03_下午2_58_31
Photo Credit:Inception,來源:IMDb

如果把「《全面啟動》在演三小」這個問題拿去問一些年高德劭的影壇前輩,他們也許能用人生智慧好好回答你:可惜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不是很有興趣搞懂這一切玄機——有領到薪水、而且他能在洛杉磯就輕鬆演完全部戲份,這比較重要。

肯恩肯定結局並不是柯伯的夢境,但是他的回答很明顯在敷衍:「因為我在劇情裡從來不會出現在夢境裡,我可是負責創作夢境的人,所以如果我出現了,那就代表是在現實裡。」嗯,我偶爾會夢到米高肯恩,所以這種說法完全不靠譜。

相較之下,在公開播客裡公開自己一無所知的狄卡皮歐,倒是誠實多了:「《全面啟動》對我來說,好像我自己的夢境被入侵了一樣。到底發生什麼事了?我完全一無所知。」狄卡皮歐大笑,「老兄,你只能專注在自己的角色上,所以雖然我的確有參與演出,但是這個故事是如何銜接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完全來自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大腦。我們其他人只是試著持續把這一大塊拼圖湊在一起而已。」

MV5BMTU2MTc4NDk0MV5BMl5BanBnXkFtZTcwNjU0
Photo Credit:Inception,來源:IMDb

「這個嘛,我猜,只能靠各位觀眾的眼睛自己決定了。」10年前就謙虛表示自己還不理解《全面啟動》的狄卡皮歐,10年後證明他不是在騙人,謙虛地承認自己還是不了解這部電影。當然,對於《全面啟動》的結局,我沒有比你更聰明的見解。所以,我們先不討論陀螺最後會不會停的困難問題,只談《全面啟動》為什麼會這麼難懂。這個問題也許比較簡單,因為,這是一個專屬於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夢。

諾蘭的腦中夢境

諾蘭與小說家弟弟強納森諾蘭(Jonathan Nolan)一直是創意拍檔,對於沒錢沒資源的獨立製片導演來說,全家就是你的劇組。諾蘭的第二部長片電影《記憶拼圖》(Memento)劇本就來自強納森的短篇小說;《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劇本背後有超英雄大牌編劇大衛高耶(David S.Goyer)撐腰。在《全面啟動》之前的《頂尖對決》(The Prestige)與《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都有強納森協助撰寫劇本,但是到了《全面啟動》,劇組職位表上的編劇欄,只有孤零零的克里斯多福諾蘭一個名字。

《全面啟動》是純然諾蘭自己的創意構想,他在推出一鳴驚人的《蝙蝠俠:開戰時刻》的2005年就有了這個構想:一群竊取夢境的竊賊。這個故事與我們現在知道的《全面啟動》大不相同,但是劇情結構,已經比起諾蘭第一部長片電影《跟蹤》(Following)複雜許多。

MV5BMDc4NTJmOTktODZmMS00ODRhLWFiZTktZjAz
Photo Credit:Following,來源:IMDb
諾蘭第一部長片電影《跟蹤》

這個基於「清醒夢」(Lucid Dream)概念的故事,原本是一個與如今劫盜電影面貌的《全面啟動》截然不同的恐怖故事。但是差距不僅如此,在諾蘭的想像裡,這個竊取夢境的恐怖故事規模龐大,而在2005年,他還從未有過執導大型規模商業電影的經驗。

從這個角度,2005年之後至《全面啟動》之前的所有諾蘭電影,都可以視為諾蘭在精進駕馭製作規模的練習。這種例子非常常見,而且,華納影業也並不排斥這種練筆──想要執導《駭客任務》(The Matrix)的華卓斯基兄弟(Wachowskis),必須先執導小成本的《驚世狂花》(Bound),向華納影業證明他們真的有兩把刷子。因此,為了學習經驗、以及向電影公司證明實力,諾蘭執導了《蝙蝠俠:開戰時刻》、《頂尖對決》、與《黑暗騎士》──記住《針鋒相對》(Insomnia)並非華納,而是老鼠之家的電影。

這5年3部電影在商業上的成功,自然帶給了諾蘭一張極富重量的入場券:他能執導中低成本(4000萬美金)的歷史電影《頂尖對決》、能執導大型成本(1.5億~1.8億美金)的蝙蝠俠電影。自然有資格拿到1.6億美金,拍攝他心心念念的夢境電影。於是諾蘭花了整整半年,重新編寫只有他懂的故事。

MV5BMTQxNTQyODU4MF5BMl5BanBnXkFtZTcwMzcy
Photo Credit:The Prestige,來源:IMDb

諾蘭對007電影的熱愛毋庸置疑,但他很清楚,自己堅持作者論風格的創作方式,不適合007電影監製想要的標準。於是,他將大量007電影裡的諜報元素與劫盜元素、黑色電影裡的蛇蠍美人等元素,全都加入了《全面啟動》。最後,《全面啟動》不再恐怖,成為了有著許多特技、背叛、槍戰、同時爭分奪秒的刺激電影。

但是,即便是從諾蘭之夢誕生出的電影,諾蘭自己卻也無法清楚解釋它的結局:他在2015年對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生的致詞,可能是他首度針對《全面啟動》的結局做公開解釋。但是這個解釋,卻未必是一個會讓苦等5年、仍困在疑惑之中的觀眾會想聽的答案:

「這部電影結束時,狄卡皮歐的角色柯伯與他的孩子重聚,這時的他處在他個人的現實之中,此時的他再也不關心現實與否,這定下了一個可能——也許,各種層面的現實是可以同時存在的。」
截圖_2020-07-03_下午3_06_45
Photo Credit:Inception,來源:IMDb

事實上,早在米高肯恩拿到劇本時,諾蘭就已經跟他解釋過一次類似的理論:「……這個嘛,如果你出現在某一幕裡,就代表此時是現實。」肯恩以此理論推斷出最後他出現的這一幕,應該是真實的。但是,肯恩理解的明顯不夠深,諾蘭對現實/夢境的看法並非非黑即白,按照他在2015年對畢業生的致詞,諾蘭認為現實其實也是一種夢境,而夢境其實也是現實:

「在大多數傳統的畢業致詞裡,通常大家會說出『追逐你的夢想』之類這種話,但我不想講這種話,因為我不相信這一套:我希望你們能追逐自己的現實。我覺得這麼久以來,我們開始像是把現實視為夢想的可憐表弟……但我要鄭重聲明,不管是我們的夢想、還是虛擬實境、或是這些我們為之享受、圍繞在我們身邊的虛構概念,它們其實都是某部份的真實。」

諾蘭表示,這些關於結局真相的問題,事實上問的是相同的問題——什麼才是我們的現實?我們信賴並生存其中的現實到底是什麼?而很明顯的,諾蘭的想法看來有點離經叛道。從畢業生的角度,諾蘭的致詞意味著,學生們對未來的想像,都等於在某個平行宇宙真實發生的現實,我們應該以面對現實的態度,信任、並堅守在這個他人看不到但你很清楚存在的夢想上,使它成為人們口中的「現實」。

MV5BMTI3ODA1ODkwN15BMl5BanBnXkFtZTcwODQ0
Photo Credit:Inception,來源:IMDb

因此,現實當然是相對性的,你認為的現實並不一定等於我的現實,而對於柯伯來說,他一生的懊悔造成他永遠見不到兒女,而他為此做出了巨大的贖罪,對這個凡人而言,他的新現實已經「誕生」了。不管是透過齋藤信守承諾的安排、或是因為他永遠走出了妻子的咒縛,他都已經達到了自己一直期望的目標。

《全面啟動》是夢是真?

對於黑色電影的粉絲們來說,這樣的安排對他們來說非常熟悉:黑色電影裡的硬漢主角,多得是這種形而上的精神勝利。你甚至可以回想《火線救援》(Man on Fire)、《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或甚至是最近發行的《驚天營救》(Extraction)。

這些電影裡的主角,在結局並沒有獲得全面性的勝利,甚至還可能讓自己面對死亡。但是這些主角在整部電影最後,都完成了當初讓他們踏上旅程的目標,他們相信這個別人看來荒誕的目標——「狗屁倒灶」(fubar)。他們為此犧牲、並且堅守目標毫不動搖,而當他們成功完成目標,隨之降臨在他們身上的悽慘「失敗」,對他們個人來說,那只是實現夢想必須的代價而已。

MV5BNTg1MDcwYzgtZjA1NS00MDk4LWE1MzgtMDI3
Photo Credit:Inception,來源:IMDb

所以,你可以試著順著諾蘭的理路解釋,《全面啟動》裡的柯伯事實上並未逃出夢境的深淵,他最後得到的並不是逃離多層夢境的「現實」,而只是一個從上一層夢境中得到救贖後產生的新「夢境」。但這是個所有人得救、完成任務、而且他可以再度與兒女重聚的夢境——是一個全面勝利的夢境。這對柯伯來說,是個壞結局嗎?並不是,他已經實現了夢想,而他已經沒有其他在乎的事物了。

所以在《全面啟動》10週年的現在,最後我們還是再次解釋了諾蘭的想法。《全面啟動》的結局到底是在供三小?柯伯的現實是什麼?是什麼能讓他再也不在乎陀螺?是什麼讓他徹底忽略夢境與現實的界線?施主,這個問題的答案要問你自己。

本文經電影神搜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

電影神搜

累積了眾多探員的支持能量,在電影內容這塊豐富迷人卻又充滿挑戰的環境下繼續往前破關!提供最新電影情報、新聞、影評、影片等,期望影迷們都能在這個網站找到你想瞭解的電影資訊。

更多此作者文章

漫畫家高妍用Adobe畫出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日常感動

15 Mar, 2023
漫畫家高妍用Adobe畫出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日常感動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漫畫家高妍結合私人經驗與日常觀察,用畫筆凝結出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從學生時期就開始創作的他,持續用Adobe軟體製作所有的漫畫和插畫。採訪這天高妍邀我們走訪他作品場景中常出現的台北溫羅汀一帶,並和我們分享自己的創作經歷。

用Photoshop與InDesign,從獨立出版小誌做到暢銷商業單行本

2022年5月25日,高妍的首部單行本《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在台灣和日本同步發行,不到一週內,台版和日版紛紛「重版出來」,以25歲的新銳漫畫家來說是相當驚人的成績。《綠之歌》同名短篇是高妍在大學時期自費出版的32頁漫畫作品,經過五年時間發展成長篇,故事描述一位台灣女孩「綠」深深愛上日本搖滾傳奇細野晴臣的音樂,而音樂又帶著他遇見許多美好的事物。

「無論是插畫、漫畫,我的作品都以電腦繪製為主,」目前在台日兩地活動的高妍,趁著回台期間帶我們到公館的另類漫畫店Magasick,那裡幾乎是唯一能找到他所有早期自費出版作品的地方,「我通常會先用Photoshop繪製漫畫,接著進InDesign做每頁漫畫的初步排版,打上對白內容,並且讓編輯知道漫畫的順序。」高妍一面介紹他的作品,一面和我們說明工作流程。

《房間日記》、《海的画報》、《荒原》、《1982》到《綠之歌》短篇,翻閱一本本插畫、漫畫作品,令人感受到高妍持續雕琢自己的技巧,不只是畫面、意象和氛圍的經營,在書籍的裝幀上也不斷實驗。《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的書籍設計也由高妍親自操刀,書衣扉頁設計成演唱會門票,隨書附上的歌詞本則選用紋路明顯的特殊紙,精緻得如一本獨自成立的小誌。

☞ 用Photoshop和InDesign製作出版你的作品吧!

01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繪圖板搭配Photoshop,陪伴漫畫家一路成長

「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我就一直在用電腦畫畫,電腦繪圖比起手繪對我來說是更親近的媒材。」直到高妍國中時,母親送給他一台繪圖板作為生日禮物,從此繪圖板搭配Photoshop就成了他創作用的固定班底,「有時候我在畫水彩或素描的時候,都會覺得『天啊,讓我按上一步!』」高妍笑說自己從電繪切換到手繪時常忘了不能重做步驟。

除了自己的作品之外,高妍也經常承接書籍和雜誌的繪製委託,像是村上春樹的散文集《棄貓》由收錄了11張高妍的插畫,以及旅日台灣作家李琴峰獲得芥川獎的《彼岸花盛開之島》台版書封,同樣也出自高妍之手。村上春樹曾形容高妍的畫「喚起某種令人懷念的共鳴」,或許正是這樣的特質,使他的作品能夠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

☞ 電繪首選Adobe Photoshop

「我在用漫畫拍電影」

「我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私人經驗去發展。」台北溫羅汀一帶是高妍漫畫中經常出現的場景,也是他現實生活中最熟悉的區域,但即便在這麼熟悉的日常中,他總能觀和感受到新事物,並且將它們放進作品中。「每天好好感受自己的生活的改變、新的相遇、新的離別,把這些離別具象化成完整的故事。」

採訪這天我們也來到位於台電大樓站附近的咖啡店與Live House「海邊的卡夫卡」,《綠之歌》裡主角小綠與南峻就是在這裡相遇。「我覺得這些東西如果不透過像文字、日記、圖像作品的方式去記錄,有一天就會消失,這些遺忘跟失去是非常可惜的。」海邊的卡夫卡經過18年的歲月,近期也因為都更即將和大家告別。

02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我其實在用漫畫拍一部電影。」高妍在作品中透過背景的寫實處理、人物之間表情的細膩變化,以及水平橫向的構圖去營造出電影鏡頭的感覺,「讓讀者進入故事,並在無意之間將自己帶如故事主角的心境。」雖然生活中充滿離別,但讀者透過閱讀高妍的作品,也許可以不斷地與這些文化場景重新相遇。

☞ Adobe陪你紀錄日常生活的新改變

把感動帶給讀者的瞬間

「我一直覺得我不是什麼天才,我只是非常非常努力在做每一件事情。」以高妍的年紀對應他身為創作者目前的成績,確實常令人讚嘆他繪畫方面的才華,但不為人知的是他的高度自律,「在執行作品上,我很像一台機器,時間到了我一定要做什麼事情,最後把作品透過非常有紀律的方式完成。」

高妍和我們分享他在日本漫畫月刊《Comic Beam》連載《綠之歌》期間,每日醒來吃完早餐就開始工作,一路繪製到晚上,中途除了吃飯其餘時間都不中斷地畫直到睡前。每月連續25天都是這樣的節奏,直到交出當月的稿件,又接著準備下個月的連載。

03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最重要的事情是對作品誠實。當你今天很善待這個作品,很想好好地讓這個作品被跟你有一樣感動的人看見,我相信那個人會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感受你作品帶給他的力量。」對高妍來說這樣的瞬間就是做作品最棒的時刻。你也有想要分享的感動嗎?一起透過Adobe系列軟體來踏出創作的第一步吧!

品牌贊助

由every little d《廣編團隊》製作,由品牌贊助,針對某個特定議題進行研究與探討,不使用浮誇字眼,致力用客觀的角度提供讀者以另一個角度了解商業行為背後發生的議題。

更多此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