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d logo eld logo

Kobe:籃球比賽教我「說故事的技藝」,沒有籃球我不會拿到奧斯卡

Mamba Mentality

Kobe:籃球比賽教我「說故事的技藝」,沒有籃球我不會拿到奧斯卡

起初,我以為「曼巴精神」只不過是我在推特上使用的標記,是某個可以琅琅上口的聰明詞彙而已。沒想到它後來展翅起飛了,從此變成一種象徵,代表著更偉大的事物。

文字:柯比・布萊恩|翻譯:蔡世偉|攝影:安德魯・D・伯恩斯坦

我不只鍛鍊身體—我也鍛鍊心志。

要意識到籃球場上發生的種種細微變化,唯一的做法就是在場下也同樣訓練自己的心思,專注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細節。透過閱讀,透過在課堂上專注,在練球時投入注意力,再透過努力,我增強了我的專注能力。透過這一切事,我加強了我自己「專注於當下」的能力,心思不再游移不定。

跟閱讀同樣重要的是,我與偉大前輩之間建立了極為深厚的情誼。請看看我退休那天有哪些人出席吧,這樣你就能了解,為什麼我的球衣可以高掛在湖人主場。比爾.羅素(Bill Rusell)、卡里姆.阿布都.賈霸、魔術強森(Magic Johnson)、傑瑞.威斯特和詹姆斯.沃錫(James Worthy)都參加了我的退休典禮。

這些前輩教我的東西,讓我在面對競爭對手時擁有很大的優勢。正因如此,我相信這些良師對我來說無比重要。你也能仰望這些北斗星,向他們學習。

198

Photo Credit:《曼巴精神》,來源:遠流出版

你必須有一群體諒你的家人與朋友。

如果你真的想要精通某件事,那麼你得真心想要。如果你想要在某個特別領域成就偉大,你必須執著下去。很多人都說自己想要偉大,但為了成就偉大,必須犧牲一些事,而他們卻不願意犧牲。他們因為其他的思慮分神了,不管這些思慮是否重要。其實這也沒什麼。畢竟,偉大本來就不是屬於每個人的。

我想說的是,成就偉大,並不是件簡單的事。需要很多時間,很多犧牲。會伴隨著很多艱難的抉擇。連你愛的人都需要一起做出犧牲,所以你必須有一群體諒你的家人與朋友。一般人都不了解,為了讓一個人追求成就偉大的夢想,需要多少人一起投入多少的努力。

「堅持要精進自己的技藝」與「花時間陪伴家人」,這兩者之間有一份很難拿捏的平衡,有點像在走鋼索。你的雙腿顫抖,想找到重心。若你發現太偏某一邊,這時就會刻意往另一邊傾斜,結果矯枉過正,為了修正只好再傾回本來的那一邊。這支舞就是這樣跳的。

光走直線,無法通往偉大。我尊敬那些成就偉大的人,也尊敬那些正在追逐著這個飄渺目標的人。

33

Photo Credit:《曼巴精神》,來源:遠流出版

我可以跑一整天。

要成為一個偉大的籃球員,你必須擁有頂尖的體能。很多人只會嘴上談論著各種花巧的訓練方式,但我就是發狠地練,確保我的雙腿跟心肺保持顛峰狀態。

我練心肺時,把重點放在恢復時間—也就是說,兩次疾衝之間,身體需要的休息時間。我這麼重視恢復時間的原因是,籃球這項運動需要球員全力短程衝刺,接著有一小段時間恢復,然後再次衝刺。我想要確保我的身體永遠為下一波衝刺做好準備。

具體的做法是,我在跑道上進行大量的計時訓練,而且逐步縮短每一組動作之間的休息時間。整個休季期結束後,我的恢復時間將趨近於零。

曼巴精神

起初,我以為「曼巴精神」只不過是我在推特上使用的標記,是某個可以琅琅上口的聰明詞彙而已。沒想到它後來展翅起飛了,從此變成一種象徵,代表著更偉大的事物。

曼巴精神的重點不在於結果—而是追求結果的過程。它的重點是你的做法,以及你親身經歷的旅程。它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我真心的認為,要盡力養成這種精神,這點非常重要。

每當我聽聞某個優秀的大學選手、NBA球員或是名列《財富》五百強的總裁使用#MambaMentality,我都覺得這個詞彙很有意義。當我聽到人們說自己從曼巴精神中得到啟發,我就覺得一切的努力、所有汗水、每一個凌晨三點起床練球的時刻都值得了。這也是我寫作本書的原因。我透過書頁教導,不只教籃球,也教曼巴精神。

200

Photo Credit:《曼巴精神》,來源:遠流出版

我忘了時間。

NBA生涯的最後一天,從辦公室開始。我在整理一些故事,還有處理一些令人興奮的未來計畫,準備收工的時候,我抬頭看看時間,發現應該動身了。

前往史坦波中心(Staples Center)的路途一如既往。這也許是第1346趟,同時也是我個人最後一場NBA例行賽,但我覺得沒什麼不一樣。然而,球場的氛圍卻大大不同。當我抵達球館,館內彌漫一股強烈到幾乎可以觸摸的陰鬱能量。感覺起來有點哀戚,而我不喜歡那樣。我希望這一晚是一場慶典;我希望這一晚充滿生命力。然後我發現,要改變場內的氣氛,終究必須靠我。

穿上球衣,踏上球場,我感覺到雙腿的疲勞尚未復原。當下我就知道,這場比賽若不是史上最偉大的表現之一,就會是史上最糟糕的。這個念頭讓我會心一笑,因為我早就習慣拖著沉重無力的雙腿征戰。接著,我就上場打球了。

比賽開始,我拿出百分之百的專注力,任何一絲關於引退戰的念頭全都煙消雲散。比賽就是比賽—作為職業球員的我,幾乎每一天都在比賽。這場比賽成了我精通嫻熟的、那種涉及智謀與策略的比賽,關於對位,關於有利位置,關於優勢與劣勢的比賽,我一直在打的,一直愛著的,宛若棋局的比賽。

93

Photo Credit:《曼巴精神》,來源:遠流出版

乘著籃球的羽翼翱翔

籃球比賽給了我所有想像得到的機會,而我一路上學得的東西難以估量。我所說的不只限於場上。沒有籃球,我不會懂得如何創作或書寫,我不會了解人性,也不會知道怎麼領導。

基本上,籃球比賽教會了我「說故事的技藝」。沒有籃球,我不會拿到艾美獎,我不會贏得奧斯卡,我不會擁有正在發展中的創作之夢。

是的,籃球把我帶到全世界。現在,我要把籃球帶到全世界。


同場加映

本文摘錄自《曼巴精神》,遠流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書籍介紹

曼巴精神-封面

某次柯比將自己的球鞋設計,從當時流行的高筒改為低筒,並說「我是運動員,而我說要低筒的球鞋,高筒鞋可以保護腳踝是一種迷思。」柯比是個極為認真的球員,為了精進球技,除了花上別人兩倍的時間鍛鍊,也不斷重複觀看比賽的影片、分析球賽的照片,書中解釋了他如何透過一張與麥可喬登對峙的照片,調整身體的姿勢、了解自己的弱點,並且徹底剖析與每個對手在球場上的攻守:如何防守艾佛森、麥葛瑞迪的快手等等。「若你花時間讀這本書,就是踏上一趟高階籃球的冒險之旅。」教練菲爾・傑克森(Phil Jackson)說。

曼巴精神#MambaMentality,絕不僅是個hashtag而已。

責任編輯:林君玶
核稿編輯:楊士範

精選書摘 avatar

精選書摘

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更多此作者文章

此篇文章含有成人內容,請確認您是否已滿 18 歲。