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墜樓死亡的員工,後來有一說是:「來不及逃出大樓的女性員工,被救生繩索救下來時,和服裡頭沒有任何布料遮掩,恥於下體被地面救援的人員看光,最後墜樓而死」
大約在17至18世紀左右,有一則傳說提到,當年俄國沙皇彼得大帝造訪巴黎時,在擁擠的街道上有名婦人,不小心在他騎的馬前滑倒,婦人裙底的秘密花叢就這麼直白地被攤在陽光底下。即使身著華麗高雅的禮服,裡頭穿上束腹、馬甲與裙撐,但女性卻是不穿內褲的。
一方面由於禮服本身的重量相當重,穿脫起來又非常麻煩。外表看似雍容華貴,面對生理需求時,看似簡單的上廁所行動,卻如僅憑隻手之力要將厚重城門推開般的困難;另一方面是當時的衛生觀念還未被建立起來,與現今我們所認知的完全不同,西方人不常洗澡、私密處不蓋覆布料遮掩,這都是當時所有人都習慣和接受的。

Photo Credit:François Boucher,Public Domain@Wikipedia
然而,在我們習慣將女性的月事稱之為「月經」以前,它也曾有過其他更唯美、更具詩意的名字,譬如說「月華」、「月水」等。我們或許也能從浮世繪上的畫面構圖,認識到江戶以前俗世凡人的各種浮生百態,例如:情慾表現、服飾穿搭,甚至是儀式祭典等,但同時,我們也能觀察到日常之中那些微小的習慣與生活樣貌。
江戶三大吳服名店之一,火舌吞噬摩登百年建築
位在東京日本橋的百貨公司「白木屋」,從江戶時期開始,與越後屋、大丸屋——並稱「江戶三大吳服店」的白木屋,到了明治時期,搖身一變,擴大經營成為豪華摩登的百貨公司,佔地千坪、包含地上七層樓與地下三層樓,賣場總坪數近萬坪,裡頭甚至還設置有能同時容納53人的升降電梯,更是當時日本首間附設食堂的百貨。可見其富麗堂皇之規模程度。
1932年12月16日,正值歲末年終的特賣期間,百貨內到處都是雪白色的小吊飾、聖誕樹或公仔,以及許多裝飾用的小燈泡,洋溢著一片聖誕節日的濃郁氣氛,耳邊彷彿就能聽見聖誕歌曲的旋律播放;當天上午9點32分,百貨開店前,賣場因裝飾用的小燈泡發生故障而派人前去維修,過程中電線和燈具不慎誤觸走火,一時之間火花四濺,堆積如山的玩具商品瞬間付之一炬,加上裡頭展示用人台屬於易燃物,火勢迅速向上竄燒擴散,而負責維修的該名員工則因一氧化碳中毒隨即死亡,百貨的員工及賣場人員將近有上百人,火災現場不斷傳來呼救哀嚎的尖叫聲。

Photo Credit:Public Domain@Wikipedia
火勢一路從四樓延燒到七樓,之間的樓層幾乎全被燒毀。一直到中午12點半左右火勢才真正撲滅。雖然附近的日本橋消訪署立刻派了消防車抵達現場,但當時消防車的配備,水壓水柱最高也只能到5樓,這棟屋齡逾百年的現代百貨建築,此時遠看就像是被一條全身赤紅的巨龍盤據在上頭,從牠嘴裡吐出的黑煙與火光充斥了整片的天空。在後來相關的研究及著作中甚至有如此的描述,「這場大火是繼匈牙利布達佩斯百貨大火以來,20世紀最大的百貨火災」。
現代百貨概念的先驅者,媒體誤報後的都市傳說
承襲江戶時期三大吳服店之美名華麗轉身,白木屋在明治時期擴建成三層樓的店鋪,同時賣起和、洋服,另外還併設有木馬、蹺蹺板等娛樂設備的餐飲商家之外,還設有兒童專屬的遊戲室,完全體現了現代百貨門市的營運雛形。1911年建築本體往上加蓋至五樓,一改以往吳服店的「座賣」形式,改由商品陳列,視為一大創舉;除此之外,加入女性電話客服的新職位,還有設立少女音樂隊的表演,可說是少女歌劇的源頭和初始。
大火發生的當天,《東京日日晚報》上寫著「因火災受到重傷的有45 人、80人輕傷;而關於最終的死亡人數,包含13名賣場員工,以及1名派遣員工,共計14人。」而關於墜樓死亡的員工,後來有一說是「來不及逃出大樓的女性員工,被救生繩索救下來時,和服裡頭沒有任何布料遮掩,恥於下體被地面救援的人員看光,最後墜樓而死」

Photo Credit:小川一真,Public Domain@Wikipedia
但當時白木屋專務山田忍在災後的記者會說明,當時的情形是逃到4、5樓的女性員工,在被繩索降到2、3樓時,突然意識到自己的下半身暴露在外不太雅觀,慌張之下摔下受傷。而日本都新聞將墜樓死與獲救後摔傷二事合為一說,不知是誤報或是刻意操作,新聞就這麼傳播開來。
經歷洪水、飢荒、關東大地震,及二次大戰的摧殘,也曾面臨經營虧損而接近破產,與東橫百貨合併,後來被併入東急百貨,從此「白木屋」這個名稱不復存在,直至1999年,在結束掉所有包含海外的分店後,這間擁有336年歷史的名店正式退出百貨舞台。如今聽來像是都市傳說般的災難事件,其背後所象徵的,不僅是加速日本女性接受洋服、改變穿著習慣的關鍵,更多的發現是,明治維新之後,商業場所的營運、都市基礎建設,以及防災救援的進化與變革。
參考資料
本文經《圈外 Out Of》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圈外》網站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